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非学生在语言学习观念上有较多的差异,无论是学习动机还是学习能力,他们都持不同的看法,研究这种差异能使我们改进对非洲学生的汉语教学方法,让汉语和汉文化更加迅速地走向世界。
【关键词】中非学生 语言学习 观念差异
引言
本文旨在研究中非学生在语言学习观念上的差异,从语言学习动机、语言学习能力、语言学习难度、语言学习本质和学习交际策略五个方面入手进行对比研究,揭示中非留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此外,通过将自身的研究与先人的研究对比,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新的结论,也能在对非洲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上得到一些新的启示。
一、语言学习动机
中国学生学习外语普遍有以下几种动机:为了应付考试,特别是英语考试,因为在各种升学考试、毕业考试中都需要考英语;为了去国外学习、工作或定居;出于自己专业领域研究的需要,必须掌握某一门或几门外语;出于自身的兴趣。由此看来,只有最后一种动机属于结合型动机,其余的都属于工具型动机,即将学习语言当作一种手段途径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与期望。
部分非洲学生认为,学习汉语是为了参加HSK考试,或者是工作需要。大多数非洲留学生选择攻读工商管理或者其他金融类的专业,希望毕业后在中国工作或者做生意,因而对汉语学习的愿望更加强烈一些。在生活中汉语使用的频率非常高,而且中国是个多方言的国家,有的留学生甚至自学了一些简单的方言来方便交流。而不同的是,有些非洲学生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如果在课堂上单纯地讲练语法会使他们觉得单调,他们知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更愿意听老师介绍京剧、武术、书法之类的内容,并且试着去理解、模仿。他们真正对语言和文化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十分投入,这正是结合型动机的表现。
总的来说,中国学生学习语言的动机要比非洲学生强,中国学生认为学习外语很重要,关系到自己的前途、命运。非洲学生则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学习汉语是社交的需要,或者是兴趣所在,而并非决定自己一生的重要因素。
二、语言学习能力
非洲学生普遍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种之一,中国人的智商要
比非洲人高出许多,记忆能力也非常占优势。就拿汉字来说,他们觉得中国人能够记住那么多形状怪异的文字很了不起,换做他们,识别已经是很困难的事了,更别提记忆和书写。下面我们从语音文字识别能力、语法能力和推理能力进行分析。
(一)语音文字能力
就拿学习英语来为例,中国学生需要识别国际音标,并且熟练音标之间的组合关系和发音规律,这往往是一个难点。国际音标多而复杂,有的音标对应的单词十分相似,往往有助于学习者掌握;有的音标与对应的单词有天壤之别,或者一个音标可以对应多个单词,这就给学习者造成较大的困难。音标与单词拼写有密切的关系,有一定的规律,但有许多例外的发音难以记忆与区分。英语单词很多,但是靠着强大的记忆能力,中国学生还是可以靠勤奋取胜的。
(二)语法能力
相对于非洲学生来说,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语法能力要弱一些。包括主观和客观的因素,从主观上来说,大部分中国学生认为英语语法点太多,特别是句法,学习过程中容易引起记忆疲惫。从客观上来说,英语语法相对于汉语语法要复杂一些,例如,汉语语法中没有时态这一概念,而英语总共有十几种时态,每种时态都需要运用对应的单词,就如“吃饭”一词来说,英语可以是“eat,ate, eating”分别对应“现在时,过去时,现在进行时”,此外还有“eaten”这样的被动语态。
三、语言学习难度
多数中国学生认为外语学习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用心还是可以学好的。
特别是英语,这是全世界公认的最容易习得的语言。但是中国学生缺乏英语环境,这是阻碍英语学习的最大的因素。中国人多年来凭直觉学英语,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数不清的错误习惯和错误认识,这些错误的习惯和认识好像是一个个陷阱,使中国人在学英语的道路上一不小心就会误入歧途。比如应试英语教育就是一个最大的历史性错误,它每年造就几百万的“聋哑”英语大学生,导致学英语的彻底失败。再比如中国人忽视英语发音的学习,认为英语发音好不好无所谓,这导致英语学习的极大困难;再比如中国人将听说读写分开学习,这也是一个致命性错误。
四、语言学习本质
并不是所有学生都理解语言学习的本质是什么。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几乎
所有的中国学生认为,学习语言就是学习大量的词汇、语句和语法,而非洲学生则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语言学习只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文化,学习语言是学习文化的必要前提。中国人学习外语通常使用的是语法翻译法,很少有人文情怀的参与,所以导致大家普遍认为外国文化可学不可学。
非洲学生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特别是对中国的古代文化。虽然他们的汉语水平并不高,但是当老师讲到中国的历史时,他们还是能够听得津津有味,有的学生会在课后查找资料,了解更加详细的内容。所以对非洲学生来说,学习语言的本质就是既学习语言又学习文化。
结论
研究表明,中国学生比非洲学生更加注重语言本身的学习,而非洲学生注重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甚至对于文化的追求要超过语言本身。中国学生要尽早摆脱这种应试的束缚,将语言学习视为更加自由的一件事,了解外国文化也许能在语言学习上更有帮助。而非洲学生也不能以记忆能力较弱为借口,只了解文化而不认真学习汉字、语法等看起来纷繁复杂的语言知识。因此,对于汉语教学来说,要尽量减少对非洲学生的记忆负担,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控制好课堂任务量,使他们觉得汉语的学习轻松愉悦。
引用:
① Oxford R L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M].New York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1990,113-151
【参考文献】
[1]王英杰.海内外语言学习者学习观念的研究综述[J].运城学院学报,2004(22)第一期
[2]王冬雪.在华留学生汉语学习观念调查鱼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王守元.海外语言学习观念研究综评[J].外语界,1999(2)
【关键词】中非学生 语言学习 观念差异
引言
本文旨在研究中非学生在语言学习观念上的差异,从语言学习动机、语言学习能力、语言学习难度、语言学习本质和学习交际策略五个方面入手进行对比研究,揭示中非留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此外,通过将自身的研究与先人的研究对比,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新的结论,也能在对非洲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上得到一些新的启示。
一、语言学习动机
中国学生学习外语普遍有以下几种动机:为了应付考试,特别是英语考试,因为在各种升学考试、毕业考试中都需要考英语;为了去国外学习、工作或定居;出于自己专业领域研究的需要,必须掌握某一门或几门外语;出于自身的兴趣。由此看来,只有最后一种动机属于结合型动机,其余的都属于工具型动机,即将学习语言当作一种手段途径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与期望。
部分非洲学生认为,学习汉语是为了参加HSK考试,或者是工作需要。大多数非洲留学生选择攻读工商管理或者其他金融类的专业,希望毕业后在中国工作或者做生意,因而对汉语学习的愿望更加强烈一些。在生活中汉语使用的频率非常高,而且中国是个多方言的国家,有的留学生甚至自学了一些简单的方言来方便交流。而不同的是,有些非洲学生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如果在课堂上单纯地讲练语法会使他们觉得单调,他们知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更愿意听老师介绍京剧、武术、书法之类的内容,并且试着去理解、模仿。他们真正对语言和文化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十分投入,这正是结合型动机的表现。
总的来说,中国学生学习语言的动机要比非洲学生强,中国学生认为学习外语很重要,关系到自己的前途、命运。非洲学生则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学习汉语是社交的需要,或者是兴趣所在,而并非决定自己一生的重要因素。
二、语言学习能力
非洲学生普遍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种之一,中国人的智商要
比非洲人高出许多,记忆能力也非常占优势。就拿汉字来说,他们觉得中国人能够记住那么多形状怪异的文字很了不起,换做他们,识别已经是很困难的事了,更别提记忆和书写。下面我们从语音文字识别能力、语法能力和推理能力进行分析。
(一)语音文字能力
就拿学习英语来为例,中国学生需要识别国际音标,并且熟练音标之间的组合关系和发音规律,这往往是一个难点。国际音标多而复杂,有的音标对应的单词十分相似,往往有助于学习者掌握;有的音标与对应的单词有天壤之别,或者一个音标可以对应多个单词,这就给学习者造成较大的困难。音标与单词拼写有密切的关系,有一定的规律,但有许多例外的发音难以记忆与区分。英语单词很多,但是靠着强大的记忆能力,中国学生还是可以靠勤奋取胜的。
(二)语法能力
相对于非洲学生来说,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语法能力要弱一些。包括主观和客观的因素,从主观上来说,大部分中国学生认为英语语法点太多,特别是句法,学习过程中容易引起记忆疲惫。从客观上来说,英语语法相对于汉语语法要复杂一些,例如,汉语语法中没有时态这一概念,而英语总共有十几种时态,每种时态都需要运用对应的单词,就如“吃饭”一词来说,英语可以是“eat,ate, eating”分别对应“现在时,过去时,现在进行时”,此外还有“eaten”这样的被动语态。
三、语言学习难度
多数中国学生认为外语学习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用心还是可以学好的。
特别是英语,这是全世界公认的最容易习得的语言。但是中国学生缺乏英语环境,这是阻碍英语学习的最大的因素。中国人多年来凭直觉学英语,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数不清的错误习惯和错误认识,这些错误的习惯和认识好像是一个个陷阱,使中国人在学英语的道路上一不小心就会误入歧途。比如应试英语教育就是一个最大的历史性错误,它每年造就几百万的“聋哑”英语大学生,导致学英语的彻底失败。再比如中国人忽视英语发音的学习,认为英语发音好不好无所谓,这导致英语学习的极大困难;再比如中国人将听说读写分开学习,这也是一个致命性错误。
四、语言学习本质
并不是所有学生都理解语言学习的本质是什么。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几乎
所有的中国学生认为,学习语言就是学习大量的词汇、语句和语法,而非洲学生则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语言学习只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文化,学习语言是学习文化的必要前提。中国人学习外语通常使用的是语法翻译法,很少有人文情怀的参与,所以导致大家普遍认为外国文化可学不可学。
非洲学生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特别是对中国的古代文化。虽然他们的汉语水平并不高,但是当老师讲到中国的历史时,他们还是能够听得津津有味,有的学生会在课后查找资料,了解更加详细的内容。所以对非洲学生来说,学习语言的本质就是既学习语言又学习文化。
结论
研究表明,中国学生比非洲学生更加注重语言本身的学习,而非洲学生注重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甚至对于文化的追求要超过语言本身。中国学生要尽早摆脱这种应试的束缚,将语言学习视为更加自由的一件事,了解外国文化也许能在语言学习上更有帮助。而非洲学生也不能以记忆能力较弱为借口,只了解文化而不认真学习汉字、语法等看起来纷繁复杂的语言知识。因此,对于汉语教学来说,要尽量减少对非洲学生的记忆负担,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控制好课堂任务量,使他们觉得汉语的学习轻松愉悦。
引用:
① Oxford R L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M].New York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1990,113-151
【参考文献】
[1]王英杰.海内外语言学习者学习观念的研究综述[J].运城学院学报,2004(22)第一期
[2]王冬雪.在华留学生汉语学习观念调查鱼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王守元.海外语言学习观念研究综评[J].外语界,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