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和分析临床采用I期与Ⅱ期肝切除手术治疗肝癌破裂出血患者的疗效。方法:以我院2008年2月~2011年10月收治的肝癌破裂出血患者36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时间以及治疗的方案分为I期与Ⅱ期手术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以及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的生存率。结果:I期手术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期间死亡率明显高于Ⅱ期手术治疗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随访6个月生存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2个月生存率:I期手术组较Ⅱ期手术治疗组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期手术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期间死亡率均高于Ⅱ期手术治疗组,12个月生存率较Ⅱ期手术治疗组低,经过综合评定,Ⅱ期手术治疗疗效明显优于I期手术治疗。
【关键词】 肝癌;破裂出血;I期与Ⅱ期;肝切除手术;临床疗效
肿瘤破裂出血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为5%~26%,死亡率高(33%~67%),占HCC患者死亡率的10%左右[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2月~2011年10月收治的肝癌破裂出血患者36例的临床资料,探讨合理的外科治疗方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08年2月~2011年10月收治的肝癌破裂出血患者3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的时间分为I期手术治疗组(14例)与Ⅱ期手术治疗组(22例)。患者在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肝细胞性肝癌。I期手术治疗组患者男性9例,女性5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45.3±12.9)岁。Ⅱ期手术治疗组患者男性15例,女性7例;年龄22~72岁,平均年龄(49.3±15.2)岁。两组患者发病诱因:咳嗽、便秘、呕吐、腹部外伤等;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腹胀、恶心、上腹部疼痛、肩背部放射痛、休克、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腹膜刺激征、低血压等。两组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上无明显的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手术方法 Ι期手术治疗组患者均为急诊入院接受治疗,进行肝切除术,根据患者肿瘤的位置及大小决定手术的方式。Ⅱ期手术治疗组患者在入院后进行常规的止血治疗如急诊手术止血(肝动脉结扎、破裂口修补、单纯纱垫填塞压迫)、内科保守治疗、肝动脉插管栓塞术(TAE),等到患者生命体征比较平稳、全身状况良好、肝功能恢复之后进行Ⅱ期肝切除术,并根据患者肿瘤的位置以及大小确定手术方式。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前、术中、术后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住院期间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随访期间生存率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单位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I期手术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期间死亡率明显高于Ⅱ期手术治疗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随访6个月生存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2个月生存率:I期手术组较Ⅱ期手术治疗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和表2。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表2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以及随访期间生存率比较
3 讨 论
原发性肝癌破裂是肝包膜以及两膜和肿瘤之间的肝实质的完整性被破坏,目前,对于肝癌破裂出血的机制尚不明确[2]。有研究表明其可能和以下原因有关:肿瘤迅速生长,导致瘤内高压,血供不足,出现缺氧缺血或者液化坏死,最终侵蚀血管;肿瘤膨胀生长,瘤内高压,静脉被压迫,导致瘤内出现瘀血;肿瘤新生动静脉破裂;肿瘤液化或者破裂后感染;肝功不良,凝血因子匮乏导致凝血障碍;肿瘤位置较浅,薄膜薄弱且脆[3]。
患者临床表现和肿瘤的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肝实质内肿瘤破裂,临床症状不明显;肝脏表面肿瘤破裂后常会导致上腹疼痛并伴有腹腔大量积液、休克、腹膜炎体征等。临床上主要采用CT和B超进行检查,另外进行腹腔穿刺,结合患者的病史进行综合性诊断[4]。
本研究结果显示,I期手术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期间死亡率明显高于Ⅱ期手术治疗组患者。两组患者在术后随访6个月生存率和12个月生存率:I期手术组较Ⅱ期手术治疗组低,由此,可得出I期手术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期间死亡率均高于Ⅱ期手术治疗组,12个月生存率较Ⅱ期手术治疗组低,经过综合评定,Ⅱ期手术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I期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邓海山,徐小平,杨晓宇,等.肝癌破裂出血I期与Ⅱ期肝切除手术的疗效评价[J].中国医师杂志,2012,14(3):387-389.
[2] 申淑群,杨业发,葛乃建,等.肝癌破裂出血的介入与外科手术疗效评价[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0,19(7):544-546.
[3] 黄健,魏桂花,彭贵主,等.肝癌破裂出血外科治疗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5):1-2,4.
[4] 桑安民,王建民.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的I期手术切除治疗的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18(2):23-24.
【关键词】 肝癌;破裂出血;I期与Ⅱ期;肝切除手术;临床疗效
肿瘤破裂出血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为5%~26%,死亡率高(33%~67%),占HCC患者死亡率的10%左右[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2月~2011年10月收治的肝癌破裂出血患者36例的临床资料,探讨合理的外科治疗方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08年2月~2011年10月收治的肝癌破裂出血患者3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的时间分为I期手术治疗组(14例)与Ⅱ期手术治疗组(22例)。患者在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肝细胞性肝癌。I期手术治疗组患者男性9例,女性5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45.3±12.9)岁。Ⅱ期手术治疗组患者男性15例,女性7例;年龄22~72岁,平均年龄(49.3±15.2)岁。两组患者发病诱因:咳嗽、便秘、呕吐、腹部外伤等;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腹胀、恶心、上腹部疼痛、肩背部放射痛、休克、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腹膜刺激征、低血压等。两组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上无明显的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手术方法 Ι期手术治疗组患者均为急诊入院接受治疗,进行肝切除术,根据患者肿瘤的位置及大小决定手术的方式。Ⅱ期手术治疗组患者在入院后进行常规的止血治疗如急诊手术止血(肝动脉结扎、破裂口修补、单纯纱垫填塞压迫)、内科保守治疗、肝动脉插管栓塞术(TAE),等到患者生命体征比较平稳、全身状况良好、肝功能恢复之后进行Ⅱ期肝切除术,并根据患者肿瘤的位置以及大小确定手术方式。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前、术中、术后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住院期间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随访期间生存率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单位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I期手术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期间死亡率明显高于Ⅱ期手术治疗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随访6个月生存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2个月生存率:I期手术组较Ⅱ期手术治疗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和表2。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表2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以及随访期间生存率比较
3 讨 论
原发性肝癌破裂是肝包膜以及两膜和肿瘤之间的肝实质的完整性被破坏,目前,对于肝癌破裂出血的机制尚不明确[2]。有研究表明其可能和以下原因有关:肿瘤迅速生长,导致瘤内高压,血供不足,出现缺氧缺血或者液化坏死,最终侵蚀血管;肿瘤膨胀生长,瘤内高压,静脉被压迫,导致瘤内出现瘀血;肿瘤新生动静脉破裂;肿瘤液化或者破裂后感染;肝功不良,凝血因子匮乏导致凝血障碍;肿瘤位置较浅,薄膜薄弱且脆[3]。
患者临床表现和肿瘤的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肝实质内肿瘤破裂,临床症状不明显;肝脏表面肿瘤破裂后常会导致上腹疼痛并伴有腹腔大量积液、休克、腹膜炎体征等。临床上主要采用CT和B超进行检查,另外进行腹腔穿刺,结合患者的病史进行综合性诊断[4]。
本研究结果显示,I期手术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期间死亡率明显高于Ⅱ期手术治疗组患者。两组患者在术后随访6个月生存率和12个月生存率:I期手术组较Ⅱ期手术治疗组低,由此,可得出I期手术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期间死亡率均高于Ⅱ期手术治疗组,12个月生存率较Ⅱ期手术治疗组低,经过综合评定,Ⅱ期手术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I期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邓海山,徐小平,杨晓宇,等.肝癌破裂出血I期与Ⅱ期肝切除手术的疗效评价[J].中国医师杂志,2012,14(3):387-389.
[2] 申淑群,杨业发,葛乃建,等.肝癌破裂出血的介入与外科手术疗效评价[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0,19(7):544-546.
[3] 黄健,魏桂花,彭贵主,等.肝癌破裂出血外科治疗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5):1-2,4.
[4] 桑安民,王建民.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的I期手术切除治疗的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18(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