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9月1日,我懷揣一颗忐忑之心,迈着不安的脚步踏入孟庄镇范屯学校。从初中转教小学,所有人都说我的选择有些轻率。我只是微笑,没有回答。其实他们不知道,我一直在寻觅,寻觅教育的本真。
这是一所崭新的农村小学,道路两旁苍翠挺拔的松柏、园圃深处绽放的簇簇菊花好似在向我问好。一位干练的女教师正搬着长长的课桌走进一间教室,我上前询问:“请问,哪位是宋校长?”女教师抬头微笑:“我就是!”这就是我们最初的相遇。
一周后,宋校长把我单独请到办公室,向我询问初中与小学教学有何不同,是否适应。面对我迷茫的眼神,宋校长没有直接告诉我如何更好地适应小学教学环境,而是问我平时是否爱读书,都读哪些书。她向我推荐她自己读过的教育书籍,有美国杰出教师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等。就这样,宋校长与我所寻觅的教育初心者的形象慢慢重合。
带着好奇与向往,2015年11月,我跟随宋校长参加了在山东寿光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研讨会。一节节精彩的课堂展示让我如痴如醉,各种实用新颖的教育理论总结和《语文主题学习》杂志等更让我大开眼界。毕英春老师提出了“双主题”,即“内容情感主题”和“语言文字运用主题”。那么,在语文课上我如何做才能把握住“双主题”,做到“一课一得”呢?
2016年暑假,我一遍又一遍地研读课标,尤其对“课程目标与内容”和“实施建议”两部分内容进行了梳理、归类,并制作了各学段目标与内容和教学评价对照表,通过对各学段目标与内容和教学评价的把握,以及对教师参考用书和语文教材文本的系统解读,为学生量身定做出本学段每节课的“双主题”!“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主旨对于我来说,实在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宋校长一直有一个心愿:让农村的孩子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为着这份初心,我全身心投入到每学期一次的校内和校际作课历练中,把它们当作检验自己对主题课型掌握程度的练兵场,当作完善自己主题课型教学技能的主阵地。
从最初对单元整体感知的“整体预习课”,到提炼方法并帮助学生形成语文能力的“精讲悟法课”,再到学生依法自学、“反三归一”的“略读实践课”,又到指导学生利用“知识树”梳理展示的“阅读展示课”,最后到综合性与实践性统一的“习作指导课”。在一次次尝试与实践中,在对语文课堂教学探讨的逐渐深入中,不同的课型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实现了有机结合、精彩碰撞,终于汇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悦耳乐章。
在宋校长和全体语文教师的努力下,“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种子在我们范屯学校深深扎根、发芽。2017年11月,在全镇“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课型展示现场会上,我与六年级的孩子共同展示了一节“略读实践课”——《民族之魂之中华脊梁》,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我整合了六年级上册教材两篇课文《詹天佑》和《文天祥》,以及配套“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铁血军人杨靖宇》一文,共三篇文章,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展示的方式,分三个环节进行。1.回顾学法。复习以往读过的写人记事类文章,学习方法“一概二找三批注”,即“概括具体事例、找出描写手法、批注真情实感”。2.运用学法。“一组一文章,一法一展示”,即小组分工概括具体事例,找出描写手法,批注人物品质;组内交流、讨论、修改、补充,制作“知识树”。3.迁移学法。推荐阅读《小英雄雨来》一书,引导学生课下继续学习,并迁移运用写人记事类文章的学习方法。
2018年4月,辉县市“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现场会在我校举行,我又与四年级孩子共同奉献了一节“阅读展示课”——《一‘树’思乡情》。我整合了四年级下册教材第四单元和丛书“乡音乡情”单元中的《温暖的沙滩》《五月槐花盛开时》《一双千层底》和《家乡烙馍》四篇文章,课堂主要分三个环节进行。1.词海拾贝。抓关键词,从极具乡土特色的语言开始,通过词语归类法、借助工具法、图片识词法、回文识词法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掌握关键词语。2.美句共赏。任选一篇文章,让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片段,在音乐中反复朗读,品读精彩语句,感悟远方游子的深切思乡之情。3.妙笔生花。体会生活片段练习,从故乡的人、物、景等任一方面详写自己的故乡,在实践中细磨语言,学会充实地写作,表达真情实感。下课铃响,掌声潮起,我知道,自己做到了。
当我又回归日常的教学,课堂似乎仍然平淡,但我知道,它已有了质的飞跃:孩子们的阅读量和阅读能力已今非昔比。鲜花和掌声不常有,而我心却异常笃定,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回望与“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相遇、相识、相知的过程,以及与宋校长交流切磋、不断寻觅的旅途,一切在不经意间发生,在自然而然中完成。现在,我的步伐更加坚定了——带着我的学生且歌且行,去探索更多的精彩。
这是一所崭新的农村小学,道路两旁苍翠挺拔的松柏、园圃深处绽放的簇簇菊花好似在向我问好。一位干练的女教师正搬着长长的课桌走进一间教室,我上前询问:“请问,哪位是宋校长?”女教师抬头微笑:“我就是!”这就是我们最初的相遇。
一周后,宋校长把我单独请到办公室,向我询问初中与小学教学有何不同,是否适应。面对我迷茫的眼神,宋校长没有直接告诉我如何更好地适应小学教学环境,而是问我平时是否爱读书,都读哪些书。她向我推荐她自己读过的教育书籍,有美国杰出教师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等。就这样,宋校长与我所寻觅的教育初心者的形象慢慢重合。
带着好奇与向往,2015年11月,我跟随宋校长参加了在山东寿光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研讨会。一节节精彩的课堂展示让我如痴如醉,各种实用新颖的教育理论总结和《语文主题学习》杂志等更让我大开眼界。毕英春老师提出了“双主题”,即“内容情感主题”和“语言文字运用主题”。那么,在语文课上我如何做才能把握住“双主题”,做到“一课一得”呢?
2016年暑假,我一遍又一遍地研读课标,尤其对“课程目标与内容”和“实施建议”两部分内容进行了梳理、归类,并制作了各学段目标与内容和教学评价对照表,通过对各学段目标与内容和教学评价的把握,以及对教师参考用书和语文教材文本的系统解读,为学生量身定做出本学段每节课的“双主题”!“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主旨对于我来说,实在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宋校长一直有一个心愿:让农村的孩子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为着这份初心,我全身心投入到每学期一次的校内和校际作课历练中,把它们当作检验自己对主题课型掌握程度的练兵场,当作完善自己主题课型教学技能的主阵地。
从最初对单元整体感知的“整体预习课”,到提炼方法并帮助学生形成语文能力的“精讲悟法课”,再到学生依法自学、“反三归一”的“略读实践课”,又到指导学生利用“知识树”梳理展示的“阅读展示课”,最后到综合性与实践性统一的“习作指导课”。在一次次尝试与实践中,在对语文课堂教学探讨的逐渐深入中,不同的课型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实现了有机结合、精彩碰撞,终于汇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悦耳乐章。
在宋校长和全体语文教师的努力下,“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种子在我们范屯学校深深扎根、发芽。2017年11月,在全镇“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课型展示现场会上,我与六年级的孩子共同展示了一节“略读实践课”——《民族之魂之中华脊梁》,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我整合了六年级上册教材两篇课文《詹天佑》和《文天祥》,以及配套“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铁血军人杨靖宇》一文,共三篇文章,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展示的方式,分三个环节进行。1.回顾学法。复习以往读过的写人记事类文章,学习方法“一概二找三批注”,即“概括具体事例、找出描写手法、批注真情实感”。2.运用学法。“一组一文章,一法一展示”,即小组分工概括具体事例,找出描写手法,批注人物品质;组内交流、讨论、修改、补充,制作“知识树”。3.迁移学法。推荐阅读《小英雄雨来》一书,引导学生课下继续学习,并迁移运用写人记事类文章的学习方法。
2018年4月,辉县市“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现场会在我校举行,我又与四年级孩子共同奉献了一节“阅读展示课”——《一‘树’思乡情》。我整合了四年级下册教材第四单元和丛书“乡音乡情”单元中的《温暖的沙滩》《五月槐花盛开时》《一双千层底》和《家乡烙馍》四篇文章,课堂主要分三个环节进行。1.词海拾贝。抓关键词,从极具乡土特色的语言开始,通过词语归类法、借助工具法、图片识词法、回文识词法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掌握关键词语。2.美句共赏。任选一篇文章,让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片段,在音乐中反复朗读,品读精彩语句,感悟远方游子的深切思乡之情。3.妙笔生花。体会生活片段练习,从故乡的人、物、景等任一方面详写自己的故乡,在实践中细磨语言,学会充实地写作,表达真情实感。下课铃响,掌声潮起,我知道,自己做到了。
当我又回归日常的教学,课堂似乎仍然平淡,但我知道,它已有了质的飞跃:孩子们的阅读量和阅读能力已今非昔比。鲜花和掌声不常有,而我心却异常笃定,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回望与“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相遇、相识、相知的过程,以及与宋校长交流切磋、不断寻觅的旅途,一切在不经意间发生,在自然而然中完成。现在,我的步伐更加坚定了——带着我的学生且歌且行,去探索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