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军90周年期问,记者走进青岛市北区某部队小区,采访了我国第一代舰载机特级飞行员、二等功臣、海军舰载航空兵某直升机团原副团长吕蕴兴。老首长身体硬朗,思维敏捷。谈起20世纪80年代两次在南太平洋打捞火箭数据舱时的情景,他感慨万千,思维敏捷,如数家珍一般地把我带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首次打捞火箭数据舱
1980年5月,一支飘扬着“八一”军旗的庞大海军编队出现在太平洋上,这是中国海军编队第一次驶出领海,越过岛链,进入太平洋。这支编队是人民海军为保障我国首次向南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派出的特混编队。
在特混编队的舰船上,载着我海军航空兵4架“超黄蜂”舰载直升机。这是中国海军有史以来,首次携带舰载直升机远航太平洋。我们这4架舰载直升机担负着火箭溅落区的警戒、航测、遥测以及打捞数据舱任务。其中打捞火箭数据舱的任务最为关键,因为数据舱记录着火箭在飞行过程中的重要数据。我作为人民海军培养出来的第一批舰载直升机飞行员,有幸被选拔参加了这次打捞火箭数据舱任务。
自从15世纪郑和下西洋过去的500多年来,中国海军舰队重新出现在大洋上,第一次跨出岛链、第一次跨过赤道、第一次舰机结合、第一次长距离的航行,中途不停靠任何国家港口,全凭自己实力实施海上补给,而且执行如此敏感的任务,在当时已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甚至个别国家怀疑我们的远航奔袭能力、补给能力、舰机协同能力,同时也关注我运载火箭落点的准确程度。
5月1日,我特混编队进入公海后,不时地有外国的侦察机在我舰船侧方超低空近距离通过我们进行侦察拍照,也有外国舰船、电子侦察机在我航路上侦察。特混编队不屑一顾昼夜兼程,经过8天的长途航行,于5月8日15时25分(北京时间)到达了赤道。为庆祝我编队通过赤道这一值得纪念的时刻,编队统一组织了穿越赤道仪式。编队一到赤道,17响礼炮轰鸣响彻在太平洋上空,响彻在赤道线上,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它标志着茫茫海洋不再是难以逾越的天堑,我们穿越海平线,跨过赤道线,到达了地球的南半球。历史将铭记,中国海军已在太平洋上留下了深蓝的航迹。
到达了南太平洋,大家的身体也受到了考验。我们这些第一次隨舰远航的海军航空兵飞行员,由于长时间的风浪颠簸,大家晕船呕吐,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但是为了任务,首长要求大家不能吃也要强吃硬咽,以保持体力执行任务。没办法我们有时就吃点咸菜,喝点稀饭,吃几粒花生米。由于饭吃的不好,有的同志体重减了近10千克,我身体虽然没掉那么多的重量,也减少了3.5千克,但我们的精神不减,士气更高。为迎接任务的到来,我们4架直升机冒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在身体虚弱、涌浪不断向我舰船袭来、甲板不断摇晃的情况下,每个机组进行了超过2小时、20余架次的适应性飞行训练。这次的适应性训练,达到了预期目的,直升机得到了检验,人员得到了锻炼,为完成任务做好了一切准备,就等一声令下,立即出动。
5月15日这天,编队到达了预定工作海域,这时外国的侦察机、侦察船,以及携带有直升机的舰船也相继云集到了这里。为了摆脱外国舰船、飞机的跟踪,防止过早暴露我工作区域的准确位置,编队当天趁着夜色脱离了工作点,转向外围海域,直到运载火箭发射前我们才返回就位点。
5月18日是个不平凡的日子,北京时间上午10时整。中国自己研制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准时从祖国大西北某地腾空而起,飞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我们远在千里之外的太平洋试验海区所有舰船和飞机都处于“一级状态”。
在火箭发射前两小时,我们已整装待发,一切准备就绪。附近的外国舰船和飞机也看出了名堂,也忙活起来。外舰多次要靠近我所在的舰船,都被我编队护航的导弹驱逐舰迎头挡了回去。1小时准备,直升机出库待命,人员就位!外国舰船看到我们直升机出库,他们也把直升机拉出了机库,做好了起飞准备,他们的飞行员站在飞机旁,直勾勾地盯着我舰船上人员的动静,我看见他们不注重衣着,为了凉爽,把自己的连体飞行服上半身全脱下,垂到了肚脐眼以下。0.5小时出动准备!接到指挥员指令后,我们飞行员登机检查,外国飞行员看到后,急忙把连体飞行服穿好,进入驾驶舱内,想捷足先登,抢捞我火箭数据舱。据说苏联有一次向太平洋发射火箭时,数据舱就被美国人抢走了。
运载火箭距预定海区8000千米,“远望号”测量船上的雷达发现目标后,将信息传给特混编队指挥部。我遥测机机长杨守礼在领航员郑荣双的引导下,准确地飞到指定空域,一下子就捕获到了目标,并追踪火箭飞行16秒,临近预定落点。为了增大完成任务的保险系数,我和机长郭文才驾机大速度前进,冒险提前进入降落点警戒区。
10点30分,火箭数据舱坠落大海,释放出的染色剂把海水染成绿茵一片。担任航测任务的王恽机组上的领航员孙启文在2000米高度上首先发现目标,及时拍下落点照片,并把位置点通报给我们机组,我们在机上领航员关锡华的引导下,向目标点快速飞去。突然,在航路正前方出现了一片浓积云。穿云有危险,因为浓积云是飞行的天敌,里面暗藏着杀机,稍有不慎就可能把飞机撕得粉身碎骨!绕云误时间,因为数据舱上有自爆装置,超过规定时间,将会自爆沉入海底。加之,天上有外国飞机,海上有外国舰船,动作迟缓,火箭数据舱就有被其他国家捞走的可能。此时此刻,我们机组人员早已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一心想的是将数据舱尽快打捞上来。我们飞机左绕右转,大胆地将飞机从1000米高度降到500米,在云下冒雨飞行,5分钟后,准确飞到数据舱上空进行30米悬停。在机组人员的密切配合下,从吊放潜水员刘志友下水到将数据舱打捞上来,仅用了5分20秒。看到我们直升机干净利索地把数据舱打捞上来,现场附近的两架低空盘旋的美国飞机打捞一桶染绿的海水无趣地飞回了自己的军舰。我机顺利安全地降落在母舰的甲板上,当我们抬下数据舱,全体参战人员欢呼跳跃,舰船汽笛长鸣,响彻云霄,庆祝我末区任务的顺利完成,欢呼我运载火箭的试验成功。早已盼望这一胜利到来的特混编队副总指挥、海军副司令员杨国宇兴奋地为他们写诗祝贺:“海阔天空望天涯,争看神箭舞浪花:宝伞开处银箱落,直升飞机一网拉。”
首次打捞火箭数据舱
1980年5月,一支飘扬着“八一”军旗的庞大海军编队出现在太平洋上,这是中国海军编队第一次驶出领海,越过岛链,进入太平洋。这支编队是人民海军为保障我国首次向南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派出的特混编队。
在特混编队的舰船上,载着我海军航空兵4架“超黄蜂”舰载直升机。这是中国海军有史以来,首次携带舰载直升机远航太平洋。我们这4架舰载直升机担负着火箭溅落区的警戒、航测、遥测以及打捞数据舱任务。其中打捞火箭数据舱的任务最为关键,因为数据舱记录着火箭在飞行过程中的重要数据。我作为人民海军培养出来的第一批舰载直升机飞行员,有幸被选拔参加了这次打捞火箭数据舱任务。
自从15世纪郑和下西洋过去的500多年来,中国海军舰队重新出现在大洋上,第一次跨出岛链、第一次跨过赤道、第一次舰机结合、第一次长距离的航行,中途不停靠任何国家港口,全凭自己实力实施海上补给,而且执行如此敏感的任务,在当时已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甚至个别国家怀疑我们的远航奔袭能力、补给能力、舰机协同能力,同时也关注我运载火箭落点的准确程度。
5月1日,我特混编队进入公海后,不时地有外国的侦察机在我舰船侧方超低空近距离通过我们进行侦察拍照,也有外国舰船、电子侦察机在我航路上侦察。特混编队不屑一顾昼夜兼程,经过8天的长途航行,于5月8日15时25分(北京时间)到达了赤道。为庆祝我编队通过赤道这一值得纪念的时刻,编队统一组织了穿越赤道仪式。编队一到赤道,17响礼炮轰鸣响彻在太平洋上空,响彻在赤道线上,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它标志着茫茫海洋不再是难以逾越的天堑,我们穿越海平线,跨过赤道线,到达了地球的南半球。历史将铭记,中国海军已在太平洋上留下了深蓝的航迹。
到达了南太平洋,大家的身体也受到了考验。我们这些第一次隨舰远航的海军航空兵飞行员,由于长时间的风浪颠簸,大家晕船呕吐,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但是为了任务,首长要求大家不能吃也要强吃硬咽,以保持体力执行任务。没办法我们有时就吃点咸菜,喝点稀饭,吃几粒花生米。由于饭吃的不好,有的同志体重减了近10千克,我身体虽然没掉那么多的重量,也减少了3.5千克,但我们的精神不减,士气更高。为迎接任务的到来,我们4架直升机冒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在身体虚弱、涌浪不断向我舰船袭来、甲板不断摇晃的情况下,每个机组进行了超过2小时、20余架次的适应性飞行训练。这次的适应性训练,达到了预期目的,直升机得到了检验,人员得到了锻炼,为完成任务做好了一切准备,就等一声令下,立即出动。
5月15日这天,编队到达了预定工作海域,这时外国的侦察机、侦察船,以及携带有直升机的舰船也相继云集到了这里。为了摆脱外国舰船、飞机的跟踪,防止过早暴露我工作区域的准确位置,编队当天趁着夜色脱离了工作点,转向外围海域,直到运载火箭发射前我们才返回就位点。
5月18日是个不平凡的日子,北京时间上午10时整。中国自己研制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准时从祖国大西北某地腾空而起,飞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我们远在千里之外的太平洋试验海区所有舰船和飞机都处于“一级状态”。
在火箭发射前两小时,我们已整装待发,一切准备就绪。附近的外国舰船和飞机也看出了名堂,也忙活起来。外舰多次要靠近我所在的舰船,都被我编队护航的导弹驱逐舰迎头挡了回去。1小时准备,直升机出库待命,人员就位!外国舰船看到我们直升机出库,他们也把直升机拉出了机库,做好了起飞准备,他们的飞行员站在飞机旁,直勾勾地盯着我舰船上人员的动静,我看见他们不注重衣着,为了凉爽,把自己的连体飞行服上半身全脱下,垂到了肚脐眼以下。0.5小时出动准备!接到指挥员指令后,我们飞行员登机检查,外国飞行员看到后,急忙把连体飞行服穿好,进入驾驶舱内,想捷足先登,抢捞我火箭数据舱。据说苏联有一次向太平洋发射火箭时,数据舱就被美国人抢走了。
运载火箭距预定海区8000千米,“远望号”测量船上的雷达发现目标后,将信息传给特混编队指挥部。我遥测机机长杨守礼在领航员郑荣双的引导下,准确地飞到指定空域,一下子就捕获到了目标,并追踪火箭飞行16秒,临近预定落点。为了增大完成任务的保险系数,我和机长郭文才驾机大速度前进,冒险提前进入降落点警戒区。
10点30分,火箭数据舱坠落大海,释放出的染色剂把海水染成绿茵一片。担任航测任务的王恽机组上的领航员孙启文在2000米高度上首先发现目标,及时拍下落点照片,并把位置点通报给我们机组,我们在机上领航员关锡华的引导下,向目标点快速飞去。突然,在航路正前方出现了一片浓积云。穿云有危险,因为浓积云是飞行的天敌,里面暗藏着杀机,稍有不慎就可能把飞机撕得粉身碎骨!绕云误时间,因为数据舱上有自爆装置,超过规定时间,将会自爆沉入海底。加之,天上有外国飞机,海上有外国舰船,动作迟缓,火箭数据舱就有被其他国家捞走的可能。此时此刻,我们机组人员早已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一心想的是将数据舱尽快打捞上来。我们飞机左绕右转,大胆地将飞机从1000米高度降到500米,在云下冒雨飞行,5分钟后,准确飞到数据舱上空进行30米悬停。在机组人员的密切配合下,从吊放潜水员刘志友下水到将数据舱打捞上来,仅用了5分20秒。看到我们直升机干净利索地把数据舱打捞上来,现场附近的两架低空盘旋的美国飞机打捞一桶染绿的海水无趣地飞回了自己的军舰。我机顺利安全地降落在母舰的甲板上,当我们抬下数据舱,全体参战人员欢呼跳跃,舰船汽笛长鸣,响彻云霄,庆祝我末区任务的顺利完成,欢呼我运载火箭的试验成功。早已盼望这一胜利到来的特混编队副总指挥、海军副司令员杨国宇兴奋地为他们写诗祝贺:“海阔天空望天涯,争看神箭舞浪花:宝伞开处银箱落,直升飞机一网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