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常生活中,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的排放,化肥、农药的利用,污染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要生存,就必须保护好自然环境。教师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对此,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践:
一、紧扣教材内容,渗透环保意识
在教学进程中,当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时,我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在学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时,我向学生介绍“臭氧层空洞现象”。臭氧分子由三个氧原子构成,因其有特殊的气味而得名。臭氧在大气中非常稀薄,但它对地球表面生物体的保护却是很重要的,因为臭氧可吸收紫外线。如果臭氧层大量损耗,使紫外线明显增强,人们受到较强紫外线辐射可引起白内障。“臭氧层空洞”的罪魁祸首是氟里昂,它在大气中把臭氧催化成氧气,使之失去吸收紫外线的能力。氟里昂广泛存在于空调、冰箱等使用的制冷剂中。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鼓励学生做一名爱护臭氧层的家庭小主人,使用无氟冰箱。
在学习“煤和石油”时,我结合二氧化碳的循环特点,向学生介绍“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就会产生“温室效应”,将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上升,极地冰川融化,海平线上升,淹没沿海城市。因此,要开发新型能源,如使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和核能等,积极参与到绿化工程中去防止全球变暖。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低碳生活”理念,如:(1)及时关电脑。统计数据显示,家庭中75%的用电都消耗在使电视、电脑和音响等保持在待机状态上。平均一台台式电脑每天耗电250瓦,如果一台电脑每天使用4小时,其他时间关闭,那么每年能减少83%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多乘公交车。交通产生的二氧化碳占温室气体排放量30%以上,减少此类排放量的最好办法之一是乘坐公交车和植树,因为消耗二氧化碳的能手就是树木。
在学习“燃烧和燃料”时,我向学生介绍有关“酸雨”的知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淡烟疏雨在杜甫眼中美不胜收,然而现在世界许多地区飘飘洒洒的,不是滋润万物的甘露,而是危害环境的酸雨。酸雨使土壤酸化,造成农作物减产,腐蚀建筑物,对人体的呼吸系统造成严重的损害。那么酸雨是怎样形成的呢?含有硫元素的化石燃料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这些有害气体在气象因素的作用下氧化,逐渐变成硫酸、硝酸,随雨飘落,就形成酸雨。因此对家庭取暖的燃煤进行脱硫燃烧,使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和核能等新型能源可有效防止酸雨的形成。
二、结合化学实验,增强环保体验
为了教育学生强化环保意识,在化学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化学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保护环境。作为化学教师平时应多收集环保信息和先进科技成果,把收集到的材料渗透到教学中,使化学教学更为生动活泼。其次,为了改进实验教学,在制取一些有毒气体时,要不断改进实验装置,尽量避免气体外逸。对有害尾气要增加吸收装置,不能任意排入大气中。此外,在实验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常用化学试剂的有关性质、贮存的知识以及预防环境污染的措施。在实验操作中,强调尾气的吸收处理,让学生体验环保。
三、利用课外活动,组织环保行动
针对有的学生认为环境污染主要是工业生产造成的,与自身没有太大关系的观点,我举办了“家庭生活与环保污染”讲座。实际研究表明,工业污染占环境污染的41%左右,家庭污染占59%左右。有关专家统计发现,一个人一天平均要制造0.9千克垃圾、5个不可降解的塑料袋、2~3个一次性饭盒;一个人因洗发、洗澡、洗衣服等一天平均制造的约200升废水在污染着河流、大海和土壤。可见环保不只是国家、环保部门的事,每个人都应从减少家庭污染出发保护环境。通过这些信息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环保要从自身做起,从节约用水、少使用一次性餐具等做起。
(作者单位:江西省余江县第二中学)
一、紧扣教材内容,渗透环保意识
在教学进程中,当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时,我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在学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时,我向学生介绍“臭氧层空洞现象”。臭氧分子由三个氧原子构成,因其有特殊的气味而得名。臭氧在大气中非常稀薄,但它对地球表面生物体的保护却是很重要的,因为臭氧可吸收紫外线。如果臭氧层大量损耗,使紫外线明显增强,人们受到较强紫外线辐射可引起白内障。“臭氧层空洞”的罪魁祸首是氟里昂,它在大气中把臭氧催化成氧气,使之失去吸收紫外线的能力。氟里昂广泛存在于空调、冰箱等使用的制冷剂中。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鼓励学生做一名爱护臭氧层的家庭小主人,使用无氟冰箱。
在学习“煤和石油”时,我结合二氧化碳的循环特点,向学生介绍“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就会产生“温室效应”,将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上升,极地冰川融化,海平线上升,淹没沿海城市。因此,要开发新型能源,如使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和核能等,积极参与到绿化工程中去防止全球变暖。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低碳生活”理念,如:(1)及时关电脑。统计数据显示,家庭中75%的用电都消耗在使电视、电脑和音响等保持在待机状态上。平均一台台式电脑每天耗电250瓦,如果一台电脑每天使用4小时,其他时间关闭,那么每年能减少83%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多乘公交车。交通产生的二氧化碳占温室气体排放量30%以上,减少此类排放量的最好办法之一是乘坐公交车和植树,因为消耗二氧化碳的能手就是树木。
在学习“燃烧和燃料”时,我向学生介绍有关“酸雨”的知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淡烟疏雨在杜甫眼中美不胜收,然而现在世界许多地区飘飘洒洒的,不是滋润万物的甘露,而是危害环境的酸雨。酸雨使土壤酸化,造成农作物减产,腐蚀建筑物,对人体的呼吸系统造成严重的损害。那么酸雨是怎样形成的呢?含有硫元素的化石燃料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这些有害气体在气象因素的作用下氧化,逐渐变成硫酸、硝酸,随雨飘落,就形成酸雨。因此对家庭取暖的燃煤进行脱硫燃烧,使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和核能等新型能源可有效防止酸雨的形成。
二、结合化学实验,增强环保体验
为了教育学生强化环保意识,在化学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化学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保护环境。作为化学教师平时应多收集环保信息和先进科技成果,把收集到的材料渗透到教学中,使化学教学更为生动活泼。其次,为了改进实验教学,在制取一些有毒气体时,要不断改进实验装置,尽量避免气体外逸。对有害尾气要增加吸收装置,不能任意排入大气中。此外,在实验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常用化学试剂的有关性质、贮存的知识以及预防环境污染的措施。在实验操作中,强调尾气的吸收处理,让学生体验环保。
三、利用课外活动,组织环保行动
针对有的学生认为环境污染主要是工业生产造成的,与自身没有太大关系的观点,我举办了“家庭生活与环保污染”讲座。实际研究表明,工业污染占环境污染的41%左右,家庭污染占59%左右。有关专家统计发现,一个人一天平均要制造0.9千克垃圾、5个不可降解的塑料袋、2~3个一次性饭盒;一个人因洗发、洗澡、洗衣服等一天平均制造的约200升废水在污染着河流、大海和土壤。可见环保不只是国家、环保部门的事,每个人都应从减少家庭污染出发保护环境。通过这些信息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环保要从自身做起,从节约用水、少使用一次性餐具等做起。
(作者单位:江西省余江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