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个性化阅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A-0020-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同的学生对于相同的文本内容会有不同的解读,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活动。但是,在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却存在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教师的理性分析代替学生的体验感悟的现象,这样学生就不能在阅读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生的阅读过程是一个综合听、说、读、写的过程,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阅读,加深对文本语言的理解与感悟,加强对文本情感的感知与体验,从而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自主阅读的乐趣,培养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紧扣文本“训练点”——个性化品味文本语言
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从而促使学生形成丰富的语感。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文本的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个性化品味文本语言,从而让阅读课堂更高效。
例如,在教学《荷花》(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一课时,里面有一个句子“这些白荷花从绿叶中冒出来”,其中,“冒”字把白荷花写活了。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对“冒”字进行个性化品读的。
师:同学们,在这个句子中,作者把白荷花写得很美,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在这个句子中“冒”字写出了白荷花的神态,这样的描写简直是栩栩如生,我仿佛眼前就有一朵白荷花。
生:在这个句子中,“冒”写出了白荷花的生长状态,把白荷花当成人来写,十分生动。
生:“冒”字体现了白荷花的动态美,给人以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
以上案例中,教师以文本中的“冒”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品读,学生在个性化品读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冒”字不仅写出了白荷花的静态美,而且体现出了白荷花的动态美,描写准确生动。
二、挖掘文本“空白点”——个性化解读文本意义
新课程特别强调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对于相同的文本内容,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悟。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挖掘文本空白,并引导学生通过想一想、说一说的方式,与文本进行个性化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对文本意义的个性化解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詹天佑》(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这一篇课文中作者对“中部凿井法”这一开凿隧道的方法进行了介绍,但却没有写得很详细,因此,很多学生对于“中部凿井法”的理解是多元的,这也是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有效落点。笔者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中部凿井法”想一想、说一说,这样,就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上,有的学生说,“中部凿井法”就是先从山顶上打井下来,然后再向两边开凿过去;有的学生说,“中部凿井法”不仅是向两边同时开凿,而且另外两头也同时进行施工,因为课文中写到了“把工期缩短了一半”;有的学生说,詹天佑可能还不止从山顶打一口井下来,可能会打两口井或者三口井,因为打井也是需要时间的,从这样推断不应该只是四面同时施工,很可能还是六面进行同时施工,这样才能“把工期缩短了一半”。有的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还运用了画示意图的方法以及数学计算的方法加以说明,整个课堂成了学生思考的海洋。
以上案例中,教师正是因为有效地挖掘了文本空白,组织学生进行想一想、说一说,学生的观点之间进行了激烈碰撞,得到了有效的思维训练。这样,学生就在个性化的解读文本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联系文本“情感点”——个性化感悟文本情感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价值,体现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特别是有的文章抒情性很强,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有效材料。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文本中的“情感点”,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这样,学生就能够在与文本深入对话的过程中个性化理解文本的内涵。
例如,《枫桥夜泊》(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这一首古诗表达了诗人张继凄清冷漠之感。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人的这一种情感,笔者充分挖掘了这一首诗的情感点——“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品读。课堂上,笔者提问:“同学们,这一首诗是张继的名篇,表达了当时诗人‘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心情。那么,在这一首诗中,哪些地方表达了诗人的‘愁’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提问有效地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有的学生说:“此时此刻,诗人远在他乡,越在夜静的时候,看着月落就越想念自己的家乡,诗人的这一种愁是乡愁呀。”有的学生说:“此时的张继,正值考举落榜。张继才华横溢,很有抱负,但在考举中失败了。诗人的这一种愁是一种因失落引发的愁。”有的学生说:“张继思念家乡的亲人了,因为他为了考试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与家人已经好长时间没有见面了。长长的夜,长长的思念,所以他没有安睡。这是他心中的一种思念之愁呀。”
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准确地挖掘出了课文的情感点——愁,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这一首诗进行解读。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理解与感悟,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诗人的“愁”。就这样,“愁”字在学生个性化解读的过程中有了丰富的内涵,有了深刻的意蕴,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了深入对话,与诗人进行了深入对话,从而呈现了阅读课堂的精彩。
四、捕捉文本“对话点”——个性化阐释文本形象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文本的“对话点”,引导学生在个性化解读的过程中阐释文本形象。
例如,在教学《将相和》(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这一篇课文时,当学生通过初读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基本的把握以后,在品读环节,笔者给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在这一篇课文中,作者塑造了许多的人物形象,在这些人物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这时,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不同的观点。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蔺相如,因为他是一个十分聪明,又十分勇敢的人,可以说蔺相如是有勇有谋。”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廉颇,因为他为赵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还有是因为他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知错能改的人就是大丈夫。”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赵王,因为赵王是一个英明的君主,知人善用,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大王。”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很精彩,都从不同侧面阐释了自己喜爱的人物形象。接下来,鼓励学生把这一篇课文进行续编,动笔写一写自己喜爱的人物在今后可能 发生的故事。
以上案例中,教师在挖掘文本“对话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个性化解读,这样,就给了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教学中,教师要以文为本,并且抓准文本的训练点、空白点、情感点与对话点,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体验与感悟,从而让学生的阅读充满个性,充满生机与活力。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时,千万不能把它当作新课程理念的一张标签,贴在阅读教学的某一个环节,而应该在正确理解个性化阅读概念的基础上,充分探寻文本的有效落点,从而让阅读课堂更高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A-0020-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同的学生对于相同的文本内容会有不同的解读,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活动。但是,在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却存在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教师的理性分析代替学生的体验感悟的现象,这样学生就不能在阅读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生的阅读过程是一个综合听、说、读、写的过程,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阅读,加深对文本语言的理解与感悟,加强对文本情感的感知与体验,从而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自主阅读的乐趣,培养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紧扣文本“训练点”——个性化品味文本语言
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从而促使学生形成丰富的语感。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文本的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个性化品味文本语言,从而让阅读课堂更高效。
例如,在教学《荷花》(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一课时,里面有一个句子“这些白荷花从绿叶中冒出来”,其中,“冒”字把白荷花写活了。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对“冒”字进行个性化品读的。
师:同学们,在这个句子中,作者把白荷花写得很美,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在这个句子中“冒”字写出了白荷花的神态,这样的描写简直是栩栩如生,我仿佛眼前就有一朵白荷花。
生:在这个句子中,“冒”写出了白荷花的生长状态,把白荷花当成人来写,十分生动。
生:“冒”字体现了白荷花的动态美,给人以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
以上案例中,教师以文本中的“冒”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品读,学生在个性化品读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冒”字不仅写出了白荷花的静态美,而且体现出了白荷花的动态美,描写准确生动。
二、挖掘文本“空白点”——个性化解读文本意义
新课程特别强调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对于相同的文本内容,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悟。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挖掘文本空白,并引导学生通过想一想、说一说的方式,与文本进行个性化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对文本意义的个性化解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詹天佑》(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这一篇课文中作者对“中部凿井法”这一开凿隧道的方法进行了介绍,但却没有写得很详细,因此,很多学生对于“中部凿井法”的理解是多元的,这也是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有效落点。笔者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中部凿井法”想一想、说一说,这样,就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上,有的学生说,“中部凿井法”就是先从山顶上打井下来,然后再向两边开凿过去;有的学生说,“中部凿井法”不仅是向两边同时开凿,而且另外两头也同时进行施工,因为课文中写到了“把工期缩短了一半”;有的学生说,詹天佑可能还不止从山顶打一口井下来,可能会打两口井或者三口井,因为打井也是需要时间的,从这样推断不应该只是四面同时施工,很可能还是六面进行同时施工,这样才能“把工期缩短了一半”。有的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还运用了画示意图的方法以及数学计算的方法加以说明,整个课堂成了学生思考的海洋。
以上案例中,教师正是因为有效地挖掘了文本空白,组织学生进行想一想、说一说,学生的观点之间进行了激烈碰撞,得到了有效的思维训练。这样,学生就在个性化的解读文本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联系文本“情感点”——个性化感悟文本情感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价值,体现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特别是有的文章抒情性很强,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有效材料。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文本中的“情感点”,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这样,学生就能够在与文本深入对话的过程中个性化理解文本的内涵。
例如,《枫桥夜泊》(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这一首古诗表达了诗人张继凄清冷漠之感。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人的这一种情感,笔者充分挖掘了这一首诗的情感点——“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品读。课堂上,笔者提问:“同学们,这一首诗是张继的名篇,表达了当时诗人‘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心情。那么,在这一首诗中,哪些地方表达了诗人的‘愁’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提问有效地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有的学生说:“此时此刻,诗人远在他乡,越在夜静的时候,看着月落就越想念自己的家乡,诗人的这一种愁是乡愁呀。”有的学生说:“此时的张继,正值考举落榜。张继才华横溢,很有抱负,但在考举中失败了。诗人的这一种愁是一种因失落引发的愁。”有的学生说:“张继思念家乡的亲人了,因为他为了考试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与家人已经好长时间没有见面了。长长的夜,长长的思念,所以他没有安睡。这是他心中的一种思念之愁呀。”
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准确地挖掘出了课文的情感点——愁,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这一首诗进行解读。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理解与感悟,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诗人的“愁”。就这样,“愁”字在学生个性化解读的过程中有了丰富的内涵,有了深刻的意蕴,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了深入对话,与诗人进行了深入对话,从而呈现了阅读课堂的精彩。
四、捕捉文本“对话点”——个性化阐释文本形象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文本的“对话点”,引导学生在个性化解读的过程中阐释文本形象。
例如,在教学《将相和》(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这一篇课文时,当学生通过初读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基本的把握以后,在品读环节,笔者给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在这一篇课文中,作者塑造了许多的人物形象,在这些人物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这时,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不同的观点。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蔺相如,因为他是一个十分聪明,又十分勇敢的人,可以说蔺相如是有勇有谋。”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廉颇,因为他为赵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还有是因为他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知错能改的人就是大丈夫。”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赵王,因为赵王是一个英明的君主,知人善用,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大王。”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很精彩,都从不同侧面阐释了自己喜爱的人物形象。接下来,鼓励学生把这一篇课文进行续编,动笔写一写自己喜爱的人物在今后可能 发生的故事。
以上案例中,教师在挖掘文本“对话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个性化解读,这样,就给了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教学中,教师要以文为本,并且抓准文本的训练点、空白点、情感点与对话点,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体验与感悟,从而让学生的阅读充满个性,充满生机与活力。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时,千万不能把它当作新课程理念的一张标签,贴在阅读教学的某一个环节,而应该在正确理解个性化阅读概念的基础上,充分探寻文本的有效落点,从而让阅读课堂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