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在生物课堂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生物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第二,新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生物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二、如何在生物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生物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1.充分发掘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用生物科学发展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课程教科书上有科学发展史,我们可以利用这一部分内容让学生知道我们国家的科学家在生物科学的发展中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如向学生介绍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我国又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这两项成果当时轰动了全世界。1989年我国也成功的诞生了试管婴儿。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的三系配套水稻新品种,为世界水稻发展做出了贡献。再如,在学习“生物进化的古生物学证据”时,给学生介绍1996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上,中国科技工作者郑重宣布,中华龙鸟才是鸟类真正的开始,它比始祖鸟还要久远,因为我国生物科技工作者在中国辽西热河生物群发现拉中华龙鸟化石标本,对这一项新成果的讲解,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近年来我国在生物工程,人体生命科学等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展示了我国生物科学发展的良好前景,如在介绍“基因工程”时,我们可以告诉学生“花风管通道法”是我们国家科学家独创的一种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并成功地培育出了抗虫棉,1999年9月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负责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1%,并与2000年4月末完成工作,使中国成为继美、英、日、德、法之后第六个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参与国,也是参与这一计划的唯一发展中国家,青蒿素的发现被国际社会认为是中国继麻黄素之后的第二大医学贡献,屠呦呦研究员由于在青蒿素的发现中作出重大贡献而获得2011年度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呦呦也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以上这些都屬于世界领先水平,是值得我们学生自豪的光辉业绩,它将激励着我们的莘莘学子为了祖国的明天而勤奋读书,使他们将来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从而报效祖国。
(2)用我国丰富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生态学”中,可以介绍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从而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物种,我国是世界上野生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全世界高等植物有30余万种,我国就有3万多种,居世界第三。我国还是世界上裸子植物物种最多的国家,我国陆栖脊椎动物占世界陆栖脊椎动物种类的14%。还是世界上鸟类最多的国家之一,淡水鱼也占世界鱼类总数的1/10左右。此外还有许多世界特有的珍贵物种,如大熊猫、白暨豚、扬子鳄、银杉、水杉、珙桐、鹅掌楸、大叶木兰等。这样使同学们为自己的祖国有如此众多的珍贵的资源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
2.发掘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教育
在《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一节内容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明白艾滋病的发病原因、传播途径、治疗方法、预防措施,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要求学生要遵纪守法,要学会自律,克服过分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平时生活要有规律,不喝酒,不吸烟,约束自己,不涉足青少年不宜进入的场所。从自身做起,并且积极向身边的人宣传防治艾滋病的办法,团结一心、共抗艾滋。青少年的身心尚未成熟,世界观、人身观尚未形成,可塑性强,也容易受环境的不良影响。他们是艾滋病的易感人群,但也是预防艾滋病的生力军;了解艾滋病基本知识和预防措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御艾滋病侵袭的能力; 将自己掌握的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技能告诉身边的人,做信 息传播者,使周围人受益。
3.挖掘教材内容, 培养与渗透生物多样性保护思想
《生态环境的保护》一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资源,是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使学生了解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 了解自然保护与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关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对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人口爆炸、环境污染、食品短缺、资源危机等许多问题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此外, 生物还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 等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密切相关。对青少年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教育,培养他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道德意识、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形成新的行为模式有很重要的意义。使青少年认识到地球上生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到人类自身的活动与决策在现在和将来对资源、对当地社区、对当地生物多样性、对全球以及对整个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从而自觉树立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存的生存和发展观。
青少年是国家社会的未来,今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在他们手中延续,他们的能力、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对将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生物教学中适时加强德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需要。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重要的阵地,学校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提高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是关系到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一件大事。随着生物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生物中加强德育的问题已引起重视。教师应把德育、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完成教书育人的光荣任务。
第一,生物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第二,新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生物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二、如何在生物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生物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1.充分发掘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用生物科学发展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课程教科书上有科学发展史,我们可以利用这一部分内容让学生知道我们国家的科学家在生物科学的发展中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如向学生介绍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我国又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这两项成果当时轰动了全世界。1989年我国也成功的诞生了试管婴儿。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的三系配套水稻新品种,为世界水稻发展做出了贡献。再如,在学习“生物进化的古生物学证据”时,给学生介绍1996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上,中国科技工作者郑重宣布,中华龙鸟才是鸟类真正的开始,它比始祖鸟还要久远,因为我国生物科技工作者在中国辽西热河生物群发现拉中华龙鸟化石标本,对这一项新成果的讲解,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近年来我国在生物工程,人体生命科学等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展示了我国生物科学发展的良好前景,如在介绍“基因工程”时,我们可以告诉学生“花风管通道法”是我们国家科学家独创的一种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并成功地培育出了抗虫棉,1999年9月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负责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1%,并与2000年4月末完成工作,使中国成为继美、英、日、德、法之后第六个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参与国,也是参与这一计划的唯一发展中国家,青蒿素的发现被国际社会认为是中国继麻黄素之后的第二大医学贡献,屠呦呦研究员由于在青蒿素的发现中作出重大贡献而获得2011年度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呦呦也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以上这些都屬于世界领先水平,是值得我们学生自豪的光辉业绩,它将激励着我们的莘莘学子为了祖国的明天而勤奋读书,使他们将来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从而报效祖国。
(2)用我国丰富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生态学”中,可以介绍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从而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物种,我国是世界上野生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全世界高等植物有30余万种,我国就有3万多种,居世界第三。我国还是世界上裸子植物物种最多的国家,我国陆栖脊椎动物占世界陆栖脊椎动物种类的14%。还是世界上鸟类最多的国家之一,淡水鱼也占世界鱼类总数的1/10左右。此外还有许多世界特有的珍贵物种,如大熊猫、白暨豚、扬子鳄、银杉、水杉、珙桐、鹅掌楸、大叶木兰等。这样使同学们为自己的祖国有如此众多的珍贵的资源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
2.发掘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教育
在《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一节内容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明白艾滋病的发病原因、传播途径、治疗方法、预防措施,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要求学生要遵纪守法,要学会自律,克服过分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平时生活要有规律,不喝酒,不吸烟,约束自己,不涉足青少年不宜进入的场所。从自身做起,并且积极向身边的人宣传防治艾滋病的办法,团结一心、共抗艾滋。青少年的身心尚未成熟,世界观、人身观尚未形成,可塑性强,也容易受环境的不良影响。他们是艾滋病的易感人群,但也是预防艾滋病的生力军;了解艾滋病基本知识和预防措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御艾滋病侵袭的能力; 将自己掌握的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技能告诉身边的人,做信 息传播者,使周围人受益。
3.挖掘教材内容, 培养与渗透生物多样性保护思想
《生态环境的保护》一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资源,是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使学生了解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 了解自然保护与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关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对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人口爆炸、环境污染、食品短缺、资源危机等许多问题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此外, 生物还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 等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密切相关。对青少年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教育,培养他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道德意识、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形成新的行为模式有很重要的意义。使青少年认识到地球上生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到人类自身的活动与决策在现在和将来对资源、对当地社区、对当地生物多样性、对全球以及对整个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从而自觉树立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存的生存和发展观。
青少年是国家社会的未来,今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在他们手中延续,他们的能力、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对将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生物教学中适时加强德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需要。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重要的阵地,学校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提高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是关系到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一件大事。随着生物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生物中加强德育的问题已引起重视。教师应把德育、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完成教书育人的光荣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