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许多高中物理教师构建有效课堂存在着诸多困难,这一结论源于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广泛听课和调查研究。有趣、有效、有用是课堂呈现知识的三要素,要落实有趣、有效和有用,就必须要对高中物理课堂进行整体感知分析,剖析构建有效课堂存在的问题,继而制定对策,才能解决实际问题,提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整体感知;问题剖析;对策研究
教育改革让很多高中物理教师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可以说在改革进程中,教师们的教育理念在不断更新,好的方法更是层出不穷。然而,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获取的知识量在日益增多,但却很难用到实处。有些高中生在家庭中连最起码的更换灯泡都缺乏勇气,更别说修理一些简易的家用电器了。这充分表明,虽然新课改后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的视界拓宽了,知识量增多了,但课堂仍然不能算作有效课堂。针对这种“高质低效”的现状,本文首先从对高中物理课堂进行整体感知分析入手,剖析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其次重点围绕“有趣、有效、有用”课堂教学三要素的把握,探讨了如何构建有效的高中物理课堂,旨在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为进一步增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能而贡献力量。
一、 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的整体感知分析
(1)忽略过程,重视结果。综合来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对知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其间经历了两次质的飞跃:一是对知识产生理性认识,二是能将知识应用于实践。认知心理学将这一过程概括为“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认知规律,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掌握,从哲学、认知心理学等理论看,都必须有一个认知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实际等作出科学的教与学的过程设计。然而,在当前的高中物理课堂上,我们更多看到的是,许多教师忽略认知的第一个过程,在课堂上直接“架空”到第二个过程,将一堂新课上成了习题课,如此,则导致学生极易忽略知识的重点部分,所学到的仅是一个结果,而这一结果是如何得来的,则有很多学生都很难解答出来。
(2)以生为本思想难以落实。目前,许多高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考虑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而忽略了应如何让学生学;并且只考虑教学程序和课堂组织,而忽略学生在课堂上的初始状态,如知识储备、基本能力以及可能出现的认知障碍等。这种教学理念必然会导致学生间的知识水平出现偏差,最终降低了他们的学习效果。此外,实践证实,许多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动态观察能力,对学生的课堂表现重视不足,不能形成对学生学习的即时反馈,这无疑又会进一步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降低。
(3)对高中物理课堂其他具体问题的感性认识。研究表明,当前的高中物理课堂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笔者在调研后将其梳理了几个方面,主要有。
第一,课堂上教师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力度不足,只是简单的进行了讲解,而学生理解不透作为物理核心精华的概念和规律,就很难学好物理知识,更难以学有所用。
第二,教师的课堂表述缺乏艺术性和科学性,很难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第三,课堂提问难以抓住重点,提出的问题没有价值,许多教师的课堂提问只针对学生的已知,而不能检验学生所学的知识。
第四,课堂组织存在着漏洞,教学程序分不出层次,在每个层次中又不能突出重点和难点,不能在关键处设问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二、 如何打造有趣、有效、有用的高中物理课堂
(1)兴趣激发。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包含了三项主要内容,即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学好物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学好物理的首要前提即是掌握物理概念。在兴趣培养方面,笔者采用了在课堂上引入生活实例的方法,结合课题知识,以期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物理这门学科。如筷子在水中会呈现折射状态,死海不死的原因;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某国飞行员在执行飞行任务时将子弹当作昆虫而随手抓住等。同时,开展形式多样、扎实有效、有计划有组织的物理课堂教育教学的科研活动。例如开展课堂教学设计比赛和研究活动、开展板书比赛和板书研究活动、开展课堂教学如何设问的研究活动、开展应用书本知识解决问题的研究活动等。
(2)有效、有用,将实验与课堂自学相结合。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是首先提取本课的教学内容,然后根据内容并依照教案开始教学。在这样的引导模式下,其弊病不言而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而通过自学、实验探索教学模式的导入,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将学生自学与课堂实验探索相结合,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习效果,并促使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
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一课的课堂开篇,此时通过课前自学和实验材料的采集,学生对这一课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在各自的小组内复习自学内容,再一次确立通过自学所了解的本课的课题内容和知识点;继而利用问题来检验学生的自学情况:①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②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什么?回答问题后,再次以问题引入实验:物体运动的加速度跟物体质量及受力之间存在着哪些关联?同学们能否用实验来解答?随即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而笔者也用自己所准备的材料进行实验,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比,得出客观结论。
这样,通过自学与实验探索相结合,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界,更将知识以学生自学的方式展现出来,并通过将教师实验与学生实验的对比,纠正了学生的错误思路和实验方法,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强化了他们的课堂学习能力,为打造有效课堂奠定了基础。
(江苏省高邮市界首中学)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整体感知;问题剖析;对策研究
教育改革让很多高中物理教师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可以说在改革进程中,教师们的教育理念在不断更新,好的方法更是层出不穷。然而,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获取的知识量在日益增多,但却很难用到实处。有些高中生在家庭中连最起码的更换灯泡都缺乏勇气,更别说修理一些简易的家用电器了。这充分表明,虽然新课改后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的视界拓宽了,知识量增多了,但课堂仍然不能算作有效课堂。针对这种“高质低效”的现状,本文首先从对高中物理课堂进行整体感知分析入手,剖析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其次重点围绕“有趣、有效、有用”课堂教学三要素的把握,探讨了如何构建有效的高中物理课堂,旨在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为进一步增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能而贡献力量。
一、 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的整体感知分析
(1)忽略过程,重视结果。综合来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对知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其间经历了两次质的飞跃:一是对知识产生理性认识,二是能将知识应用于实践。认知心理学将这一过程概括为“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认知规律,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掌握,从哲学、认知心理学等理论看,都必须有一个认知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实际等作出科学的教与学的过程设计。然而,在当前的高中物理课堂上,我们更多看到的是,许多教师忽略认知的第一个过程,在课堂上直接“架空”到第二个过程,将一堂新课上成了习题课,如此,则导致学生极易忽略知识的重点部分,所学到的仅是一个结果,而这一结果是如何得来的,则有很多学生都很难解答出来。
(2)以生为本思想难以落实。目前,许多高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考虑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而忽略了应如何让学生学;并且只考虑教学程序和课堂组织,而忽略学生在课堂上的初始状态,如知识储备、基本能力以及可能出现的认知障碍等。这种教学理念必然会导致学生间的知识水平出现偏差,最终降低了他们的学习效果。此外,实践证实,许多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动态观察能力,对学生的课堂表现重视不足,不能形成对学生学习的即时反馈,这无疑又会进一步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降低。
(3)对高中物理课堂其他具体问题的感性认识。研究表明,当前的高中物理课堂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笔者在调研后将其梳理了几个方面,主要有。
第一,课堂上教师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力度不足,只是简单的进行了讲解,而学生理解不透作为物理核心精华的概念和规律,就很难学好物理知识,更难以学有所用。
第二,教师的课堂表述缺乏艺术性和科学性,很难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第三,课堂提问难以抓住重点,提出的问题没有价值,许多教师的课堂提问只针对学生的已知,而不能检验学生所学的知识。
第四,课堂组织存在着漏洞,教学程序分不出层次,在每个层次中又不能突出重点和难点,不能在关键处设问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二、 如何打造有趣、有效、有用的高中物理课堂
(1)兴趣激发。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包含了三项主要内容,即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学好物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学好物理的首要前提即是掌握物理概念。在兴趣培养方面,笔者采用了在课堂上引入生活实例的方法,结合课题知识,以期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物理这门学科。如筷子在水中会呈现折射状态,死海不死的原因;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某国飞行员在执行飞行任务时将子弹当作昆虫而随手抓住等。同时,开展形式多样、扎实有效、有计划有组织的物理课堂教育教学的科研活动。例如开展课堂教学设计比赛和研究活动、开展板书比赛和板书研究活动、开展课堂教学如何设问的研究活动、开展应用书本知识解决问题的研究活动等。
(2)有效、有用,将实验与课堂自学相结合。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是首先提取本课的教学内容,然后根据内容并依照教案开始教学。在这样的引导模式下,其弊病不言而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而通过自学、实验探索教学模式的导入,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将学生自学与课堂实验探索相结合,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习效果,并促使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
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一课的课堂开篇,此时通过课前自学和实验材料的采集,学生对这一课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在各自的小组内复习自学内容,再一次确立通过自学所了解的本课的课题内容和知识点;继而利用问题来检验学生的自学情况:①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②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什么?回答问题后,再次以问题引入实验:物体运动的加速度跟物体质量及受力之间存在着哪些关联?同学们能否用实验来解答?随即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而笔者也用自己所准备的材料进行实验,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比,得出客观结论。
这样,通过自学与实验探索相结合,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界,更将知识以学生自学的方式展现出来,并通过将教师实验与学生实验的对比,纠正了学生的错误思路和实验方法,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强化了他们的课堂学习能力,为打造有效课堂奠定了基础。
(江苏省高邮市界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