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春节万家聚 孝道之风千年继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tianweixiu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花园民俗博物馆收藏一册工楷手抄本《孝经》(图1—9),使我浮想联翩。书高20.4、宽13.8厘米,书页用绵麻纸对折8页,丝线绳4眼装订;单页竖书右起左行,8行,行20字,书写者功力非凡,有欧阳询小楷的风骨神韵;主体文字约1厘米见方,说明文字约0.6厘米见方,注释文字约0.4厘米见方(堪称蝇头小楷)。整篇都使用这三种型号的楷书,一笔不苟,字字珠玑。
  封面(图1)左上角竖书“孔子孝经”,右下角原竖书“李佑献读”,后一持书者改为“李佑君读”。据续修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的《李氏宗谱》记载,江南李氏原籍江苏南京,其家祖李永于明洪武年间获罪充军和阳卫(三十三亲军卫之一,今甘肃境内)。子孙于清康熙年间迁居陕南白河县,后枝繁叶蔓散居各县,称为南京李氏。其派语为:“诗书永继,孝友为宗,龙生佑启,福禄来崇。”据《汉阴县志》、《重续兴安府志》记载,清康熙元年(1662)恩科贡生李启瑞,考授训导;道光癸卯(1843)科武举李启璋;咸丰乙卯(1855)科举人李启章;乾隆年间耆老96岁的李成龙、李人龙等,都是南京李氏族人。这册手抄本孔子《孝经》,可能是李氏一位长者手抄成册,给家中子孙作为读本,先后有李佑献、李佑君读用。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
  《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穿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母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法律(刑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中国自汉代至清代的漫长社会历史进程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纲常、社会太平起了很大作用。
  《孝经》古文经多出第十九章。《古文孝经·闺门章第十九》:“子曰: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亲严兄。妻子臣妾,犹百姓徒役也。”
  西安碑林第一陈列室前是专为陈列《石台孝经》修盖的碑亭。《石台孝经》书法作品隶书风规,又小变其法,丰腴爽利,颇有盛唐之概。碑石坚细,至今光莹如漆。唐天宝四年(745)立,此碑由四块高各590、宽120厘米的石头围成。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作序、注解并书丹,太子李亨篆额(见图10-1、10-2)。此碑刻成之后,原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太学内,于天祐元年(904)迁至唐尚书省西隅。到北宋元祐五年(1090),原唐尚书省即今西安碑林所在地,就地建亭保护。《石台孝经》前面一部分是李隆基为《孝经》作的序,目的是表示自己要以“孝”治理天下。后面是《孝经》原文。小字是玄宗为《孝经》作的注释。底座由3层石台组成,上刻有生动的线刻画,有蔓草、狮子花纹等,是唐中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上面是浮雕卷云瑞兽。此碑由4块碑面组成,底下有石台,因而称《石台孝经》。
  有学者认为孔子当时提出“色难”命题,也是2000年后的现代问卷。
  《论语》中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这一段翻译过来就是: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现在的人说起孝就认为只要能赡养父母就行了,那犬马都能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不敬,那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论语》又载:“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色,就是脸色,意即态度;先生,在这里指家庭中年长的人,即父兄;弟子就指年幼者。这段话用现在的语言说就是: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难的是对父母尊长能经常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仅仅做到要做的事情自己(弟子)去做,有酒饭先送给父母兄长食用,就能叫做孝吗?”确实,比较起来奉养父母容易,但是要细心、精心、尽心地奉养就不容易了,而要永远和颜悦色地奉养就极其不容易了。
  2000多年前孔子提出的一个命题“色难”,今天却有人去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现代人孝行中的“色难”怎样了?调查显示,100位老人见到后辈儿孙时,有91人表情愉悦,面带微笑;有5人显得很平静;有4人面带期待与希冀。而100位儿孙遇见长辈时,有46人板着面孔,显得冷淡,脸色难看;有41人平淡无情,无动于衷;只有13人笑脸相迎,问寒问暖,情意融融。
  以上调查数字,不一定十分严谨,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一个严峻的家庭与社会问题。
  这项调查缘于孔子有关“色难”的论述。当年,孔子在回答子夏关于孝道的问题时就哀叹过“色难”,指责子孙们对老人孝心不足,脸色难看。哪曾想,2000多年过去了,晚辈们对长辈依然“色难”,且有加重的趋势。也难怪,随着独生子女成为家庭的户主,一方面要承受社会竞争的压力,又要承担双方老人赡养的重任,真有点不堪重负;“色难”就更加难免。有专家指出,一般来说,当今供养老人吃穿并不难,难在对老人的精神抚养上。其实,克服“色难”并不难。常回家看看,多一些问候,多一些笑脸——如此而已。全社会都要大力提高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意识,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孝经》诸侯章第三原文:“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翻译过来就是: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所以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财富。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这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吧。
  《诗经·小雅·小曼》篇中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即战战兢兢,就像身临深水潭边恐怕坠落,脚踩薄冰之上担心陷下去那样,小心谨慎地处事。
  这一章的现实意义就是提醒官员,要上“孝”国家,下安黎民。不胡作非为,老老实实为社会服务。
  历代帝王对《孝经》的尊崇,以及历代大儒对《孝经》所作的注、疏、述义、序文。唐朝玄宗皇帝,去烦取精,博采众儒义理之允当者,亲自注解《孝经》即《玄宗御注》;宋儒邢昺为《玄宗御注》又做注解,称《正义》。后世推唐玄宗及邢昺对《孝经》的注疏为最权威,并佐以东汉郑玄、南梁皇偘、隋朝刘炫等大儒之相关论述,为我们选取精要、易解之章句,解析《孝经》(手抄本《孝经》正文旁的解析,当如是)。
  一部《孝经》流传2000多年至今,并广泛地沿引到“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的各个领域,读来仍然意蕴深刻,让人扼腕赞叹不已。“孝”也因此成为了中国人心目中修身、齐家、治国之本了。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