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报道,近年来美国《科学》杂志第一作者来自中国的论文接受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自然出版集团最新发布的亚太地区科研机构“自然出版指数”显示,过去12个月在《自然》系列期刊的发文数量,中国科学院首次位居亚太地区第一名。
实际上,早在2011年5月,英国皇家学会公布的一份报告已经表明,中国在国际杂志上发表的科学论文数量已飙升至全球第二名,并有可能在2013年取代美国,从而成为世界最多产的科研大国。一些中国分析人士乐观地认为,这将对中国科研水平的国际地位产生突破性影响。
然而,我们看到的现实却不尽如人意。不久前,我国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颁发,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再次空缺,这是该奖项13年来的第9次空缺。一边是在国家乃至国际上的顶尖学术期刊的发文数量不断跃升,另一边是具有重大原创价值的研究成果寥若晨星;一边是为科技论文世界排名第二的“论文大国”沾沾自喜,一边是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连年空缺。“残酷”的现实就这样“无情”地横亘在我们的面前。这种局面迫使我们对我国科技界的“论文情结”和近年来一直采用的“论文奖励”方式进行反思:只关注论文发表,而不关注学术研究与创新,不可能出现一流的研究成果,更不可能造就一流的科技强国。
我国对科学研究与创新的扶持多年来一直十分强劲。过于强调论文发表的期刊级别和数量,只会折腾掉国家提供的、来之不易的大笔科研经费,于真正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并无多大裨益。国家慷慨地为科研提供资助和设备固然重要,但这还远远不够,奖励机制的不完善与缺乏道德评判标准,必然导致学术腐败。
有识之士指出,中国的科学界应该更多地强调创新,让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不仅重视个人操守,还要注重学术品质;用严格的制度与规定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应该让其中的每个人清楚地知道,在科学之路上怎么样就会走偏,如果走偏了怎么样去纠正;进而把这些道德标准与学术规范传授给更年轻的从事科研工作的人。
中国能否成为一个科研强国?对于科学而言,要紧的东西是创造力。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利用好这种创造力,它的经济实力、文化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就一定会上升。我们应当明白,创新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创造的。一夜之间可以写出一篇论文,然而,含金量高、有创新点的科技论文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创新更不是拷贝而成的。如果你想速成,你得到的只能是复制品。
依靠发表论文数量无法有效地衡量科研产出。事实上,过分注重发表论文数量的激励机制只会严重阻碍创新。创新对杰出的科学至关重要,真正的创新包含冒险、改变和默默无闻,在研究和探索任何一个具有风险的、新的解决办法时,研究者在最初几年里都不应期望连续发表论文为自己捞取名声与资本。
历史向我们反复证明,一个国家如果不创新,不努力地迎接变化,就会在原地踏步;而只有敢于冒险,接受新事物,不断创新,才会在世界舞台上崛起。对照今天的现实,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距离成为科技创新强国还有很大的距离。
可以设想,在一个注重创新的研究团队里,如果有人平均一年只有一篇论文,而这篇论文却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独领风骚”,那么,这比他洋洋洒洒发表十篇泛泛一般的论文更有价值,更应该受到奖励。不言而喻,在评价一篇科技论文时,更应该看重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我们应该形成这样的激励机制。
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卫东说得好:“宁坐板凳十年冷,不写文章半句空。”他说,目前各高校攀比论文数量,论文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越高越好。学校设有鼓励办法,教师每发表一篇论文,就按照影响因子乘以一定的系数,以此计算和发放奖金。他说,我“宁可去要饭”,也不会去拿这样的奖金!李卫东所言,体现了一个负责任的现代知识分子的道德与良知。李卫东更直截了当地指出,目前,“需要改变的不是我,而是这个制度本身”。
实际上,早在2011年5月,英国皇家学会公布的一份报告已经表明,中国在国际杂志上发表的科学论文数量已飙升至全球第二名,并有可能在2013年取代美国,从而成为世界最多产的科研大国。一些中国分析人士乐观地认为,这将对中国科研水平的国际地位产生突破性影响。
然而,我们看到的现实却不尽如人意。不久前,我国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颁发,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再次空缺,这是该奖项13年来的第9次空缺。一边是在国家乃至国际上的顶尖学术期刊的发文数量不断跃升,另一边是具有重大原创价值的研究成果寥若晨星;一边是为科技论文世界排名第二的“论文大国”沾沾自喜,一边是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连年空缺。“残酷”的现实就这样“无情”地横亘在我们的面前。这种局面迫使我们对我国科技界的“论文情结”和近年来一直采用的“论文奖励”方式进行反思:只关注论文发表,而不关注学术研究与创新,不可能出现一流的研究成果,更不可能造就一流的科技强国。
我国对科学研究与创新的扶持多年来一直十分强劲。过于强调论文发表的期刊级别和数量,只会折腾掉国家提供的、来之不易的大笔科研经费,于真正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并无多大裨益。国家慷慨地为科研提供资助和设备固然重要,但这还远远不够,奖励机制的不完善与缺乏道德评判标准,必然导致学术腐败。
有识之士指出,中国的科学界应该更多地强调创新,让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不仅重视个人操守,还要注重学术品质;用严格的制度与规定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应该让其中的每个人清楚地知道,在科学之路上怎么样就会走偏,如果走偏了怎么样去纠正;进而把这些道德标准与学术规范传授给更年轻的从事科研工作的人。
中国能否成为一个科研强国?对于科学而言,要紧的东西是创造力。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利用好这种创造力,它的经济实力、文化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就一定会上升。我们应当明白,创新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创造的。一夜之间可以写出一篇论文,然而,含金量高、有创新点的科技论文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创新更不是拷贝而成的。如果你想速成,你得到的只能是复制品。
依靠发表论文数量无法有效地衡量科研产出。事实上,过分注重发表论文数量的激励机制只会严重阻碍创新。创新对杰出的科学至关重要,真正的创新包含冒险、改变和默默无闻,在研究和探索任何一个具有风险的、新的解决办法时,研究者在最初几年里都不应期望连续发表论文为自己捞取名声与资本。
历史向我们反复证明,一个国家如果不创新,不努力地迎接变化,就会在原地踏步;而只有敢于冒险,接受新事物,不断创新,才会在世界舞台上崛起。对照今天的现实,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距离成为科技创新强国还有很大的距离。
可以设想,在一个注重创新的研究团队里,如果有人平均一年只有一篇论文,而这篇论文却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独领风骚”,那么,这比他洋洋洒洒发表十篇泛泛一般的论文更有价值,更应该受到奖励。不言而喻,在评价一篇科技论文时,更应该看重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我们应该形成这样的激励机制。
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卫东说得好:“宁坐板凳十年冷,不写文章半句空。”他说,目前各高校攀比论文数量,论文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越高越好。学校设有鼓励办法,教师每发表一篇论文,就按照影响因子乘以一定的系数,以此计算和发放奖金。他说,我“宁可去要饭”,也不会去拿这样的奖金!李卫东所言,体现了一个负责任的现代知识分子的道德与良知。李卫东更直截了当地指出,目前,“需要改变的不是我,而是这个制度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