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民日报宿舍区,只要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人们总会看到年届85岁的林钢在顽强地迈动双腿,慢慢地步行。这是他在生活道路上应对的又一次挑战——与帕金森症进行的抗争。
林钢的一生经历过无数挑战,都走过来了。他在抗战胜利前夕投身新四军,新中国成立之初是一位活跃的记者,奔走于大江两岸,中原大地。他奋飞的翅膀曾在1957年的风暴中摧折;改革开放之初,他曾任人民日报记者部主任;离休后,他深入汽车行业作专题报道,为发展中国汽车产业而呼唤。现在,他不再握笔了。这位热忱地呼唤汽车进入中国家庭的“汽车记者”,自己却坐进了两个轮子的轮椅。
风起于青萍之末
林钢属虎,今年是本命年。想当年,他的采访风格也是龙腾虎跃的。1952年6月,林钢作为骨干力量从《长江日报》调入《人民日报》,他来京后采写的第一篇报道《毛泽东之鹰,和平之鹰》,记述解放军第一届运动会上跳伞队的表演,刊出之时就受到了好评。此后,他曾随彭德怀元帅赴旅顺口,全程报道苏军撤离中国东北的历史事件。他还曾随陈毅元帅率领的中央代表团奔赴西藏,是第一个走上世界屋脊的《人民日报》记者。
1955年,胡风一案牵连到了他。
林钢并不认识胡风,只是和胡风欣赏的诗人——原《长江日报》文艺组组长绿原是同事,彼此很谈得来。调到北京以后,林钢和绿原有过十几次通信,信中谈诗谈文谈友谊,互致问候,如此而已。反胡风运动一来,绿原被诬称“胡风集团骨干”,“中美合作所特务”,于是有人揭发林钢和绿原“有联系”,令其交待。
林钢很反感这一套“逼供信”做法,深信自己和绿原的关系光明磊落,没有任何只言片语的交待,小组会总是以“顶牛”结束。
但是这场“运动”搞了将近一年,搞得林钢不能工作,这使他非常气愤。直到运动告一段落,领导“以组织的名义”向林钢宣布他和“胡风集团”没有组织联系。
年轻气盛的林钢回想一年来的委屈,不禁脱口而出:“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完全是人为地制造阶级斗争!”
这件事看上去不了了之,却为后来“反右”时冤案重来埋下了伏笔。
从战争岁月中走来
林钢原名沈士雄,1926年9月出生在上海近郊一个小镇上,父母经营一家夫妻商铺,有点儿像夏衍导演的电影中的“林家铺子”,一家人过着大致可以温饱的日子。
少年时代的沈士雄勤奋好学,但是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一代学子失去了平静的学习环境。
日军侵占上海期间,青年人都很苦闷。渐渐成长的沈士雄爱上了革命文艺,也接触到一批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书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占上海租界。沈士雄由进步文学家唐介绍,经由秘密通道潜离上海,来到新四军七师根据地——皖中解放区投身革命。19岁的沈士雄更名沈徐禾。
经过一个月学习,他来到师部办的报纸《大江报》当助理编辑,开始了记者生涯。在敌后根据地,林钢被当做有“文化”的人才,边干边学,在战争风云中成长得很快。1947年夏,沈徐禾入了党。
1948年初沈徐禾来到《中原日报》工作,不久担任新华社中原总分社编辑和记者,总分社领导人是李普。沈徐禾对这位著名战地记者十分钦佩,后来曾说,他青年时代头脑中的新闻观点,都是这位老上级灌输的。
在李普影响下,沈徐禾自觉磨砺新闻写作,哪怕写一个“豆腐块”,都怀着像写一首诗、写一篇创作作品那样虔诚的心情,一拿起笔来,耳边就响起李普的律令:“精练、精练、精练。” 当时,新华社用电报发稿,电报稿要求行文简洁,书写清晰,对沈徐禾这样的青年记者是很严格的锻炼。
1949年5月27日,解放军攻克武汉,随军进城的沈徐禾先在新华社中南总分社,后调《长江日报》当记者,报社当时的负责人为熊复、陈楚等人。从这时起,沈徐禾改用林钢的笔名,一直用到了今天。
林钢调到人民日报后,采写能力进一步提高。1955年,他采写的以中苏友谊为主题的新闻通讯《林镇南和维加》传诵一时,很快被编入小学教科书。当时任文化部长、中苏友协总干事的钱俊瑞,读到这篇通讯后亲笔写信给林钢,要他把这个故事改编为电影剧本。
林钢不熟悉电影,加上工作忙,电影剧本没有写成。但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随即约稿,林钢欣然从命,开了几个夜车,把通讯改写成一篇儿童文学作品寄给了编辑部。
命运有时真会捉弄人,等到此书出版时,林钢已被打成右派,逐出人民的队伍,遣送农场劳改。在暗无天日的日子里,他完全忘记了曾有一部书稿的命运与自己有关。
大约5年以后,林钢偶然来到上海川沙县寻访战友,在一个小镇的供销社书店里,看到书架上居然有几本关于林镇南的书,正是自己写的,上海著名画家颜梅华为此在书中配有多幅插画,书的装帧精致而简约。这个出乎意料的发现使林钢不由得热泪盈眶,说不清是悲是喜,他把店里这本书的存书全都买了下来。
反右祸起“文字狱”
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口号被作为发展和繁荣文艺的重要方针提了出来,人们开始更多地思考问题。
文化部出台了一些具体政策和措施,开放了一批剧目。1957年 5月18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一则消息《文化部发出通令,禁演戏曲节目全部解禁》。就在这时,林钢采写了一篇京剧老艺人试演禁戏的小消息,也在5月18日这天见报,题目是《筱翠花重演“马思远”》。
这次采访是文艺部主任林淡秋布置的,对林钢来说,这是一篇挥笔而成的300余字的动态新闻。谁知风云突变,就像《水浒传》里的林冲误入“白虎节堂”,只要这一步踩上台阶,那一顶帽子扣将下来,就什么道理也不讲了。这篇稿件被当成林钢的主要“罪状”之一。
与此同时,1957年5月,首都新闻界报道苏联部长会议主席伏罗希洛夫访华时发生了“左叶事件”,即农业部一领导不礼貌对待记者的事情。但在5月的“鸣放”期间,这件事被放大了。林钢并非当事人,但深感那位农业部某领导做得不对,向总编室提出意见,质疑《人民日报》冷眼旁观的态度,希望《人民日报》转载上海《文汇报》的社论《尊重新闻记者》。
灾难降临的20年
灾难降临了。6月下旬开始了对林钢的猛烈批判, “反对党的文艺政策”、“妄想从人民日报内部来攻破党”、“篡改人民日报政治方向”,大帽子一顶顶压过来。批判会规模有大有小,不断重复、不容分辩。最使林钢大惑不解的,是一位和自己一起采访时,对胡风事件看法相近、议论横生的女记者,此时摇身一变成了揭发和批判者,将先前自己说的“错误言论”一股脑安到了林钢头上。
无休无止的批判使林钢的精神终于崩溃了。他决定大包大揽,把一切罪名都承担下来,以换取短暂的平静。
当年9月14日,编委会第一次划出11名“右派”,林钢置身其中。10月以后“右派”队伍急剧扩大到33人。
1958年春天,林钢被开除党籍,行政级别从15级降为18级,调入资料室,随即遣送河北唐山柏各庄农场,经历了非人状态下的艰苦劳动。1960年他摘去了右派帽子回到报社,即被发配内蒙古,辗转到包头医学院图书馆工作。此后发生了当时称做“严重自然灾害”的极度困难,包头医学院酝酿撤销,人员各奔东西。1962年,林钢回到家乡上海县,被分配在农村供销社当店员。
好在林钢还算幸运,终于熬到了“文革”的终结。1979年1月4日,人民日报党组宣布林钢一案为错划,予以“改正”。林钢重新归队,再当记者。
晚岁光华灿烂时
改革开放岁月,是林钢一生中最灿烂的日子。他先是在人民日报驻上海记者站当记者,1983年调任人民日报记者部主任。此时的记者部是老中青结合的鼎盛时期,过去岁月里因各种原因离开人民日报的老记者回来了,错划右派的记者回来了,一批在改革开放年代里培养的新闻研究生充实了记者队伍。他们的报道,为改革开放历程留下了闪光的篇章。
上世纪80年代末,林钢离休了。为了追回被荒废的岁月,他又拿起了笔,奔走天下。他预感到中国汽车工业将有宏大的发展远景,为此他选定汽车业不断深入采访、研究,写出了大量报道,被称为中国汽车报道的权威记者之一。他的报道推进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进入21世纪,林钢封笔了。走进耄耋之年的他走过了后人难以理解的跌宕人生,仍然乐于对年轻人说:“生活着是美丽的。”
对于自己,林钢每以8个字自况:“半生坎坷,有怨无悔”。早年投身革命时,他立志要为一个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共和国而奋斗终生。现在,他依然抱定这个信念,而且更加坚定。近年来,他与帕金森症顽强抗争,坚持锻炼。他笑称:“这肯定是最后的斗争了。”
(责编:辛娅)
林钢的一生经历过无数挑战,都走过来了。他在抗战胜利前夕投身新四军,新中国成立之初是一位活跃的记者,奔走于大江两岸,中原大地。他奋飞的翅膀曾在1957年的风暴中摧折;改革开放之初,他曾任人民日报记者部主任;离休后,他深入汽车行业作专题报道,为发展中国汽车产业而呼唤。现在,他不再握笔了。这位热忱地呼唤汽车进入中国家庭的“汽车记者”,自己却坐进了两个轮子的轮椅。
风起于青萍之末
林钢属虎,今年是本命年。想当年,他的采访风格也是龙腾虎跃的。1952年6月,林钢作为骨干力量从《长江日报》调入《人民日报》,他来京后采写的第一篇报道《毛泽东之鹰,和平之鹰》,记述解放军第一届运动会上跳伞队的表演,刊出之时就受到了好评。此后,他曾随彭德怀元帅赴旅顺口,全程报道苏军撤离中国东北的历史事件。他还曾随陈毅元帅率领的中央代表团奔赴西藏,是第一个走上世界屋脊的《人民日报》记者。
1955年,胡风一案牵连到了他。
林钢并不认识胡风,只是和胡风欣赏的诗人——原《长江日报》文艺组组长绿原是同事,彼此很谈得来。调到北京以后,林钢和绿原有过十几次通信,信中谈诗谈文谈友谊,互致问候,如此而已。反胡风运动一来,绿原被诬称“胡风集团骨干”,“中美合作所特务”,于是有人揭发林钢和绿原“有联系”,令其交待。
林钢很反感这一套“逼供信”做法,深信自己和绿原的关系光明磊落,没有任何只言片语的交待,小组会总是以“顶牛”结束。
但是这场“运动”搞了将近一年,搞得林钢不能工作,这使他非常气愤。直到运动告一段落,领导“以组织的名义”向林钢宣布他和“胡风集团”没有组织联系。
年轻气盛的林钢回想一年来的委屈,不禁脱口而出:“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完全是人为地制造阶级斗争!”
这件事看上去不了了之,却为后来“反右”时冤案重来埋下了伏笔。
从战争岁月中走来
林钢原名沈士雄,1926年9月出生在上海近郊一个小镇上,父母经营一家夫妻商铺,有点儿像夏衍导演的电影中的“林家铺子”,一家人过着大致可以温饱的日子。
少年时代的沈士雄勤奋好学,但是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一代学子失去了平静的学习环境。
日军侵占上海期间,青年人都很苦闷。渐渐成长的沈士雄爱上了革命文艺,也接触到一批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书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占上海租界。沈士雄由进步文学家唐介绍,经由秘密通道潜离上海,来到新四军七师根据地——皖中解放区投身革命。19岁的沈士雄更名沈徐禾。
经过一个月学习,他来到师部办的报纸《大江报》当助理编辑,开始了记者生涯。在敌后根据地,林钢被当做有“文化”的人才,边干边学,在战争风云中成长得很快。1947年夏,沈徐禾入了党。
1948年初沈徐禾来到《中原日报》工作,不久担任新华社中原总分社编辑和记者,总分社领导人是李普。沈徐禾对这位著名战地记者十分钦佩,后来曾说,他青年时代头脑中的新闻观点,都是这位老上级灌输的。
在李普影响下,沈徐禾自觉磨砺新闻写作,哪怕写一个“豆腐块”,都怀着像写一首诗、写一篇创作作品那样虔诚的心情,一拿起笔来,耳边就响起李普的律令:“精练、精练、精练。” 当时,新华社用电报发稿,电报稿要求行文简洁,书写清晰,对沈徐禾这样的青年记者是很严格的锻炼。
1949年5月27日,解放军攻克武汉,随军进城的沈徐禾先在新华社中南总分社,后调《长江日报》当记者,报社当时的负责人为熊复、陈楚等人。从这时起,沈徐禾改用林钢的笔名,一直用到了今天。
林钢调到人民日报后,采写能力进一步提高。1955年,他采写的以中苏友谊为主题的新闻通讯《林镇南和维加》传诵一时,很快被编入小学教科书。当时任文化部长、中苏友协总干事的钱俊瑞,读到这篇通讯后亲笔写信给林钢,要他把这个故事改编为电影剧本。
林钢不熟悉电影,加上工作忙,电影剧本没有写成。但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随即约稿,林钢欣然从命,开了几个夜车,把通讯改写成一篇儿童文学作品寄给了编辑部。
命运有时真会捉弄人,等到此书出版时,林钢已被打成右派,逐出人民的队伍,遣送农场劳改。在暗无天日的日子里,他完全忘记了曾有一部书稿的命运与自己有关。
大约5年以后,林钢偶然来到上海川沙县寻访战友,在一个小镇的供销社书店里,看到书架上居然有几本关于林镇南的书,正是自己写的,上海著名画家颜梅华为此在书中配有多幅插画,书的装帧精致而简约。这个出乎意料的发现使林钢不由得热泪盈眶,说不清是悲是喜,他把店里这本书的存书全都买了下来。
反右祸起“文字狱”
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口号被作为发展和繁荣文艺的重要方针提了出来,人们开始更多地思考问题。
文化部出台了一些具体政策和措施,开放了一批剧目。1957年 5月18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一则消息《文化部发出通令,禁演戏曲节目全部解禁》。就在这时,林钢采写了一篇京剧老艺人试演禁戏的小消息,也在5月18日这天见报,题目是《筱翠花重演“马思远”》。
这次采访是文艺部主任林淡秋布置的,对林钢来说,这是一篇挥笔而成的300余字的动态新闻。谁知风云突变,就像《水浒传》里的林冲误入“白虎节堂”,只要这一步踩上台阶,那一顶帽子扣将下来,就什么道理也不讲了。这篇稿件被当成林钢的主要“罪状”之一。
与此同时,1957年5月,首都新闻界报道苏联部长会议主席伏罗希洛夫访华时发生了“左叶事件”,即农业部一领导不礼貌对待记者的事情。但在5月的“鸣放”期间,这件事被放大了。林钢并非当事人,但深感那位农业部某领导做得不对,向总编室提出意见,质疑《人民日报》冷眼旁观的态度,希望《人民日报》转载上海《文汇报》的社论《尊重新闻记者》。
灾难降临的20年
灾难降临了。6月下旬开始了对林钢的猛烈批判, “反对党的文艺政策”、“妄想从人民日报内部来攻破党”、“篡改人民日报政治方向”,大帽子一顶顶压过来。批判会规模有大有小,不断重复、不容分辩。最使林钢大惑不解的,是一位和自己一起采访时,对胡风事件看法相近、议论横生的女记者,此时摇身一变成了揭发和批判者,将先前自己说的“错误言论”一股脑安到了林钢头上。
无休无止的批判使林钢的精神终于崩溃了。他决定大包大揽,把一切罪名都承担下来,以换取短暂的平静。
当年9月14日,编委会第一次划出11名“右派”,林钢置身其中。10月以后“右派”队伍急剧扩大到33人。
1958年春天,林钢被开除党籍,行政级别从15级降为18级,调入资料室,随即遣送河北唐山柏各庄农场,经历了非人状态下的艰苦劳动。1960年他摘去了右派帽子回到报社,即被发配内蒙古,辗转到包头医学院图书馆工作。此后发生了当时称做“严重自然灾害”的极度困难,包头医学院酝酿撤销,人员各奔东西。1962年,林钢回到家乡上海县,被分配在农村供销社当店员。
好在林钢还算幸运,终于熬到了“文革”的终结。1979年1月4日,人民日报党组宣布林钢一案为错划,予以“改正”。林钢重新归队,再当记者。
晚岁光华灿烂时
改革开放岁月,是林钢一生中最灿烂的日子。他先是在人民日报驻上海记者站当记者,1983年调任人民日报记者部主任。此时的记者部是老中青结合的鼎盛时期,过去岁月里因各种原因离开人民日报的老记者回来了,错划右派的记者回来了,一批在改革开放年代里培养的新闻研究生充实了记者队伍。他们的报道,为改革开放历程留下了闪光的篇章。
上世纪80年代末,林钢离休了。为了追回被荒废的岁月,他又拿起了笔,奔走天下。他预感到中国汽车工业将有宏大的发展远景,为此他选定汽车业不断深入采访、研究,写出了大量报道,被称为中国汽车报道的权威记者之一。他的报道推进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进入21世纪,林钢封笔了。走进耄耋之年的他走过了后人难以理解的跌宕人生,仍然乐于对年轻人说:“生活着是美丽的。”
对于自己,林钢每以8个字自况:“半生坎坷,有怨无悔”。早年投身革命时,他立志要为一个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共和国而奋斗终生。现在,他依然抱定这个信念,而且更加坚定。近年来,他与帕金森症顽强抗争,坚持锻炼。他笑称:“这肯定是最后的斗争了。”
(责编:辛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