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坎坷 有怨无悔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shu1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民日报宿舍区,只要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人们总会看到年届85岁的林钢在顽强地迈动双腿,慢慢地步行。这是他在生活道路上应对的又一次挑战——与帕金森症进行的抗争。
  林钢的一生经历过无数挑战,都走过来了。他在抗战胜利前夕投身新四军,新中国成立之初是一位活跃的记者,奔走于大江两岸,中原大地。他奋飞的翅膀曾在1957年的风暴中摧折;改革开放之初,他曾任人民日报记者部主任;离休后,他深入汽车行业作专题报道,为发展中国汽车产业而呼唤。现在,他不再握笔了。这位热忱地呼唤汽车进入中国家庭的“汽车记者”,自己却坐进了两个轮子的轮椅。
  
  风起于青萍之末
  
  林钢属虎,今年是本命年。想当年,他的采访风格也是龙腾虎跃的。1952年6月,林钢作为骨干力量从《长江日报》调入《人民日报》,他来京后采写的第一篇报道《毛泽东之鹰,和平之鹰》,记述解放军第一届运动会上跳伞队的表演,刊出之时就受到了好评。此后,他曾随彭德怀元帅赴旅顺口,全程报道苏军撤离中国东北的历史事件。他还曾随陈毅元帅率领的中央代表团奔赴西藏,是第一个走上世界屋脊的《人民日报》记者。
  1955年,胡风一案牵连到了他。
  林钢并不认识胡风,只是和胡风欣赏的诗人——原《长江日报》文艺组组长绿原是同事,彼此很谈得来。调到北京以后,林钢和绿原有过十几次通信,信中谈诗谈文谈友谊,互致问候,如此而已。反胡风运动一来,绿原被诬称“胡风集团骨干”,“中美合作所特务”,于是有人揭发林钢和绿原“有联系”,令其交待。
  林钢很反感这一套“逼供信”做法,深信自己和绿原的关系光明磊落,没有任何只言片语的交待,小组会总是以“顶牛”结束。
  但是这场“运动”搞了将近一年,搞得林钢不能工作,这使他非常气愤。直到运动告一段落,领导“以组织的名义”向林钢宣布他和“胡风集团”没有组织联系。
  年轻气盛的林钢回想一年来的委屈,不禁脱口而出:“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完全是人为地制造阶级斗争!”
  这件事看上去不了了之,却为后来“反右”时冤案重来埋下了伏笔。
  
  从战争岁月中走来
  
  林钢原名沈士雄,1926年9月出生在上海近郊一个小镇上,父母经营一家夫妻商铺,有点儿像夏衍导演的电影中的“林家铺子”,一家人过着大致可以温饱的日子。
  少年时代的沈士雄勤奋好学,但是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一代学子失去了平静的学习环境。
  日军侵占上海期间,青年人都很苦闷。渐渐成长的沈士雄爱上了革命文艺,也接触到一批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书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占上海租界。沈士雄由进步文学家唐介绍,经由秘密通道潜离上海,来到新四军七师根据地——皖中解放区投身革命。19岁的沈士雄更名沈徐禾。
  经过一个月学习,他来到师部办的报纸《大江报》当助理编辑,开始了记者生涯。在敌后根据地,林钢被当做有“文化”的人才,边干边学,在战争风云中成长得很快。1947年夏,沈徐禾入了党。
  1948年初沈徐禾来到《中原日报》工作,不久担任新华社中原总分社编辑和记者,总分社领导人是李普。沈徐禾对这位著名战地记者十分钦佩,后来曾说,他青年时代头脑中的新闻观点,都是这位老上级灌输的。
  在李普影响下,沈徐禾自觉磨砺新闻写作,哪怕写一个“豆腐块”,都怀着像写一首诗、写一篇创作作品那样虔诚的心情,一拿起笔来,耳边就响起李普的律令:“精练、精练、精练。” 当时,新华社用电报发稿,电报稿要求行文简洁,书写清晰,对沈徐禾这样的青年记者是很严格的锻炼。
  1949年5月27日,解放军攻克武汉,随军进城的沈徐禾先在新华社中南总分社,后调《长江日报》当记者,报社当时的负责人为熊复、陈楚等人。从这时起,沈徐禾改用林钢的笔名,一直用到了今天。
  林钢调到人民日报后,采写能力进一步提高。1955年,他采写的以中苏友谊为主题的新闻通讯《林镇南和维加》传诵一时,很快被编入小学教科书。当时任文化部长、中苏友协总干事的钱俊瑞,读到这篇通讯后亲笔写信给林钢,要他把这个故事改编为电影剧本。
  林钢不熟悉电影,加上工作忙,电影剧本没有写成。但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随即约稿,林钢欣然从命,开了几个夜车,把通讯改写成一篇儿童文学作品寄给了编辑部。
  命运有时真会捉弄人,等到此书出版时,林钢已被打成右派,逐出人民的队伍,遣送农场劳改。在暗无天日的日子里,他完全忘记了曾有一部书稿的命运与自己有关。
  大约5年以后,林钢偶然来到上海川沙县寻访战友,在一个小镇的供销社书店里,看到书架上居然有几本关于林镇南的书,正是自己写的,上海著名画家颜梅华为此在书中配有多幅插画,书的装帧精致而简约。这个出乎意料的发现使林钢不由得热泪盈眶,说不清是悲是喜,他把店里这本书的存书全都买了下来。
  
  反右祸起“文字狱”
  
  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口号被作为发展和繁荣文艺的重要方针提了出来,人们开始更多地思考问题。
  文化部出台了一些具体政策和措施,开放了一批剧目。1957年 5月18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一则消息《文化部发出通令,禁演戏曲节目全部解禁》。就在这时,林钢采写了一篇京剧老艺人试演禁戏的小消息,也在5月18日这天见报,题目是《筱翠花重演“马思远”》。
  这次采访是文艺部主任林淡秋布置的,对林钢来说,这是一篇挥笔而成的300余字的动态新闻。谁知风云突变,就像《水浒传》里的林冲误入“白虎节堂”,只要这一步踩上台阶,那一顶帽子扣将下来,就什么道理也不讲了。这篇稿件被当成林钢的主要“罪状”之一。
  与此同时,1957年5月,首都新闻界报道苏联部长会议主席伏罗希洛夫访华时发生了“左叶事件”,即农业部一领导不礼貌对待记者的事情。但在5月的“鸣放”期间,这件事被放大了。林钢并非当事人,但深感那位农业部某领导做得不对,向总编室提出意见,质疑《人民日报》冷眼旁观的态度,希望《人民日报》转载上海《文汇报》的社论《尊重新闻记者》。
  
  灾难降临的20年
  
  灾难降临了。6月下旬开始了对林钢的猛烈批判, “反对党的文艺政策”、“妄想从人民日报内部来攻破党”、“篡改人民日报政治方向”,大帽子一顶顶压过来。批判会规模有大有小,不断重复、不容分辩。最使林钢大惑不解的,是一位和自己一起采访时,对胡风事件看法相近、议论横生的女记者,此时摇身一变成了揭发和批判者,将先前自己说的“错误言论”一股脑安到了林钢头上。
  无休无止的批判使林钢的精神终于崩溃了。他决定大包大揽,把一切罪名都承担下来,以换取短暂的平静。
   当年9月14日,编委会第一次划出11名“右派”,林钢置身其中。10月以后“右派”队伍急剧扩大到33人。
  1958年春天,林钢被开除党籍,行政级别从15级降为18级,调入资料室,随即遣送河北唐山柏各庄农场,经历了非人状态下的艰苦劳动。1960年他摘去了右派帽子回到报社,即被发配内蒙古,辗转到包头医学院图书馆工作。此后发生了当时称做“严重自然灾害”的极度困难,包头医学院酝酿撤销,人员各奔东西。1962年,林钢回到家乡上海县,被分配在农村供销社当店员。
  好在林钢还算幸运,终于熬到了“文革”的终结。1979年1月4日,人民日报党组宣布林钢一案为错划,予以“改正”。林钢重新归队,再当记者。
  
  晚岁光华灿烂时
  
  改革开放岁月,是林钢一生中最灿烂的日子。他先是在人民日报驻上海记者站当记者,1983年调任人民日报记者部主任。此时的记者部是老中青结合的鼎盛时期,过去岁月里因各种原因离开人民日报的老记者回来了,错划右派的记者回来了,一批在改革开放年代里培养的新闻研究生充实了记者队伍。他们的报道,为改革开放历程留下了闪光的篇章。
  上世纪80年代末,林钢离休了。为了追回被荒废的岁月,他又拿起了笔,奔走天下。他预感到中国汽车工业将有宏大的发展远景,为此他选定汽车业不断深入采访、研究,写出了大量报道,被称为中国汽车报道的权威记者之一。他的报道推进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进入21世纪,林钢封笔了。走进耄耋之年的他走过了后人难以理解的跌宕人生,仍然乐于对年轻人说:“生活着是美丽的。”
  对于自己,林钢每以8个字自况:“半生坎坷,有怨无悔”。早年投身革命时,他立志要为一个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共和国而奋斗终生。现在,他依然抱定这个信念,而且更加坚定。近年来,他与帕金森症顽强抗争,坚持锻炼。他笑称:“这肯定是最后的斗争了。”
  (责编:辛娅)
其他文献
如今,人们对健康、防病、养生的关注度一浪一浪掀高潮。每年一次的体检也逐渐被安排上人们的日程。不仅老年人自己重视体检,子女也把体检卡当做礼物送给父母。  各种类型的健康体检中心也随之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其服务和专业水准良莠不齐,一些体检中心还打出“低价体检”的招牌,其实在这里面往往存在着不少消费陷阱。    草率体检耽误治疗    退休司机王师傅喜欢跑步、游泳,平时很关注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老伴
期刊
“低碳生活”是一个与世界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新概念。它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减少低碳,特别是致气候变暖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对普通人来说,低碳生活更多的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决定我们改变一些生活细节,包括建立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习惯与节电节气减少碳排放有关。    冰箱  冰箱内存放食物的量以占容积的80%为宜,放得过多或过少都费电。  ■食品之间、食品与冰箱之间应留有约10毫米以
期刊
我今年66岁。年纪大了,不小心跌倒的情况在所难免。据统计,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三分之一摔过跤,不少人因此受伤、骨折,甚至导致中风、死亡等严重后果,给晚年生活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和不便。  4年前,我也摔过一次,还骨折了,卧床修养了很多天。那次,我和一个朋友在街上边走边聊天,走到拐弯处,突然冒出来一个滑轮滑的孩子,从侧面撞了我一下。孩子没事,我却没站稳,跪倒在路面。钻心的痛顿时弥漫开来,站都站不起来了
期刊
河南石油勘探局离退休职工管理处精心策划,组织各种精彩活动,活跃老同志的退休生活。  2009年6月8日,河南油田离退休职工斯诺克台球比赛圆满结束,来自局机关退休职工管理处和四大社区8支队伍40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在离退休职工40式太极拳、剑大赛上,100余名离退休职工展现了精湛的拳术和剑法。150名离退休职工合唱团近日请来专职教师进行专门训练,为党的生日奉献了一台精彩演出。  油田老年柔力球队更是
期刊
在海门市区街头,人们经常看到一位鬓发皆白的老人手拿铲刀、刷子,刮着路边电线杆上的非法小广告。他推着自行车边走边观察,把路边的垃圾拾进自备的塑料袋里;把电线杆上“刻图章”、“治性病”等张贴物用铲子用力铲除;发现墙上五花八门的“办证”广告,他就蘸上石灰浆,左一下右一下,刷得它们无影无踪。一群小学生路过他的身边,看到他认真的样子不由得停步,老人边说边教,孩子们欣然与他一起动手清扫起来。好奇的过路人都想探
期刊
湖南省南华大学离退休科技人员自发组建的老科协成立已7年了,这个学术性群众组织就像一只载满幸福的小舟,让作为会员的我尽情享受退休生活的甜蜜,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7年来,老科协请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17场,特别是关于肿瘤病、心血管病等保健知识讲座,让我们130余名会员受益颇深。老科协组织外出参观考察15次,在欣赏祖国美好河山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  老科技工作者也充分发挥一技之长,热心奉献于学校
期刊
《红楼梦》里有一句名言:“世事洞明皆学问”,讲的是一个人在社会上与人相处、洞察人情,这是一门学问。人到老年,这门学问还需要继续研究吗?当然需要。不过,老年人的“世事洞明”与中年、青年时的体验是不一样的:内容形式上不一样,人的心态也不一样,遇到的具体问题不一样,对待、处理方法也不应当一样。  老年人要做到“世事洞明”,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已经离开了社会的中坚层,许多事情不需要我们再去参与了。从大的方
期刊
在菜市场门口,一群人围着一个卖枣摊位挑选,摊主是个小伙子,见一下来了这么多的顾客,有点手忙脚乱。一位老伯挑好了一袋枣,那小伙儿接过称了:“5斤。”“5斤?”那大爷狐疑地掂了掂袋子问一句:“年轻人没看错秤?”小伙儿不耐烦地说:“你不信我,去那边的公平秤上称去。”那老伯便提上兜子去那边称,一会儿回来,仍是柔声叫那小伙儿:“刚才你可能是看错了。”小伙儿皱着眉头一把夺过兜子放在秤盘上,有好事者伸过脑袋看秤
期刊
南宋词人辛弃疾说:“老鹤高飞,一枝投宿,长笑蜗牛载屋行。”老鹤翱翔于长空,不为今夜投宿操心;蜗牛多虑,载屋行走,活得太累。然而,人毕竟不是老鹤,没有翅膀,想“高飞”就要借助于多学习、多见世面。  退休后,我成了时间的富翁,便时常独步郊外,晨练半小时,晚上疾走一万步,闲看蓝天白云,坐听泉水丁冬。闲时手不释卷,读书使我遇事想得开,忘掉了功名利禄。时下有个口头禅,说“不会电脑就是新文盲”。我学会电脑后,
期刊
与朋友聊天,常听到有人在叹息:做人难,做老年人更难。  如今社会发展迅速,各种新潮思想层出不穷,年轻人特立独行成为时尚。老年人定有难言之惑,难受之感,这也难怪。其实,解决这些困惑,有一秘诀:老年人也要会做人。  一要换位思考,多些理解,少些指责。多些宽容,少些埋怨,做个明事知理的老年人。刘女士与儿子、媳妇同住,每天帮着照看孙子。儿媳妇每天下班回来躺在沙发上,刘女士看见了,觉得让她这个婆婆除了照顾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