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个好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引起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指令,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因此,探讨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对于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提问技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涉及的领域是广泛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如何进行有效提问,将数学的教与学置于各种奇妙的富于思考的问题情境之中,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1.问题的片面性。一堂课下来,要么“满堂问”,连珠发炮;要么蜻蜓点水,处处开花但不着边际,问题数学量多、回答人数多,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问题设计缺乏梯度,要么过于简单,“大合唱”热热闹闹;要么过于深奥,启而不发,一问齐答更是造成学生思想懒惰、盲目附和、学习被动。
2.问题形式的随意性。问题未经精心设计,随意发问,导致问题没有价值,缺乏科学的依据与科学设计,表面上启发学生思考,实则缺乏针对性,收效甚微。
3.问题形式的单一性,课堂基本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评价不到位、不准确,或不予评价,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习缺乏假创造性。
4.教师提问的范围缺少普遍性。教师只围绕几个优等生发问,至于大多数学生则被冷落一旁,这样一来,优等生兴趣盎然,而其他学生则无精打采,对于提问心不在焉。另外,回答问题时不能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也会影响课堂提问的效果。
5.提问缺乏艺术性。由于问题过于呆板、机械,或者语言表达缺乏艺术性,致使学生很多时候成了“应声虫”,只能异口同声地回答“对”或“不对”,“是”或“不是”。回看平时课堂提问,“随意问”“满堂问”“低效问”贯穿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不断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每一课堂中的问题,使自己课堂教学能更有效、更高效。
二、有效提问的教学技巧
1.提问内容要有目的性。課堂提问的内容应当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的、教学的重难点而进行。所提问题应该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每一次提问都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对旧知识的回顾,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在设计问题之前,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目的是什么,使每个问题都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使提问为教学目的服务。
2.提问内容要有启发性。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因此,教师所设计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提问要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力的思维训练。要把教材知识点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同时,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比如,教学应用题:“大丰粮店运进大米40吨,运进面粉的吨数是大米的3倍,运进大米和面粉一共有多少吨?”教师可作启发性提问:要求的面粉和大米一共有多少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通过这些有序的启发,引导学生抓住数量关系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提问内容要有趣味性。常言道: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削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到它的趣味性,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圆的认识》时,运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一场赛车比赛,第一辆赛车的车轮是正方形的,第二辆赛车的车轮是圆形的,第三辆赛车的车轮是三角形的。它们同时、同地、同向出发,谁先到达终点呢?这样的提问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这样联系学生实际的提问,能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并展开联想,使学生积极投身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
4.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5.提问语言要有明确性。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符号化,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学科的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对于“20÷5”,教师提问:“20是什么数?”学生回答可以是:“20是个两位数。”“20是个大于19的数。”“20是个偶数。”等。原因就在于提问含糊不清。若教师问:“20在这个除法算式中,称它是什么数?”学生就不难做出正确的答案。
总之,对待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只有心中有学生,才能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只有心中有目标,才能“粗中有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只有心中有策略,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提问技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涉及的领域是广泛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如何进行有效提问,将数学的教与学置于各种奇妙的富于思考的问题情境之中,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1.问题的片面性。一堂课下来,要么“满堂问”,连珠发炮;要么蜻蜓点水,处处开花但不着边际,问题数学量多、回答人数多,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问题设计缺乏梯度,要么过于简单,“大合唱”热热闹闹;要么过于深奥,启而不发,一问齐答更是造成学生思想懒惰、盲目附和、学习被动。
2.问题形式的随意性。问题未经精心设计,随意发问,导致问题没有价值,缺乏科学的依据与科学设计,表面上启发学生思考,实则缺乏针对性,收效甚微。
3.问题形式的单一性,课堂基本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评价不到位、不准确,或不予评价,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习缺乏假创造性。
4.教师提问的范围缺少普遍性。教师只围绕几个优等生发问,至于大多数学生则被冷落一旁,这样一来,优等生兴趣盎然,而其他学生则无精打采,对于提问心不在焉。另外,回答问题时不能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也会影响课堂提问的效果。
5.提问缺乏艺术性。由于问题过于呆板、机械,或者语言表达缺乏艺术性,致使学生很多时候成了“应声虫”,只能异口同声地回答“对”或“不对”,“是”或“不是”。回看平时课堂提问,“随意问”“满堂问”“低效问”贯穿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不断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每一课堂中的问题,使自己课堂教学能更有效、更高效。
二、有效提问的教学技巧
1.提问内容要有目的性。課堂提问的内容应当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的、教学的重难点而进行。所提问题应该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每一次提问都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对旧知识的回顾,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在设计问题之前,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目的是什么,使每个问题都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使提问为教学目的服务。
2.提问内容要有启发性。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因此,教师所设计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提问要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力的思维训练。要把教材知识点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同时,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比如,教学应用题:“大丰粮店运进大米40吨,运进面粉的吨数是大米的3倍,运进大米和面粉一共有多少吨?”教师可作启发性提问:要求的面粉和大米一共有多少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通过这些有序的启发,引导学生抓住数量关系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提问内容要有趣味性。常言道: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削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到它的趣味性,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圆的认识》时,运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一场赛车比赛,第一辆赛车的车轮是正方形的,第二辆赛车的车轮是圆形的,第三辆赛车的车轮是三角形的。它们同时、同地、同向出发,谁先到达终点呢?这样的提问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这样联系学生实际的提问,能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并展开联想,使学生积极投身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
4.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5.提问语言要有明确性。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符号化,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学科的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对于“20÷5”,教师提问:“20是什么数?”学生回答可以是:“20是个两位数。”“20是个大于19的数。”“20是个偶数。”等。原因就在于提问含糊不清。若教师问:“20在这个除法算式中,称它是什么数?”学生就不难做出正确的答案。
总之,对待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只有心中有学生,才能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只有心中有目标,才能“粗中有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只有心中有策略,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