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选取60例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除按脑血管病常规护理外,实施全程健康教育,首先评估,再根据评估情况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对比两组护理后的ADL评分。结果:经相应的护理后,观察组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其康复状况明显比对照组要好,其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结论:完善合理的健康指导不仅改善护患关系,加快疾病的康复,而且使病人了解疾病发展规律,为长期的院外保健和康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健康教育 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9-0373-01
2008年起我院脑病科对脑血管疾病患者开展了护理健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对近两年来的观察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脑病科收治的60例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46-86岁,平均58.3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均经头颅CT以确诊,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及住院时间上均无统计学上差异(p>0.05),具有可比较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了健康教育指导,具体内容如下:
1.2.1 疾病知识的普及
脑血管疾病多由高血压等基础病导致脑出血、或脑梗死等,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1]。起病一般较缓慢患者多在安静和睡眠中起病多数患者症状经几小时甚至1-3天病情达到高峰[2]。这属于临床上的常见病,此病不仅发病率高,且还能导致患者致残或死亡,故需引起患者的注意,提高患者其严重性的认识。
1.2.2 规律健康饮食
脑疾病患者应养成规律的、健康的饮食习惯,坚持低盐、低糖、低脂,应限酒戒烟,并忌食狗肉、公鸡等可能致血压升高的食物,需补充充足的蛋白质及丰富的维生素,多吃蔬菜、水果,避免暴饮暴食或者过度饥饿。对于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在发病24小时后,待生命体征平稳,且无颅内压增高的,可开始酌情进食。
1.2.3 控制体重
因为肥胖、高脂、高血压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系,故对于体重过于正常指标体重者,应适当经运功或控制能量的摄入等以减轻体重,以最好控制在正常的IBM范围内,并注重健康饮食营养的摄人。
1.2.4 指导休息及活动
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合理安排好休息及活动时间,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以保证患者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养成规律的起居习惯。不宜过于劳累;对于急性期的出血性脑血管患者应进行绝对的卧床休息,不能对其搬动,保持患者的情绪平稳,避免情绪激动或暴躁,以防病情加重[3]。
1.2.5 指导用药
对于脑梗死的患者,应在治疗前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在早期溶栓的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皮肤粘膜情况,指导患者进行自我预防及观察,并定时复查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的时间,以防患者因服用抗凝药出现其他的出血[4]。
1.2.6 心理指导
对于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常会出现焦虑、恐惧、消极等不良的心理反应,此时应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以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及生活和工作情况等,进行对应开展心理疏导治疗,鼓励患者常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态,并遇事需冷静,耐心,不急、暴躁等,以避免其不良情绪的刺激,导致血压升高,加重脑出血等病情。
1.2.7 出院护理
患者出院时嘱咐患者需要注意的事项及进行带药指导,饮食和康复的指导,叮嘱患者定期检测血压,防止劳累过度及情绪过于波动等,做好患者的出院登记,并做好定期的回访。
1.3 统计学数据
采用SPASS1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来表示。计数的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采用Barthel指数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前后进行ADL评价,在护理前,两组患者的ADL评分无统计学上差异,(P>0.05)。经相应的护理后,观察组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其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兩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ADL评分对比(分)
3 讨论
脑血管疾病是发生在脑部血管,因颅内血液循环障碍而造成脑组织损害的一组疾病。其中“脑血管意外”、“卒中”和“中风”都属于脑血管疾病。临床上以急性发病居多,多为中、老年患者,表现为半身不遂、言语障碍等。急性脑血管病一般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其起病急,且病死率高,经治疗后的50%-70%患者可能会遗留有瘫痪或失语等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与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及护理负担。
而实施完善合理的健康指导,加快了患者疾病的康复,且使患者更加了解疾病的发展规律,改善了护患之间的关系[5],减轻了患者的致残程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淑芬,王改英.脑血管疾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状况调查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2010, 14(l2): 1143.
[2]张应臣,徐长忠.脑血管意外伴发抑郁症状群的多因素相关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3,19(2):73.
[3]刘江.有效开展健康教育应重点把握的五个环节[J].中国护理管理,2004,4(6):l8-20.
[4]杨兰英,贾飞鸽,郝建玲.实施健康教育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评价[J]. 中外医疗,2009,21:125.
[5]郑恩同,胡方方.医院健康教育的实践[J].中国健康教育,2003,(2):19.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健康教育 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9-0373-01
2008年起我院脑病科对脑血管疾病患者开展了护理健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对近两年来的观察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脑病科收治的60例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46-86岁,平均58.3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均经头颅CT以确诊,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及住院时间上均无统计学上差异(p>0.05),具有可比较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了健康教育指导,具体内容如下:
1.2.1 疾病知识的普及
脑血管疾病多由高血压等基础病导致脑出血、或脑梗死等,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1]。起病一般较缓慢患者多在安静和睡眠中起病多数患者症状经几小时甚至1-3天病情达到高峰[2]。这属于临床上的常见病,此病不仅发病率高,且还能导致患者致残或死亡,故需引起患者的注意,提高患者其严重性的认识。
1.2.2 规律健康饮食
脑疾病患者应养成规律的、健康的饮食习惯,坚持低盐、低糖、低脂,应限酒戒烟,并忌食狗肉、公鸡等可能致血压升高的食物,需补充充足的蛋白质及丰富的维生素,多吃蔬菜、水果,避免暴饮暴食或者过度饥饿。对于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在发病24小时后,待生命体征平稳,且无颅内压增高的,可开始酌情进食。
1.2.3 控制体重
因为肥胖、高脂、高血压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系,故对于体重过于正常指标体重者,应适当经运功或控制能量的摄入等以减轻体重,以最好控制在正常的IBM范围内,并注重健康饮食营养的摄人。
1.2.4 指导休息及活动
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合理安排好休息及活动时间,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以保证患者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养成规律的起居习惯。不宜过于劳累;对于急性期的出血性脑血管患者应进行绝对的卧床休息,不能对其搬动,保持患者的情绪平稳,避免情绪激动或暴躁,以防病情加重[3]。
1.2.5 指导用药
对于脑梗死的患者,应在治疗前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在早期溶栓的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皮肤粘膜情况,指导患者进行自我预防及观察,并定时复查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的时间,以防患者因服用抗凝药出现其他的出血[4]。
1.2.6 心理指导
对于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常会出现焦虑、恐惧、消极等不良的心理反应,此时应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以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及生活和工作情况等,进行对应开展心理疏导治疗,鼓励患者常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态,并遇事需冷静,耐心,不急、暴躁等,以避免其不良情绪的刺激,导致血压升高,加重脑出血等病情。
1.2.7 出院护理
患者出院时嘱咐患者需要注意的事项及进行带药指导,饮食和康复的指导,叮嘱患者定期检测血压,防止劳累过度及情绪过于波动等,做好患者的出院登记,并做好定期的回访。
1.3 统计学数据
采用SPASS1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来表示。计数的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采用Barthel指数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前后进行ADL评价,在护理前,两组患者的ADL评分无统计学上差异,(P>0.05)。经相应的护理后,观察组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其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兩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ADL评分对比(分)
3 讨论
脑血管疾病是发生在脑部血管,因颅内血液循环障碍而造成脑组织损害的一组疾病。其中“脑血管意外”、“卒中”和“中风”都属于脑血管疾病。临床上以急性发病居多,多为中、老年患者,表现为半身不遂、言语障碍等。急性脑血管病一般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其起病急,且病死率高,经治疗后的50%-70%患者可能会遗留有瘫痪或失语等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与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及护理负担。
而实施完善合理的健康指导,加快了患者疾病的康复,且使患者更加了解疾病的发展规律,改善了护患之间的关系[5],减轻了患者的致残程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淑芬,王改英.脑血管疾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状况调查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2010, 14(l2): 1143.
[2]张应臣,徐长忠.脑血管意外伴发抑郁症状群的多因素相关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3,19(2):73.
[3]刘江.有效开展健康教育应重点把握的五个环节[J].中国护理管理,2004,4(6):l8-20.
[4]杨兰英,贾飞鸽,郝建玲.实施健康教育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评价[J]. 中外医疗,2009,21:125.
[5]郑恩同,胡方方.医院健康教育的实践[J].中国健康教育,2003,(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