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现代意识,培养创新人才,是根据现代信息时代特征而提出的新课题。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就在于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所谓现代意识是指人们对现代社会现象的反映。具体包括:自学、创新、问题、主体、合作、信息、道德、应用等意识。在实施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真正适应时代的需要,并能推动社会更快地向前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现代意识呢?
一、有的放矢,培养自学意识
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迅猛增长,人们在完成了青少年时代的各级学校教育之后,还必须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和科技的进步。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人类已有的文化财富和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科学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以及不断求知的意志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自学方法的指导,不仅把学生领进知识的大门,更重要的是把打开知识的钥匙教给学生,使学生既学会教师传授的知识,又会学教师没教给的知识。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首先要强调自学要有目的性,要带着问题去学习。其次在学习之后应归纳知识要点,操作步骤,找出难点,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并试做课后习题。最后要引发思考、查询资料或向人请教。这样通过自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明确目标,激发创新意识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在谈到一个成功者的经验时说:“科学的最高目标是要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因此,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创造性。”可见,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当前课堂教学面临的迫切任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如制作一组演示文稿时,老师运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出现一张张生动的画面并配以轻松悦耳的音乐,为学生营造出和谐欢乐的学习氛围,接着教师问学生:“你们想不想亲手试一试呢?”以此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来一场“看谁的作品最好”的竞赛活动。同学们开动脑筋,积极商量,主动参与,最后,召开“作品展览会”,由学生自己点评好的作品。这样,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一次次的失败与成功,培养了学生们勇于进取、不甘落后的创新意识。
三、理清思路,树立信息意识
信息是指以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气味等方式所表示的实际内容。在当今这个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了比物质材料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以信息的生产为中心,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在信息社会中,谁能获得信息技术和其他前沿技术的优势,谁就能在一日千里的竞争中占据主动。相反,谁不擅长技术创新,谁就会被甩在后面,而且差距以惊人的速度拉大。为此,信息技术教师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信息意识责任感,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交流和呈现等各种处理信息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如提供一个“SARS-STOP”的主题,让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的实践操作明白:当他们想了解某一事物时,到哪里、怎样去寻找资料,以及怎么样理解这些资料等。在潜移默化中既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又树立了学生强烈的社会信息意识,正如信息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所说的“学会学习关于信息的信息”。
四、设疑激趣,培养问题意识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故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兴趣,没有思维就没有创新。上课时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帮助他们学会生疑,学会提问,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当学生提的问题不具体或没有中心,或有点模糊时应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出一个中心问题。比如,教授幻灯片的制作时学生会急于发问:“幻灯片是如何制作的?”这是一个模糊的问题,教师加以引导、分析:制作一张精美的幻灯片需要文字、图形、图像及声音的导入和模板的使用问题等等。经过长时间的引导、训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质疑”习惯,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创设情境,确立主体意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应对未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必须做到的。充分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尽可能地多给展示的时间空间,使他们主动探究、主动参与,指导帮助他们观察、综合、归纳、迁移、猜想,最后解决问题,形成意义建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运用“任务——驱动”或“问题——探究——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上机实践中充分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信息技术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Word的处理、数据的处理与分析、互联网基础、网页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等应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辨析、去历练,从而使学生自己获得熟练的技能,同时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互助协作,增强合作意识。“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合作学习是有效学习的手段,而且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世界上许多重大发明往往是多人共同合作的结果。教学中,教师的着眼点应重点放在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例如,在校园网络环境下,教学制作网页时可以采用“资源利用——合作学习”模式。教师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目录、网址和方法及途径,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并根据需要开展协作学习或竞争、辩论、设计、问题解决或角色扮演等,小组成员同荣辱、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提高了学生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明辨是非,提高道德意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可以成为传播暴力、色情内容、散布信息垃圾、侵犯他人权益以及进行其它违法犯罪活动的工具。对学生进行道德意识的教育是信息技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游戏与学业之间的关系,谨慎结交网上虚拟社会中的朋友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做到正确辨别是非、真假、美丑,主动吸纳那些对自己身心发展有利的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
五、注重实践,提高应用意识
信息技术改变了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方式。在教学中,老师应努力设置有价值的专题活动、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中渗透应用意识,让他们体验信息技术带给人类的便利。比如,学习Excel表格处理后,要求学生对学校、班级的各种数据进行处理;利用Word编辑知识,要求学生完成电子作文、板报等,并用E-mail发给教师及同学进行交流学习。这样日积月累学用结合,增强了学生良好的应用意识,养成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并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注重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获得全面的教育,符合信息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也应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以上所述,只是笔者的管窥之见,学校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时要多形式多渠道的进行,把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一、有的放矢,培养自学意识
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迅猛增长,人们在完成了青少年时代的各级学校教育之后,还必须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和科技的进步。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人类已有的文化财富和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科学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以及不断求知的意志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自学方法的指导,不仅把学生领进知识的大门,更重要的是把打开知识的钥匙教给学生,使学生既学会教师传授的知识,又会学教师没教给的知识。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首先要强调自学要有目的性,要带着问题去学习。其次在学习之后应归纳知识要点,操作步骤,找出难点,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并试做课后习题。最后要引发思考、查询资料或向人请教。这样通过自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明确目标,激发创新意识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在谈到一个成功者的经验时说:“科学的最高目标是要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因此,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创造性。”可见,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当前课堂教学面临的迫切任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如制作一组演示文稿时,老师运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出现一张张生动的画面并配以轻松悦耳的音乐,为学生营造出和谐欢乐的学习氛围,接着教师问学生:“你们想不想亲手试一试呢?”以此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来一场“看谁的作品最好”的竞赛活动。同学们开动脑筋,积极商量,主动参与,最后,召开“作品展览会”,由学生自己点评好的作品。这样,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一次次的失败与成功,培养了学生们勇于进取、不甘落后的创新意识。
三、理清思路,树立信息意识
信息是指以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气味等方式所表示的实际内容。在当今这个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了比物质材料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以信息的生产为中心,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在信息社会中,谁能获得信息技术和其他前沿技术的优势,谁就能在一日千里的竞争中占据主动。相反,谁不擅长技术创新,谁就会被甩在后面,而且差距以惊人的速度拉大。为此,信息技术教师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信息意识责任感,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交流和呈现等各种处理信息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如提供一个“SARS-STOP”的主题,让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的实践操作明白:当他们想了解某一事物时,到哪里、怎样去寻找资料,以及怎么样理解这些资料等。在潜移默化中既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又树立了学生强烈的社会信息意识,正如信息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所说的“学会学习关于信息的信息”。
四、设疑激趣,培养问题意识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故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兴趣,没有思维就没有创新。上课时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帮助他们学会生疑,学会提问,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当学生提的问题不具体或没有中心,或有点模糊时应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出一个中心问题。比如,教授幻灯片的制作时学生会急于发问:“幻灯片是如何制作的?”这是一个模糊的问题,教师加以引导、分析:制作一张精美的幻灯片需要文字、图形、图像及声音的导入和模板的使用问题等等。经过长时间的引导、训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质疑”习惯,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创设情境,确立主体意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应对未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必须做到的。充分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尽可能地多给展示的时间空间,使他们主动探究、主动参与,指导帮助他们观察、综合、归纳、迁移、猜想,最后解决问题,形成意义建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运用“任务——驱动”或“问题——探究——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上机实践中充分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信息技术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Word的处理、数据的处理与分析、互联网基础、网页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等应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辨析、去历练,从而使学生自己获得熟练的技能,同时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互助协作,增强合作意识。“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合作学习是有效学习的手段,而且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世界上许多重大发明往往是多人共同合作的结果。教学中,教师的着眼点应重点放在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例如,在校园网络环境下,教学制作网页时可以采用“资源利用——合作学习”模式。教师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目录、网址和方法及途径,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并根据需要开展协作学习或竞争、辩论、设计、问题解决或角色扮演等,小组成员同荣辱、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提高了学生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明辨是非,提高道德意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可以成为传播暴力、色情内容、散布信息垃圾、侵犯他人权益以及进行其它违法犯罪活动的工具。对学生进行道德意识的教育是信息技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游戏与学业之间的关系,谨慎结交网上虚拟社会中的朋友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做到正确辨别是非、真假、美丑,主动吸纳那些对自己身心发展有利的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
五、注重实践,提高应用意识
信息技术改变了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方式。在教学中,老师应努力设置有价值的专题活动、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中渗透应用意识,让他们体验信息技术带给人类的便利。比如,学习Excel表格处理后,要求学生对学校、班级的各种数据进行处理;利用Word编辑知识,要求学生完成电子作文、板报等,并用E-mail发给教师及同学进行交流学习。这样日积月累学用结合,增强了学生良好的应用意识,养成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并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注重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获得全面的教育,符合信息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也应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以上所述,只是笔者的管窥之见,学校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时要多形式多渠道的进行,把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