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青少年国学教育方面,存在很多盲目上马的项目。国学给人的视觉感受更多的是穿上传统服饰、背诵古文,弹奏古乐……我以为只有站在文化的深层角度来辨别,这样才有利于了解国学的内涵及外延,找到教育门径,回归理性的教育之路,避免受众从一个误区走入另一个教育的误区。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达到生命个体身心的和谐,与外界群体及自然环境的和谐,在此基础上实现生命的价值。少犯前人犯过的错误,这是文化的根本意义。文化是生存、生活规则,修正指引人们去审视,判断行进的道路。时下社会匆遽出现的新生事物,缭乱的万象,恍惚了人的澄澈眼神。科技发明新生事物,将物质世界解构的越来越清晰,电子科技产品越来越智能,但人的困惑也越来越多。累了家长、也累了孩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去年临近过年,我送给每个孩子一副春联。一个孩子刚上完钢琴,匆匆赶来上课,下课后还要上篮球课,家长说:“读古诗文、教创作,练书法、打太极拳……您的兴趣爱好都与修身养性有关。”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修身养性,修的是灵性,平和、专注、认真。孩子打篮球不认真练习、领悟,场上能出好状态吗?弹钢琴不入心能弹出高水平的曲子吗?煮饭、烧菜哪一样离得了用心啊?理在锅碗瓢间,万法归一!
于是在这次课上,我写了两句话送给孩子们。“一颗心应对凡尘事,千般艺同归非殊途。” 把心静下来,屏障外界的喧嚣;把心净起来,来洒扫内心的尘埃。收缰意马,止定心猿,于古老文化之有敬畏,寻求文明之道,指导生活。
佛教修行的次第讲究的是“戒,定,慧”。“慧”指的是什么?明白一切事相叫作智;了解一切事理叫作慧。决断曰智,简择曰慧。在《大学》开篇则提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孩子面对考试,繁重的作业,把原本快乐的童年过的无比的乏累。孩子的眼耳中充斥的是毫无生机的常识,分析与判断、品味与体验过程的知趣被掩埋,浸润似乎变成了大水漫灌。
教育与未来的关系。“孔门十哲”弟子的特长与成就,“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孔门四科”“大六艺”与“小六艺”的课程设置,很好的诠释了基础素养如何培育。人生的境界和品作,孔子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亚里士多德说 “健康、快乐、幸福。”道家“清静无为”,佛家“离苦得乐”都是对肉身的关爱与指导。古老的修身智慧和声细语的述说,真如老者经历沧桑与峥嵘后的平和。
物质世界外在形式发生改变,但人性没有太大的进化,自其不变而观之,谁都得面对解决人与自我、与他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佛教提出修行三万六千法门都可成就,关键得是一门深入,修持一颗如如不动,了了分明的心。
手粘于何处,心就用于何处
传统武术在作为国学教育的课科目,在一些学校推广,然而失却了精髓,处于浅层花拳绣腿的体操表演层面。目前太极热,门类繁多,陈、杨、吴、武、孙……套路更是学不完的。有境界的老武术家会告诉你 “一门深入”功夫练到生层境界原理都是一样的。统太极检验功夫好坏是靠推手,打拳是独自一人着僻静处,而非舞蹈似的配乐表演。没有接触推手实战的人不会体会到这种古老运动智慧。尤其在传统太极拳在推手的过程里,更能直观、实实在在检验一个人睿智处理问题的能力与心态,与人切磋,搭手瞬间,要感知对方用意,目的。瞬间做出柔化。这一判断来力方向、大小、速度过程被命名为“听劲儿”。多么充满诗意的称谓。其实这一运动锻炼的是人的神经末梢的灵敏程度,过招时遇到被动局面时要求冷静、“舍己从人”,松开化解。这时候越用力,神情和肌体就会越紧绷,受制于人,“轻、慢、圆、匀,不顶不丢”。老武术家,都会反复的叮咛,慢慢练,“松开”二字從不离口。尤其处于被动的形势下,“听”准对方来力,守住自身中线的同时整放体松紧张部分,瞬间化解,豁然开朗。这种博弈,不是莽夫的力量对抗,你来我往的切磋,磨平了人的心态。
《太极拳论》里用“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来形容身体听劲的灵敏度,即便放上羽毛或落上蝇虫的细微重量都能感知得到。察势在先,而胸有成竹。老师常常叮咛:“不用大力,不受大力,手粘于何处,心就用于何处。”朴素的话语折射的却是修身的哲学智慧“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细心体悟,太极拳让人真实的触摸到收心,修心。可以作为学习、生活、做事、为人的思维模式。避免不必要的矛盾,缓解紧张的心理,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达到性命双修。
非是人能磨墨,墨磨人
其实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可以作为国学教育课程,用于修心的功夫门类很多。因人而异,用心就好,修心更妙,增智至善!择取一项作为形象思维,导引思维,庞统诸事。在我练习书法的时候,启蒙老师告诉过我“非是人能磨墨,墨磨人。”不时地提醒,“慢点写,别丢东西”留心最细的那根笔毫在哪里,这是书法练习中锋用笔的基础要求。孙过庭在《书谱》中所提“穷变态于毫端,和情调于纸上。”待到临帖书写,又是一番细致的要求,选帖比如楷书开局入门,是以汉魏碑帖的古拙风格上手;还唐楷颜、柳筋,骨入门。根据个人性情目的来决定。之后细致读帖,细致的观察体会用笔,精准的单字运笔临摹,“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变通。”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曾建议,四五分钟写一个字,一个字临五百遍。听来就是令人畏惧!由形似,到神似,再至创作谋篇,书写自己的性灵,上升到自然的境界,这一步步的练习,少得任何环节都难以成就。
任何技能,用心躁者潜入浅出……品茶,饮酒,赏花,做乐,登山,观水……物格而后通于别样的境界。
国学教育应回归育人的根本。技艺或可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技能,也可成为修身养性,处世的思维方法。乐于此,游于此,达于道,过一个有趣的人生。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达到生命个体身心的和谐,与外界群体及自然环境的和谐,在此基础上实现生命的价值。少犯前人犯过的错误,这是文化的根本意义。文化是生存、生活规则,修正指引人们去审视,判断行进的道路。时下社会匆遽出现的新生事物,缭乱的万象,恍惚了人的澄澈眼神。科技发明新生事物,将物质世界解构的越来越清晰,电子科技产品越来越智能,但人的困惑也越来越多。累了家长、也累了孩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去年临近过年,我送给每个孩子一副春联。一个孩子刚上完钢琴,匆匆赶来上课,下课后还要上篮球课,家长说:“读古诗文、教创作,练书法、打太极拳……您的兴趣爱好都与修身养性有关。”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修身养性,修的是灵性,平和、专注、认真。孩子打篮球不认真练习、领悟,场上能出好状态吗?弹钢琴不入心能弹出高水平的曲子吗?煮饭、烧菜哪一样离得了用心啊?理在锅碗瓢间,万法归一!
于是在这次课上,我写了两句话送给孩子们。“一颗心应对凡尘事,千般艺同归非殊途。” 把心静下来,屏障外界的喧嚣;把心净起来,来洒扫内心的尘埃。收缰意马,止定心猿,于古老文化之有敬畏,寻求文明之道,指导生活。
佛教修行的次第讲究的是“戒,定,慧”。“慧”指的是什么?明白一切事相叫作智;了解一切事理叫作慧。决断曰智,简择曰慧。在《大学》开篇则提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孩子面对考试,繁重的作业,把原本快乐的童年过的无比的乏累。孩子的眼耳中充斥的是毫无生机的常识,分析与判断、品味与体验过程的知趣被掩埋,浸润似乎变成了大水漫灌。
教育与未来的关系。“孔门十哲”弟子的特长与成就,“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孔门四科”“大六艺”与“小六艺”的课程设置,很好的诠释了基础素养如何培育。人生的境界和品作,孔子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亚里士多德说 “健康、快乐、幸福。”道家“清静无为”,佛家“离苦得乐”都是对肉身的关爱与指导。古老的修身智慧和声细语的述说,真如老者经历沧桑与峥嵘后的平和。
物质世界外在形式发生改变,但人性没有太大的进化,自其不变而观之,谁都得面对解决人与自我、与他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佛教提出修行三万六千法门都可成就,关键得是一门深入,修持一颗如如不动,了了分明的心。
手粘于何处,心就用于何处
传统武术在作为国学教育的课科目,在一些学校推广,然而失却了精髓,处于浅层花拳绣腿的体操表演层面。目前太极热,门类繁多,陈、杨、吴、武、孙……套路更是学不完的。有境界的老武术家会告诉你 “一门深入”功夫练到生层境界原理都是一样的。统太极检验功夫好坏是靠推手,打拳是独自一人着僻静处,而非舞蹈似的配乐表演。没有接触推手实战的人不会体会到这种古老运动智慧。尤其在传统太极拳在推手的过程里,更能直观、实实在在检验一个人睿智处理问题的能力与心态,与人切磋,搭手瞬间,要感知对方用意,目的。瞬间做出柔化。这一判断来力方向、大小、速度过程被命名为“听劲儿”。多么充满诗意的称谓。其实这一运动锻炼的是人的神经末梢的灵敏程度,过招时遇到被动局面时要求冷静、“舍己从人”,松开化解。这时候越用力,神情和肌体就会越紧绷,受制于人,“轻、慢、圆、匀,不顶不丢”。老武术家,都会反复的叮咛,慢慢练,“松开”二字從不离口。尤其处于被动的形势下,“听”准对方来力,守住自身中线的同时整放体松紧张部分,瞬间化解,豁然开朗。这种博弈,不是莽夫的力量对抗,你来我往的切磋,磨平了人的心态。
《太极拳论》里用“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来形容身体听劲的灵敏度,即便放上羽毛或落上蝇虫的细微重量都能感知得到。察势在先,而胸有成竹。老师常常叮咛:“不用大力,不受大力,手粘于何处,心就用于何处。”朴素的话语折射的却是修身的哲学智慧“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细心体悟,太极拳让人真实的触摸到收心,修心。可以作为学习、生活、做事、为人的思维模式。避免不必要的矛盾,缓解紧张的心理,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达到性命双修。
非是人能磨墨,墨磨人
其实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可以作为国学教育课程,用于修心的功夫门类很多。因人而异,用心就好,修心更妙,增智至善!择取一项作为形象思维,导引思维,庞统诸事。在我练习书法的时候,启蒙老师告诉过我“非是人能磨墨,墨磨人。”不时地提醒,“慢点写,别丢东西”留心最细的那根笔毫在哪里,这是书法练习中锋用笔的基础要求。孙过庭在《书谱》中所提“穷变态于毫端,和情调于纸上。”待到临帖书写,又是一番细致的要求,选帖比如楷书开局入门,是以汉魏碑帖的古拙风格上手;还唐楷颜、柳筋,骨入门。根据个人性情目的来决定。之后细致读帖,细致的观察体会用笔,精准的单字运笔临摹,“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变通。”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曾建议,四五分钟写一个字,一个字临五百遍。听来就是令人畏惧!由形似,到神似,再至创作谋篇,书写自己的性灵,上升到自然的境界,这一步步的练习,少得任何环节都难以成就。
任何技能,用心躁者潜入浅出……品茶,饮酒,赏花,做乐,登山,观水……物格而后通于别样的境界。
国学教育应回归育人的根本。技艺或可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技能,也可成为修身养性,处世的思维方法。乐于此,游于此,达于道,过一个有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