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邢台书坛,提及杨玉堂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然斯人已逝五载有余,邢台书坛后辈及文坛老宿每每谈及先生,仍崇念缅怀,追思良久。
杨玉堂先生字石庵,号墨仙,别号静心斋主,一介斋主。著名书法家、教育家。1935年3月生于邢台县北唐村,2013年3月25日逝世,享年79岁。先生早年毕业于河北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上世纪八十年代创办清风书社,参与创建邢台市书法家协会、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历任邢台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1987年创办中国书画函授大学邢台分校并任校长。
作为文艺界晚辈,我在其生前仅曾远观其貌影,从未与其近距离交流,实乃遗憾。但仔细想来,我很早即闻其名,并时常关注先生的书法艺术,精研细读,揣摩赏鉴,喜爱至深。见字如见人,也算神交已久了。我与先生的多名优秀弟子皆为好友,如书法家李江、胡湛、黄东明、杨宏朝、郭根会、林新学等。在与他们交往之中,常闻先生的珍闻轶事。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先生的影子,他们继承了先生的衣钵和遗志,砥砺奋进,躬耕书坛,皆卓有建树。
我在文学创作之余,对书画艺术尤为热爱,迷于收视,偶尔也捉笔习练。曾间接地收藏杨先生的几件书法作品,并庋藏不露,极少示人。先生去世后,我还专门四处搜罗先生散落民间的一些遗墨,惜之爱之,弥加珍藏。时而与藏友相聚,啜茗畅聊,交流切磋,谈至兴奋处,便立即翻箱倒柜,取出一两幅藏品,展陈案头品鉴,让诸位藏友一饱眼福。
先生性情耿直豪迈,曾游历大江南北,遍访书坛名流。先生一生从事书法创作兼教育事业,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学生,其中有二十余名弟子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近百名学生成为省级协会会员。若论书法之技归其独有,而其书法教育事业,则当属功高于书艺本身,培育晚辈,泽被后世,功莫大焉!先生得意弟子李江连连荣获第二届、第三届“兰亭奖”教育奖,其他多名弟子也曾在国家级各类展赛中入展、获奖。倘若先生泉下有知,他定比那些弟子还要激动、欢悦。
杨先生书法以柳体为根基,融汇魏唐晋韵,形成骨硬、雄健、自然、恢弘的个性书风。行楷擅长碑意,行书章法墨色多变,大草狂放不羁,功力至深,小草俊雅飘逸。他曾自作诗云:“至高至难是狂草,点画信手难推敲。笔走龙蛇烟云里,胸怀汪洋涌波涛。”先生性情豪迈,耿直不阿,磊落重义,不事权贵。还曾自作诗曰:“权压软骨头,钱买小人心。只有真名士,义气重千斤。”还有一首自云:“不为发财不求官,只图逍遥当墨仙。哪管世人笑我痴,快快活活度晚年。”诗以言志,书以陶情。我们从杨先生的自作诗词中,便能感悟他的艺格和风骨。字如其人,人如其字。杨先生的书法艺术品格和他高尚而独特的人格魅力达到了高度统一。放之古今书坛而论,也只有少数书家方可达至如此境界。
2003年起,杨先生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邢台分校校长职位让贤于弟子,自此不再教学,但仍默默关心着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弟子们时常在群艺馆的院内见到先生忙碌的身影。
2004年,杨先生七十寿辰刚过,便毅然决定到北京去发展,且很快在京都书法圈站稳了脚跟。书法艺术真的没有年龄限制,杨先生正值人艺俱老、炉火纯青之时,在古稀之年闯荡京都的“北漂”之举,倒给了我们诸多启示,其开拓奋进精神着实令吾辈崇敬赞佩。这让我想起了当年书画大师齐白石在66岁之后孤身闯荡北平,其“衰年变法”“大器晚成”的经历被世人称道,杨先生此举与其颇有几分相似。
2011年3月20日,杨玉堂书法艺术精品展在邢台书法院隆重开幕,展出了杨玉堂先生创作的書法精品近作80余幅。此次展览倾注和凝聚了杨先生和弟子们的诸多精力和心血,这是弟子们长久以来的一个夙愿,是他们呈献给恩师杨先生的珍贵礼物,也是杨先生呕心创作,精挑细选,倾其一生精湛书艺献于家乡故土和众弟子们的一场文化盛宴。参观者络绎不绝,其人气之盛,规模之大,当属邢台一时之最。可谁曾想到,此次展览成了先生最后的绝唱。时隔整整两年,杨先生因为病痛而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他痴爱的翰墨艺术,不舍地离开了他心爱的家人和弟子们,那场展览成了永久的怀念。
在杨先生的书法作品中,我发现有一个四尺斗方,上书“不可以一时之得意,而自夸其能;亦不可以一时之失意,而自坠其志”。这是明朝著名文学家冯梦龙所著《警世通言》中的一段名语。在落款中杨先生写道:“以此作为座右铭明志之”。此时,我已读悟出先生“得意淡然,失意坦然”的世事洞明;感悟到先生“得失随缘,心无增减”的旷达乐观;体悟出先生在追求书法艺术道路上铿锵执着、非同凡响的毅力恒心。
此时,杨先生仿佛就站在我眼前,他和蔼可亲地视我为弟子,并谆谆相授。
编辑:刘亚荣
杨玉堂先生字石庵,号墨仙,别号静心斋主,一介斋主。著名书法家、教育家。1935年3月生于邢台县北唐村,2013年3月25日逝世,享年79岁。先生早年毕业于河北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上世纪八十年代创办清风书社,参与创建邢台市书法家协会、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历任邢台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1987年创办中国书画函授大学邢台分校并任校长。
作为文艺界晚辈,我在其生前仅曾远观其貌影,从未与其近距离交流,实乃遗憾。但仔细想来,我很早即闻其名,并时常关注先生的书法艺术,精研细读,揣摩赏鉴,喜爱至深。见字如见人,也算神交已久了。我与先生的多名优秀弟子皆为好友,如书法家李江、胡湛、黄东明、杨宏朝、郭根会、林新学等。在与他们交往之中,常闻先生的珍闻轶事。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先生的影子,他们继承了先生的衣钵和遗志,砥砺奋进,躬耕书坛,皆卓有建树。
我在文学创作之余,对书画艺术尤为热爱,迷于收视,偶尔也捉笔习练。曾间接地收藏杨先生的几件书法作品,并庋藏不露,极少示人。先生去世后,我还专门四处搜罗先生散落民间的一些遗墨,惜之爱之,弥加珍藏。时而与藏友相聚,啜茗畅聊,交流切磋,谈至兴奋处,便立即翻箱倒柜,取出一两幅藏品,展陈案头品鉴,让诸位藏友一饱眼福。
先生性情耿直豪迈,曾游历大江南北,遍访书坛名流。先生一生从事书法创作兼教育事业,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学生,其中有二十余名弟子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近百名学生成为省级协会会员。若论书法之技归其独有,而其书法教育事业,则当属功高于书艺本身,培育晚辈,泽被后世,功莫大焉!先生得意弟子李江连连荣获第二届、第三届“兰亭奖”教育奖,其他多名弟子也曾在国家级各类展赛中入展、获奖。倘若先生泉下有知,他定比那些弟子还要激动、欢悦。
杨先生书法以柳体为根基,融汇魏唐晋韵,形成骨硬、雄健、自然、恢弘的个性书风。行楷擅长碑意,行书章法墨色多变,大草狂放不羁,功力至深,小草俊雅飘逸。他曾自作诗云:“至高至难是狂草,点画信手难推敲。笔走龙蛇烟云里,胸怀汪洋涌波涛。”先生性情豪迈,耿直不阿,磊落重义,不事权贵。还曾自作诗曰:“权压软骨头,钱买小人心。只有真名士,义气重千斤。”还有一首自云:“不为发财不求官,只图逍遥当墨仙。哪管世人笑我痴,快快活活度晚年。”诗以言志,书以陶情。我们从杨先生的自作诗词中,便能感悟他的艺格和风骨。字如其人,人如其字。杨先生的书法艺术品格和他高尚而独特的人格魅力达到了高度统一。放之古今书坛而论,也只有少数书家方可达至如此境界。
2003年起,杨先生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邢台分校校长职位让贤于弟子,自此不再教学,但仍默默关心着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弟子们时常在群艺馆的院内见到先生忙碌的身影。
2004年,杨先生七十寿辰刚过,便毅然决定到北京去发展,且很快在京都书法圈站稳了脚跟。书法艺术真的没有年龄限制,杨先生正值人艺俱老、炉火纯青之时,在古稀之年闯荡京都的“北漂”之举,倒给了我们诸多启示,其开拓奋进精神着实令吾辈崇敬赞佩。这让我想起了当年书画大师齐白石在66岁之后孤身闯荡北平,其“衰年变法”“大器晚成”的经历被世人称道,杨先生此举与其颇有几分相似。
2011年3月20日,杨玉堂书法艺术精品展在邢台书法院隆重开幕,展出了杨玉堂先生创作的書法精品近作80余幅。此次展览倾注和凝聚了杨先生和弟子们的诸多精力和心血,这是弟子们长久以来的一个夙愿,是他们呈献给恩师杨先生的珍贵礼物,也是杨先生呕心创作,精挑细选,倾其一生精湛书艺献于家乡故土和众弟子们的一场文化盛宴。参观者络绎不绝,其人气之盛,规模之大,当属邢台一时之最。可谁曾想到,此次展览成了先生最后的绝唱。时隔整整两年,杨先生因为病痛而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他痴爱的翰墨艺术,不舍地离开了他心爱的家人和弟子们,那场展览成了永久的怀念。
在杨先生的书法作品中,我发现有一个四尺斗方,上书“不可以一时之得意,而自夸其能;亦不可以一时之失意,而自坠其志”。这是明朝著名文学家冯梦龙所著《警世通言》中的一段名语。在落款中杨先生写道:“以此作为座右铭明志之”。此时,我已读悟出先生“得意淡然,失意坦然”的世事洞明;感悟到先生“得失随缘,心无增减”的旷达乐观;体悟出先生在追求书法艺术道路上铿锵执着、非同凡响的毅力恒心。
此时,杨先生仿佛就站在我眼前,他和蔼可亲地视我为弟子,并谆谆相授。
编辑:刘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