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也不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是要注重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现结合教学经验,简单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学习 自主学习 兴趣 能力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语文学习的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种作用中,包括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分析批判和创造。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保护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到长久的保持,做到乐意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质疑促思,自主学习
古人云:“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可见,质疑促思已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在一堂语文课中,我认为有三处空间留给学生质疑。
1.课前质疑。在学一篇课文时,揭示课题后,不急于让学生看书,而是以课题牵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说一说读了课题后你最想知道什么。如在教学《三顾茅庐》,揭示课题后,我让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谁三顾茅庐?“茅庐”中有谁?为什么要“三顾茅庐”…… 课题质疑,有利于学生感知课文的中心思想。
2.课中质疑。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在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尤其是初读课文之后,课前提出的问题往往被解决,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有所减弱。这时,教师应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创设情境,掀起新一轮质疑的高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样,在教学《三顾茅庐》时,通过讲读,学生对课文内容已大致了解,这时,我又适时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去请诸葛亮,为何不写关羽的态度而写了张飞的呢?学生果然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纷纷讨论起来。
3.课后质疑。一堂好课应该越讲问题越多。一节语文课下来,学生的收获应不仅仅满足于学会了、学懂了;而是还有更多的问题想要去研究。教师应极大满足学生质疑的欲望,给予学生提问的时间,恰当地解答学生心中的质疑。对于一些有质量的提问,还可以发动全班同学共同思考,探索甚至是课后通过课外书,查资料来完成。要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真正达到新课程标准的需要,才能真正达到质疑问题、自主学习的目的。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杨振宁博士指出:“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而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主要采用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的形式,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究问题的环境和氛围。
如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时,我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排练课本剧。同学们在排练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及表演能力,培养了合作意识,品尝到了自我体验的乐趣。
“探究”是指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学生只有通过主动探求实践参与才能完成自主学习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借助课文的语言情景,创设主动、生动、互动的学习局面。在师生互动的动态组合中,给各类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各自发展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议、画、表演等各种活动中学习语言,积累语感,陶冶情操。
实践活动,自主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语文实践活动。例如在“口语交际”当小记者的活动中,引导学生明確活动的目的和内容后,让学生自由发挥:有的学生互相采访,有的学生采访老师;有的学生在采访过程中只注重采访的问答,有的学生则先为采访作精心的准备,设计好各类问题,有的放矢;有的在采访过程中非常注意礼貌,行为、举止文明有礼,态度诚恳,言语委婉……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能力得到发展。
开发资源,自主学习
课改倡导开发学习资源,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只会利用手中的一本教科书和一本教学参考书,教科书上有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教参上怎么说,教师就怎么教。教师必须突破教材的局限,引导学生多渠道学习。就阅读教学来讲,自觉主动阅读,是小学生的必备素质,它是丰富知识,开发智力,陶治情操,完善人格的一种过程。语文教学不能只围绕课本转,要适当增加阅读量。我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以及“班级图书角”,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大量的课外书,让学生做好摘抄,并组织了读书报告会,让学生讨论,畅谈读书心得。我还充分利用晨会时间,和学生共同体会古诗蕴含的优美意境,共同体会读“成语故事,名篇佳作”给孩子带来的感受及快乐。
读后感悟 自主学习
语文学习重在自悟,据此也可以尝试进行以写读后感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教学,首先,要重视学生阅读初感。就是在没有老师讲解及其他资料介绍等影响的情况下对文本的原初感受,表达出对文本的或喜欢或厌烦的感受,以此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思维认识程度。其次,做好示范,循序渐进。教师对文章以问题形式提出感点引发学生的思考。正如美国著名艺术家约瑟夫?艾伯斯曾说的:“好的教学,更在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而非提供正确的答案”。如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时,先让学生查字典理解什么是“厄运”和“信念”?再让学生读课文了解谈迁遭遇了什么“厄运”?他的“信念”又是什么?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面对“厄运”的?这样引导,在教学中必定不会让学生无从下手——找不到感点,写不出感受。
以读后感为主导的教学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合作性学习。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了沟通,学会了交往,懂得了参与。只要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一个真实的语文活动者。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时代进步的需要,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培养现代人素质的需要。自主学习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了乐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使真正的创新思维火花时时绽放。
关键词:语文学习 自主学习 兴趣 能力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语文学习的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种作用中,包括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分析批判和创造。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保护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到长久的保持,做到乐意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质疑促思,自主学习
古人云:“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可见,质疑促思已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在一堂语文课中,我认为有三处空间留给学生质疑。
1.课前质疑。在学一篇课文时,揭示课题后,不急于让学生看书,而是以课题牵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说一说读了课题后你最想知道什么。如在教学《三顾茅庐》,揭示课题后,我让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谁三顾茅庐?“茅庐”中有谁?为什么要“三顾茅庐”…… 课题质疑,有利于学生感知课文的中心思想。
2.课中质疑。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在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尤其是初读课文之后,课前提出的问题往往被解决,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有所减弱。这时,教师应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创设情境,掀起新一轮质疑的高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样,在教学《三顾茅庐》时,通过讲读,学生对课文内容已大致了解,这时,我又适时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去请诸葛亮,为何不写关羽的态度而写了张飞的呢?学生果然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纷纷讨论起来。
3.课后质疑。一堂好课应该越讲问题越多。一节语文课下来,学生的收获应不仅仅满足于学会了、学懂了;而是还有更多的问题想要去研究。教师应极大满足学生质疑的欲望,给予学生提问的时间,恰当地解答学生心中的质疑。对于一些有质量的提问,还可以发动全班同学共同思考,探索甚至是课后通过课外书,查资料来完成。要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真正达到新课程标准的需要,才能真正达到质疑问题、自主学习的目的。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杨振宁博士指出:“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而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主要采用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的形式,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究问题的环境和氛围。
如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时,我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排练课本剧。同学们在排练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及表演能力,培养了合作意识,品尝到了自我体验的乐趣。
“探究”是指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学生只有通过主动探求实践参与才能完成自主学习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借助课文的语言情景,创设主动、生动、互动的学习局面。在师生互动的动态组合中,给各类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各自发展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议、画、表演等各种活动中学习语言,积累语感,陶冶情操。
实践活动,自主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语文实践活动。例如在“口语交际”当小记者的活动中,引导学生明確活动的目的和内容后,让学生自由发挥:有的学生互相采访,有的学生采访老师;有的学生在采访过程中只注重采访的问答,有的学生则先为采访作精心的准备,设计好各类问题,有的放矢;有的在采访过程中非常注意礼貌,行为、举止文明有礼,态度诚恳,言语委婉……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能力得到发展。
开发资源,自主学习
课改倡导开发学习资源,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只会利用手中的一本教科书和一本教学参考书,教科书上有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教参上怎么说,教师就怎么教。教师必须突破教材的局限,引导学生多渠道学习。就阅读教学来讲,自觉主动阅读,是小学生的必备素质,它是丰富知识,开发智力,陶治情操,完善人格的一种过程。语文教学不能只围绕课本转,要适当增加阅读量。我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以及“班级图书角”,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大量的课外书,让学生做好摘抄,并组织了读书报告会,让学生讨论,畅谈读书心得。我还充分利用晨会时间,和学生共同体会古诗蕴含的优美意境,共同体会读“成语故事,名篇佳作”给孩子带来的感受及快乐。
读后感悟 自主学习
语文学习重在自悟,据此也可以尝试进行以写读后感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教学,首先,要重视学生阅读初感。就是在没有老师讲解及其他资料介绍等影响的情况下对文本的原初感受,表达出对文本的或喜欢或厌烦的感受,以此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思维认识程度。其次,做好示范,循序渐进。教师对文章以问题形式提出感点引发学生的思考。正如美国著名艺术家约瑟夫?艾伯斯曾说的:“好的教学,更在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而非提供正确的答案”。如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时,先让学生查字典理解什么是“厄运”和“信念”?再让学生读课文了解谈迁遭遇了什么“厄运”?他的“信念”又是什么?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面对“厄运”的?这样引导,在教学中必定不会让学生无从下手——找不到感点,写不出感受。
以读后感为主导的教学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合作性学习。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了沟通,学会了交往,懂得了参与。只要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一个真实的语文活动者。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时代进步的需要,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培养现代人素质的需要。自主学习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了乐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使真正的创新思维火花时时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