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本并无劣迹、事业总体顺利、生活正常运转的一个40多岁的成熟男人,为何会仅仅因为“没车开憋得慌”,而冲动到盗车杀婴?他心中的魔鬼究竟从何而来?
4个月前,发生在长春的盗车杀婴案震惊全国。7月9日,该案由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开庭二审,凶手周喜军的请求轻判的情节及其自述的作案时的心理活动,再次引起公众议论。
之前,周喜军称得上位于社会的中间阶层。他不比谁过得差,并且有着堪称骄傲的过去——部队副团职转业,在部队期间还曾立过两次三等功。转业后,工资从1000多元涨到了5000多元,并不算低。其让人大跌眼镜的作案动机,是因为此前两年他在一家工程机械公司任大客户经理,单位配车,出行方便,也有面子,后来“没车开憋得慌”。看到停在门外的车时,就“当时脑袋也不知怎么想的,就是想一直向前开”,盗车而后杀婴。
就这样,因为“一时冲动”,他开着盗来的车,一直把自己开到了绝路上。
周喜军行径恶劣,不必再说,但其所谓“冲动”的来源,则值得分析——昨天有车,而今没车,他对“昨有今无”的落差强烈不适应。对暂时失去的物质的欲望,超越了一个成年人对道德和法律应有的敬畏,丧失了做人的理性和底线。
对我们绝大多数的人来说,最近的几十年,大体都处在一个上升的过程中——尽管个体有差距、前行有快慢,尽管际遇和机遇有多有少。尤其在物质上,除非遇到极端的情况,“越来越好”成为常态,大家对“得到”感觉顺理成章,对“失去”则不够适应。
其实,就眼下的情况来说,大家的出身、机遇和际遇,成为个体差距形成的主要要素。尽管社会整体在往前走,但具体到每个人则一定会出现螺旋:螺旋式的上升,螺旋式的下降,甚至会遇到过山车。但是,在计划经济成为过去,政策环境越来越宽松的背景下,机遇和际遇只会越来越多,只要不触犯法律,遭遇“绝境”的情形越来越罕见。哪怕从事最低端的工种,大家至少都能吃饱穿暖,基本生存越来越有保障。剩下的,只要肯努力,愿意尝试,改善生活状态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既然有各种可能,那么也理应存在一时的“失去”。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维惯性,许多人的意识里仍是“只能上,不能下”。当市场经济的特征越来越明显时,个体对正常损益、得失还不适应、不接受。此前就发生过很多事件:买的房子降价了,就有业主去砸售楼处;炒股赔钱了,也有股民去火烧证券营业厅。在社会整体长期上行的背景下,个体对于挫折和失去的经验太少,形成了一种错觉和偏执。而具体到周喜军,他以前有车开,后来没有了,不方便和没面子导致他“憋得慌”,就丧失理智去盗车,进而为掩盖罪行杀死婴儿。这正是不适应不接受失去的极端表现。
的确,在今天,物质的极大丰富和大家津津乐道、口口相传的成功案例,使得淡定成为稀缺的心理素质。竞争导致不确定性,但越来越少的人具有这方面的体验和经验。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一旦失去,可能会造成心理失衡,进而让魔鬼跳出,占据内心。
既然是市场经济,人和人之间合理限度内的差距,应该是个体努力和进取的动力。就业、失业,赚钱、赔钱,得到、失去,上升、下降,这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只要肯努力,肯尝试,总会有所得。只有懂得这些,才能在暂时失去的时候不至于丧失理智,看不到道德和法律的底线,让自己走上不归路。
周喜军是一个特例,但像一个放大镜,能让许多人观察到一旦失去正确的得失观念,正常的物欲就会变得“动物凶猛”。得,是努力的结果;失,是常态也是暂时,只要更加努力,不断尝试,就会有合理得到的机会——适应“失去”,不谋妄得,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个体人人都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
责任编辑 李娜
4个月前,发生在长春的盗车杀婴案震惊全国。7月9日,该案由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开庭二审,凶手周喜军的请求轻判的情节及其自述的作案时的心理活动,再次引起公众议论。
之前,周喜军称得上位于社会的中间阶层。他不比谁过得差,并且有着堪称骄傲的过去——部队副团职转业,在部队期间还曾立过两次三等功。转业后,工资从1000多元涨到了5000多元,并不算低。其让人大跌眼镜的作案动机,是因为此前两年他在一家工程机械公司任大客户经理,单位配车,出行方便,也有面子,后来“没车开憋得慌”。看到停在门外的车时,就“当时脑袋也不知怎么想的,就是想一直向前开”,盗车而后杀婴。
就这样,因为“一时冲动”,他开着盗来的车,一直把自己开到了绝路上。
周喜军行径恶劣,不必再说,但其所谓“冲动”的来源,则值得分析——昨天有车,而今没车,他对“昨有今无”的落差强烈不适应。对暂时失去的物质的欲望,超越了一个成年人对道德和法律应有的敬畏,丧失了做人的理性和底线。
对我们绝大多数的人来说,最近的几十年,大体都处在一个上升的过程中——尽管个体有差距、前行有快慢,尽管际遇和机遇有多有少。尤其在物质上,除非遇到极端的情况,“越来越好”成为常态,大家对“得到”感觉顺理成章,对“失去”则不够适应。
其实,就眼下的情况来说,大家的出身、机遇和际遇,成为个体差距形成的主要要素。尽管社会整体在往前走,但具体到每个人则一定会出现螺旋:螺旋式的上升,螺旋式的下降,甚至会遇到过山车。但是,在计划经济成为过去,政策环境越来越宽松的背景下,机遇和际遇只会越来越多,只要不触犯法律,遭遇“绝境”的情形越来越罕见。哪怕从事最低端的工种,大家至少都能吃饱穿暖,基本生存越来越有保障。剩下的,只要肯努力,愿意尝试,改善生活状态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既然有各种可能,那么也理应存在一时的“失去”。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维惯性,许多人的意识里仍是“只能上,不能下”。当市场经济的特征越来越明显时,个体对正常损益、得失还不适应、不接受。此前就发生过很多事件:买的房子降价了,就有业主去砸售楼处;炒股赔钱了,也有股民去火烧证券营业厅。在社会整体长期上行的背景下,个体对于挫折和失去的经验太少,形成了一种错觉和偏执。而具体到周喜军,他以前有车开,后来没有了,不方便和没面子导致他“憋得慌”,就丧失理智去盗车,进而为掩盖罪行杀死婴儿。这正是不适应不接受失去的极端表现。
的确,在今天,物质的极大丰富和大家津津乐道、口口相传的成功案例,使得淡定成为稀缺的心理素质。竞争导致不确定性,但越来越少的人具有这方面的体验和经验。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一旦失去,可能会造成心理失衡,进而让魔鬼跳出,占据内心。
既然是市场经济,人和人之间合理限度内的差距,应该是个体努力和进取的动力。就业、失业,赚钱、赔钱,得到、失去,上升、下降,这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只要肯努力,肯尝试,总会有所得。只有懂得这些,才能在暂时失去的时候不至于丧失理智,看不到道德和法律的底线,让自己走上不归路。
周喜军是一个特例,但像一个放大镜,能让许多人观察到一旦失去正确的得失观念,正常的物欲就会变得“动物凶猛”。得,是努力的结果;失,是常态也是暂时,只要更加努力,不断尝试,就会有合理得到的机会——适应“失去”,不谋妄得,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个体人人都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
责任编辑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