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是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它所具备的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在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媒体环境下,正确理解并宣传“中国梦”,让“中国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鼓励学生在实现个人梦的道路上共圆“中国梦”,是当前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新的着力点。
关键词: 新媒体 中国梦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他强调:“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他还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①“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有了深刻的诠释,表明了“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需要每一个中国人为之不懈奋斗。
青年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群体。学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在引导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梦”教育融入学校的思政工作中,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锲而不舍、努力奋斗,勇于接过先辈未完成的事业,担负起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梦”教育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意义
长久以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所教授的课程主要包括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两课”主要侧重于讲授基本理论,学生缺少实际体验与切身感受,“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现象极普遍。由于对理论知识缺乏深入的理解与体味,学生无法把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愿望和动机,并外化为日常行为和生活习惯,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难以养成,从而使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中国梦”是党在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它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形象、通俗地表达了出来,也让学生看到了成长成才的可能,让学生觉得亲近。实现“中国梦”满足了每个人追求进步的精神欲望,它是大家的共同愿望,凝聚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期盼与追求。它让人们明白,每一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休戚相关,只要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奋斗,就能实现“中国梦”。这样的一种感召力、凝聚力,远比纯理论式的说教作用更大,有利于在学生中形成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领他们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而这恰好与学校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相契合,为思政教育找到了新的“着力点”。
二、新媒体环境下“中国梦”教育面临的挑战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在1967年提出,新媒体是在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它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数字电视机、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都可以说是新媒体。”②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并非指新兴或者新型的媒体,它的内涵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有所延伸。与传统媒体相比较而言,新媒体具有信息海量、即时性、互动性、数字化等特征。目前来说,新媒体主要包括互联网和手机媒体。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权威统计,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其中10岁~19岁的青年占23.2%,20岁~29岁的青年占29.5%,学生群体成为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占比为26.8%。
在这样的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快速、全方位地把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内容教授给学生,学生在接受老师所传递的信息时,不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传统的课堂教学得以延伸至其他场所,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影响。同时,由于新媒体具有极高的互动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提高,不再是传统的“你教我学,你说我听”的学习模式。学生可以自由表达所思所想,与老师及时沟通,老师也能在收到学生的反馈信息后,及时做出应对措施,学习的互动性得到提高,思政教育也不再高高在上,更具有亲和力。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也给思政教育及“中国梦”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教育工作者的主导权威地位被弱化。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让自己所教授的理论观点为学生所接收,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学生中保持主导权威地位。但在新媒体环境下,借助新媒体,学生可以快速大量地获取各类信息,老师不再是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甚至很多信息,学生可能比老师要先了解,学生口中蹦出的一些新鲜词汇、热门事件,老师可能还未了解到。久而久之,老师的主导权威地位会慢慢弱化甚至被取代。
2.影响“三观”的形成。
青年学生尚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对于信息缺乏相应的辨别和筛选能力。新媒体中的信息包罗万象,既有健康向上的信息,又有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学生若大量接收不健康的信息,就会“污染”自己的思想,导致理想信念变得模糊,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出不当的思想道德行为。
三、“中国梦”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路径
作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中国梦”具有的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让“中国梦”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工作,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有待我们不断尝试与探索。 1.提高媒介素养,正确理解宣传“中国梦”。
1992年,在美国举办的“媒介素养领袖会议”(National Leadership Conferenceon Media Liter-ac)中对媒介素养所下的定义是:受众有权接触、分析、评估各种媒介讯息,并达到沟通的目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会人们如何科学、正确地认识和使用媒介,提高对媒介所传递信息价值的判断能力,避免受到虚假不良信息的迷惑。
青年学生正处在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他们的媒介素养尚不高。借助新媒体,他们虽然能够快速、大量地获取各类信息,但对这些信息缺乏足够的警惕与分析判断能力,很难有效进行辨别,对不良信息缺乏应有的价值标尺,一些负面信息往往容易造成他们对“中国梦”理解有偏差。
在青年学生中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变得迫切而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媒介素养教育逐渐引起各国的普遍重视,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日本、芬兰等国家都纷纷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中。2005年,中国传媒大学开设了面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媒介素养课程。学校应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思政理论课程体系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大众传媒特别是新媒体的优势与不足,合理使用新媒体,提高对媒体信息的评估与辨别能力,“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正确理解“中国梦”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于思政教育工作者而言,媒介素养教育不容忽视。他们的媒介素养直接关系对“中国梦”的正确解读及学校思政工作的成效。教师首先要努力提高个人的政治素质,加强政治学习,科学正确地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解读中国梦的内涵。同时还应当学习传播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媒体使用技巧,成为使用新媒体的“行家”和“高手”,掌握信息优势,保持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和权威地位,注重转变观念、创新教学形式。思政工作者应充当“把关人”的角色,批判性地接收与分析新媒体所传递的信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自己的理解表达和宣传“中国梦”,当好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掌舵人。
2.让“中国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
一直以来,课堂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占主导地位,要让“中国梦”融入学校思政工作中,首先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着手,推动“中国梦”教育进课堂、进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通过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不屈奋斗的民族史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史,让学生明白“中国梦”历史底蕴与时代内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并对“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与本质要求进行解读,分析实现“中国梦”的意义与路径,让学生树立起责任意识,明白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休戚相关,要脚踏实地,努力奋斗,担负起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历史使命。
新媒体在学生群体中获得广泛使用后,对他们的思维模式、学习方式、生活习惯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们依赖且信赖新媒体,传统的思政教学模式受到极大挑战。在“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过程中,应当与时俱进,选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将以往通过课堂教学“灌输”的思想理论,通过新媒体以亲切、平和的方式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外化和反馈、提高过程。
由于新媒体具有高互动性、及时性等特征,教师可以改变往日“说教式”的教学方式,选用“参与式”、“交流式”的教学模式,对“中国梦”的相关信息加以设计,并开展讨论,增强对实现“中国梦”的信心,与学生加强互动与沟通,变枯燥为生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通过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工具,发布与分享“中国梦”的相关信息,解读理论,分享先进典型的追梦事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国梦”熏陶,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并认同,让“中国梦”教育在融入思政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能够深入学生内心。
3.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中国梦”教育的实效性。
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理论学习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体会思想政治理论的真正内涵。对“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和学习也是一样,要做到知行合一,在让学生明了“中国梦”的内涵同时,让他们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亲历亲见“中国梦”,明了“个人梦”与“中国梦”的关联,把对“中国梦”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
2013年2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党组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地各学校精心组织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广大学生开展参与式观察和服务式体验,感悟由千万个“中国梦”组成的民族梦、时代梦。同时还要求学校积极组织中小学生到社会实践基地和校外活动场所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雷锋教育等社会实践活动。
为提高“中国梦”教育的实效性,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可以组织学生针对“中国梦”开展社会调研,让学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深化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发展特征的了解,在调研中进一步了解“中国梦”的内涵与时代特征,针对如何实现“中国梦”提出观点与意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献计献策。也可以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工厂、走进社区,把学校学习与服务社会结合起来,在与人民群众交流的过程中,学习他们勤劳、朴实、团结协作等良好的精神品质,提高服务社会、关爱他人的品德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到一些有时代印记的地方参观,到红色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历史,回望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深厚爱国情怀;到经济发达的地区感受改革开放新成果,领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促使他们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诸如此类的实践活动,青年学生能够锻炼毅力、培养品质、坚定信仰、勇担责任、努力奋斗,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精彩人生。
注释:
①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http://news.xinhuanet.com/2013lh/2013-03/17/c_11505
5434.htm.
②百度百科.新媒体时代,http://baike.baidu.com/view/12
99105.htm.
参考文献:
[1]陈志勇.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2]林刚.新媒体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
[3]张金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略探.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9.
[4]李祖超,吴冰.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励志教育.中国高等教育,2013.20.
[5]王树荫,温静.中国梦的由来、意义与实践路径.中国高等教育,2013.10.
苏州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项目成果。
关键词: 新媒体 中国梦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他强调:“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他还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①“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有了深刻的诠释,表明了“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需要每一个中国人为之不懈奋斗。
青年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群体。学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在引导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梦”教育融入学校的思政工作中,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锲而不舍、努力奋斗,勇于接过先辈未完成的事业,担负起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梦”教育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意义
长久以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所教授的课程主要包括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两课”主要侧重于讲授基本理论,学生缺少实际体验与切身感受,“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现象极普遍。由于对理论知识缺乏深入的理解与体味,学生无法把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愿望和动机,并外化为日常行为和生活习惯,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难以养成,从而使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中国梦”是党在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它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形象、通俗地表达了出来,也让学生看到了成长成才的可能,让学生觉得亲近。实现“中国梦”满足了每个人追求进步的精神欲望,它是大家的共同愿望,凝聚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期盼与追求。它让人们明白,每一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休戚相关,只要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奋斗,就能实现“中国梦”。这样的一种感召力、凝聚力,远比纯理论式的说教作用更大,有利于在学生中形成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领他们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而这恰好与学校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相契合,为思政教育找到了新的“着力点”。
二、新媒体环境下“中国梦”教育面临的挑战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在1967年提出,新媒体是在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它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数字电视机、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都可以说是新媒体。”②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并非指新兴或者新型的媒体,它的内涵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有所延伸。与传统媒体相比较而言,新媒体具有信息海量、即时性、互动性、数字化等特征。目前来说,新媒体主要包括互联网和手机媒体。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权威统计,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其中10岁~19岁的青年占23.2%,20岁~29岁的青年占29.5%,学生群体成为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占比为26.8%。
在这样的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快速、全方位地把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内容教授给学生,学生在接受老师所传递的信息时,不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传统的课堂教学得以延伸至其他场所,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影响。同时,由于新媒体具有极高的互动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提高,不再是传统的“你教我学,你说我听”的学习模式。学生可以自由表达所思所想,与老师及时沟通,老师也能在收到学生的反馈信息后,及时做出应对措施,学习的互动性得到提高,思政教育也不再高高在上,更具有亲和力。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也给思政教育及“中国梦”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教育工作者的主导权威地位被弱化。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让自己所教授的理论观点为学生所接收,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学生中保持主导权威地位。但在新媒体环境下,借助新媒体,学生可以快速大量地获取各类信息,老师不再是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甚至很多信息,学生可能比老师要先了解,学生口中蹦出的一些新鲜词汇、热门事件,老师可能还未了解到。久而久之,老师的主导权威地位会慢慢弱化甚至被取代。
2.影响“三观”的形成。
青年学生尚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对于信息缺乏相应的辨别和筛选能力。新媒体中的信息包罗万象,既有健康向上的信息,又有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学生若大量接收不健康的信息,就会“污染”自己的思想,导致理想信念变得模糊,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出不当的思想道德行为。
三、“中国梦”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路径
作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中国梦”具有的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让“中国梦”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工作,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有待我们不断尝试与探索。 1.提高媒介素养,正确理解宣传“中国梦”。
1992年,在美国举办的“媒介素养领袖会议”(National Leadership Conferenceon Media Liter-ac)中对媒介素养所下的定义是:受众有权接触、分析、评估各种媒介讯息,并达到沟通的目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会人们如何科学、正确地认识和使用媒介,提高对媒介所传递信息价值的判断能力,避免受到虚假不良信息的迷惑。
青年学生正处在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他们的媒介素养尚不高。借助新媒体,他们虽然能够快速、大量地获取各类信息,但对这些信息缺乏足够的警惕与分析判断能力,很难有效进行辨别,对不良信息缺乏应有的价值标尺,一些负面信息往往容易造成他们对“中国梦”理解有偏差。
在青年学生中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变得迫切而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媒介素养教育逐渐引起各国的普遍重视,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日本、芬兰等国家都纷纷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中。2005年,中国传媒大学开设了面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媒介素养课程。学校应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思政理论课程体系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大众传媒特别是新媒体的优势与不足,合理使用新媒体,提高对媒体信息的评估与辨别能力,“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正确理解“中国梦”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于思政教育工作者而言,媒介素养教育不容忽视。他们的媒介素养直接关系对“中国梦”的正确解读及学校思政工作的成效。教师首先要努力提高个人的政治素质,加强政治学习,科学正确地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解读中国梦的内涵。同时还应当学习传播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媒体使用技巧,成为使用新媒体的“行家”和“高手”,掌握信息优势,保持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和权威地位,注重转变观念、创新教学形式。思政工作者应充当“把关人”的角色,批判性地接收与分析新媒体所传递的信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自己的理解表达和宣传“中国梦”,当好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掌舵人。
2.让“中国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
一直以来,课堂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占主导地位,要让“中国梦”融入学校思政工作中,首先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着手,推动“中国梦”教育进课堂、进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通过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不屈奋斗的民族史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史,让学生明白“中国梦”历史底蕴与时代内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并对“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与本质要求进行解读,分析实现“中国梦”的意义与路径,让学生树立起责任意识,明白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休戚相关,要脚踏实地,努力奋斗,担负起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历史使命。
新媒体在学生群体中获得广泛使用后,对他们的思维模式、学习方式、生活习惯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们依赖且信赖新媒体,传统的思政教学模式受到极大挑战。在“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过程中,应当与时俱进,选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将以往通过课堂教学“灌输”的思想理论,通过新媒体以亲切、平和的方式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外化和反馈、提高过程。
由于新媒体具有高互动性、及时性等特征,教师可以改变往日“说教式”的教学方式,选用“参与式”、“交流式”的教学模式,对“中国梦”的相关信息加以设计,并开展讨论,增强对实现“中国梦”的信心,与学生加强互动与沟通,变枯燥为生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通过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工具,发布与分享“中国梦”的相关信息,解读理论,分享先进典型的追梦事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国梦”熏陶,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并认同,让“中国梦”教育在融入思政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能够深入学生内心。
3.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中国梦”教育的实效性。
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理论学习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体会思想政治理论的真正内涵。对“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和学习也是一样,要做到知行合一,在让学生明了“中国梦”的内涵同时,让他们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亲历亲见“中国梦”,明了“个人梦”与“中国梦”的关联,把对“中国梦”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
2013年2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党组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地各学校精心组织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广大学生开展参与式观察和服务式体验,感悟由千万个“中国梦”组成的民族梦、时代梦。同时还要求学校积极组织中小学生到社会实践基地和校外活动场所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雷锋教育等社会实践活动。
为提高“中国梦”教育的实效性,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可以组织学生针对“中国梦”开展社会调研,让学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深化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发展特征的了解,在调研中进一步了解“中国梦”的内涵与时代特征,针对如何实现“中国梦”提出观点与意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献计献策。也可以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工厂、走进社区,把学校学习与服务社会结合起来,在与人民群众交流的过程中,学习他们勤劳、朴实、团结协作等良好的精神品质,提高服务社会、关爱他人的品德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到一些有时代印记的地方参观,到红色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历史,回望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深厚爱国情怀;到经济发达的地区感受改革开放新成果,领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促使他们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诸如此类的实践活动,青年学生能够锻炼毅力、培养品质、坚定信仰、勇担责任、努力奋斗,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精彩人生。
注释:
①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http://news.xinhuanet.com/2013lh/2013-03/17/c_11505
5434.htm.
②百度百科.新媒体时代,http://baike.baidu.com/view/12
99105.htm.
参考文献:
[1]陈志勇.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2]林刚.新媒体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
[3]张金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略探.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9.
[4]李祖超,吴冰.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励志教育.中国高等教育,2013.20.
[5]王树荫,温静.中国梦的由来、意义与实践路径.中国高等教育,2013.10.
苏州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