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是一种世界观

来源 :农家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sky_zx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部小说集中,有一篇是用《诗经》作为引子,把诗经中的古代生活和当下农村的生活和生命形态联结到一起,读的时候一面觉得是现在的中国,一面又觉得是在历史之中,扩张了小说文本的空间,使现在的人性溯及了历史的河流,使他有所归依,生命有了一种更深远的层次渊源。袁凌小说的意义在于发现,给我们呈现一个更加丰富细微的乡村,更加富于血和肉的人类的生命形态,不单单局限于乡村。
  袁凌用了“我们的命是这么土”这个书名,需要勇气,我们今天在说土的时候,一般指的是陈旧,一种跟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东西。但我觉得袁凌有一种野心,想把这个“土”字重新洗刷,重新清理出来一种新鲜的、更具本原意义的一种气质。可能在这个土的里面,确实包含着一个巨大的世界,包含着农民作为一个人的生活结构。当一个农民像刘树立那样摸索求生,感到小路的坎坷和妻子肩膀的消瘦,他是一个人,他不能仅仅被一个农民的符号所界定。当我们在重新理解乡村,重新理解农民,重新理解土这样的词的时候,我们要意识到,这恰恰是我们灵魂最深处的一种存在,是存在的压舱物。
  从袁凌这么多年的创作轨迹来看,他一直在关注一种“重”生活,我们一直在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而袁凌却一直在写重的生活,不管是写矿工,还是《我的九十九次死亡》,那本书里写了九十九种死亡,每一种死亡都是一次生命,让人在有痛感的同时感到珍惜,让人珍惜的还有袁凌的文字,他把每一个生命印刻在了文字当中。除了人和动物,还包括物的生命,并且有一种言外之意的传达。
  袁凌的作品里还体现出了他自己谈到的一个重要概念:物性。物,是物质的物。我们通常说小说要写人性,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袁凌还要写物性,人与物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在互动之中两者的表现形态,把人与物作为平等主体来写。他并不只是想写一个真善美的人性,或者真善美与恶复杂交织的一种人性,人在现实中的一种受限性,这个受限的过程是他想要表达的形态。
  这个对我特别有启发。我们在说到人性的时候,确实特别容易把它拔高到一种无物质性里面,但是物性的确是我们经常忽略的,也就是人的受限性,人与环境的一种互动。这看上去并不算是一种特别新鲜的观念,在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里有源头,但在今天是特别有意义的,因为现在的很多小说太过讲究人性,太少关注物性,使得我们的很多小说飞得太高,飘得太远,没办法去抓住某一种核心。而且在袁凌这里,强调的还不止是批判现实主义中作为人物生存环境的物,而是拥有主体性的物,物性和人性交互作用,呈现出更丰富深层、立体的世界。这符合现代社会对人的有限性的认识。
  从对物性的看重出发,袁凌特别着重现实内部的一种纹理,一种状态。他的小说没有多大的情节冲突、戏剧冲突,比如你读他的《世界》,这篇小说从头到尾,情节发展特别缓慢,没有什么惊心动魄、撕心裂肺、欲罢不能的冲突,它就是一种自然的形态。但在这种自然形态之中,或者说物性的氛围中,人的精神形态在发生变化。刘树立的眼睛瞎掉后,他要适应,适应之后他要挣扎,拓展,试图走得更远,从家门后走到后院,从后院走到坡地,从坡地走到更远,他在不断地去试探这个世界,会遇到很多困难,同时也是和外界事物的沟通,每一个微小的困难的克服,譬如上一级楼梯,也就是和身边事物、和楼梯的一级打破障碍达成交流的过程。
  好的文本,不管是散文,小说,非虚构也罢,它一定是在探索边界,一定能够超越边界,因为边界是固有的,大家约定俗成的,你超越了它,颠覆了它,你才可能有你自己的声音,这可能是最终的一个目标,我也会慢慢朝这个目标前行。
  他过世后,她有时会想:“在另一个世界,会有一个胖胖的、浓眉大眼满脸笑容的男人去见他,跟他说:‘孙先生,你好,我是袁一。’然后这一胖一瘦的两个人会坐下来。继父会与我的生父谈话,告诉他我们是怎样长大的。”
  两个男人的故事 具象的生父 抽象的继父
  看到封面上的一行字:人不能太有故事,有故事往往要遭逢变故。暗想,究竟是故事引发变故,还是变故造就故事?
  其实,故事即变故,只是于生命而言是变故,落于书面,便是故事。我们总是认为故事应是有虚构成分的,事实上,我觉得,那是写作者赋予“变故”以心灵的消解与释怀。
  《两个父亲》是这本书的名字,也是其中一篇散文的标题。然而阅读,却是从“眷村”开始,就好像进入村口,看到耿直欢乐的父亲出场,美丽的戏剧化的母亲亦是出场了,然后是我,充满好奇而又心思缜密的天真女孩。再然后,群架打得头破血流的男孩,被母亲煽着耳光拖着头发往家赶的“失足”女孩,并不受宠的宠物狗“嗷嗷”叫着从一家窜到另一家,那些永远不会关闭家门的房子,成为村里的孩子们游戏的站点,家门内总有一个成年女人操持着她们擅长或者勉为其难的家务,教训着自家或者邻居家的孩子……然后,我们看见,继父出现了,以默片的方式。
  眷村其实并不庞大,可是孩子的心有多大啊!
  十五岁是一个分界岭,继父从生父手里领到一枚沉重的接力棒。生父以快速短跑的方式完成了他短暂而又激情四溢的生命,而继父,却是长跑,漫长的后半辈子,把十五岁的孩子跑成了花甲,把五十岁的自己,跑成一个九十九岁耄耋老人。
  生父已然是遥远的记忆,童年时代,被他拖着去医院看牙,小小的腿脚跟不上军人疾速奔走的步伐;他坐在公交车上,她坐在他膝上,腿肚子触碰到他硬质粗糙的军裤,令她觉得可靠而依赖;他带她吃冰,他“呼噜呼噜”喝冰渣子糖水,暗黑的底色下,他眉目鲜明,巨大的躯体以及摄取食物时浩瀚的声音,一切都是清晰可辨……孩童时代的记忆显得那么具体,因为“我把我自己留在他的死亡里陪伴他,一个永远幼小的自己”。而后的成年经历,却隐藏在那些气味和色调的背后,抽象成某种概念。是的,在我的阅读中,生父是具象的生父,继父却是抽象的继父,可分明是继父陪伴孩子的日子更长更久。
  她给过继父一个拥抱,在母亲抱病住院的大厅。他“八十来岁,身体非常清凉干净,抱着他时感觉他有种香气,青草似的,阴凉干爽,完全没有所谓的老人味。”在她的记忆里,他以沉默的影子以及气味的方式无所不在。   我相信,那是一个洁身自好的男人,他沉默寡言,她亦是不曾在书中记录下他的只言片语。他不说话,他是一个“跟我们住在一起的陌生人”。然而,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疏离恰是一种保护,保护孩子的自尊,维护她们内心岌岌可危的安全感,保住某些尴尬永远埋藏在内心,某种窘迫不致让孩子无以应对……与生父相比,继父活在更为逼仄寂寞的心理空间,他悄悄地收藏继女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剪贴本里收录的是他羞于示人的骄傲。
  继父与生父互不认识,可他抚养了他的五个孩子到成年。他过世后,她有时会想:“在另一个世界,会有一个胖胖的、浓眉大眼满脸笑容的男人去见他,跟他说:‘孙先生,你好,我是袁一。’然后这一胖一瘦的两个人会坐下来。继父会与我的生父谈话,告诉他我们是怎样长大的。”
  很少有人这样写自己的生父和继父,读到这一段,感动与哀伤,一并侵袭而来。
  有时候我也会想一些并不存在的问题,譬如,当一个男人,与另一个男人并肩站在一起,我会偏爱哪一个?倘若他们分别与我单独相处,我又会不会无以逃避地同样爱着他们?尽管他们是那么不同,胖或瘦,高或矮,开朗或内向……我喜欢这样的对比,两个亲人,抑或两个情人。
  因为平和、坦然,世俗的人伦庸常在一个性情美好而又细腻的女子笔下,成为一种有关文字、有关人性的品质。
  书写锥心旧事 停留在记忆里的父亲
  眷村的入口,亦是记忆的入口。那些记忆,由食物的滋味、家居的色调、人的语气抑或歌声、布料的触感,还有,某种痛感,牙痛,甚而心痛,一一组成。而阅读《两个父亲》的过程,便是一个别人的记忆与我的记忆交错勾连的过程。
  记忆总是那样重要,几乎所有人都这么认为。记住发生过的事,好像我们的人生才可以存在。然而,“记忆又是很难准确的。我们记住的,往往不是事实,而只是情绪和感觉,可记忆会被这些情绪和感觉修改。”
  当垂垂老矣的继父“回忆他曾经参加的战役、指挥过的兵员,被长官召见,长官对他的鼓励。非常翔实、精确,场景、服装、对话,有如小说,或电影。我们跟他谈话时在一种几乎魔幻的状态,他如此真实地回忆那些在他生命中不存在的事情,我们附和他,因为真正的往事不在他的记忆里。”
  在医学领域,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幻觉”,那是一种病症,而每一个曾经年轻过的人,在遭遇老年的自己时,多数会有这样的“幻觉”。以书中的话来说,就是“用记忆修正人生”,那些被夸大的光荣与甜美,那些被屏蔽的不愉快与难以承担,都在记忆里被重新描绘过。“我们所记忆的,与其说是真实人生,不如说是我们的愿望,以及对自己人生的真正定义。”
  当读到她写“凡是带厚度的、沉实的布料,总让我想起父亲。”,我便真想起我的父亲,那个被我在《远去的人》里记述的老人。现在他躺在医院里,阿尔茨海默症让他不再认识我,也不认识任何家人。他软弱到不能咀嚼青菜,吞咽两口水就要睡过去。可每每与别人提起我的父亲,我脑中依然是一个穿着“老K皮鞋”,走路时脚步“咚咚”作响的父亲。
  小时候,我们把父亲工厂里发的劳保皮鞋叫“老K皮鞋”,有着厚重的鞋面、鞋帮和鞋底,硬度可与安全帽匹敌,这种鞋子让一个身量并不高壮的男人显得伟岸而精力充沛。还记得,父亲开着一辆红色的车到外婆家来接我,他从车门里跨出的脚上就是那样一双鞋。他挟住我的双臂,一把拎起我,把和玩具熊一样大的我摆在驾驶室的座椅上:我们回家啦!然后,“老K皮鞋”踩下油门,“轰”的一声,刹那间,小小的我飞驰起来……那是记忆里的故事,却无法追溯真假。母亲说了,父亲从没有开过红色的车。还有,厂里发的“老K皮鞋”,父亲大多送给乡下的亲戚,自己几乎没怎么穿。还有还有,我住外婆家的时段,是四岁以前,那么小的我,怎么可能记得?可我脑中,就是有这样的记忆。抑或母亲的记忆也是错的?我们交叠的错误让过往变得神秘而诡异。就像作者在书中所说,“我不大相信记忆,一切的记忆,包括我自己的。”
  读到彼时,我忽然有一种冲动,我想认识一下这位叫“袁琼琼”的前辈,并不是要与她交谈什么具体的记忆,而是,我想看看她长什么样。书上的作者简介没有附照片,可是我的脑中,却有一个想象的她,那个留着西瓜皮头的祖籍四川的台湾女孩。童年的我,也是留的西瓜皮,只是出生成长在上海的我,与她有着母女般悬殊的年龄差距。也许见了面,我亦是想不出要与她说什么话,我想,我只是要看看,未来的我,会不会长成她那个样子。不然,为什么她的记忆,在我读来恰如我的记忆?
  阅读《两个父亲》,便是阅读一个人的记忆,而这样的记忆,在我眼里,却是被赋予了文学的色彩。对心灵有着幽微关照的文字,不事张扬地抚慰自己,抚慰阅读者,抑或,用她的记忆,唤起我们的记忆。如此,话题回到最初,那句封面上的话,“人不能太有故事,有故事往往要遭逢变故。”
  故事与变故的关系,在《两个父亲》中,以记忆与现实的方式错综呈现。我们终其一生体历着变故,同时为自己的内心创作生命的故事。如同书中所说:他保持怀疑,却又无法证实自己的怀疑。因此选择不信任记忆,也不信任遗忘。让事实停留在某处,某个无法界定却也无法抹除的某处。
  有时候,我们写作,就是为了在某处停留,停留在一个无法界定,也无法抹除的地方。
其他文献
纳米硒和生态菌复合营养液选用组合微生物菌种高效转化无机硒为红色活性纳米硒。孵育过程中可耐受高浓度无机盐,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要求简单,培养成本低,培育的菌种安全有效,可工业化生产。  科研人员研发的纳米硒和生态菌复合营养液,应用于农业种植上,效果显著。该产品具有增强作物根系生长、改善土壤团粒结构的功效;可增加作物叶面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可增强作物免疫力达到作物健康;减少病害发生;可使农产品富
期刊
杨振昇,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特聘画师,毕业于天津美院,师从著名国画大师杨铭仪,魏楚予等名家,张大千再传弟子。
期刊
瑞士圣哥达基线隧道6月1日正式开通,这条全球最长与最深的铁路隧道让列车可在17分钟内穿越阿尔卑斯山心脏地带,欧洲铁路运输效率与经济联系由此提升。  深达2.3公里的瑞士圣哥达基线隧道从瑞士中部乌里州的埃斯特费尔德(Erstfeld)至南部提契诺州的博迪奥,全长57.1公里,耗资逾120亿瑞士法郎(约800亿元人民币)建造,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这条隧道是瑞士一项230亿法郎基础建设项目的一部分,
期刊
在人体器官中,心、脑、肝、肾等脏器被人们列入重点保护对象,但是,肠道却往往被人们忽略。殊不知,肠道健康与人体健康的密切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只有“肠寿”,人们才能更长寿。  肠道最容易生病  由于我们所吃的食物全部要在肠道分解、吸收,剩下的残渣也要从肠道排出体外,食物从进入口腔到残渣最后离开,整个旅行时间长达两个昼夜之久,其中90%以上时间是待在肠道里的,因此,肠道最容易生病。  肠道还是人体最
期刊
在这部小说集中,有一篇是用《诗经》作为引子,把诗经中的古代生活和当下农村的生活和生命形态联结到一起,读的时候一面觉得是现在的中国,一面又觉得是在历史之中,扩张了小说文本的空间,使现在的人性溯及了历史的河流,使他有所归依,生命有了一种更深远的层次渊源。袁凌小说的意义在于发现,给我们呈现一个更加丰富细微的乡村,更加富于血和肉的人类的生命形态,不单单局限于乡村。  袁凌用了“我们的命是这么土”这个书名,
期刊
德国的奶农是欧盟最大的牛奶生产者,拥有7.33万个牛奶生产商,近年来一直存在过量供应的现象,2014年德国向市场供应了3200万吨牛奶,相当于欧盟总产量的五分之一。然而,过量供应最终导致价格下滑,据调查,他们只有在每升获利35美分的状况下才能收回成本,但是目前每升只赚20美分。5月30日,德国政府表示,将提供1亿欧元来帮助牛奶生产商。  德国农业部官员表示,政府的1亿欧元将通过直接贷款补助或者税收
期刊
英国《卫报》5月31日报道,“联合欧洲胃肠病”组织(UAG)在欧洲40多个国家收集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除儿童超重或肥胖现象令人担忧外,欧洲大约20%至30%的炎症性肠道疾病在儿童阶段便发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已成为西欧国家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中最常见的慢性肝病。  根据这份报告,治疗与肥胖相关疾病的费用如今占欧洲公共卫生总支出的十分之一,这一趋势如果延续,欧洲各国公共卫生服务的可持续性将面临严峻挑战。  
期刊
今年财政部通过整合和调整增加预算安排10亿元资金,会同农业部围绕加快构建环京津冀生态一体化屏障的重点区域,选择农作物秸秆焚烧问题较为突出的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南10个省(自治区)开展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试点。  据悉,中央财政试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由试点省按照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多元利用、农用优先,市场运作、政府扶持的原则,通过政策鼓励扶持,
期刊
近年来,迫于严峻的环境形势,环境治理正从单一的行政手段向多元化手段并用看齐。早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提出要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环保税开征的脚步越来越近。  国务院环保税法调研组日前已经就相关情况在南京展开调研。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的2016年立法工作计划,《环境保护税法》将在本月进行审议,如果进程顺利,环保税法有望年内出台,这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领域“费改税”将以立法形式确认固化,税率
期刊
6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形成住房租赁市场、保障及法规制度的三个完善体系。  意见指出,个人出租住房的,由按照5%的征收率减按1.5%计算缴纳增值税,个人出租住房月收入不超过3万元的,2017年底之前可按规定享受免征增值税政策;房地产中介机构提供住房租赁经纪代理服务,适用6%的增值税税率。对于一般纳税人出租在实施营改增试点前取得的不动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