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津县审计局驻村队自派驻常袋镇姚凹村以来,为该村37户贫困群众解决发展难题、为贫困学生送去关怀、为村子发展来回奔走……这个看似平凡的工作队,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审计人作为扶贫驻村干部的光荣使命,用一件件平凡的琐事体现出一段不平凡的驻村经历。
提升内生动力?解决“脑部供血”问题
自驻村以来,驻村工作队坚持把抓班子带队伍作为驻村工作的首要任务,以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载体,指导该村建立健全了“四议两公开”、“三会一课”、财务管理、村务公开、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月工作例会等制度规范。教育引导村“三委”干部和全体党员,不断增强大局意识,树牢规矩意识,强化宗旨意识,致力于打造一个坚强有力的村支两委班子,建设一支能够带动脱贫致富的党员队伍,着力解决“脑部供血”的问题。
在各项工作中,驻村工作队始终坚持以身作则,带头维护班子团结,带头执行工作纪律,带头抓好工作落实,带头推进“村务公开”,带头接受群众监督评议。刚到村里的时候,看到村“三委”没有像样的办公场所,一室多用,相互干扰,基层组织阵地建设成了驻村工作队的心头大事。经工作队东奔西走克服种种困难多方协调争取资金50万元,今年7月底,建筑面积达 480平方米的姚凹村党群服务中心已全面投入使用,新村室分别设有群众纠纷调解室、会议室、党员活动室、图书室、精准扶贫室等。有了阵地保证,该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彰显出新的活力,村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该村党员21人,在驻村工作开展中,工作队将党员群众团结在村党支部周围,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一是召开“三八”妇女节暨创业交流座谈会,就该村党的建设、村庄规划、村集体增收、贫困户脱贫致富等议题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建议。二是在村小学放寒假前夕,号召单位职工为贫困学生赠送爱心书包、文具袋和书籍等学习用品,在为孩子们送去爱心、带去欢乐的同时,进一步拉近了与村民群众的距离,听到了群众掏心窝的话。三是在春节、“七一”建党节、麦收期间,积极开展走访慰问特困群众、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四是多次召开村“三委”和党员代表会议及贫困户代表会议,同他们深入谈心,沟通了解帮包村特困人员的情况,从灵魂深处增强他们脱贫的信心 。
扶贫先扶志?坚定群众脱贫的信心?
有一些贫困户人穷志短,对脱贫致富缺乏信心。驻村工作队为帮助这一部分人转变思想观念,早日脱贫致富,把帮思想、扶志气作为扶贫的首要工作来抓。一是做好思想工作。思想是一切行动的指挥官,驻村初期,工作队队员每天到贫困户家中,积极向他们宣传党和政府有关扶贫的政策措施,与他们拉家常,先建立感情后做思想工作,使之明白致富还得靠自己,鼓励他们靠自己的双手努力脱贫。二是增强输血功能。与单纯送金钱、送物资相比,扶智是着眼于未来的扶贫。驻村工作队先后到县城、洛阳聘请农业技术专家到村中举办了5期技术培训班,受益群众达300余人,使每名群众都从中学到一技之长,增强了贫困群众自我造血功能,提高自我发展潜能。三是一户多策谋脱贫。在优质花椒种植的基础上,目前驻村工作队正在谋划中药材种植项目,走访中多数群众积极性都很高,都对这个项目充满信心。
产业扶贫?变传统农田为“发财田”
姚凹村位于常袋镇西部,孟津县西南部,与横水镇的红光村和小浪底镇的南达宿村为邻,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全村耕地1200亩。农业结构主要以种植玉米、小麦等传统农作物为主,效益低。该村缺乏产业项目,多数村民长期在温饱线上徘徊。一旦农资上涨,往往增产不增收,若遇到天灾,许多家庭就会陷入贫困或特困状态。
要想让村民真正地脱贫致富,光靠拨款不行,得发展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这是驻村工作以队员每天睡觉前都会苦思冥想的大问题。当他们了解到本县城关镇杨庄村群众在花椒种植上技术成熟效益可观时,驻村工作队结合本村土地特性和地理位置实际情况,立即安排车辆组织村“三委”干部及有发展花椒种植产业意愿的群众89人,到城关镇杨庄村参观学习花椒种植技术。随后审计局党组出资3万元,引导群众调整传统种植结构,先行试种优质花椒300余亩。为使群众掌握花椒种植技术,驻村工作队又邀请林业局果蔬站专家,举办了5期技术培训班,培训群众300余人,专家从花椒苗木春夏季管理、病虫害防治、育肥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同时还为参训的群众发放《花椒丰产栽培实用技术》手册300余份。目前300亩花椒长势喜人,来年每畝可为贫困群众增加收入2000元左右,预计能带动26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姚凹村贫困户多数为老弱病残人群,对使用扶贫互助金积极性普遍不高,而且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创业致富能力。为此,驻村工作队队员为增加贫困户收益,多次到附近企业宣传发动,鼓励企业与贫困户接洽,使贫困户自愿使用互助资金入股分红。这样,不但贫困户入股增加收益,摆脱了寻找项目和创业商机之苦,而且也为企业解决了一部分融资难题。目前,第一批6户已实现增收875元,第二批15户预期可实现增收3500元。
群众利益无小事?想方设法办实事
如何改善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脱贫致富提供坚强支撑,是驻村工作队员驻村以来一直考虑的问题。驻村期间,工作队发现村里所有道路都没安装路灯,群众晚上出行不方便,极大地影响群众外出。他们便召集村两委研究,听取多方面意见,经过充分论证,并多次到财政部门沟通对接一事一议路灯项目,申请到项目资金10万元,用于村组干道路灯安装。目前,80盏路灯已经基本安装完成正在调试中,近期便可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变群众夜间出行不便。
董振中是姚凹村贫困户,右腿残疾行动不便。在前期入户走访中,驻村工作队了解到其使用多年的假肢已经损坏,便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到市民政局填表审核,又带领其到河南省康复辅具技术中心制作安装假肢,工作队的举动深深地感动了这位农村老汉,如今董振中逢人便说:审计局驻村工作队不但为我安了“腿”,还关心我的生产生活,还扶持我养兔、种花椒,我感觉脱贫指日可待,我要在脱贫路上和大伙儿比一比。目前,扶持董振中饲养的獭兔已初具规模并见效益。
今年7月,县残联在常袋镇集中办理残疾证,工作队员组织车辆对行动不便的贫困户,车接车送到常袋镇政府所在地集中办理残疾证,并全程陪同积极协调各项事宜,加快办理进度,受到群众一致好评。像这样的实事好事还有很多很多……
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尚
文明乡风是维护美丽乡村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没有和谐稳定的乡村环境,农村脱贫致富就无法推进。为全面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建设,引导全村群众树立良好的社会文明新风气,驻村工作队召集村党员干部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自觉响应县文明办号召,在全村开展“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活动,让文明、淳朴的乡风占领新农村主流文化阵地。他们要求村干部带头移风易俗,树立干部良好形象;自觉做到婚事新办、简办,反对铺张浪费;自觉做到喜庆事宜小办,不扩大范围、不大操大办、不收受礼金;自觉遵守有关规定办理丧事,不搞封建迷信,维护公共秩序;自觉推行健康文明的交往方式,动员自己的家属及亲朋好友厉行节约,抵制奢侈浪费。在他们的号召下,村“三委”党员干部纷纷表示,要带头参与“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活动,为形成文明、节俭的社会新风作出表率,做好榜样,从自身做起,带动周围亲属朋友,并广泛宣传,用实际行动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建设。
使命在召唤,审计局驻村工作队奔波忙碌,把办好每一件实事,为村民致富尽一份心、助一把力作为工作职责,带着真情、带着责任倾心奉献,为精准扶贫释放正能量。
提升内生动力?解决“脑部供血”问题
自驻村以来,驻村工作队坚持把抓班子带队伍作为驻村工作的首要任务,以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载体,指导该村建立健全了“四议两公开”、“三会一课”、财务管理、村务公开、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月工作例会等制度规范。教育引导村“三委”干部和全体党员,不断增强大局意识,树牢规矩意识,强化宗旨意识,致力于打造一个坚强有力的村支两委班子,建设一支能够带动脱贫致富的党员队伍,着力解决“脑部供血”的问题。
在各项工作中,驻村工作队始终坚持以身作则,带头维护班子团结,带头执行工作纪律,带头抓好工作落实,带头推进“村务公开”,带头接受群众监督评议。刚到村里的时候,看到村“三委”没有像样的办公场所,一室多用,相互干扰,基层组织阵地建设成了驻村工作队的心头大事。经工作队东奔西走克服种种困难多方协调争取资金50万元,今年7月底,建筑面积达 480平方米的姚凹村党群服务中心已全面投入使用,新村室分别设有群众纠纷调解室、会议室、党员活动室、图书室、精准扶贫室等。有了阵地保证,该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彰显出新的活力,村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该村党员21人,在驻村工作开展中,工作队将党员群众团结在村党支部周围,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一是召开“三八”妇女节暨创业交流座谈会,就该村党的建设、村庄规划、村集体增收、贫困户脱贫致富等议题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建议。二是在村小学放寒假前夕,号召单位职工为贫困学生赠送爱心书包、文具袋和书籍等学习用品,在为孩子们送去爱心、带去欢乐的同时,进一步拉近了与村民群众的距离,听到了群众掏心窝的话。三是在春节、“七一”建党节、麦收期间,积极开展走访慰问特困群众、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四是多次召开村“三委”和党员代表会议及贫困户代表会议,同他们深入谈心,沟通了解帮包村特困人员的情况,从灵魂深处增强他们脱贫的信心 。
扶贫先扶志?坚定群众脱贫的信心?
有一些贫困户人穷志短,对脱贫致富缺乏信心。驻村工作队为帮助这一部分人转变思想观念,早日脱贫致富,把帮思想、扶志气作为扶贫的首要工作来抓。一是做好思想工作。思想是一切行动的指挥官,驻村初期,工作队队员每天到贫困户家中,积极向他们宣传党和政府有关扶贫的政策措施,与他们拉家常,先建立感情后做思想工作,使之明白致富还得靠自己,鼓励他们靠自己的双手努力脱贫。二是增强输血功能。与单纯送金钱、送物资相比,扶智是着眼于未来的扶贫。驻村工作队先后到县城、洛阳聘请农业技术专家到村中举办了5期技术培训班,受益群众达300余人,使每名群众都从中学到一技之长,增强了贫困群众自我造血功能,提高自我发展潜能。三是一户多策谋脱贫。在优质花椒种植的基础上,目前驻村工作队正在谋划中药材种植项目,走访中多数群众积极性都很高,都对这个项目充满信心。
产业扶贫?变传统农田为“发财田”
姚凹村位于常袋镇西部,孟津县西南部,与横水镇的红光村和小浪底镇的南达宿村为邻,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全村耕地1200亩。农业结构主要以种植玉米、小麦等传统农作物为主,效益低。该村缺乏产业项目,多数村民长期在温饱线上徘徊。一旦农资上涨,往往增产不增收,若遇到天灾,许多家庭就会陷入贫困或特困状态。
要想让村民真正地脱贫致富,光靠拨款不行,得发展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这是驻村工作以队员每天睡觉前都会苦思冥想的大问题。当他们了解到本县城关镇杨庄村群众在花椒种植上技术成熟效益可观时,驻村工作队结合本村土地特性和地理位置实际情况,立即安排车辆组织村“三委”干部及有发展花椒种植产业意愿的群众89人,到城关镇杨庄村参观学习花椒种植技术。随后审计局党组出资3万元,引导群众调整传统种植结构,先行试种优质花椒300余亩。为使群众掌握花椒种植技术,驻村工作队又邀请林业局果蔬站专家,举办了5期技术培训班,培训群众300余人,专家从花椒苗木春夏季管理、病虫害防治、育肥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同时还为参训的群众发放《花椒丰产栽培实用技术》手册300余份。目前300亩花椒长势喜人,来年每畝可为贫困群众增加收入2000元左右,预计能带动26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姚凹村贫困户多数为老弱病残人群,对使用扶贫互助金积极性普遍不高,而且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创业致富能力。为此,驻村工作队队员为增加贫困户收益,多次到附近企业宣传发动,鼓励企业与贫困户接洽,使贫困户自愿使用互助资金入股分红。这样,不但贫困户入股增加收益,摆脱了寻找项目和创业商机之苦,而且也为企业解决了一部分融资难题。目前,第一批6户已实现增收875元,第二批15户预期可实现增收3500元。
群众利益无小事?想方设法办实事
如何改善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脱贫致富提供坚强支撑,是驻村工作队员驻村以来一直考虑的问题。驻村期间,工作队发现村里所有道路都没安装路灯,群众晚上出行不方便,极大地影响群众外出。他们便召集村两委研究,听取多方面意见,经过充分论证,并多次到财政部门沟通对接一事一议路灯项目,申请到项目资金10万元,用于村组干道路灯安装。目前,80盏路灯已经基本安装完成正在调试中,近期便可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变群众夜间出行不便。
董振中是姚凹村贫困户,右腿残疾行动不便。在前期入户走访中,驻村工作队了解到其使用多年的假肢已经损坏,便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到市民政局填表审核,又带领其到河南省康复辅具技术中心制作安装假肢,工作队的举动深深地感动了这位农村老汉,如今董振中逢人便说:审计局驻村工作队不但为我安了“腿”,还关心我的生产生活,还扶持我养兔、种花椒,我感觉脱贫指日可待,我要在脱贫路上和大伙儿比一比。目前,扶持董振中饲养的獭兔已初具规模并见效益。
今年7月,县残联在常袋镇集中办理残疾证,工作队员组织车辆对行动不便的贫困户,车接车送到常袋镇政府所在地集中办理残疾证,并全程陪同积极协调各项事宜,加快办理进度,受到群众一致好评。像这样的实事好事还有很多很多……
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尚
文明乡风是维护美丽乡村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没有和谐稳定的乡村环境,农村脱贫致富就无法推进。为全面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建设,引导全村群众树立良好的社会文明新风气,驻村工作队召集村党员干部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自觉响应县文明办号召,在全村开展“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活动,让文明、淳朴的乡风占领新农村主流文化阵地。他们要求村干部带头移风易俗,树立干部良好形象;自觉做到婚事新办、简办,反对铺张浪费;自觉做到喜庆事宜小办,不扩大范围、不大操大办、不收受礼金;自觉遵守有关规定办理丧事,不搞封建迷信,维护公共秩序;自觉推行健康文明的交往方式,动员自己的家属及亲朋好友厉行节约,抵制奢侈浪费。在他们的号召下,村“三委”党员干部纷纷表示,要带头参与“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活动,为形成文明、节俭的社会新风作出表率,做好榜样,从自身做起,带动周围亲属朋友,并广泛宣传,用实际行动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建设。
使命在召唤,审计局驻村工作队奔波忙碌,把办好每一件实事,为村民致富尽一份心、助一把力作为工作职责,带着真情、带着责任倾心奉献,为精准扶贫释放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