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业教育在服务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些年来,由于社会需求的日益增长,职业教育获得了国家的大力扶持,办学规模不断得到扩大。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双师型”教师的大量缺乏已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既加强了学校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又提高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真正实现了校企之间人才的合作互融,是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十分有效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
为了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必须要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一、探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要想推动职业教育科学稳步的发展,培养兼具理论和实践的技能型专业人才,职业学校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那什么是“双师型”教师呢,它是指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理论水平,又有从事本专业实践工作经历,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专业课教师。不可否认,无论政策层面如何强调“双师型”教师要真正具备“双师素质”,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双师型”教师很容易被演变成了“双证”教师,即获得教育系统领域的教师资格证书,又有本专业或相应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然而,“资格”的获得并不能与“能力水平”等同。这就好比考过了驾照,并不能代表实际驾驶水平高低是一个道理。
既然现存的“双证”制度并不能有效地解决教师的“双师”问题,那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审视“双师型”有关的认定标准和培养机制了。不难看出,无论教师通过何种途径成为真正的“双师”,都离不开“时间”锻炼,更离不开企业“实践”。因此,职业学校要切实加强建设教师队伍就必须有企业的介入,资源共享、合作双赢才能实现师资队伍建设的最终目的。所以,本文探讨的重点方向就是,如何依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平台,实现校企人才的合作互融、共同进步,培养壮大真正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剖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问题
由于政府、企业、学校的职能缺位或者角色弱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制度环境、教师来源、后续培养等方面的问题依然突出。
(一)教师招聘渠道就注定了“双师”缺乏实践基础
一方面,由于客观条件限制,职业学校招聘的新教师绝大多数来源于高校应届毕业生,基本属于从学校到学校,虽然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欠缺熟练的实践技能。另一方面,职业学校想从企业引进理想人才的渠道也并不畅通。往往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都是业务骨干,受到企业的重视重用,基本很难再转投职业学校任教。
(二)校企分离模式就注定了“双师”缺乏成长环境
虽然职业学校的教师在进校之初就欠缺实践锻炼,但是这不能否认这些教师今后仍然能成为“双师”队伍的一支潜力股。不过,“双师型”教师培养必须要有与企业接轨的现场实践作为支撑。教师培养不能闭门造车,必须与企业精诚合作,让教师在真正的生产现场实践锻炼,能力水平才能得到提升。
(三)政府职能缺位就注定了“双师”缺乏机制促进
目前,企业和学校之间没有形成长期的利益共同体,大部分企业因为制度还不完善,校企合作过程中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不管是安全问题还是经费问题,现有政策制度上都没有明确的规定。企业在付出辛劳后并不能马上得到应有回报或实际好处,所以企业在教师实践场所的提供上,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上,严重缺乏积极参与的主动与热情。
(四)学校角色弱化就注定了“双师”缺乏主观能动
教育有关部门出台的政策制度往往比较宏观,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职业学校结合实际进行具体细化,增强制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例如,教育部明确规定,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每两年不得少于两个月。但在操作层面上,学校会因为师资紧张只把教师下企业实践安排在寒暑假。显然,工作实践占用了太多休息时间定然会有怨言。如果学校在具体执行过程,彻底忽略现实情况,不去想办法系统协调解决这一矛盾,最终,再好的政策都在勉力执行,激情逐渐丧失。
三、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读交替等校企合作的成功典范告诉我们,建立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交流,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最佳突破口。
(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用机制保持校企合作活力。
没有政策督促、制度保障,企业就算需要职业教育,也不会积极主动的关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最终成为许多职业学校的一厢情愿。若是校企合作无法开展或者开展的深度不够,那么基于这个平台的其他工作就都会受到根本的影响。
1.首先要完善企业资质监管制度让企业主动
现在企业的业务本身就很繁忙,而且,就算不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对企业发展也没有直接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大家都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若是能把校企合作开展成果情况、接收教师挂职锻炼情况、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情况,一一纳入资质评定和考核的标准,又或者给予足够的税收优惠并落到了实处,定能改变企业不积极、不主动、不配合的消极态度。
2.其次要改革技术职称评审制度让人才主动
现在的职称评审过度形式化、材料化,尤其是论文要求,不但不能反映职工的真实技术水准,而且也无法提升企业人才的专业水平,提高职业教师的实践能力。若是能让企业技术人才和专业教师共同开发、编著教材,来取代僵化的论文要求,不但让校企人才合作交流变被动为主动,而且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减轻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并且使得服务于职业教育一线的教材质量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3.再次要落实经费来源管理制度让合作省心
经费的来源以及管理是亟待解决的基础问题。学校是非盈利机构,必须依靠政府专项拨款,但是教育经费不足是客观事实,所以,企业能否主动承担这部分的资金缺口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部门除了加大财政拨款力度,也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来激励企业的全情投入。
4.然后要引进安全保险专项制度让合作放心
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过程中,还有一个现实问题也因为没有明确的制度保障而阻碍着校企合作的进程,那就是教师和学生在生产过程的安全问题。其实政府只需要制定专项保险条款,把这个问题交给万能的保险理赔就能迎刃而解。有了保险公司这个强大的后盾做保障,免去了政府、企业、学校多方的烦恼和担心。
(二)校企实现资源共享,用机制促进双方互惠共赢
1.认真组建能团结协力的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
为了更好响应职教号召、落实相关政策、推进校企互融各项工作,必须组建一个涵盖企业和学校的工作管理平台。该平台的职责首先要经过调研制定详细工作计划并且拟定具体的管理细则和奖励条款,其次就要牵头推进各项合作工作的开展,最后还要根据校企工作实施情况依据规定组织有效的绩效考核和奖励,等等。
2.积极建立能实效互惠的校内外实践锻炼基地
实践基地的建设是搞好实践教学,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必备基础条件。实训基地必须是校企合作共建模式。通过科学规划、统筹安排,让实训基地开展的技能训练与真实职业环境与职业岗位对接。实训基地建设要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采用专业化管理,使其成为集教学、培训、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多功能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实体。
3.重视聘用能兼祧双责的企业选拔的兼职教师
学校聘任兼职教师是引入社会力量发展职业教育,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沟通职业教育与职业社会的重要渠道。学校和企业都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通过实施各种激励制度,为企业专业人才服务于职业教育打通绿色通道。精心培养和及时认证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兼职教师队伍,是“双师”队伍建设的有力补充,对于保证职业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科学开展能与一线对接的职业岗位技能竞赛
校企合作举办职业技能大赛,企业专业人才、“双师”教师、优秀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共同进步。技能大赛用企业最新标准来修订整个竞赛考核标准,从而引发教学内容变革,最终达到规范职业教育实践技能教学的目的。举办技能竞赛,能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内涵,既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加强教师实践水平、提高员工职业素养的有效措施,又是适应职业市场需求、提升职业教育影响力、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
5.定期举办能深度交流的校企合作专业座谈会
校企合作刚刚起步不久,问题和困难必不会少,企业和学校可以在委员会的组织下,与会代表进行面对面的深度交流,寻求最为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法。另外,企业有些高精尖专家人才,由于客观原因不能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这部分资源我们不可以不加以利用。通过定期举办专家讲座同样可以达到提升职教教师能力水平的目的。该项工作能否长期贯彻执行,应该通过工作委员会制定详尽的奖励和考评措施来推动。
6.联合制定与企业接轨的培养计划和考核标准
学校应该根据企业实际需求的变化,来调整专业方向,确定人才培养培训规模,制定人才培养培训方案。但是若没有企业的积极参与,这项工作不会真正落到实处。企业参与职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核标准等方面提出合理建议,促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符合职业市场的需求,满足企业今后发展需要。
7.共同研发能提高效益为生产服务的创新成果
校企双方整合有用资源,平等合作共同研发服务企业的科技成果。该项工作,校企双方能通过优势互补,提升企业科技水平,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效益,也能达到提高职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目的。在共同研发的实践过程中,高科技人才、高素质教师都能得到培养和提升,真正实现了互利双赢。共同研发工作的和谐开展,促进了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双师”队伍建设离不开校企共育,我们要充分依靠校企合作平台,寻求多元化的途径和方法,建设一支基础扎实,能力过硬的适应职教发展需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客观公正的“认定评审”制度是队伍建设的基础保障
“双师型”教师的认定评审工作是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鼓励教师提高能力水平与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管理手段。然而现行的评审制度过度注重文字资料收集,而不考察实际能力水平。这种评审结果不但不能真实反映教师的实际能力水平,而且严重妨碍了评审的公平公正,挫伤了注重实干的专业教师的积极性。
“双师”的认定和评审要将“能力考核”作为重要指标。职业技能大赛成绩、实际专业课教学效果以及担任实习实训领队都是能力水平的证明。监管部门也可以设置现场能力考核来考察参评教师的实践能力水平。
“双师”教师评审应该进行“动态”管理,这是符合市场发展变化规律的规定,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力争与市场零接轨,“双师”队伍在职教领域才能始终充满活力。
(二)系统完备的“培训学习”制度是队伍建设的根本保证
始终加强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教育技能的培训,实施终身教育制度,让专业教师不断充实知识,尽快实现“双师素质”,才能适应职业教育形势发展的需求。
1.挂职锻炼
无论是缺乏实践经验的老教师还是新分配来的应届生,都必须到企业生产、管理一线进行挂职实习,以便提高实践能力,掌握最新操作技能,并考取相关的技术等级资格,为“双师素质”奠定基础。
2.校本培训
利用学校现有培训基地,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定期对有需要的教师有针对性进行教学、实训的培训指导,提高参培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3.专家讲座
学校定期聘请校内外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师、专家来校讲学,以扩展职业学校教师们的视野,提高教师们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4.省培国培
提高骨干教师专业水平和能力拓展是这类培训的主题,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双师”队伍素质是培训的目的。相关部门精心筹划的这种全方位的学习培训,学校要积极创设各项条件,踊跃推送专业教师参加。
5.国际交流
可选派教师出国考察、研修、进修,也可聘请外籍教师担任实际工作。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管理经验,先进的优质教育资源,系统提升教师队伍的职业素质。
(三)规范完善的“聘用兼职”制度是队伍建设的优化促进
校企共同商讨,从企业一线职工中抽调、选拔、聘请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在上岗之前,要通过教学能力专业培养,帮助其提高教学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结合水平。另外,学校在后期使用过程也要重视对兼职教师的管理和考核,使其成为“双师”教师队伍的稳定力量。
(四)引领示范的“技能竞赛”制度是队伍建设的动力推进
技能竞赛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各具特色的职业技能竞赛,既为为广大师生展示才能,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更是社会、企业、家庭对职业教育的质量检查。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和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在技能竞赛中都得到了大幅提高,从而达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
(五)实施倾斜的“薪酬福利”制度是队伍建设的力量源泉
在明确“双师”的岗位任职要求后,就要从薪酬福利上体现“双师”与普通教师的差异,调动“双师”教师的工作激情,推动双师队伍建设的蓬勃发展。政府主管部门要出台倾斜政策,学校、企业要制定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措施。比如,教研成果奖励办法、学科带头人奖励办法、对参加技能竞赛成绩优异的教师重点奖励、在评先评优、晋级以及工资待遇等都要向“双师”倾斜。
五、结语
“双师型”教师应该回归职业教育的本质,理所当然地具备两种能力、两种素养。企业可以为教师实践锻炼提供机会和场所,让教师了解企业文化,实现教师与生产一线的有效接轨。企业也可以整合学校的资源,双方共同研发技术成果,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让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的科研和技术开发,不但自身能力水平及时得到提高,而且能根据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让职教学生第一时间受利受惠,从而极大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水平。
但是,由于“双师型”教师的来源单一、基础薄弱,离理想的目标差距很大,所以,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定然不会轻松。不过,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可以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富含养料的肥沃土壤。我们只要逐步完善政策保障制度,建立了校企合作、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必然会加快“双师”队伍建设的发展进程,快速适应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师资队伍要求。
参考文献:
[1]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结合操作指南[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柏育红.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双师建设比较研究[J].高教探索,2008.
[3]顾晓叶.论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3).
[4]刘景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反思[J].福建教育,2012(48).
[5]穆松.高等职业院校“订单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滁州学院学报,2006(06).
[6]王伟.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5(10).
(作者单位:成都铁路工程学校)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
为了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必须要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一、探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要想推动职业教育科学稳步的发展,培养兼具理论和实践的技能型专业人才,职业学校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那什么是“双师型”教师呢,它是指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理论水平,又有从事本专业实践工作经历,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专业课教师。不可否认,无论政策层面如何强调“双师型”教师要真正具备“双师素质”,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双师型”教师很容易被演变成了“双证”教师,即获得教育系统领域的教师资格证书,又有本专业或相应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然而,“资格”的获得并不能与“能力水平”等同。这就好比考过了驾照,并不能代表实际驾驶水平高低是一个道理。
既然现存的“双证”制度并不能有效地解决教师的“双师”问题,那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审视“双师型”有关的认定标准和培养机制了。不难看出,无论教师通过何种途径成为真正的“双师”,都离不开“时间”锻炼,更离不开企业“实践”。因此,职业学校要切实加强建设教师队伍就必须有企业的介入,资源共享、合作双赢才能实现师资队伍建设的最终目的。所以,本文探讨的重点方向就是,如何依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平台,实现校企人才的合作互融、共同进步,培养壮大真正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剖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问题
由于政府、企业、学校的职能缺位或者角色弱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制度环境、教师来源、后续培养等方面的问题依然突出。
(一)教师招聘渠道就注定了“双师”缺乏实践基础
一方面,由于客观条件限制,职业学校招聘的新教师绝大多数来源于高校应届毕业生,基本属于从学校到学校,虽然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欠缺熟练的实践技能。另一方面,职业学校想从企业引进理想人才的渠道也并不畅通。往往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都是业务骨干,受到企业的重视重用,基本很难再转投职业学校任教。
(二)校企分离模式就注定了“双师”缺乏成长环境
虽然职业学校的教师在进校之初就欠缺实践锻炼,但是这不能否认这些教师今后仍然能成为“双师”队伍的一支潜力股。不过,“双师型”教师培养必须要有与企业接轨的现场实践作为支撑。教师培养不能闭门造车,必须与企业精诚合作,让教师在真正的生产现场实践锻炼,能力水平才能得到提升。
(三)政府职能缺位就注定了“双师”缺乏机制促进
目前,企业和学校之间没有形成长期的利益共同体,大部分企业因为制度还不完善,校企合作过程中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不管是安全问题还是经费问题,现有政策制度上都没有明确的规定。企业在付出辛劳后并不能马上得到应有回报或实际好处,所以企业在教师实践场所的提供上,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上,严重缺乏积极参与的主动与热情。
(四)学校角色弱化就注定了“双师”缺乏主观能动
教育有关部门出台的政策制度往往比较宏观,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职业学校结合实际进行具体细化,增强制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例如,教育部明确规定,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每两年不得少于两个月。但在操作层面上,学校会因为师资紧张只把教师下企业实践安排在寒暑假。显然,工作实践占用了太多休息时间定然会有怨言。如果学校在具体执行过程,彻底忽略现实情况,不去想办法系统协调解决这一矛盾,最终,再好的政策都在勉力执行,激情逐渐丧失。
三、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读交替等校企合作的成功典范告诉我们,建立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交流,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最佳突破口。
(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用机制保持校企合作活力。
没有政策督促、制度保障,企业就算需要职业教育,也不会积极主动的关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最终成为许多职业学校的一厢情愿。若是校企合作无法开展或者开展的深度不够,那么基于这个平台的其他工作就都会受到根本的影响。
1.首先要完善企业资质监管制度让企业主动
现在企业的业务本身就很繁忙,而且,就算不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对企业发展也没有直接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大家都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若是能把校企合作开展成果情况、接收教师挂职锻炼情况、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情况,一一纳入资质评定和考核的标准,又或者给予足够的税收优惠并落到了实处,定能改变企业不积极、不主动、不配合的消极态度。
2.其次要改革技术职称评审制度让人才主动
现在的职称评审过度形式化、材料化,尤其是论文要求,不但不能反映职工的真实技术水准,而且也无法提升企业人才的专业水平,提高职业教师的实践能力。若是能让企业技术人才和专业教师共同开发、编著教材,来取代僵化的论文要求,不但让校企人才合作交流变被动为主动,而且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减轻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并且使得服务于职业教育一线的教材质量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3.再次要落实经费来源管理制度让合作省心
经费的来源以及管理是亟待解决的基础问题。学校是非盈利机构,必须依靠政府专项拨款,但是教育经费不足是客观事实,所以,企业能否主动承担这部分的资金缺口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部门除了加大财政拨款力度,也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来激励企业的全情投入。
4.然后要引进安全保险专项制度让合作放心
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过程中,还有一个现实问题也因为没有明确的制度保障而阻碍着校企合作的进程,那就是教师和学生在生产过程的安全问题。其实政府只需要制定专项保险条款,把这个问题交给万能的保险理赔就能迎刃而解。有了保险公司这个强大的后盾做保障,免去了政府、企业、学校多方的烦恼和担心。
(二)校企实现资源共享,用机制促进双方互惠共赢
1.认真组建能团结协力的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
为了更好响应职教号召、落实相关政策、推进校企互融各项工作,必须组建一个涵盖企业和学校的工作管理平台。该平台的职责首先要经过调研制定详细工作计划并且拟定具体的管理细则和奖励条款,其次就要牵头推进各项合作工作的开展,最后还要根据校企工作实施情况依据规定组织有效的绩效考核和奖励,等等。
2.积极建立能实效互惠的校内外实践锻炼基地
实践基地的建设是搞好实践教学,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必备基础条件。实训基地必须是校企合作共建模式。通过科学规划、统筹安排,让实训基地开展的技能训练与真实职业环境与职业岗位对接。实训基地建设要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采用专业化管理,使其成为集教学、培训、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多功能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实体。
3.重视聘用能兼祧双责的企业选拔的兼职教师
学校聘任兼职教师是引入社会力量发展职业教育,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沟通职业教育与职业社会的重要渠道。学校和企业都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通过实施各种激励制度,为企业专业人才服务于职业教育打通绿色通道。精心培养和及时认证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兼职教师队伍,是“双师”队伍建设的有力补充,对于保证职业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科学开展能与一线对接的职业岗位技能竞赛
校企合作举办职业技能大赛,企业专业人才、“双师”教师、优秀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共同进步。技能大赛用企业最新标准来修订整个竞赛考核标准,从而引发教学内容变革,最终达到规范职业教育实践技能教学的目的。举办技能竞赛,能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内涵,既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加强教师实践水平、提高员工职业素养的有效措施,又是适应职业市场需求、提升职业教育影响力、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
5.定期举办能深度交流的校企合作专业座谈会
校企合作刚刚起步不久,问题和困难必不会少,企业和学校可以在委员会的组织下,与会代表进行面对面的深度交流,寻求最为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法。另外,企业有些高精尖专家人才,由于客观原因不能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这部分资源我们不可以不加以利用。通过定期举办专家讲座同样可以达到提升职教教师能力水平的目的。该项工作能否长期贯彻执行,应该通过工作委员会制定详尽的奖励和考评措施来推动。
6.联合制定与企业接轨的培养计划和考核标准
学校应该根据企业实际需求的变化,来调整专业方向,确定人才培养培训规模,制定人才培养培训方案。但是若没有企业的积极参与,这项工作不会真正落到实处。企业参与职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核标准等方面提出合理建议,促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符合职业市场的需求,满足企业今后发展需要。
7.共同研发能提高效益为生产服务的创新成果
校企双方整合有用资源,平等合作共同研发服务企业的科技成果。该项工作,校企双方能通过优势互补,提升企业科技水平,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效益,也能达到提高职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目的。在共同研发的实践过程中,高科技人才、高素质教师都能得到培养和提升,真正实现了互利双赢。共同研发工作的和谐开展,促进了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双师”队伍建设离不开校企共育,我们要充分依靠校企合作平台,寻求多元化的途径和方法,建设一支基础扎实,能力过硬的适应职教发展需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客观公正的“认定评审”制度是队伍建设的基础保障
“双师型”教师的认定评审工作是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鼓励教师提高能力水平与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管理手段。然而现行的评审制度过度注重文字资料收集,而不考察实际能力水平。这种评审结果不但不能真实反映教师的实际能力水平,而且严重妨碍了评审的公平公正,挫伤了注重实干的专业教师的积极性。
“双师”的认定和评审要将“能力考核”作为重要指标。职业技能大赛成绩、实际专业课教学效果以及担任实习实训领队都是能力水平的证明。监管部门也可以设置现场能力考核来考察参评教师的实践能力水平。
“双师”教师评审应该进行“动态”管理,这是符合市场发展变化规律的规定,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力争与市场零接轨,“双师”队伍在职教领域才能始终充满活力。
(二)系统完备的“培训学习”制度是队伍建设的根本保证
始终加强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教育技能的培训,实施终身教育制度,让专业教师不断充实知识,尽快实现“双师素质”,才能适应职业教育形势发展的需求。
1.挂职锻炼
无论是缺乏实践经验的老教师还是新分配来的应届生,都必须到企业生产、管理一线进行挂职实习,以便提高实践能力,掌握最新操作技能,并考取相关的技术等级资格,为“双师素质”奠定基础。
2.校本培训
利用学校现有培训基地,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定期对有需要的教师有针对性进行教学、实训的培训指导,提高参培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3.专家讲座
学校定期聘请校内外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师、专家来校讲学,以扩展职业学校教师们的视野,提高教师们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4.省培国培
提高骨干教师专业水平和能力拓展是这类培训的主题,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双师”队伍素质是培训的目的。相关部门精心筹划的这种全方位的学习培训,学校要积极创设各项条件,踊跃推送专业教师参加。
5.国际交流
可选派教师出国考察、研修、进修,也可聘请外籍教师担任实际工作。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管理经验,先进的优质教育资源,系统提升教师队伍的职业素质。
(三)规范完善的“聘用兼职”制度是队伍建设的优化促进
校企共同商讨,从企业一线职工中抽调、选拔、聘请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在上岗之前,要通过教学能力专业培养,帮助其提高教学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结合水平。另外,学校在后期使用过程也要重视对兼职教师的管理和考核,使其成为“双师”教师队伍的稳定力量。
(四)引领示范的“技能竞赛”制度是队伍建设的动力推进
技能竞赛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各具特色的职业技能竞赛,既为为广大师生展示才能,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更是社会、企业、家庭对职业教育的质量检查。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和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在技能竞赛中都得到了大幅提高,从而达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
(五)实施倾斜的“薪酬福利”制度是队伍建设的力量源泉
在明确“双师”的岗位任职要求后,就要从薪酬福利上体现“双师”与普通教师的差异,调动“双师”教师的工作激情,推动双师队伍建设的蓬勃发展。政府主管部门要出台倾斜政策,学校、企业要制定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措施。比如,教研成果奖励办法、学科带头人奖励办法、对参加技能竞赛成绩优异的教师重点奖励、在评先评优、晋级以及工资待遇等都要向“双师”倾斜。
五、结语
“双师型”教师应该回归职业教育的本质,理所当然地具备两种能力、两种素养。企业可以为教师实践锻炼提供机会和场所,让教师了解企业文化,实现教师与生产一线的有效接轨。企业也可以整合学校的资源,双方共同研发技术成果,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让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的科研和技术开发,不但自身能力水平及时得到提高,而且能根据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让职教学生第一时间受利受惠,从而极大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水平。
但是,由于“双师型”教师的来源单一、基础薄弱,离理想的目标差距很大,所以,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定然不会轻松。不过,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可以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富含养料的肥沃土壤。我们只要逐步完善政策保障制度,建立了校企合作、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必然会加快“双师”队伍建设的发展进程,快速适应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师资队伍要求。
参考文献:
[1]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结合操作指南[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柏育红.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双师建设比较研究[J].高教探索,2008.
[3]顾晓叶.论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3).
[4]刘景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反思[J].福建教育,2012(48).
[5]穆松.高等职业院校“订单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滁州学院学报,2006(06).
[6]王伟.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5(10).
(作者单位:成都铁路工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