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波普尔在借鉴当代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世界”理论,将世界分为三个层次,即“世界1”、“世界2”、“世界3”,并对“世界3”进行了深度发挥,重点阐发了三个世界相互作用理论,这对我们研究心灵哲学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波普尔;三个世界;相互作用;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2-00-01
波普尔是二十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其主要著作包括《科学发现的逻辑》、《猜想与反驳》、《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等,论述内容涉及到逻辑学、科学方法、社会政治哲学等一系列内容。波普尔作为当代的二元论者,在吸收、借鉴和利用当代自然科学的有关成果上,进一步提供了新的论证,采取了新的理论形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个世界”理论。
一、“三个世界”理论基本内容
波普尔首次对“三个世界”理论进行阐述是在1967年的第三届逻辑方法与科技哲学国际会议上。他认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多次进化的产物,世界的性质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我們却可以把它分为三个层次,即“世界1”、“世界2”、“世界3”。波普尔认为,“世界”概念纯粹是一个名词概念,是一个借用名词。“世界1”,即“第一世界”,就相当于我们平时所说的物质世界,是指由宇宙间一切物理事件、过程和形态构成的世界,是由可感触到的真实实物构成的世界。“世界2”,即“第二世界”,相当于主观精神世界,也就是意识的世界。是人的原始意识活动及其所产生的精神状态和事实以及作为其基础的实体所构成的世界。其本质是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认知活动。“世界3”,即“第三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世界。它是由符号形式表述出来的意义和象征组成的包括一切客观物质的精神产品。“世界3”主要包括三种基本形式:一是人脑以外的物质实体乳书本、房子、绘画、雕塑等表现出来的精神产品;二是人脑中储存的记忆、概念、知识等,这属于主观精神符号化于人脑中;三是未被人类发现的或认识的,潜在的“世界3”。总之,全部的人类文明、文化以及社会传统都属于这个世界中。
波普尔认为,三个世界都具有实在性。所谓实在的,是指能够被认识的东西。按照波普尔的理论,因为“世界1”是实在的,又因为三个世界之间又是可以相互的,因而三个世界都是实在的。因为如果我们承认三个世界是有相互关系的,就得承认它们是实在的,否则它们之间不可能有相互关系。另外,按照时间产生的先后次序,先有“世界1”的存在,然后出现了“世界2”,最后才能有“世界3”的存在。但波普尔认为,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并不能到户“世界1”是“第一原因”的结论,因为只要存在着三个世界,它们之间就只有相互作用,没有任何一个世界能够对其他世界起唯一的根本决定作用。波普尔提出相互作用用以代替唯一决定作用的说法,决定作用和被决定作用是和相互作用的说法冲突矛盾的。三个世界既然是相互作用的,因此在三个世界都存在的前提下,任何一个世界都不能说是绝对的独立存在,但它们又具有实在性。在人类出现之前,物质世界不会依赖于还没有出现的“世界2”或“世界3”而存在。但另一方面,在人类出现之间的物质世界,其中各个实体之间也不是独立存在的,而依然处于相互作用之中。
波普尔认为,无论是“世界1”,还是“世界2”或“世界3”,都不是从无中生出的,而是自然进化的成果。从发生学上说,“世界2”是从“世界1”中产生出来的,“世界2”又派生出了“世界3”。在波普尔的理论中,宇宙是进化的,进化不仅仅具有逐渐演化的特点,还具有创造性、突现性的一面。在人类出现以前,谁也不能预料到人类的出现,在意识、思维出现之前,也没人料到它们的出现,这些以前并不存在的东西,不可能是逐渐进化的结果,而只能是突现的产物。而正是由于宇宙的金华具有创造性和突变性的特点,所以才会产生新的生命和新的物质。
自从出现三个世界之后,“世界2”对“世界1”的作用,绝大部分是依靠“世界3”来进行的,所谓科学技术的应用,无非是“世界2”掌握“世界3”的东西,并利用它们来改造“世界1”的过程。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如建造房屋、改造物品等,都包含有人的思想的印记。将“世界3”的成果保存下来,就需要“世界2”将“世界3”的东西具体化,例如将科学文化理论知识写在书本上印刷。人们在学习、认识“世界3”的时候,不仅需要理解它们,而且还要发现新的问题,即发现尚未具体化的“世界3”的东西,这恰恰会成为社会进步的起点。
二、“三个世界”理论评价
波普尔将知识分别为主观意义上的知识和客观意义上的知识。“世界3”就是客观意义上的知识,因此是实在的。同时,波普尔也认为“世界2”是实在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既然“世界3”与“世界2”都是实在的,那也就意味着它们是否是在同什么意义下的知识是无关的。因此,波普尔实际上割裂了对立统一关系,夸大了客观性,否认了主观性,认为科学理论知识作为“世界3”是实在的,那样的话,知识就不存在真伪之别的意思,也就不需要实践的地位了。波普尔肯定“世界3”与“世界2”是实在的,但是他还推测“世界1”同样也是实在的,其实这已经是一种二元论了。波普尔企图通过三个世界是相互作用的来掩盖他的二元论,这都是徒劳的。只要认为存在着两个独立实在,无论它们之间是否相互作用,都是哲学上的二元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一元论,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是二元论。他认为“世界3”与“世界2”都具有实在性,但他提出“世界3”是客观意义的知识,而客观意义的知识是没有认识者的知识,即是一种没有认识主体的知识。既然没有认识主体,波普尔只好承认他所谓的“世界3”是继承柏拉图的“理念纾解”而来的。波普尔认为世界是逐步进化而来的,是带有突现的过程,是有“世界1”向“世界3”突现进化的过程,客观自然不断地向人工自然转化,当人们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时,“世界3”的范围也就越来越大,而“世界3”是实在的,这就表明,禹州市要最终进化到没有认识主体的地方去,这也就是绝对理念的世界。因此,波普尔的“三个世界”带有很大的客观唯心主义成分。他企图用三个世界的说法来抹煞哲学基本问题,混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企图超越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纸上,这是绝不能接受的。
总的来说,波普尔在心身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二元论的,这与传统的二元论没有实质性区别,但他却有自己的特色。他没有把自己的心身理论当做是已经被世界证实的科学理论,也没有宣称自己已经发现了终极真理来说明心身理论,而仅仅把“三个世界”学说当做是一种“假定”。他承认目前还缺乏足够的证据来说明和推到“三个世界”的真实性,但在他论述自己的心身理论时,对当时流行的因果理论提出了批评,强调物理世界与心理世界的因果链的开放性,这些都为后人更好地解决心身问题提供了道路。由于他所提出的新的因果作用观还是一种假设,因而因果联系是否是以同一性为前提条件、因果链是否具有开放性等问题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关键词:波普尔;三个世界;相互作用;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2-00-01
波普尔是二十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其主要著作包括《科学发现的逻辑》、《猜想与反驳》、《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等,论述内容涉及到逻辑学、科学方法、社会政治哲学等一系列内容。波普尔作为当代的二元论者,在吸收、借鉴和利用当代自然科学的有关成果上,进一步提供了新的论证,采取了新的理论形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个世界”理论。
一、“三个世界”理论基本内容
波普尔首次对“三个世界”理论进行阐述是在1967年的第三届逻辑方法与科技哲学国际会议上。他认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多次进化的产物,世界的性质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我們却可以把它分为三个层次,即“世界1”、“世界2”、“世界3”。波普尔认为,“世界”概念纯粹是一个名词概念,是一个借用名词。“世界1”,即“第一世界”,就相当于我们平时所说的物质世界,是指由宇宙间一切物理事件、过程和形态构成的世界,是由可感触到的真实实物构成的世界。“世界2”,即“第二世界”,相当于主观精神世界,也就是意识的世界。是人的原始意识活动及其所产生的精神状态和事实以及作为其基础的实体所构成的世界。其本质是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认知活动。“世界3”,即“第三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世界。它是由符号形式表述出来的意义和象征组成的包括一切客观物质的精神产品。“世界3”主要包括三种基本形式:一是人脑以外的物质实体乳书本、房子、绘画、雕塑等表现出来的精神产品;二是人脑中储存的记忆、概念、知识等,这属于主观精神符号化于人脑中;三是未被人类发现的或认识的,潜在的“世界3”。总之,全部的人类文明、文化以及社会传统都属于这个世界中。
波普尔认为,三个世界都具有实在性。所谓实在的,是指能够被认识的东西。按照波普尔的理论,因为“世界1”是实在的,又因为三个世界之间又是可以相互的,因而三个世界都是实在的。因为如果我们承认三个世界是有相互关系的,就得承认它们是实在的,否则它们之间不可能有相互关系。另外,按照时间产生的先后次序,先有“世界1”的存在,然后出现了“世界2”,最后才能有“世界3”的存在。但波普尔认为,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并不能到户“世界1”是“第一原因”的结论,因为只要存在着三个世界,它们之间就只有相互作用,没有任何一个世界能够对其他世界起唯一的根本决定作用。波普尔提出相互作用用以代替唯一决定作用的说法,决定作用和被决定作用是和相互作用的说法冲突矛盾的。三个世界既然是相互作用的,因此在三个世界都存在的前提下,任何一个世界都不能说是绝对的独立存在,但它们又具有实在性。在人类出现之前,物质世界不会依赖于还没有出现的“世界2”或“世界3”而存在。但另一方面,在人类出现之间的物质世界,其中各个实体之间也不是独立存在的,而依然处于相互作用之中。
波普尔认为,无论是“世界1”,还是“世界2”或“世界3”,都不是从无中生出的,而是自然进化的成果。从发生学上说,“世界2”是从“世界1”中产生出来的,“世界2”又派生出了“世界3”。在波普尔的理论中,宇宙是进化的,进化不仅仅具有逐渐演化的特点,还具有创造性、突现性的一面。在人类出现以前,谁也不能预料到人类的出现,在意识、思维出现之前,也没人料到它们的出现,这些以前并不存在的东西,不可能是逐渐进化的结果,而只能是突现的产物。而正是由于宇宙的金华具有创造性和突变性的特点,所以才会产生新的生命和新的物质。
自从出现三个世界之后,“世界2”对“世界1”的作用,绝大部分是依靠“世界3”来进行的,所谓科学技术的应用,无非是“世界2”掌握“世界3”的东西,并利用它们来改造“世界1”的过程。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如建造房屋、改造物品等,都包含有人的思想的印记。将“世界3”的成果保存下来,就需要“世界2”将“世界3”的东西具体化,例如将科学文化理论知识写在书本上印刷。人们在学习、认识“世界3”的时候,不仅需要理解它们,而且还要发现新的问题,即发现尚未具体化的“世界3”的东西,这恰恰会成为社会进步的起点。
二、“三个世界”理论评价
波普尔将知识分别为主观意义上的知识和客观意义上的知识。“世界3”就是客观意义上的知识,因此是实在的。同时,波普尔也认为“世界2”是实在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既然“世界3”与“世界2”都是实在的,那也就意味着它们是否是在同什么意义下的知识是无关的。因此,波普尔实际上割裂了对立统一关系,夸大了客观性,否认了主观性,认为科学理论知识作为“世界3”是实在的,那样的话,知识就不存在真伪之别的意思,也就不需要实践的地位了。波普尔肯定“世界3”与“世界2”是实在的,但是他还推测“世界1”同样也是实在的,其实这已经是一种二元论了。波普尔企图通过三个世界是相互作用的来掩盖他的二元论,这都是徒劳的。只要认为存在着两个独立实在,无论它们之间是否相互作用,都是哲学上的二元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一元论,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是二元论。他认为“世界3”与“世界2”都具有实在性,但他提出“世界3”是客观意义的知识,而客观意义的知识是没有认识者的知识,即是一种没有认识主体的知识。既然没有认识主体,波普尔只好承认他所谓的“世界3”是继承柏拉图的“理念纾解”而来的。波普尔认为世界是逐步进化而来的,是带有突现的过程,是有“世界1”向“世界3”突现进化的过程,客观自然不断地向人工自然转化,当人们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时,“世界3”的范围也就越来越大,而“世界3”是实在的,这就表明,禹州市要最终进化到没有认识主体的地方去,这也就是绝对理念的世界。因此,波普尔的“三个世界”带有很大的客观唯心主义成分。他企图用三个世界的说法来抹煞哲学基本问题,混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企图超越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纸上,这是绝不能接受的。
总的来说,波普尔在心身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二元论的,这与传统的二元论没有实质性区别,但他却有自己的特色。他没有把自己的心身理论当做是已经被世界证实的科学理论,也没有宣称自己已经发现了终极真理来说明心身理论,而仅仅把“三个世界”学说当做是一种“假定”。他承认目前还缺乏足够的证据来说明和推到“三个世界”的真实性,但在他论述自己的心身理论时,对当时流行的因果理论提出了批评,强调物理世界与心理世界的因果链的开放性,这些都为后人更好地解决心身问题提供了道路。由于他所提出的新的因果作用观还是一种假设,因而因果联系是否是以同一性为前提条件、因果链是否具有开放性等问题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