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现状及其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我国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文化素质;现状;影响;对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当前农民文化水平偏低,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制约和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只有培养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才能完成建设新农村的各项任务。正如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指出,发展最终所要求的是人在素质方面的改变,这种改变是获得更大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方式,同时,也是发展过程自身的伟大目标[1]。政府和社会应充分了解我国农民素质现状,应采取积极有效地措施,制定提高农民素质的总体规划、更新观念、加快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和尽快制定农民工培训费用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制度,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一、我国农民文化素质现状
(一)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全国30个省(市、区)6万多农民、18万农村劳动力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为87.8%,其中文盲半文盲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7.4%,小学程度的约为31.1%,初中程度的约为49.3%,高中程度的约为9.7%,中专约为2.0%,大专及以上约为0.5%。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民的文化程度相差甚远,法国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60%的青年农民具有中专水平。德国7%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53%的农民受过2~3年的职业培训。日本农民中大学毕业的占5.9%,高中毕业的占74.8%,初中毕业的占l9.4%[2]。截止到2001年底,我国的13亿人口中有文盲、半文盲两亿多,其中有青壮年文盲8500多万。而且这些文盲、半文盲大部分在农村。另外,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功能性”文盲(即不懂科技、外语、电脑)。因此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民仍然是一个“知识贫困”群体,这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是极不适应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很多农民受功利思想的影响,不重视子女教育,很多青少年甚至没有完成义务教育就外出打工挣钱。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一代农民的文化素质。不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三农”问题的解决将成为无本之木。
(二)科技素质欠缺
国务院研究室最新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导致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技能水平不高,就业竞争力不强,而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日本农村劳动力中受过职业培训的比例都在70%以上。我国平均每466.7公顷耕地仅有一名专业农技人员,每万亩耕地不足2名技术人员,每7000头牲畜只有一名兽医,每15.3公顷草地有一名牧业人员[3],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方面,我国平均20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才有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就有1名。2000年我国农科学院在校生总计26.2万人,平均每一万农业人口中只有3名。而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初期平均每一万农业人口中拥有的农业在校生,美国为200多人,加拿大为100多人,日本和苏联为50多人。全国5万个乡镇中,平均每万名农业人口中仅有6.6名农业技术人员,只相当于美国的0.58%,前苏联的2.3%[4]。总体来说,农业领域科技人员匮乏。如果不及时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将会严重制约我国21世纪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二、农民文化素质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一)农民素质低,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不高,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普遍偏低,收入增长缓慢。据联合国研究表明:劳动生产率与劳动者文化程度呈高度的正比例关系,与文盲相比小学毕业可提高生产率43%,初中毕业可提高生产率108%,大学毕业可提高生产率300%。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指出: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每增加1年,就增加9%即受3年教育与不受3年教育相比较能使提高27%[5]。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必然导致收入增长缓慢,制这一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的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人的劳动效率,农民的这一较低的科技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高。据对中国农民函授大学368户学员抽样调查,高中户比小学户年人均收入多333.5元,高出1.6倍,比文盲、半文盲户多407.4元,高出2.9倍;初中户比小学户年人均收入多294元,高出1.4倍,比文盲、半文盲户多收入367.9元,高出2.6倍;小学户比文盲、半文盲户年人均收入多73.9元,高出0.5倍。
(二)农民素质文化低,阻碍了农业科技的进步
据统计,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平均水平为51%,远低于发达国家70%~88%的水平;水资源利用率我国为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为80%~90%的水平;化肥利用率为30%左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60%;发达国家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我国机械化程度还不足30%。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40%,发达国家已达65%至85%[6]。造成这种差距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接受和运用农业科学技术的能力差。
三、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措施
(一)不断改革、完善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体制
首先,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尽可能延长农民的受教育年限,否则,就不可能实现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因此,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投入力度,努力解决制约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发展的投入问题,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建立健全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其次,创新农村教育模式,搭建培育新型农民的平台。应改革教学内容,加强能力教育和技术教育,不能把应试、升学作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和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教育教学不应只重视智育,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应只传授知识,忽视学生的智力开发;不应只重视应试,忽视学生关于农村发展所需的诸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因为每年毕业升学者毕竟是少数,全国大部分农村初高中毕业生要回到农村的,但留在农村的学生在学校只学了基础文化知识,对农业生产一无所知,大多一无经验,二无技术,走向社会致富无门,这是社会上流行“读书无用论”和农村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坚持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增加农业生产能力与技术能力教育,提高农业生产与农业教育的科技含量,以培养现代农业所需要的现代农民,促进农业生产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
(二)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首先,要因地制宜地开设一些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建立试验田和劳动基地,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一些农业生产知识和实用技术,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其次,要转变现有的职业中专的办学方向,加大涉农专业的比重,传授诸如农田水利资源开发,农药化肥使用,机电安装知识以及各种饲养技术,病虫害与自然灾害的防治技术等,提高科技成果在农业中的利用和普及程度;再次,要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在职培训。必须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对于错过了受教育机会的青年,应确保他们有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鼓励支持民间兴办短期培训班,职业技术教育班等,以提高农民的致富能力。
(三)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首先,应加大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建立乡镇化站、农村乡镇文化中心、农村书屋、公共电子阅览室或公网吧等,使电视、电话、电脑、广播、互联网等成为农民群众接收新观念、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有效途径;其次,可利用农闲,通过开设实用农技、致富信息、卫生保健、优生优育等大家普遍感兴趣的讲座,把村民吸引过来,积极进行人文知识、人际关系、文明生活方式、理想信念、政策法规、国家发展等方面的教育;再次,引导农民兄弟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将广泛流传的传统的舞龙、演地方戏、挑花担、踩高跷等农村民间娱乐项目发扬光大,同时,要与时俱进,组织奕棋赛事、卡拉、花卉展示、书画笔会、民间故事会等活动,陶冶农民情操,繁荣农村文化。
参考文献:
[1]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王洁莉.农民素质对农业经济增长[J].平原大学学报,2004,(4).
[3]中国科普研究所.2004年中国科普报告[M].北京:中国科普出版社,2004.
[4]杨孝光,廖红丰.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化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4,(21).
[5]钟甫宁.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扩大非农就业机会[J].农业经济问题,2007,(1).
[6]李治邦.农村教育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农村经济,2002,(11).
(本文系基金项目,项目名称:河南工业大学校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7060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文化素质;现状;影响;对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当前农民文化水平偏低,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制约和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只有培养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才能完成建设新农村的各项任务。正如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指出,发展最终所要求的是人在素质方面的改变,这种改变是获得更大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方式,同时,也是发展过程自身的伟大目标[1]。政府和社会应充分了解我国农民素质现状,应采取积极有效地措施,制定提高农民素质的总体规划、更新观念、加快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和尽快制定农民工培训费用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制度,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一、我国农民文化素质现状
(一)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全国30个省(市、区)6万多农民、18万农村劳动力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为87.8%,其中文盲半文盲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7.4%,小学程度的约为31.1%,初中程度的约为49.3%,高中程度的约为9.7%,中专约为2.0%,大专及以上约为0.5%。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民的文化程度相差甚远,法国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60%的青年农民具有中专水平。德国7%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53%的农民受过2~3年的职业培训。日本农民中大学毕业的占5.9%,高中毕业的占74.8%,初中毕业的占l9.4%[2]。截止到2001年底,我国的13亿人口中有文盲、半文盲两亿多,其中有青壮年文盲8500多万。而且这些文盲、半文盲大部分在农村。另外,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功能性”文盲(即不懂科技、外语、电脑)。因此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民仍然是一个“知识贫困”群体,这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是极不适应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很多农民受功利思想的影响,不重视子女教育,很多青少年甚至没有完成义务教育就外出打工挣钱。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一代农民的文化素质。不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三农”问题的解决将成为无本之木。
(二)科技素质欠缺
国务院研究室最新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导致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技能水平不高,就业竞争力不强,而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日本农村劳动力中受过职业培训的比例都在70%以上。我国平均每466.7公顷耕地仅有一名专业农技人员,每万亩耕地不足2名技术人员,每7000头牲畜只有一名兽医,每15.3公顷草地有一名牧业人员[3],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方面,我国平均20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才有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就有1名。2000年我国农科学院在校生总计26.2万人,平均每一万农业人口中只有3名。而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初期平均每一万农业人口中拥有的农业在校生,美国为200多人,加拿大为100多人,日本和苏联为50多人。全国5万个乡镇中,平均每万名农业人口中仅有6.6名农业技术人员,只相当于美国的0.58%,前苏联的2.3%[4]。总体来说,农业领域科技人员匮乏。如果不及时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将会严重制约我国21世纪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二、农民文化素质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一)农民素质低,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不高,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普遍偏低,收入增长缓慢。据联合国研究表明:劳动生产率与劳动者文化程度呈高度的正比例关系,与文盲相比小学毕业可提高生产率43%,初中毕业可提高生产率108%,大学毕业可提高生产率300%。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指出: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每增加1年,就增加9%即受3年教育与不受3年教育相比较能使提高27%[5]。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必然导致收入增长缓慢,制这一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的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人的劳动效率,农民的这一较低的科技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高。据对中国农民函授大学368户学员抽样调查,高中户比小学户年人均收入多333.5元,高出1.6倍,比文盲、半文盲户多407.4元,高出2.9倍;初中户比小学户年人均收入多294元,高出1.4倍,比文盲、半文盲户多收入367.9元,高出2.6倍;小学户比文盲、半文盲户年人均收入多73.9元,高出0.5倍。
(二)农民素质文化低,阻碍了农业科技的进步
据统计,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平均水平为51%,远低于发达国家70%~88%的水平;水资源利用率我国为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为80%~90%的水平;化肥利用率为30%左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60%;发达国家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我国机械化程度还不足30%。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40%,发达国家已达65%至85%[6]。造成这种差距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接受和运用农业科学技术的能力差。
三、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措施
(一)不断改革、完善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体制
首先,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尽可能延长农民的受教育年限,否则,就不可能实现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因此,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投入力度,努力解决制约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发展的投入问题,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建立健全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其次,创新农村教育模式,搭建培育新型农民的平台。应改革教学内容,加强能力教育和技术教育,不能把应试、升学作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和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教育教学不应只重视智育,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应只传授知识,忽视学生的智力开发;不应只重视应试,忽视学生关于农村发展所需的诸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因为每年毕业升学者毕竟是少数,全国大部分农村初高中毕业生要回到农村的,但留在农村的学生在学校只学了基础文化知识,对农业生产一无所知,大多一无经验,二无技术,走向社会致富无门,这是社会上流行“读书无用论”和农村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坚持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增加农业生产能力与技术能力教育,提高农业生产与农业教育的科技含量,以培养现代农业所需要的现代农民,促进农业生产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
(二)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首先,要因地制宜地开设一些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建立试验田和劳动基地,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一些农业生产知识和实用技术,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其次,要转变现有的职业中专的办学方向,加大涉农专业的比重,传授诸如农田水利资源开发,农药化肥使用,机电安装知识以及各种饲养技术,病虫害与自然灾害的防治技术等,提高科技成果在农业中的利用和普及程度;再次,要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在职培训。必须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对于错过了受教育机会的青年,应确保他们有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鼓励支持民间兴办短期培训班,职业技术教育班等,以提高农民的致富能力。
(三)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首先,应加大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建立乡镇化站、农村乡镇文化中心、农村书屋、公共电子阅览室或公网吧等,使电视、电话、电脑、广播、互联网等成为农民群众接收新观念、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有效途径;其次,可利用农闲,通过开设实用农技、致富信息、卫生保健、优生优育等大家普遍感兴趣的讲座,把村民吸引过来,积极进行人文知识、人际关系、文明生活方式、理想信念、政策法规、国家发展等方面的教育;再次,引导农民兄弟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将广泛流传的传统的舞龙、演地方戏、挑花担、踩高跷等农村民间娱乐项目发扬光大,同时,要与时俱进,组织奕棋赛事、卡拉、花卉展示、书画笔会、民间故事会等活动,陶冶农民情操,繁荣农村文化。
参考文献:
[1]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王洁莉.农民素质对农业经济增长[J].平原大学学报,2004,(4).
[3]中国科普研究所.2004年中国科普报告[M].北京:中国科普出版社,2004.
[4]杨孝光,廖红丰.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化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4,(21).
[5]钟甫宁.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扩大非农就业机会[J].农业经济问题,2007,(1).
[6]李治邦.农村教育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农村经济,2002,(11).
(本文系基金项目,项目名称:河南工业大学校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7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