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历史思辨能力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logn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横看成岭侧成峰”是宋代苏轼游览庐山时写下的诗句,莎士比亚也曾说过“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在我们历史教学中,就是一种辨证的批判性思维,即历史思辨。这种辨证的批判性思维在新课程改革后的高考改革日益彰显,特别是在历年高考开放性试题的考查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以全国卷Ⅱ第42题为例,探讨高考对历史思辨能力的考查及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养成。
  一、历史思辨能力在高考试题中的考查
  高考全国卷第42题,作为一道创新题型,一直以来都是高考改革的风向标,2019年全国卷Ⅱ第42题再次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题干材料中给出了“自然进程”和“人文进程”两条线索,时间轴上21个历史事件犹如苏轼笔下的群山,当考生们置身其间,“成岭”抑或“成峰”,对学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这彰显了历史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要求,也是对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提出的具体要求。
  题例:(文综全国卷Ⅱ·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注:“自然进程”是指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文进程”是指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如题所述,此题和往年同类试题相较进一步淡化了带有主观色彩的历史结论,21个时空定位明确的历史事件,让该题的破题角度更加多元化。在解题过程中,大多数学生会先对21个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同时还要对事件的状况、类别和事理进行辨别和分析。这一过程中,前者是一种思维活动,后者是一种辨析活动,合起来就是我们所说的思辨能力。笔者认为要想处理好这道试题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历史理解能力是核心,核心素养是关键。
  所谓历史理解能力就是学生能够运用历史思维,带有明确目的去考察相关历史事件,形成自己对该事件的解释和阐述。笔者认为历史理解能力是落实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比如以核心素养的层级要求来解读这道题,可以这样解读:
  由上表可以看出,唯物史观是历史理解能力的重要基础,是历史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历史思维,一切历史研究方法都应该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展开,我们在教学中也应该着力引导学生本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立场去解读相关历史问题。历史解释是历史理解能力的表现,在我们解决问题或者阐明观点的过程中,需要表明我们的目的或立场,而这取决于我们对该历史事件的解释和解读。史料实证是历史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从历史思维到历史解释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获取的史料进行梳理和辨析,这直接影响到我们对该事件的历史解释。由此可见,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在提高历史理解能力上有重要作用,也是我们处理高考开放性试题的关键点。
  其次,自主思考和批判意识是重要保证。
  历史思辨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既善于从实际出发,又善于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它要求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自主地思考和批判,避免人云亦云或者主观自恃的情况发生。
  以本题为例,21个历史事件每一条似乎都可以与其他若干条构成一定的解题思路,比如“1800年起的煤炭和蒸汽动力”既可以从社会形态更替角度联系“1800—1880年奴隶制衰落”,又可以从资本主义发展对市场原料的需求来联系“19世纪40—60年代的鸦片战争”。论题的选取变得更加多元化,但是如何避免论点及论述的片面性和狭隘性,就取决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比如在题目中学生发表见解是允许赞成、质疑和修改的,如果学生选择质疑某个事件,又该如何展开论述,如“经济大萧条”,学生会说经济大萧条不是1929年至1933年么?题目中至1939年又该如何理解和论述;二战不是1939年开始的么,为什么题目当中却是1936年开始的?如果事件的时间有误,论述又该如何展开。
  毕竟在解题中,学生除了要考虑论证逻辑推理的完整性,还要考虑所选史实的准确和语言表述的相关细节,只有具备较强的自主思考和批判意识,才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过滤掉与事实不符或者不切实际的假设,深入事件本质选择科学合理的论题和论证手法,从而又快又准地解决问题。由此可见,自主思考和批判意识是解决开放性试题的重要保证。
  二、历史思辨能力在课堂实践中的养成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日趋多元化,中学历史教学面对的学生群体发生巨大变化。要求我们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理解的精神[1]。这一切给我们历史教学带来极大的挑战,笔者认为历史思辨能力 培养应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推理能力。
  历史思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强调的是对知识的思考、反思和探索的愿望。但是相当长时间以来,在我们的历史课堂中,仍然遵循“学科中心”的课程理念[2],教师在课堂上“一讲到底”。世纪之交,我们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后,一些教师把新课标提倡的“对话”理解为“问答”,各种问题“一问到底”。这与历史思辨能力培养要求相去甚远。我们的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需要学生广泛参与;历史课堂需要提问,但不是为了提问而提问,问题的设置必须达到让学生“置疑诱思”的效果。比如,近年来的中美贸易纠纷,是国民热议的话题,教师可以引入思考:你如何看待中美贸易纠纷?中兴和华为事件你有什么看法?你会抵制苹果等“美货”么?面对着美国的反复无常,有人说我们应该和美国“一刀两断”,比如抛出手中美债引发美国经济崩溃,你怎么看?这些问题提出后学生的思辨其实就已经产生了。
  二是要淡化程式化结论的灌输。
  新课程改革之后,我们的历史教育观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长期的固有思维模式,比如:传统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历史课堂等的长期影响,我们在教学中仍不可避免地给了学生太多程式化结论的东西,在教学中淡化史实的做法使我们很多学生对历史课产生偏见,认为历史课是无趣的,历史要学好第一是背,第二是背,第三还是背。正如沈志华先生说的:“我们的教科书有些问题,就是忽视基本史实,直接给政治结论。这样不是在给学生增长知识,而是灌输政治意识。说教多了,学生会有逆反心理。[3]”因此,历史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意加大史料教学的力度,少一些结論的灌输,多给学生展示一些“第一手史料”,最好是能够站在不同角度、不同立场的论述,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空间,对学生的不同观点及认知给予包容,让我们的学生能一直乐于思考。而从“乐于”到“善于”的变化,就是学生历史思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过程。
  三是要利用好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
  单一的历史教学资源会直接限制学生思辨力的形成。不管是利用好博物馆、图书馆、青少年教育基地或者游学活动等,还是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开发课程资源,都能起到拓展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的目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思辨能力的目的。比如我校与本市博物馆的馆校合作项目,明显感受到馆校合作对学生思辨能力的促进作用,在合作项目之一“学生讲解员培训”中,学生通过对博物馆馆藏文物的资料查阅以及讲解,对相应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认识都有很大提高,如在学生展示活动中,一位参观领导对学生讲解的本市某地发现的一张雕花大床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从雕花大床的精美设计到该户人家身份的推测,再到该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最后再联系经济地理发展来感受家乡社会的变迁,今日的落后小镇,昔日的繁华汉江,不经意间对学生进行了乡土文化教育,更为吃惊的是,该学生面对如此“突发情况”,在脱离讲稿范围的情况下,对上述问题得出基本合理的推测,充分体现了校外课程资源对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各种课程资源的合理运用,必然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
  创设思辨的课堂,只有从源头处入手,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培养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而高考全国卷开放性试题将成为我们检验学生历史思辨能力的试金石。我相信,多一些“横看成岭侧成峰”,在学习中便多一份自信,多能认识些“远近高低”的不同,在高考开放性试题中,我们便多一份从容。
  【注释】
  [1]王雄、徐渭清:《创设思辨的课堂》,《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7年第12期。
  [2]黄牧航: 《知识、能力、价值观——近30年来历史科高考命题改革的进程》,《 基础教育课程》2009年第3期。
  [3]沈志华:《我们的教科书忽视基本史实》,《人民网》2014年5月20日。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求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对于保障人民健康、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健康国家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正确把握健康中国战略与健康中国建设、《“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行动
“一老一小”问题将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视野,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将得到社会更多关注和支持。  近日,中国机构编制网发布《民政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简称“三定”方案),《民生周刊》记者注意到,根据该方案,民政部内设机构新增养老服务司和儿童福利司。  民政部部长黄树贤日前在全国民政工作视频会议上表示,新机构的设立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对“一老一小”两个群体将更加重视和关注,是顺应社会主要矛盾
2017年,是海南高考历史试题改革的重要一年,无论是试题考核内容还是难易程度,都影响着后来高考历史考试的考核。三年来,海南高考历史试题基本是稳中有变,变中有律。本文从三年来海南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中总结试题考核中的一些主要特征,以便更好地指导新高考历史考试,从而为全国新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提供一些合理建议。  一、高考历史试题呈现出主要特征  自2017年以来,海南历史试题看似毫无章法,认真分析起来则
随着老龄化的快速到来,养老成为政府、社会、百姓越来越关注的大事。在发展养老事业方面,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加入养老事业产业,走出了一条以品质养老促进社会和谐安定的新路:  从仅有公办公营敬老院,到公办民营、民办民营养老机构次第亮相;从单纯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到离退休职工、社会人员入住养老;从单纯养老,到快乐养老、健康养老、休闲养老理念的实施。  在临泉县民政局老龄办主任齐红
近年来,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取得了显著进展,在全球范围的国际学生流动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国际学生生源国和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疫情当前,来华留学生的居留往返、身心健康与学习生活受到广泛关注。  2020年5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回信表示:生命至上,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在华外国人员,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都一视同仁予以关心和爱护。他还提到,对各国优秀青年来华学
幼年时对宝岛台湾的印象是满目葱茏、风光旖旎,她是孩提时代歌谣里的外婆澎湖湾,语文课本中水秀山明的日月潭和阿里山,或是余光中《乡愁》里的无可奈何与离愁别恨。随着历史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对近代以来台湾与大陆的种种不幸遭遇的认识,便知晓台湾在中国人心中太多复杂的情感。2016年笔者到台湾屏东大学进行交流和研修,不仅有幸一睹宝岛台湾的芳容,又满怀深情地了解了台湾的风土人情及台湾的历史教育,谨以此文略谈对台湾
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这里结合民主革命时期的党史,谈一点关于“初心”与“使命”的学习体会。  一、与生俱来的初心與使命  170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之作《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地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也就是说,消灭一切剥削和压迫的根源——生产资料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就是
受疫情冲击,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困难和问题。  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大宗商品市场动荡。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下滑,就业压力显著加大,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金融等领域风险有所积聚,基层财政收支矛盾加剧。  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以“六保”作为实施“六稳”的着力点,突出抓好稳就业和保民生。牢牢守住就业“饭
新课程标准对我们历史教学提出新要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1]部编历史新教材在这方面有很大改进,我们的历史课堂与时俱进,关注时代性价值立意,运用历史逻辑思维,引导初中学生进入历史学习大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徐州市教育局开展“学讲计划”百节课例征集,我的课例部编七上第11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哲学在解释中存在”[1],历史教育亦如是。当下,历史解释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历史课程教学的基本追求之一。那么,如何让这个追求“落地”呢?本文拟通过探析历史解释的对话意义以及课堂对话路径,以寻求落地之策,并求教于同仁。  一、历史解释的对话意义  如前所言,历史教育在解释中存在。柯林武德认为:“历史学的程序或方法根本上就在于解释证据。”[2]中学历史新课标则明确表述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