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标提出,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设计上,要训练学生历练咬文嚼字之功,倾听作者的心声,又要唤起想象,引发联想,让学生步入文章的意境,获得美感,陶冶情操,重视语言材料的感悟、品味、创造、积累对学生的形象思维丰富是不可或缺的,它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的真理。
一、在美读中细品巧言佳句,活学活用
学习语言先要有推敲词句的功夫,要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品出语言所含的情味来。这种“咀嚼”从诵读文本开始,对文中一字一语都要深入理解,唤起学生的想象,获得美感。这样的学习过程,集视听效果于一体,诵读首先是欣赏声韵之美,然后是享受形象之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声色之妙。
《绿色蝈蝈》这篇文章的一大文笔特色是善用形象称呼来描述蝈蝈在不同特性环境里的身份或表现出的特性。如:“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艺术家”“歌手”……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既给人更深的印象,又流露出个人感情。充分运用了文艺的笔调,在教学本文时我启发学生思考:“形象的称呼是美的艺术的体现,作者把它运用得出神入化,其实我们身边就有,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学到一二”。学生思维被激活之后,群情激动,举手频频。
“高兴时的我,像一只小鸟般快活!”
“忧伤时的我,像棵大树一样沉默。”
“奔放时的我,像流水一样欢跃!”
……多么生动鲜活的语言,这各种各样的称呼,不仅仅是一种称呼,更流露的是作者或喜或悲的感情,与读者拉近距离,亲切而又有乐趣,学生能不好而乐之吗?
二、深入语言材料中感知领悟
在赏读课外文章《荔枝蜜》时,有这样一处:老梁的介绍与作者的感悟,从中可以领悟蜜蜂精神实质。于是我在文中这一句语言材料上推出亮点问题:“多可爱的小生灵啊!”作者这句由衷的赞美蜜蜂的“可爱”,你觉得文中哪些语句是来验证这个词的?学生有了亮点,兴致颇高,一个个拿起书细读慢悟,邹欢首先举手,她说:“我找到两处可以证明蜜蜂‘可爱’的地方。第一处是文章第13自然段里的‘自然界也有侵略者’这句话看似平凡无奇,实则写出自然界也有侵略者,说明蜜蜂这样一个微小动物要酿蜜是很危险的,它是在冒险酿蜜,对比突出了蜜蜂无私高尚精神,她能不可爱吗?第二处是文章第17自然段中的‘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又是多么高尚啊!蜜蜂的渺小是身躯的渺小;在自然界的地位渺小;对自己的要求小。蜜蜂的高尚是精神高尚;蜜蜂的贡献巨大,这样的对比更衬托蜜蜂精神感人,她能不可爱的吗?”冷程同学迫不及待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蜂王可以活三年,工蜂最多可活六个月’这句话中写出了蜜蜂生命短暂,但并没有因为生命短暂而休息,而是不辞辛苦地酿蜜,蜜蜂这样无私辛勤的精神能不可爱吗?”刘壮手已举得老高了,出口就念着课文里的原句:“‘原来是满野……密不透缝’这里看似是写荔枝树多,其实树多则花多,蜜蜂采蜜的范围不就大了吗?从而写出蜜蜂辛勤劳动的本性,她能不可爱吗?”
推出亮点问题,深入文本感知文本或读或思或讨论再得出结论,让学生在亮点中照亮要思考的方向,学生何乐而不为呢?
三、依据语言材料积累创造
“蜜蜂轻易不蜇人”。一学生认为按照常理应该说成“蜜蜂不轻易蜇人”,为什么呢,这里主要强调蜜蜂性本善良这一点,达到了赞美蜜蜂的效果,突出了主题。这样由学生自设疑,再解疑也就初步领悟出高明作家文笔之高妙。“感情上疙疙瘩瘩”完全可以说成“觉得感情是不舒服”,在这里用“疙疙瘩瘩”形容极富形象性,写出了感情上的矛盾与难受,文中还有“蠕蠕地”、“沸沸扬扬”、“嘤嘤嗡嗡”、“中看”等词都有这样的效果。这节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文章中引用苏东坡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使文章情趣倍增,我便启发学生想一想:日后若吃到荔枝是否会想起这两句诗去印证它的美味,是否能根据这两句诗来仿写句子,描述一下自己吃水果时的感受呢?
几堂课结束,心中感慨万千。创设语言本是学生的难点,如若教师合理启发、助学生发现亮点,定能在文质兼美的文章中放出自己童稚的光芒!
一、在美读中细品巧言佳句,活学活用
学习语言先要有推敲词句的功夫,要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品出语言所含的情味来。这种“咀嚼”从诵读文本开始,对文中一字一语都要深入理解,唤起学生的想象,获得美感。这样的学习过程,集视听效果于一体,诵读首先是欣赏声韵之美,然后是享受形象之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声色之妙。
《绿色蝈蝈》这篇文章的一大文笔特色是善用形象称呼来描述蝈蝈在不同特性环境里的身份或表现出的特性。如:“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艺术家”“歌手”……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既给人更深的印象,又流露出个人感情。充分运用了文艺的笔调,在教学本文时我启发学生思考:“形象的称呼是美的艺术的体现,作者把它运用得出神入化,其实我们身边就有,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学到一二”。学生思维被激活之后,群情激动,举手频频。
“高兴时的我,像一只小鸟般快活!”
“忧伤时的我,像棵大树一样沉默。”
“奔放时的我,像流水一样欢跃!”
……多么生动鲜活的语言,这各种各样的称呼,不仅仅是一种称呼,更流露的是作者或喜或悲的感情,与读者拉近距离,亲切而又有乐趣,学生能不好而乐之吗?
二、深入语言材料中感知领悟
在赏读课外文章《荔枝蜜》时,有这样一处:老梁的介绍与作者的感悟,从中可以领悟蜜蜂精神实质。于是我在文中这一句语言材料上推出亮点问题:“多可爱的小生灵啊!”作者这句由衷的赞美蜜蜂的“可爱”,你觉得文中哪些语句是来验证这个词的?学生有了亮点,兴致颇高,一个个拿起书细读慢悟,邹欢首先举手,她说:“我找到两处可以证明蜜蜂‘可爱’的地方。第一处是文章第13自然段里的‘自然界也有侵略者’这句话看似平凡无奇,实则写出自然界也有侵略者,说明蜜蜂这样一个微小动物要酿蜜是很危险的,它是在冒险酿蜜,对比突出了蜜蜂无私高尚精神,她能不可爱吗?第二处是文章第17自然段中的‘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又是多么高尚啊!蜜蜂的渺小是身躯的渺小;在自然界的地位渺小;对自己的要求小。蜜蜂的高尚是精神高尚;蜜蜂的贡献巨大,这样的对比更衬托蜜蜂精神感人,她能不可爱的吗?”冷程同学迫不及待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蜂王可以活三年,工蜂最多可活六个月’这句话中写出了蜜蜂生命短暂,但并没有因为生命短暂而休息,而是不辞辛苦地酿蜜,蜜蜂这样无私辛勤的精神能不可爱吗?”刘壮手已举得老高了,出口就念着课文里的原句:“‘原来是满野……密不透缝’这里看似是写荔枝树多,其实树多则花多,蜜蜂采蜜的范围不就大了吗?从而写出蜜蜂辛勤劳动的本性,她能不可爱吗?”
推出亮点问题,深入文本感知文本或读或思或讨论再得出结论,让学生在亮点中照亮要思考的方向,学生何乐而不为呢?
三、依据语言材料积累创造
“蜜蜂轻易不蜇人”。一学生认为按照常理应该说成“蜜蜂不轻易蜇人”,为什么呢,这里主要强调蜜蜂性本善良这一点,达到了赞美蜜蜂的效果,突出了主题。这样由学生自设疑,再解疑也就初步领悟出高明作家文笔之高妙。“感情上疙疙瘩瘩”完全可以说成“觉得感情是不舒服”,在这里用“疙疙瘩瘩”形容极富形象性,写出了感情上的矛盾与难受,文中还有“蠕蠕地”、“沸沸扬扬”、“嘤嘤嗡嗡”、“中看”等词都有这样的效果。这节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文章中引用苏东坡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使文章情趣倍增,我便启发学生想一想:日后若吃到荔枝是否会想起这两句诗去印证它的美味,是否能根据这两句诗来仿写句子,描述一下自己吃水果时的感受呢?
几堂课结束,心中感慨万千。创设语言本是学生的难点,如若教师合理启发、助学生发现亮点,定能在文质兼美的文章中放出自己童稚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