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月的北京,春意盎然。肩负着2000多万上海人民的信任和嘱托,上海代表团的65名全国人大代表相聚于此,共商国是、共谋大计。
实体经济、自主创新、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环境保护、文化发展……两会会场中,关系社会发展、民生福祉的这些热词频频入耳。围绕热点,代表们的沟通、交流、交锋、交融不绝于耳,他们的意见建议汇聚成一个声音——要牢牢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保持敢闯敢试的劲头,勇当科学发展排头兵,不断提高百姓的“幸福指数”。
话题一:实体经济,学会“两条腿走路”
【报告引文】稳增长,就是要坚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努力克服国内外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及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代表建议】
在虚拟经济出现泡沫化势头,并对国内外经济走势产生剧烈影响之时,“回归实业”被视作实现“稳中求进”的基石。但实体经济的发展现状并不令人乐观。实体经济基础如何夯实,如何处理其与虚拟经济的博弈,成为代表“两会”上的热议话题。
在张兆安代表看来,一个大国没有实体经济支撑,经济长远发展就没有基础。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实体经济的强弱,直接影响一国应对危机的能力。吕亚臣代表认为,本应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直至脱离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最大因素。而高成本、低利润的生存环境,亦使实体经济面临严峻挑战。
“实体经济的利润很薄,而其劳动力成本、融资成本、土地成本、税收成本乃至水电煤等公用事业成本始终居高不下。”樊芸代表说,除了社会观念外,这些因素的挤压使得实体经济在与虚拟经济的“博弈”中气势不足。在她看来,生产性服务业涵盖实体企业的生产、流通等多个环节,它的发展必须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目前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理解显然还有待深化。以航运业为例,其涉及的金融票据开具与结算、报关服务等均属生产性服务业之列。它们的便利程度、开放与否均关系到整个航运经济的发展势头。樊芸也强调,重视实体经济同样不能忽视虚拟经济,“关键的关键,是要学会‘两条腿走路’”。
话题二:自主创新,抢占新一轮制高点
【报告引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科技與经济紧密结合。支持企业加强研发中心建设,承担国家和地区重大科技项目。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更好地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代表建议】
面对国际经济新形势和新环境挤压,代表们谈到,要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必须打破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和动力缺失的双重制约,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褚君浩代表曾与人谈起中国和欧美高技术产业的比较。有人这样描述:美国思路最新,欧洲质量最好,中国产量最多。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主要通过利用劳动力优势,引进别人技术就可获得一定利润,因此很多企业认为,与其提升技术水平,不如守住地区市场,风险更小。“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企业。”杜斌代表谈到,转型升级根本上要靠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仅靠外部扶持不是治本之策。他以钢铁行业为例,要真正转型,还是要靠技术突破。褚君浩代表建议,完善面向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律保障体系,应该就科技投入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和加强促进自主创新的财政、税收及政府采购政策,鼓励企业走自主创新发展之路;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事业;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与激励,取消专利申请方面的限制,使企业依靠完善的民法体系保护知识产权,打造知名品牌等。
朱志远代表认为,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加强早期合作研发,把有潜在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成果、前沿技术研发和工艺、工程示范同步推进,有助于形成支撑新兴高端产业发展的新机制。
话题三:PM2.5治理,监测仅仅是第一步
【报告引文】今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PM2.5)等项目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
【代表建议】
按照时间表,各地PM2.5数据的监测工作已箭在弦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张全说,上海的相关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将布局30个PM2.5监测点位,今年6月形成全系统监测公布的能力。不过,代表们直言,PM2.5的监测仅仅是第一步,比监测更重要的是PM2.5的排放控制和综合治理。
“如果不实行区域联防联治,再怎么监测空气质量也白搭。”张全说,大气污染通常是跨区域的,PM2.5的常态半径有300—500公里,沙尘暴更是一吹就到千里之外。现行的大气污染法律、法规按照行政区划管理,没有关于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规定,加之相关地方政府在区域功能定位、大气污染防治目标等方面的不一致,造成区域之间的污染纠纷不断。他认为,治理流动的污染,应该打破行政区域的分割,建立有效的区域空气联防联控机制,避免“各自为战”。
“要治理PM2.5,就须对症下药。”全国人大代表戎光道说,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产生的PM2.5,上海已开始酝酿“两条路”:一是对新车执行高标准,对不达标的老旧机动车逐步淘汰;二是提高油品质量,实施“沪V”排放标准。“汽柴油的标准每提高一个档次,PPM值下降的幅度都很大,这对降低PM2.5值有很大的帮助。”戎光道表示,石油化工企业会克服困难,投入资金改善炼油设备,力争降低低硫汽油的生产成本,逐步扩大油品供应。
话题四:完善社保,创造更多公平和方便
【报告引文】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今年年底前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加强城乡低保和社会救助工作,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加强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衔接。
【代表建议】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关系百姓切身利益,也是民心所向。
当前,全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步伐加快,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随着我国社保改革向纵深推进,一些矛盾也日益显现。“希望能尽快实现养老、医保卡随人走,异地转移,让社保实现‘全国漫游’。”全国人大代表朱雪芹说,农民工在城市打工,不管是领取养老金还是报销医疗费都要奔波劳累,有诸多不便。养老、医保的全国统筹、异地联网是全社会、特别是流动人口普遍关心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樊芸认为,要实现医保统筹有一个过程。社保和医保最终要实现大统筹,但目前阶段我国人力资源流动和跟踪管理、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健全起来。医保统筹的改革要充分考虑到所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管理压力以及城市承载力。全国人大代表郭广昌认为,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障体系,仅仅靠政府的力量会面临巨大支付压力。如果利用商业保险机制和资金作为社保补充,可以提高整体医疗保障资金投入。
话题五:用“文化”来润泽民心
【报告引文】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优秀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要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代表建议】
“既要鼓‘钱袋’、又要富‘脑袋’。”严诚忠代表分析说,当前,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经降到0.4以下,居民生活正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仓廪实而知礼节,文化需求正呈现井喷之势,这就需要创造尽可能多而优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求知、求乐、求美的精神文化需求,用“文化民生”来润泽民心。
“当人均收入突破4000美元这一关口时,文化的需求就可能超过物质。”王战代表说,围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应当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动因和导向。“能够触动人们内心的东西,就是文化产业的着力点,就是核心价值。”
“殿堂进得去,还要能‘看得懂’。”奚美娟代表表示,真正的精品一定是内容、形式和票房都好。她建议政府和文化机构可以更多地搭建平台,一方面更大发挥现有的文化公益志愿者作用;一方面增强“嗅觉”,从民间发现并吸引更多文艺爱好者、专业院校师生等参与到文化普及事业中来。同时,相关机构也应与民间的文化公益志愿者互动,与之共同努力提升广大百姓的鉴赏力和理解力。
实体经济、自主创新、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环境保护、文化发展……两会会场中,关系社会发展、民生福祉的这些热词频频入耳。围绕热点,代表们的沟通、交流、交锋、交融不绝于耳,他们的意见建议汇聚成一个声音——要牢牢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保持敢闯敢试的劲头,勇当科学发展排头兵,不断提高百姓的“幸福指数”。
话题一:实体经济,学会“两条腿走路”
【报告引文】稳增长,就是要坚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努力克服国内外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及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代表建议】
在虚拟经济出现泡沫化势头,并对国内外经济走势产生剧烈影响之时,“回归实业”被视作实现“稳中求进”的基石。但实体经济的发展现状并不令人乐观。实体经济基础如何夯实,如何处理其与虚拟经济的博弈,成为代表“两会”上的热议话题。
在张兆安代表看来,一个大国没有实体经济支撑,经济长远发展就没有基础。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实体经济的强弱,直接影响一国应对危机的能力。吕亚臣代表认为,本应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直至脱离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最大因素。而高成本、低利润的生存环境,亦使实体经济面临严峻挑战。
“实体经济的利润很薄,而其劳动力成本、融资成本、土地成本、税收成本乃至水电煤等公用事业成本始终居高不下。”樊芸代表说,除了社会观念外,这些因素的挤压使得实体经济在与虚拟经济的“博弈”中气势不足。在她看来,生产性服务业涵盖实体企业的生产、流通等多个环节,它的发展必须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目前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理解显然还有待深化。以航运业为例,其涉及的金融票据开具与结算、报关服务等均属生产性服务业之列。它们的便利程度、开放与否均关系到整个航运经济的发展势头。樊芸也强调,重视实体经济同样不能忽视虚拟经济,“关键的关键,是要学会‘两条腿走路’”。
话题二:自主创新,抢占新一轮制高点
【报告引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科技與经济紧密结合。支持企业加强研发中心建设,承担国家和地区重大科技项目。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更好地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代表建议】
面对国际经济新形势和新环境挤压,代表们谈到,要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必须打破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和动力缺失的双重制约,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褚君浩代表曾与人谈起中国和欧美高技术产业的比较。有人这样描述:美国思路最新,欧洲质量最好,中国产量最多。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主要通过利用劳动力优势,引进别人技术就可获得一定利润,因此很多企业认为,与其提升技术水平,不如守住地区市场,风险更小。“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企业。”杜斌代表谈到,转型升级根本上要靠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仅靠外部扶持不是治本之策。他以钢铁行业为例,要真正转型,还是要靠技术突破。褚君浩代表建议,完善面向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律保障体系,应该就科技投入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和加强促进自主创新的财政、税收及政府采购政策,鼓励企业走自主创新发展之路;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事业;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与激励,取消专利申请方面的限制,使企业依靠完善的民法体系保护知识产权,打造知名品牌等。
朱志远代表认为,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加强早期合作研发,把有潜在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成果、前沿技术研发和工艺、工程示范同步推进,有助于形成支撑新兴高端产业发展的新机制。
话题三:PM2.5治理,监测仅仅是第一步
【报告引文】今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PM2.5)等项目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
【代表建议】
按照时间表,各地PM2.5数据的监测工作已箭在弦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张全说,上海的相关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将布局30个PM2.5监测点位,今年6月形成全系统监测公布的能力。不过,代表们直言,PM2.5的监测仅仅是第一步,比监测更重要的是PM2.5的排放控制和综合治理。
“如果不实行区域联防联治,再怎么监测空气质量也白搭。”张全说,大气污染通常是跨区域的,PM2.5的常态半径有300—500公里,沙尘暴更是一吹就到千里之外。现行的大气污染法律、法规按照行政区划管理,没有关于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规定,加之相关地方政府在区域功能定位、大气污染防治目标等方面的不一致,造成区域之间的污染纠纷不断。他认为,治理流动的污染,应该打破行政区域的分割,建立有效的区域空气联防联控机制,避免“各自为战”。
“要治理PM2.5,就须对症下药。”全国人大代表戎光道说,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产生的PM2.5,上海已开始酝酿“两条路”:一是对新车执行高标准,对不达标的老旧机动车逐步淘汰;二是提高油品质量,实施“沪V”排放标准。“汽柴油的标准每提高一个档次,PPM值下降的幅度都很大,这对降低PM2.5值有很大的帮助。”戎光道表示,石油化工企业会克服困难,投入资金改善炼油设备,力争降低低硫汽油的生产成本,逐步扩大油品供应。
话题四:完善社保,创造更多公平和方便
【报告引文】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今年年底前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加强城乡低保和社会救助工作,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加强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衔接。
【代表建议】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关系百姓切身利益,也是民心所向。
当前,全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步伐加快,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随着我国社保改革向纵深推进,一些矛盾也日益显现。“希望能尽快实现养老、医保卡随人走,异地转移,让社保实现‘全国漫游’。”全国人大代表朱雪芹说,农民工在城市打工,不管是领取养老金还是报销医疗费都要奔波劳累,有诸多不便。养老、医保的全国统筹、异地联网是全社会、特别是流动人口普遍关心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樊芸认为,要实现医保统筹有一个过程。社保和医保最终要实现大统筹,但目前阶段我国人力资源流动和跟踪管理、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健全起来。医保统筹的改革要充分考虑到所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管理压力以及城市承载力。全国人大代表郭广昌认为,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障体系,仅仅靠政府的力量会面临巨大支付压力。如果利用商业保险机制和资金作为社保补充,可以提高整体医疗保障资金投入。
话题五:用“文化”来润泽民心
【报告引文】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优秀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要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代表建议】
“既要鼓‘钱袋’、又要富‘脑袋’。”严诚忠代表分析说,当前,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经降到0.4以下,居民生活正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仓廪实而知礼节,文化需求正呈现井喷之势,这就需要创造尽可能多而优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求知、求乐、求美的精神文化需求,用“文化民生”来润泽民心。
“当人均收入突破4000美元这一关口时,文化的需求就可能超过物质。”王战代表说,围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应当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动因和导向。“能够触动人们内心的东西,就是文化产业的着力点,就是核心价值。”
“殿堂进得去,还要能‘看得懂’。”奚美娟代表表示,真正的精品一定是内容、形式和票房都好。她建议政府和文化机构可以更多地搭建平台,一方面更大发挥现有的文化公益志愿者作用;一方面增强“嗅觉”,从民间发现并吸引更多文艺爱好者、专业院校师生等参与到文化普及事业中来。同时,相关机构也应与民间的文化公益志愿者互动,与之共同努力提升广大百姓的鉴赏力和理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