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学习中老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原意学,并品尝到收获的快乐,这样他们才会不断深入的探讨,在探讨中提升了自己的能力,适时鼓励,一步步坚定信心,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习惯,最终会点石成金。
【关键词】知识 奠定 能力
古人云:“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就是说,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这样才能够使学生不断地从知识的汪洋大海中汲取营养。国外教育家预言:“未来社会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学校的热门话题。在着手培养学生素质的教育背景下,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备受青睐。学生的自学能力地培养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老师们循循善诱、科学引导,逐步培养起学生的这种能力。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
一、正面引导,培养学生自学意识
首先从培养兴趣入手。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激发求知欲望十分重要。如果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自觉学习就无法进行,事实是任何人的行为都是受自己的主观思想支配的。学生一旦对学习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强烈的主观愿望,就会很快把这种愿望变成他“要学”的自觉行为。为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这种学习上的兴趣。事实上,语文学科也不乏其趣味性,一首诗,一个谜语,一幅对联,一条歇后语,一个故事……都可增加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在教学中,就好像做菜时添加味精一样,把这些穿插到教学中去,便会妙趣横生。久而久之,自然也就能培养起学生的自学意识。
其次,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它直接决定着学生自学意识的强弱。在自学活动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意志坚强的学生会把困难当成试金石,而对学习上的困难,意志力稍弱的学生,也许会望而却步、停滞不前。所以自信心的培养,就好像给植物不断施肥一样,使学生不断获得前进的动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不歧视、不讽刺学生。在教学内容上,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这种学习上的成就感又会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加强自觉学习的意识。
二、加强指导,搞好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第一步,搞好预习。预习是学好功课的前奏,能否有效地预习,是逐步深入学习的关键。预习对于少数学习认识模糊的学生更为重要,它能起到督促的作用。在预习中给学生提出以下具体要求:第一,熟读课文粗知大意;第二,圈、点、勾、划。要求学生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文中的生字、词语、难词、难句。要求学生利用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决这些基础知识。第三,学会概括课文要点的能力。
第二步,学会动脑思考问题。自学过程,也即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习能力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学生的深钻细研、探究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善于思考、养成勤于动脑,善于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思考能力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第一,从课后的思考练习题中,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自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遇着困难,同学之间可以展开讨论、取长补短,有争议的问题,老师给予适当的指点,这就可避免老师的先入之见。第二,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首先,从词语开始,可以从词语的意思,感性色彩,表达作用,以及这个词与其它词的比较入手提问。其次,延伸到句子。句子要比词语记载着更多的信息量。文中关键语句大都是警句作家的字斟句酌,千锤百炼。在学习过程中,仔细品味这些句子的表情达意,修辞方法,含蓄意义,前后呼应,以及画龙点睛深化中心的作用。再次,抓住重点语段,认真思考问题。首先让学生认识段在文章中的地位,文章有文眼,段也有着特定的地位。古代的诗词浩如烟海,但真正脍炙人口,千古吟诵不衰的还是那些精彩的名句,同样,我们阅读的现代文,也往往以精彩片段扣人心弦,比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三拳”的描绘。朱自清《春》中关于春的“四幅画面”的描写,以及在文章的结尾,排比段的运用……学生在阅读时,要求他们能发现这些精美的片段。指导学生思考精彩片段在全文中的作用,要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抓住了“父亲买橘”这一段,也就领会了父亲爱子心切这一中心。另外,要做的要求是,让学生学会欣赏这些精美的片段。这在自学过程中,是提高学生能力最关键的一环。学生在阅读这些精彩语段的时候,仔细鉴别出所读语段的精华所在,这样即锻炼了思考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鉴赏能力,这岂不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第三步,学会归纳总结。学习过程中,一个一个的知识点是零乱无序的。自学的另一种能力,就是要求学生学会归纳总结。这好像进入超市购物一样,尽管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但是我们在庞杂的商品面前不会不知所措,会很快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其原因就是超市的商品是分门别类摆放的,是一个有序的组合。同学们的知识也好比超市里的商品一样,也需要分门别类的归类,这样需要时就能随心所欲,得心应手。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作者单位:河南省潢川四中)
编辑/李文亮
【关键词】知识 奠定 能力
古人云:“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就是说,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这样才能够使学生不断地从知识的汪洋大海中汲取营养。国外教育家预言:“未来社会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学校的热门话题。在着手培养学生素质的教育背景下,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备受青睐。学生的自学能力地培养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老师们循循善诱、科学引导,逐步培养起学生的这种能力。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
一、正面引导,培养学生自学意识
首先从培养兴趣入手。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激发求知欲望十分重要。如果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自觉学习就无法进行,事实是任何人的行为都是受自己的主观思想支配的。学生一旦对学习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强烈的主观愿望,就会很快把这种愿望变成他“要学”的自觉行为。为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这种学习上的兴趣。事实上,语文学科也不乏其趣味性,一首诗,一个谜语,一幅对联,一条歇后语,一个故事……都可增加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在教学中,就好像做菜时添加味精一样,把这些穿插到教学中去,便会妙趣横生。久而久之,自然也就能培养起学生的自学意识。
其次,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它直接决定着学生自学意识的强弱。在自学活动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意志坚强的学生会把困难当成试金石,而对学习上的困难,意志力稍弱的学生,也许会望而却步、停滞不前。所以自信心的培养,就好像给植物不断施肥一样,使学生不断获得前进的动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不歧视、不讽刺学生。在教学内容上,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这种学习上的成就感又会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加强自觉学习的意识。
二、加强指导,搞好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第一步,搞好预习。预习是学好功课的前奏,能否有效地预习,是逐步深入学习的关键。预习对于少数学习认识模糊的学生更为重要,它能起到督促的作用。在预习中给学生提出以下具体要求:第一,熟读课文粗知大意;第二,圈、点、勾、划。要求学生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文中的生字、词语、难词、难句。要求学生利用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决这些基础知识。第三,学会概括课文要点的能力。
第二步,学会动脑思考问题。自学过程,也即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习能力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学生的深钻细研、探究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善于思考、养成勤于动脑,善于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思考能力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第一,从课后的思考练习题中,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自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遇着困难,同学之间可以展开讨论、取长补短,有争议的问题,老师给予适当的指点,这就可避免老师的先入之见。第二,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首先,从词语开始,可以从词语的意思,感性色彩,表达作用,以及这个词与其它词的比较入手提问。其次,延伸到句子。句子要比词语记载着更多的信息量。文中关键语句大都是警句作家的字斟句酌,千锤百炼。在学习过程中,仔细品味这些句子的表情达意,修辞方法,含蓄意义,前后呼应,以及画龙点睛深化中心的作用。再次,抓住重点语段,认真思考问题。首先让学生认识段在文章中的地位,文章有文眼,段也有着特定的地位。古代的诗词浩如烟海,但真正脍炙人口,千古吟诵不衰的还是那些精彩的名句,同样,我们阅读的现代文,也往往以精彩片段扣人心弦,比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三拳”的描绘。朱自清《春》中关于春的“四幅画面”的描写,以及在文章的结尾,排比段的运用……学生在阅读时,要求他们能发现这些精美的片段。指导学生思考精彩片段在全文中的作用,要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抓住了“父亲买橘”这一段,也就领会了父亲爱子心切这一中心。另外,要做的要求是,让学生学会欣赏这些精美的片段。这在自学过程中,是提高学生能力最关键的一环。学生在阅读这些精彩语段的时候,仔细鉴别出所读语段的精华所在,这样即锻炼了思考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鉴赏能力,这岂不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第三步,学会归纳总结。学习过程中,一个一个的知识点是零乱无序的。自学的另一种能力,就是要求学生学会归纳总结。这好像进入超市购物一样,尽管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但是我们在庞杂的商品面前不会不知所措,会很快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其原因就是超市的商品是分门别类摆放的,是一个有序的组合。同学们的知识也好比超市里的商品一样,也需要分门别类的归类,这样需要时就能随心所欲,得心应手。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作者单位:河南省潢川四中)
编辑/李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