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点分析】
文言虚词考查的重点是理解词语的意义,难点是理解词语的用法。15个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有多种含义,复习有一定的难度。近年来,江苏高考虽没有单独设题考查虚词和文言句式,但不能不提防出现虚词单独命题的可能。
【知识汇总】
要求掌握的15个文言虚词按其用法可以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兼词六类。
一、 代词:而、何、其、若、焉、之
1. 人称代词:用作第一人称(其、之)、第二人称(而、乃、其、若、之)、第三人称(其、焉、之)。例:而(你的)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2. 指示代词:其、之。例:于乱石间择其(其中的)一二扣之。
3. 疑问代词:何、焉。例:其间旦暮闻何(什么)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二、 副词:其、且、以、与、则、乃
用来表范围,表语气,表时间,表判断。
三、 介词:以、于、为、因
用来表处所,表时间,表原因,表目的,表对象,表凭借,表被动。例:天下熙熙,皆为(为了)利来;天下攘攘,皆为(为了)利往。
四、 连词:而、且、其、若、以、因、与、则
有表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因果、修饰、选择、目的、条件、程度等作用。例: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五、 助词:其、所、为、焉、与、之
1. 语气助词:其、所、为、焉。表疑问、反问语气,感叹语气,陈述语气,还有调节音节的作用。例: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欤,呢)?
2. 结构助词:之、所。“之”常常作定语的标志,有时也作补语、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标志,还可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成分,或用在时间词后,凑足音节。“所+动词”用来表人、事物、处所。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六、 兼词:焉
作为兼词的“焉”一般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于之”“于是”“于何”。“于”是介词,“之”“是”“何”是代词。例: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
【考查方式】
题型有五种:
①选用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虚词,比较其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这是考查的主要方式。
②选用不同的文言虚词,比较它们在句中意思的异同,这是考查的次要方式。
③在题干中给出例句,要求找出与例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④用两两比较的方法考查四个虚词在用法上的异同,它往往是从选文中选出四个虚词分别跟课文中相同字形的虚词进行比较。
⑤把文言实词和虚词结合在一起考查。
⑥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中涉及的文言虚词为采分点)。
【例题讲解】
例1 (2012·安徽卷)
(原文略)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遂发愤以卒 木欣欣以向荣
B. 填淤则舟楫不通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因潜请于布政辰公 月出于东山之上
D. 既为方伯所知 秦王为赵王击缶
解析 本题考查形式是选用课内和课外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虚词,比较其意义和用法的异同。A项中两个“以”都是连词,相当于“而”,连接修饰语与被修饰语。B项中第一个“则”可解释为“那么”,连词;第二个“则”,转折连词,可解释为“却”。C项中第一个“于”,介词,向;第二个“于”是介词,从。D项中第一个“为”,介词,表被动;第二个“为”,介词,替。
答案 A
例2 (2012·江苏卷)(原文略)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解析 本题把文言虚词放在译句中考查,同学们特别要注意“以”和“于”两个关键点,“以”可以翻译成“凭”或“作为”,“于”表比较。
答案 你作为一个县令就能做到这样,远远比言事的官司员贤能啊!
在实际解题中,还要注意避免以下几个问题:①把虚词的连用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混淆。如“虽然”,在古汉语中有几种意思:虽然这样、即使这样等。②用今义释古义。如把“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的“既”解作连词“既然”,其实是副词“已经”的意思;把“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中的“无”解作“没有”,其实是“无论”的意思。
【方法归纳】
解答此类题目,需依据具体语境思考,答题主要应注重以下几点:
(1) 注重上下文意
虚词在句子中只是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用法,是应试的常用之法。有些虚词表达一定的逻辑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分析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的意思是“来”,表目的。
(2) 注重语法分析
从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入手,可以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比如“之”处于谓语位置,可视为动词,如“辍耕之垄上”的“之”是“到……去”之意。处在宾语部分的两个名词之间,可作为指示代词“这样(的)”,如“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之”。处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作用,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之”。
(3) 注重位置关系
这里的“位置”指的是虚词在句中的位置。有的虚词用法会随着它在句中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在句中起不同的作用。比如“焉”,用在动词前往往是疑问代词,用在形容词后则充当词尾,相当于“然”,用在句尾则为兼词或语气词。这个方法也适合表语气的虚词。比如“也”在句末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如“夫战,勇气也”中的“也”表判断;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也”,在句子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4) 注重特殊现象
①兼词。所谓“兼词”,即一个字相当于两个词,如“诸”,在“穆公访诸蹇叔”“献诸抚军”这样的句子中,它相当于“之于”两个词;在“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这样的句子中,它相当于“之乎”两个词。常见的兼词还有“焉”(“于之”“于此”等)、“叵”(“不可”)、“盍”(“何不”)等。 ②连用。虚词的连用,是指在同一个地方,连续使用虚词以加强语气。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其中“焉耳矣”三个虚词连用,重点落在“矣”,表已然。
③固定句式。有些文言虚词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习惯性形式而被固定下来,表示特定的意义。如表疑问或反问的“如(奈、若)……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对你怎么办呢)?、“若之何毁之”?(为什么毁掉乡校)。常见的还有“何……为”、“何以……为”、“何……之有”、“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何其……也”;表被动的“见”、“见……于”、“为”“为……所”、“于”等。
现 场 练 兵
拙 效 传
袁宏道①
石公曰:“天下之狡于趋避者,兔也,而猎者得之。乌贼鱼吐墨以自蔽,乃为杀身之梯,巧何用哉!”夫藏身之计,雀不如燕;谋生之术,鹳不如鸠。古记之矣。作《拙效传》。
家有四钝仆:一名冬,一名东,一名戚,一名奎。冬即余仆也。掀鼻削面,蓝睛虬须,色若锈铁。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归失道,往返数十回,见他仆过者,亦不问。时年已四十余。余偶出,见其凄凉四顾,如欲哭者,呼之,大喜过望。性嗜酒,一日家方煮醪,冬乞得一盏,适有他役,即忘之案上,为一婢子窃饮尽。煮酒者怜之,与酒如前。冬伛偻突②间,为薪焰所着,一烘而过,须眉几火。家人大笑,仍与他酒一瓶,冬喜,挈瓶沸汤中,俟暖即饮,偶为汤所溅,失手堕瓶,竟不得一口,瞠目而出。尝令开门,门枢稍紧,极力一推,身随门辟,头颅触地,足过顶上,举家大笑。今年随至燕邸,与诸门隶嬉游半载,问其姓名,一无所知。
东貌亦古,然稍有诙气。少役于伯修③。伯修聘继室时,令至城市饼。家去城百里,吉期已迫,约以三日归。日晡不至,家严同伯修门外望。至夕,见一荷担从柳堤来者,东也。家严大喜,急引至舍。释担视之,仅得蜜一瓮。问饼何在,东曰:“昨至城,偶见蜜价贱,遂市之。饼价贵,未可市也。”时约以明饼纳礼,竟不得行。
戚、奎皆三弟仆。戚尝刈薪,跪而缚之,力过绳断,拳及其胸,闷绝仆地,半日始苏。奎貌若野獐,年三十,尚未冠,发后攒作一纽,如大绳状。弟与钱市帽,奎忘其纽,及归,束发加帽,眼鼻俱入帽中,骇叹竟日。一日至比舍,犬逐之,即张空拳相角,如与人交艺者,竟啮其指。其痴绝皆此类。
然余家狡狯之仆,往往得过,独四拙颇能守法。其狡狯者,相继逐去,资身无策,多不过一二年,不免冻馁。而四拙以无过,坐而衣食,主者谅其无他,计口而受之粟,唯恐其失所也。噫!亦足以见拙者之效矣。
【注】 ①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②突:烟囱。③伯修:宏道兄宗道之字。
1. 下列各组句子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①天下之狡于趋避者,兔也
②少役于伯修
B. ①兔也,而猎者得之
②而四拙以无过
C. ①乌贼鱼吐墨以自蔽
②亦足以见拙者之效矣
D. ①色若锈铁
②奎貌若野獐
2. 下列各组句子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巧何用哉
②问饼何在
B. ①夫藏身之计,雀不如燕
②适有他役,即忘之案上
C. ①冬伛偻突间,为薪焰所着
②问其姓名,一无所知
D. ①力过绳断,拳及其胸
②其狡狯者,相继逐去
3. 下列各组句子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乌贼鱼吐墨以自蔽,乃为杀身之梯
②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B. ①乃为杀身之梯
②偶为汤所溅
C. ①东貌亦古,然稍有诙气
②(虎)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D. ①张空拳相角,如与人交艺者
②弟与钱市帽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冬乞得一盏,适有他役,即忘之案上,为一婢子窃饮尽。
(2) 时约以明饼纳礼,竟不得行。
(3) 然余家狡狯之仆,往往得过,独四拙颇能守法。
(4) 主者谅其无他,计口而受之粟,唯恐其失所也。
(答案见本期栏目“参考答案”)
(作者:孙璐,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
【考点分析】
文言虚词考查的重点是理解词语的意义,难点是理解词语的用法。15个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有多种含义,复习有一定的难度。近年来,江苏高考虽没有单独设题考查虚词和文言句式,但不能不提防出现虚词单独命题的可能。
【知识汇总】
要求掌握的15个文言虚词按其用法可以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兼词六类。
一、 代词:而、何、其、若、焉、之
1. 人称代词:用作第一人称(其、之)、第二人称(而、乃、其、若、之)、第三人称(其、焉、之)。例:而(你的)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2. 指示代词:其、之。例:于乱石间择其(其中的)一二扣之。
3. 疑问代词:何、焉。例:其间旦暮闻何(什么)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二、 副词:其、且、以、与、则、乃
用来表范围,表语气,表时间,表判断。
三、 介词:以、于、为、因
用来表处所,表时间,表原因,表目的,表对象,表凭借,表被动。例:天下熙熙,皆为(为了)利来;天下攘攘,皆为(为了)利往。
四、 连词:而、且、其、若、以、因、与、则
有表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因果、修饰、选择、目的、条件、程度等作用。例: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五、 助词:其、所、为、焉、与、之
1. 语气助词:其、所、为、焉。表疑问、反问语气,感叹语气,陈述语气,还有调节音节的作用。例: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欤,呢)? 2. 结构助词:之、所。“之”常常作定语的标志,有时也作补语、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标志,还可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成分,或用在时间词后,凑足音节。“所+动词”用来表人、事物、处所。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六、 兼词:焉
作为兼词的“焉”一般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于之”“于是”“于何”。“于”是介词,“之”“是”“何”是代词。例: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
【考查方式】
题型有五种:
①选用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虚词,比较其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这是考查的主要方式。
②选用不同的文言虚词,比较它们在句中意思的异同,这是考查的次要方式。
③在题干中给出例句,要求找出与例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④用两两比较的方法考查四个虚词在用法上的异同,它往往是从选文中选出四个虚词分别跟课文中相同字形的虚词进行比较。
⑤把文言实词和虚词结合在一起考查。
⑥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中涉及的文言虚词为采分点)。
【例题讲解】
例1 (2012·安徽卷)
(原文略)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遂发愤以卒 木欣欣以向荣
B. 填淤则舟楫不通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因潜请于布政辰公 月出于东山之上
D. 既为方伯所知 秦王为赵王击缶
解析 本题考查形式是选用课内和课外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虚词,比较其意义和用法的异同。A项中两个“以”都是连词,相当于“而”,连接修饰语与被修饰语。B项中第一个“则”可解释为“那么”,连词;第二个“则”,转折连词,可解释为“却”。C项中第一个“于”,介词,向;第二个“于”是介词,从。D项中第一个“为”,介词,表被动;第二个“为”,介词,替。
答案 A
例2 (2012·江苏卷)(原文略)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解析 本题把文言虚词放在译句中考查,同学们特别要注意“以”和“于”两个关键点,“以”可以翻译成“凭”或“作为”,“于”表比较。
答案 你作为一个县令就能做到这样,远远比言事的官司员贤能啊!
在实际解题中,还要注意避免以下几个问题:①把虚词的连用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混淆。如“虽然”,在古汉语中有几种意思:虽然这样、即使这样等。②用今义释古义。如把“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的“既”解作连词“既然”,其实是副词“已经”的意思;把“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中的“无”解作“没有”,其实是“无论”的意思。
【方法归纳】
解答此类题目,需依据具体语境思考,答题主要应注重以下几点:
(1) 注重上下文意
虚词在句子中只是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用法,是应试的常用之法。有些虚词表达一定的逻辑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分析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的意思是“来”,表目的。
(2) 注重语法分析
从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入手,可以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比如“之”处于谓语位置,可视为动词,如“辍耕之垄上”的“之”是“到……去”之意。处在宾语部分的两个名词之间,可作为指示代词“这样(的)”,如“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之”。处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作用,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之”。
(3) 注重位置关系
这里的“位置”指的是虚词在句中的位置。有的虚词用法会随着它在句中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在句中起不同的作用。比如“焉”,用在动词前往往是疑问代词,用在形容词后则充当词尾,相当于“然”,用在句尾则为兼词或语气词。这个方法也适合表语气的虚词。比如“也”在句末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如“夫战,勇气也”中的“也”表判断;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也”,在句子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4) 注重特殊现象
①兼词。所谓“兼词”,即一个字相当于两个词,如“诸”,在“穆公访诸蹇叔”“献诸抚军”这样的句子中,它相当于“之于”两个词;在“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这样的句子中,它相当于“之乎”两个词。常见的兼词还有“焉”(“于之”“于此”等)、“叵”(“不可”)、“盍”(“何不”)等。
②连用。虚词的连用,是指在同一个地方,连续使用虚词以加强语气。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其中“焉耳矣”三个虚词连用,重点落在“矣”,表已然。
③固定句式。有些文言虚词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习惯性形式而被固定下来,表示特定的意义。如表疑问或反问的“如(奈、若)……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对你怎么办呢)?、“若之何毁之”?(为什么毁掉乡校)。常见的还有“何……为”、“何以……为”、“何……之有”、“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何其……也”;表被动的“见”、“见……于”、“为”“为……所”、“于”等。
现 场 练 兵
拙 效 传
袁宏道①
石公曰:“天下之狡于趋避者,兔也,而猎者得之。乌贼鱼吐墨以自蔽,乃为杀身之梯,巧何用哉!”夫藏身之计,雀不如燕;谋生之术,鹳不如鸠。古记之矣。作《拙效传》。
家有四钝仆:一名冬,一名东,一名戚,一名奎。冬即余仆也。掀鼻削面,蓝睛虬须,色若锈铁。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归失道,往返数十回,见他仆过者,亦不问。时年已四十余。余偶出,见其凄凉四顾,如欲哭者,呼之,大喜过望。性嗜酒,一日家方煮醪,冬乞得一盏,适有他役,即忘之案上,为一婢子窃饮尽。煮酒者怜之,与酒如前。冬伛偻突②间,为薪焰所着,一烘而过,须眉几火。家人大笑,仍与他酒一瓶,冬喜,挈瓶沸汤中,俟暖即饮,偶为汤所溅,失手堕瓶,竟不得一口,瞠目而出。尝令开门,门枢稍紧,极力一推,身随门辟,头颅触地,足过顶上,举家大笑。今年随至燕邸,与诸门隶嬉游半载,问其姓名,一无所知。 东貌亦古,然稍有诙气。少役于伯修③。伯修聘继室时,令至城市饼。家去城百里,吉期已迫,约以三日归。日晡不至,家严同伯修门外望。至夕,见一荷担从柳堤来者,东也。家严大喜,急引至舍。释担视之,仅得蜜一瓮。问饼何在,东曰:“昨至城,偶见蜜价贱,遂市之。饼价贵,未可市也。”时约以明饼纳礼,竟不得行。
戚、奎皆三弟仆。戚尝刈薪,跪而缚之,力过绳断,拳及其胸,闷绝仆地,半日始苏。奎貌若野獐,年三十,尚未冠,发后攒作一纽,如大绳状。弟与钱市帽,奎忘其纽,及归,束发加帽,眼鼻俱入帽中,骇叹竟日。一日至比舍,犬逐之,即张空拳相角,如与人交艺者,竟啮其指。其痴绝皆此类。
然余家狡狯之仆,往往得过,独四拙颇能守法。其狡狯者,相继逐去,资身无策,多不过一二年,不免冻馁。而四拙以无过,坐而衣食,主者谅其无他,计口而受之粟,唯恐其失所也。噫!亦足以见拙者之效矣。
【注】 ①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②突:烟囱。③伯修:宏道兄宗道之字。
1. 下列各组句子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①天下之狡于趋避者,兔也
②少役于伯修
B. ①兔也,而猎者得之
②而四拙以无过
C. ①乌贼鱼吐墨以自蔽
②亦足以见拙者之效矣
D. ①色若锈铁
②奎貌若野獐
2. 下列各组句子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巧何用哉
②问饼何在
B. ①夫藏身之计,雀不如燕
②适有他役,即忘之案上
C. ①冬伛偻突间,为薪焰所着
②问其姓名,一无所知
D. ①力过绳断,拳及其胸
②其狡狯者,相继逐去
3. 下列各组句子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乌贼鱼吐墨以自蔽,乃为杀身之梯
②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B. ①乃为杀身之梯
②偶为汤所溅
C. ①东貌亦古,然稍有诙气
②(虎)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D. ①张空拳相角,如与人交艺者
②弟与钱市帽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冬乞得一盏,适有他役,即忘之案上,为一婢子窃饮尽。
(2) 时约以明饼纳礼,竟不得行。
(3) 然余家狡狯之仆,往往得过,独四拙颇能守法。
(4) 主者谅其无他,计口而受之粟,唯恐其失所也。
(答案见本期栏目“参考答案”)
(作者:孙璐,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
文言虚词考查的重点是理解词语的意义,难点是理解词语的用法。15个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有多种含义,复习有一定的难度。近年来,江苏高考虽没有单独设题考查虚词和文言句式,但不能不提防出现虚词单独命题的可能。
【知识汇总】
要求掌握的15个文言虚词按其用法可以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兼词六类。
一、 代词:而、何、其、若、焉、之
1. 人称代词:用作第一人称(其、之)、第二人称(而、乃、其、若、之)、第三人称(其、焉、之)。例:而(你的)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2. 指示代词:其、之。例:于乱石间择其(其中的)一二扣之。
3. 疑问代词:何、焉。例:其间旦暮闻何(什么)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二、 副词:其、且、以、与、则、乃
用来表范围,表语气,表时间,表判断。
三、 介词:以、于、为、因
用来表处所,表时间,表原因,表目的,表对象,表凭借,表被动。例:天下熙熙,皆为(为了)利来;天下攘攘,皆为(为了)利往。
四、 连词:而、且、其、若、以、因、与、则
有表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因果、修饰、选择、目的、条件、程度等作用。例: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五、 助词:其、所、为、焉、与、之
1. 语气助词:其、所、为、焉。表疑问、反问语气,感叹语气,陈述语气,还有调节音节的作用。例: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欤,呢)?
2. 结构助词:之、所。“之”常常作定语的标志,有时也作补语、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标志,还可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成分,或用在时间词后,凑足音节。“所+动词”用来表人、事物、处所。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六、 兼词:焉
作为兼词的“焉”一般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于之”“于是”“于何”。“于”是介词,“之”“是”“何”是代词。例: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
【考查方式】
题型有五种:
①选用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虚词,比较其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这是考查的主要方式。
②选用不同的文言虚词,比较它们在句中意思的异同,这是考查的次要方式。
③在题干中给出例句,要求找出与例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④用两两比较的方法考查四个虚词在用法上的异同,它往往是从选文中选出四个虚词分别跟课文中相同字形的虚词进行比较。
⑤把文言实词和虚词结合在一起考查。
⑥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中涉及的文言虚词为采分点)。
【例题讲解】
例1 (2012·安徽卷)
(原文略)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遂发愤以卒 木欣欣以向荣
B. 填淤则舟楫不通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因潜请于布政辰公 月出于东山之上
D. 既为方伯所知 秦王为赵王击缶
解析 本题考查形式是选用课内和课外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虚词,比较其意义和用法的异同。A项中两个“以”都是连词,相当于“而”,连接修饰语与被修饰语。B项中第一个“则”可解释为“那么”,连词;第二个“则”,转折连词,可解释为“却”。C项中第一个“于”,介词,向;第二个“于”是介词,从。D项中第一个“为”,介词,表被动;第二个“为”,介词,替。
答案 A
例2 (2012·江苏卷)(原文略)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解析 本题把文言虚词放在译句中考查,同学们特别要注意“以”和“于”两个关键点,“以”可以翻译成“凭”或“作为”,“于”表比较。
答案 你作为一个县令就能做到这样,远远比言事的官司员贤能啊!
在实际解题中,还要注意避免以下几个问题:①把虚词的连用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混淆。如“虽然”,在古汉语中有几种意思:虽然这样、即使这样等。②用今义释古义。如把“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的“既”解作连词“既然”,其实是副词“已经”的意思;把“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中的“无”解作“没有”,其实是“无论”的意思。
【方法归纳】
解答此类题目,需依据具体语境思考,答题主要应注重以下几点:
(1) 注重上下文意
虚词在句子中只是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用法,是应试的常用之法。有些虚词表达一定的逻辑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分析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的意思是“来”,表目的。
(2) 注重语法分析
从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入手,可以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比如“之”处于谓语位置,可视为动词,如“辍耕之垄上”的“之”是“到……去”之意。处在宾语部分的两个名词之间,可作为指示代词“这样(的)”,如“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之”。处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作用,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之”。
(3) 注重位置关系
这里的“位置”指的是虚词在句中的位置。有的虚词用法会随着它在句中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在句中起不同的作用。比如“焉”,用在动词前往往是疑问代词,用在形容词后则充当词尾,相当于“然”,用在句尾则为兼词或语气词。这个方法也适合表语气的虚词。比如“也”在句末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如“夫战,勇气也”中的“也”表判断;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也”,在句子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4) 注重特殊现象
①兼词。所谓“兼词”,即一个字相当于两个词,如“诸”,在“穆公访诸蹇叔”“献诸抚军”这样的句子中,它相当于“之于”两个词;在“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这样的句子中,它相当于“之乎”两个词。常见的兼词还有“焉”(“于之”“于此”等)、“叵”(“不可”)、“盍”(“何不”)等。 ②连用。虚词的连用,是指在同一个地方,连续使用虚词以加强语气。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其中“焉耳矣”三个虚词连用,重点落在“矣”,表已然。
③固定句式。有些文言虚词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习惯性形式而被固定下来,表示特定的意义。如表疑问或反问的“如(奈、若)……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对你怎么办呢)?、“若之何毁之”?(为什么毁掉乡校)。常见的还有“何……为”、“何以……为”、“何……之有”、“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何其……也”;表被动的“见”、“见……于”、“为”“为……所”、“于”等。
现 场 练 兵
拙 效 传
袁宏道①
石公曰:“天下之狡于趋避者,兔也,而猎者得之。乌贼鱼吐墨以自蔽,乃为杀身之梯,巧何用哉!”夫藏身之计,雀不如燕;谋生之术,鹳不如鸠。古记之矣。作《拙效传》。
家有四钝仆:一名冬,一名东,一名戚,一名奎。冬即余仆也。掀鼻削面,蓝睛虬须,色若锈铁。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归失道,往返数十回,见他仆过者,亦不问。时年已四十余。余偶出,见其凄凉四顾,如欲哭者,呼之,大喜过望。性嗜酒,一日家方煮醪,冬乞得一盏,适有他役,即忘之案上,为一婢子窃饮尽。煮酒者怜之,与酒如前。冬伛偻突②间,为薪焰所着,一烘而过,须眉几火。家人大笑,仍与他酒一瓶,冬喜,挈瓶沸汤中,俟暖即饮,偶为汤所溅,失手堕瓶,竟不得一口,瞠目而出。尝令开门,门枢稍紧,极力一推,身随门辟,头颅触地,足过顶上,举家大笑。今年随至燕邸,与诸门隶嬉游半载,问其姓名,一无所知。
东貌亦古,然稍有诙气。少役于伯修③。伯修聘继室时,令至城市饼。家去城百里,吉期已迫,约以三日归。日晡不至,家严同伯修门外望。至夕,见一荷担从柳堤来者,东也。家严大喜,急引至舍。释担视之,仅得蜜一瓮。问饼何在,东曰:“昨至城,偶见蜜价贱,遂市之。饼价贵,未可市也。”时约以明饼纳礼,竟不得行。
戚、奎皆三弟仆。戚尝刈薪,跪而缚之,力过绳断,拳及其胸,闷绝仆地,半日始苏。奎貌若野獐,年三十,尚未冠,发后攒作一纽,如大绳状。弟与钱市帽,奎忘其纽,及归,束发加帽,眼鼻俱入帽中,骇叹竟日。一日至比舍,犬逐之,即张空拳相角,如与人交艺者,竟啮其指。其痴绝皆此类。
然余家狡狯之仆,往往得过,独四拙颇能守法。其狡狯者,相继逐去,资身无策,多不过一二年,不免冻馁。而四拙以无过,坐而衣食,主者谅其无他,计口而受之粟,唯恐其失所也。噫!亦足以见拙者之效矣。
【注】 ①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②突:烟囱。③伯修:宏道兄宗道之字。
1. 下列各组句子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①天下之狡于趋避者,兔也
②少役于伯修
B. ①兔也,而猎者得之
②而四拙以无过
C. ①乌贼鱼吐墨以自蔽
②亦足以见拙者之效矣
D. ①色若锈铁
②奎貌若野獐
2. 下列各组句子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巧何用哉
②问饼何在
B. ①夫藏身之计,雀不如燕
②适有他役,即忘之案上
C. ①冬伛偻突间,为薪焰所着
②问其姓名,一无所知
D. ①力过绳断,拳及其胸
②其狡狯者,相继逐去
3. 下列各组句子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乌贼鱼吐墨以自蔽,乃为杀身之梯
②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B. ①乃为杀身之梯
②偶为汤所溅
C. ①东貌亦古,然稍有诙气
②(虎)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D. ①张空拳相角,如与人交艺者
②弟与钱市帽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冬乞得一盏,适有他役,即忘之案上,为一婢子窃饮尽。
(2) 时约以明饼纳礼,竟不得行。
(3) 然余家狡狯之仆,往往得过,独四拙颇能守法。
(4) 主者谅其无他,计口而受之粟,唯恐其失所也。
(答案见本期栏目“参考答案”)
(作者:孙璐,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
【考点分析】
文言虚词考查的重点是理解词语的意义,难点是理解词语的用法。15个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有多种含义,复习有一定的难度。近年来,江苏高考虽没有单独设题考查虚词和文言句式,但不能不提防出现虚词单独命题的可能。
【知识汇总】
要求掌握的15个文言虚词按其用法可以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兼词六类。
一、 代词:而、何、其、若、焉、之
1. 人称代词:用作第一人称(其、之)、第二人称(而、乃、其、若、之)、第三人称(其、焉、之)。例:而(你的)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2. 指示代词:其、之。例:于乱石间择其(其中的)一二扣之。
3. 疑问代词:何、焉。例:其间旦暮闻何(什么)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二、 副词:其、且、以、与、则、乃
用来表范围,表语气,表时间,表判断。
三、 介词:以、于、为、因
用来表处所,表时间,表原因,表目的,表对象,表凭借,表被动。例:天下熙熙,皆为(为了)利来;天下攘攘,皆为(为了)利往。
四、 连词:而、且、其、若、以、因、与、则
有表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因果、修饰、选择、目的、条件、程度等作用。例: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五、 助词:其、所、为、焉、与、之
1. 语气助词:其、所、为、焉。表疑问、反问语气,感叹语气,陈述语气,还有调节音节的作用。例: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欤,呢)? 2. 结构助词:之、所。“之”常常作定语的标志,有时也作补语、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标志,还可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成分,或用在时间词后,凑足音节。“所+动词”用来表人、事物、处所。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六、 兼词:焉
作为兼词的“焉”一般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于之”“于是”“于何”。“于”是介词,“之”“是”“何”是代词。例: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
【考查方式】
题型有五种:
①选用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虚词,比较其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这是考查的主要方式。
②选用不同的文言虚词,比较它们在句中意思的异同,这是考查的次要方式。
③在题干中给出例句,要求找出与例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④用两两比较的方法考查四个虚词在用法上的异同,它往往是从选文中选出四个虚词分别跟课文中相同字形的虚词进行比较。
⑤把文言实词和虚词结合在一起考查。
⑥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中涉及的文言虚词为采分点)。
【例题讲解】
例1 (2012·安徽卷)
(原文略)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遂发愤以卒 木欣欣以向荣
B. 填淤则舟楫不通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因潜请于布政辰公 月出于东山之上
D. 既为方伯所知 秦王为赵王击缶
解析 本题考查形式是选用课内和课外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虚词,比较其意义和用法的异同。A项中两个“以”都是连词,相当于“而”,连接修饰语与被修饰语。B项中第一个“则”可解释为“那么”,连词;第二个“则”,转折连词,可解释为“却”。C项中第一个“于”,介词,向;第二个“于”是介词,从。D项中第一个“为”,介词,表被动;第二个“为”,介词,替。
答案 A
例2 (2012·江苏卷)(原文略)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解析 本题把文言虚词放在译句中考查,同学们特别要注意“以”和“于”两个关键点,“以”可以翻译成“凭”或“作为”,“于”表比较。
答案 你作为一个县令就能做到这样,远远比言事的官司员贤能啊!
在实际解题中,还要注意避免以下几个问题:①把虚词的连用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混淆。如“虽然”,在古汉语中有几种意思:虽然这样、即使这样等。②用今义释古义。如把“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的“既”解作连词“既然”,其实是副词“已经”的意思;把“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中的“无”解作“没有”,其实是“无论”的意思。
【方法归纳】
解答此类题目,需依据具体语境思考,答题主要应注重以下几点:
(1) 注重上下文意
虚词在句子中只是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用法,是应试的常用之法。有些虚词表达一定的逻辑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分析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的意思是“来”,表目的。
(2) 注重语法分析
从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入手,可以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比如“之”处于谓语位置,可视为动词,如“辍耕之垄上”的“之”是“到……去”之意。处在宾语部分的两个名词之间,可作为指示代词“这样(的)”,如“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之”。处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作用,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之”。
(3) 注重位置关系
这里的“位置”指的是虚词在句中的位置。有的虚词用法会随着它在句中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在句中起不同的作用。比如“焉”,用在动词前往往是疑问代词,用在形容词后则充当词尾,相当于“然”,用在句尾则为兼词或语气词。这个方法也适合表语气的虚词。比如“也”在句末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如“夫战,勇气也”中的“也”表判断;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也”,在句子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4) 注重特殊现象
①兼词。所谓“兼词”,即一个字相当于两个词,如“诸”,在“穆公访诸蹇叔”“献诸抚军”这样的句子中,它相当于“之于”两个词;在“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这样的句子中,它相当于“之乎”两个词。常见的兼词还有“焉”(“于之”“于此”等)、“叵”(“不可”)、“盍”(“何不”)等。
②连用。虚词的连用,是指在同一个地方,连续使用虚词以加强语气。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其中“焉耳矣”三个虚词连用,重点落在“矣”,表已然。
③固定句式。有些文言虚词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习惯性形式而被固定下来,表示特定的意义。如表疑问或反问的“如(奈、若)……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对你怎么办呢)?、“若之何毁之”?(为什么毁掉乡校)。常见的还有“何……为”、“何以……为”、“何……之有”、“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何其……也”;表被动的“见”、“见……于”、“为”“为……所”、“于”等。
现 场 练 兵
拙 效 传
袁宏道①
石公曰:“天下之狡于趋避者,兔也,而猎者得之。乌贼鱼吐墨以自蔽,乃为杀身之梯,巧何用哉!”夫藏身之计,雀不如燕;谋生之术,鹳不如鸠。古记之矣。作《拙效传》。
家有四钝仆:一名冬,一名东,一名戚,一名奎。冬即余仆也。掀鼻削面,蓝睛虬须,色若锈铁。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归失道,往返数十回,见他仆过者,亦不问。时年已四十余。余偶出,见其凄凉四顾,如欲哭者,呼之,大喜过望。性嗜酒,一日家方煮醪,冬乞得一盏,适有他役,即忘之案上,为一婢子窃饮尽。煮酒者怜之,与酒如前。冬伛偻突②间,为薪焰所着,一烘而过,须眉几火。家人大笑,仍与他酒一瓶,冬喜,挈瓶沸汤中,俟暖即饮,偶为汤所溅,失手堕瓶,竟不得一口,瞠目而出。尝令开门,门枢稍紧,极力一推,身随门辟,头颅触地,足过顶上,举家大笑。今年随至燕邸,与诸门隶嬉游半载,问其姓名,一无所知。 东貌亦古,然稍有诙气。少役于伯修③。伯修聘继室时,令至城市饼。家去城百里,吉期已迫,约以三日归。日晡不至,家严同伯修门外望。至夕,见一荷担从柳堤来者,东也。家严大喜,急引至舍。释担视之,仅得蜜一瓮。问饼何在,东曰:“昨至城,偶见蜜价贱,遂市之。饼价贵,未可市也。”时约以明饼纳礼,竟不得行。
戚、奎皆三弟仆。戚尝刈薪,跪而缚之,力过绳断,拳及其胸,闷绝仆地,半日始苏。奎貌若野獐,年三十,尚未冠,发后攒作一纽,如大绳状。弟与钱市帽,奎忘其纽,及归,束发加帽,眼鼻俱入帽中,骇叹竟日。一日至比舍,犬逐之,即张空拳相角,如与人交艺者,竟啮其指。其痴绝皆此类。
然余家狡狯之仆,往往得过,独四拙颇能守法。其狡狯者,相继逐去,资身无策,多不过一二年,不免冻馁。而四拙以无过,坐而衣食,主者谅其无他,计口而受之粟,唯恐其失所也。噫!亦足以见拙者之效矣。
【注】 ①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②突:烟囱。③伯修:宏道兄宗道之字。
1. 下列各组句子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①天下之狡于趋避者,兔也
②少役于伯修
B. ①兔也,而猎者得之
②而四拙以无过
C. ①乌贼鱼吐墨以自蔽
②亦足以见拙者之效矣
D. ①色若锈铁
②奎貌若野獐
2. 下列各组句子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巧何用哉
②问饼何在
B. ①夫藏身之计,雀不如燕
②适有他役,即忘之案上
C. ①冬伛偻突间,为薪焰所着
②问其姓名,一无所知
D. ①力过绳断,拳及其胸
②其狡狯者,相继逐去
3. 下列各组句子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乌贼鱼吐墨以自蔽,乃为杀身之梯
②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B. ①乃为杀身之梯
②偶为汤所溅
C. ①东貌亦古,然稍有诙气
②(虎)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D. ①张空拳相角,如与人交艺者
②弟与钱市帽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冬乞得一盏,适有他役,即忘之案上,为一婢子窃饮尽。
(2) 时约以明饼纳礼,竟不得行。
(3) 然余家狡狯之仆,往往得过,独四拙颇能守法。
(4) 主者谅其无他,计口而受之粟,唯恐其失所也。
(答案见本期栏目“参考答案”)
(作者:孙璐,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