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设计和指导探究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ling7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版《科学》和老版《自然科学》相比,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新教材《科学》在设计上更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如何在现今的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最根本的—条是课堂教学策略的选择,现结合浙教版7年级《科学》第一册第二章《常见的植物》中的《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这一探究为例,在教研组活动中展开讨论,谈如何设计课堂和指导探究的策略。
  
  首先,使学生明确探究的问题。
  
  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问题”可以通过设置—定的情境来得出,创设的情境必须是具体的、复杂的,也必须是学生生活中了解并熟知的,问题情景主要有物化情境和人化情境两个方面。
  所谓“物化情境”指通过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让学生自己觉察几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它可以通过问题得到体现。如《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这一探究课的问题的得出可以通过多媒体在同学面前展现这样一幅:“春天,田野里繁花似锦,许多昆虫围着许多植物飞来飞去。其中最显眼的是蝴蝶在花中飞来飞去”在画面中通过对几种植物的认识,既复习了前节课刚学过的植物的分类这一知识,又通过蝴蝶围绕花转来转去这一自然现象提出要探究的问题:“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
  所谓“人化情境”指教师、学生为了加强教学活动通过相互作用而创设的情境。如《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这一探究课的问题得出也可以通过《粱山伯与祝英台》这一学生共知的古老爱情故事中的化作蝴蝶这情节展开讨论而提出问题。通过对这部古典小说的讨论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引出了本节探究课的问题。
  
  其次,让学生充分想象。
  
  科学探究的第二步是建立假设,由于不同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所积累的知识程度不一样,家庭所接受的教育也有所差别等因素,对所探究的同一问题的假设会不一样。不同的假设如下:
  1.可能是花的颜色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
  2.可能是花的香味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
  3.可能是花的形状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
  4.可能是花的着生位置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
  5.可能是花的大小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
  6. ……
  在以上不同的假设中,肯定有些假设有一定的价值,有些不十分科学,有些甚至是错误的,但作为教师不能孰是孰非,应充分肯定他们不同的假设。通过让学生充分酝酿、讨论,求同存异,也不要拘泥于学生的固定座位,可以根据学生的假设按类在课堂上进行重组。因为“英雄所见略同”,所以学生探究更主动、热情更高涨,通过同组内学生的充分想象、讨论,他们所设计的探究方案更加科学、合理和完善。
  
  第三,给学生充分探究空间。
  
  学生通过讨论、反复修改探究方案,在进行实施的时候,教师完全不必也不能去干涉学生探究活动,除非学生的活动完全偏离了学习的方向,纯粹是别出心裁寻开心,或是调皮捣蛋的干扰了其他同学的实践活动。在学生忙于探究时,教师应多看、多听、多感受而少说话,要及时鼓励那些“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行为,并要向全体学生展示。在心里记下学生发现的问题,在必要时给学生诸如微笑等支持和鼓励,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创新际遇和氛围。当学生陷入混乱和无谓的争论时,教师立即强调指出自己已经注意到的互相矛盾的发现,既不粗暴地加以干涉,也不能任其自然发展,而应当机立断,采取一定方法把研讨引向正题。
  
  第四,指导收集信息。
  
  探究的主渠道在课堂,但功夫在课堂外。为证明自己假设的正确性,必须寻找让人信服的依据。依据最好是现场实验的结果,但由于条件、时间等的限制,不可能事事去实践。如:“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探究,假若想在课堂上通过捉几只蝴蝶来试验假设的可能性不大,只有通过收集信息来验证假设的正确性。信息有“现成的信息”和“后信息”两种,“现成的信息”是指使用的教材和教师所提供的信息,这些都是为达到教学目标而经过选择、组织的最适合的信息,学习者无须选择、整理、组织。“后信息”指需要通过学生自己收集、整理、甄别的信息,而“后信息”往往是探究中最具说服力、最能彰显个性。因此对学生进行收集信息的指导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第五,学会反思、交流。
  
  经过—系列的“摸、爬、滚、打”,学生对自己假设的正确性有了明确的了解,在探究过程中也获得了不少知识。全面回顾整个探究的进程情况,反思探究过程各个环节中的得和失,通过写反思日记、探究一得、探究随想等方式进行总结,并把优秀的作品进行展评,供大家共享等多种新颖的活动,将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理论水平。虽然—个人、一个小组在这次探究中的收获可能仅仅只有一点、两点,但通过全班交流就汇成了五点、六点甚至更多。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讲将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责任编辑 王波
其他文献
技能短缺(skills shortage)--直是让英国政府非常头疼的问题。1986年英国政府的白皮书《共同工作——教育与培训》(Working toget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指出.英国面临的经
英语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主体间的积极对话,牛津小学英语教材(译林版)的每个单元的A板块都是一片完整的对话。在英语教材“语篇的园子”里,教师要引领儿童在感知英语单词的基础之上,引领儿童将单词纳入教材中的语篇,植入语境,从文本的整体入手,给儿童展现完整的英语语言,让儿童在听、说、读、写的语言运用(语用)中散步。  一、“语篇教学”的内涵与价值  “语篇”是促进儿童英语言语知识向言语能力转化的载体,“语篇
班主任是班级的灵魂,是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方面的关怀者、管理者、引导者。我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现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以身作则    作为一位班主任,你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都很大。首先每天我都提前10分钟就站在教室门口,对于迟到的学生我也微笑一下,也不问什么,只说“快进教室朗读”,慢慢的迟到现象消失了。再次每天只要有自习,我就站在教室门口,让他们没有交头接耳的
课外阅读,是小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感受祖国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是开阔学生视野,扩展学生知识面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倡导构建大语文观的必然要求。如何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指导他们进行课外阅读呢?现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以文本为“例”,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心理学指出:兴趣并不是天生就有的,任何人无论从事任何职业,无论学习哪门知识,只要你掌握了必要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