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价值教育的三维统一。高校可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探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的现象解析、问题提出、思维思辨,共同完成对科学真理的探寻,从而使学生真正信服真理,用科学真理指导实践,以塑造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究型互动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P.88)不断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不断增强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推进课程建设的关键问题。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面临的现实挑战与教学改革发展趋势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数字化的时代变革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在文化上,西方国家四处推销自己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竭力策动“颜色革命”,千方百计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散布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利用涉藏、涉疆、涉台和人权、民族、宗教等问题对我国进行抹黑渲染,千方百计腐蚀青年一代,尤其是高校大学生。如何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在意识形态领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是思政课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但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和多发期。市场经济发展中不规范行为引发的负面影响、各种社会思潮的暗潮涌动、非健康文化在网络上的泛滥、新媒体时代信息的聚集和裂变等等,都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塑造产生不利影响。如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正确诠释时代和社会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是新时期思政课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随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引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但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也应看到,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中,“本本主义”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在各种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够充分;课程的考核评价环节还不够科学,多元化、多样化的考核机制还未形成;相对于理论教学过程,实践教学环节还比较薄弱,存在“大帮哄”的形式化倾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中,高校应积极引入现代的、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思政课的本质特征,增强学生探索真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过程中,要突出大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把课程教学关注的目光从教师与学生的联系移向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联系上,由双向交流变成多边交流,从双边互动变成多边互动。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探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构建的目标指向
在一定意义上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真理体系、方法论体系,也是价值观体系,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必然是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价值教育的三维统一。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論课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只能用真理的、科学的和逻辑的力量去影响或征服受教育者,使得他们自觉地接受相关的正确价值观”。[2](P.5)无论是知识教育还是价值教育,简单的真理灌输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的,也是无法塑造学生的理想信念的。特别是在当代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身处开放环境中的大学生面临的情况总是千变万化。“既定的结论遇到了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就会失去其现实作用。”[3](P.34)如果学生只知道了既定的结论,而没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没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难免产生对真理的怀疑,从而表现出认知与践行的错裂二重性,真理也就失去了其指导行动的本质意义。
探究型互动式教学理念来源于20世纪初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探究式教学理论,更是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借鉴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体性教育思想,结合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出的。思政课探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目标就是通过教师的主导,通过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动中的思想碰撞,共同完成对现象和问题的解析,共同完成对真理的探索,从而得出科学结论,并在实践中进行验证,进而完成科学理论在学生头脑中的内化与固化,形成科学的理论思维,提升其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它追求的逻辑起点是对现实现象中隐含问题的体察和提出,它追求的内在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对真理的共同探寻,它追求的外在表现方式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的相互交流和探讨思辨,它追求的教学目的是学生对科学理论的认同把握和能力提升,它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看出,思政课探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本质就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的现象解析、问题提出、思维思辨、真理探寻、实践检验,共同探索真理,从而真正信服真理,用科学真理指导实践,以塑造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探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构建的框架路径
构建思政课探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要以科学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根本,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核心,以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为手段,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目的。
(一)树立科学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
思政课教师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目的。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的认知、成长规律。增强双主体意识、问题意识、探究意识、互动意识、能力培育意识,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中实现“灌输式”、“注入式”等刚性教育模式向探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转变,着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完成教材体系向教学内容的转化
思政课教师要以国家统一教材为根本,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要紧密结合当代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紧密结合现实热点、难点和大学生关注的问题,整合优化成基于问题式的鲜活的教学内容,形成适宜进行探索研究的问题式案例教学专题,以提供师生在课堂上共同思辨探究,共同探求科学真理。在整合优化内容上要坚持理论自信,敢于面对社会现实,不回避主要矛盾,从而在讲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回答新问题,总结新经验。
(三)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
思政课教师要积极使用研究式、启发式、案例式、专题式、参与式、互动式、讨论式、体验式等多样式并存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要引导学生自发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通过学生的自身思考获取知识提升能力。要创造如研读经典、撰写论文、师生对话研讨等具有问题探索性质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要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提高课堂的生动性,运用网络技术进一步延伸教学课堂。
(四)建立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校要建立以思政课教学科研部门为主,教务处、宣传部、学生处、团委、产学合作办公室、教学质量评估中心等部门分工合作的实践教学组织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要按国家要求设立实践教学学分、学时。要建立稳固的实践教学基地,划拨实践教学专项经费。思政课教学部门要设计具有明确教学目的指向的、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内容,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参加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理论,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五)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
高校要积极探索和实施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提交成果与现实表现相结合、教师评定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样式的考核评价方式。多采用面试口试、现场答辩、师生研讨、论文撰写、操作演示、小组汇报、现实表现等方式进行考核评价。将知识灌输的过程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学会研究的过程,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建立一体化的教育教学系统
高校要建立思政课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立体式、多维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统筹设计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做到理论教育与日常教育实践衔接融合,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互为补充,做到思政课教师队伍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相结合,挖掘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增强教育合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七)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学习,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传播的特点、规律及其特殊性,深刻把握大学生的认知、成长规律,用科学理念指导探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实施。要提高驾驭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领域知识的能力,打牢理论功底。要提高对当代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观察、提取、分析、研判能力。要提高与学生交流、思辨的能力,要深刻了解学生的期待与困惑,能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思想碰撞。要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用道德的力量去感化学生的心灵,用高尚的风范为学生树立标尺,真正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
參考文献:
[1]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论[M].武汉:武汉 大学出版社,2006.
[2]吴倬.论研究型教育理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J].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3]刘美珣.一路走来——亲历清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 革30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褚永慧]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究型互动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P.88)不断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不断增强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推进课程建设的关键问题。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面临的现实挑战与教学改革发展趋势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数字化的时代变革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在文化上,西方国家四处推销自己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竭力策动“颜色革命”,千方百计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散布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利用涉藏、涉疆、涉台和人权、民族、宗教等问题对我国进行抹黑渲染,千方百计腐蚀青年一代,尤其是高校大学生。如何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在意识形态领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是思政课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但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和多发期。市场经济发展中不规范行为引发的负面影响、各种社会思潮的暗潮涌动、非健康文化在网络上的泛滥、新媒体时代信息的聚集和裂变等等,都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塑造产生不利影响。如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正确诠释时代和社会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是新时期思政课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随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引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但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也应看到,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中,“本本主义”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在各种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够充分;课程的考核评价环节还不够科学,多元化、多样化的考核机制还未形成;相对于理论教学过程,实践教学环节还比较薄弱,存在“大帮哄”的形式化倾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中,高校应积极引入现代的、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思政课的本质特征,增强学生探索真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过程中,要突出大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把课程教学关注的目光从教师与学生的联系移向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联系上,由双向交流变成多边交流,从双边互动变成多边互动。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探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构建的目标指向
在一定意义上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真理体系、方法论体系,也是价值观体系,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必然是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价值教育的三维统一。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論课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只能用真理的、科学的和逻辑的力量去影响或征服受教育者,使得他们自觉地接受相关的正确价值观”。[2](P.5)无论是知识教育还是价值教育,简单的真理灌输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的,也是无法塑造学生的理想信念的。特别是在当代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身处开放环境中的大学生面临的情况总是千变万化。“既定的结论遇到了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就会失去其现实作用。”[3](P.34)如果学生只知道了既定的结论,而没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没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难免产生对真理的怀疑,从而表现出认知与践行的错裂二重性,真理也就失去了其指导行动的本质意义。
探究型互动式教学理念来源于20世纪初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探究式教学理论,更是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借鉴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体性教育思想,结合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出的。思政课探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目标就是通过教师的主导,通过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动中的思想碰撞,共同完成对现象和问题的解析,共同完成对真理的探索,从而得出科学结论,并在实践中进行验证,进而完成科学理论在学生头脑中的内化与固化,形成科学的理论思维,提升其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它追求的逻辑起点是对现实现象中隐含问题的体察和提出,它追求的内在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对真理的共同探寻,它追求的外在表现方式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的相互交流和探讨思辨,它追求的教学目的是学生对科学理论的认同把握和能力提升,它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看出,思政课探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本质就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的现象解析、问题提出、思维思辨、真理探寻、实践检验,共同探索真理,从而真正信服真理,用科学真理指导实践,以塑造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探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构建的框架路径
构建思政课探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要以科学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根本,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核心,以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为手段,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目的。
(一)树立科学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
思政课教师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目的。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的认知、成长规律。增强双主体意识、问题意识、探究意识、互动意识、能力培育意识,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中实现“灌输式”、“注入式”等刚性教育模式向探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转变,着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完成教材体系向教学内容的转化
思政课教师要以国家统一教材为根本,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要紧密结合当代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紧密结合现实热点、难点和大学生关注的问题,整合优化成基于问题式的鲜活的教学内容,形成适宜进行探索研究的问题式案例教学专题,以提供师生在课堂上共同思辨探究,共同探求科学真理。在整合优化内容上要坚持理论自信,敢于面对社会现实,不回避主要矛盾,从而在讲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回答新问题,总结新经验。
(三)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
思政课教师要积极使用研究式、启发式、案例式、专题式、参与式、互动式、讨论式、体验式等多样式并存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要引导学生自发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通过学生的自身思考获取知识提升能力。要创造如研读经典、撰写论文、师生对话研讨等具有问题探索性质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要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提高课堂的生动性,运用网络技术进一步延伸教学课堂。
(四)建立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校要建立以思政课教学科研部门为主,教务处、宣传部、学生处、团委、产学合作办公室、教学质量评估中心等部门分工合作的实践教学组织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要按国家要求设立实践教学学分、学时。要建立稳固的实践教学基地,划拨实践教学专项经费。思政课教学部门要设计具有明确教学目的指向的、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内容,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参加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理论,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五)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
高校要积极探索和实施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提交成果与现实表现相结合、教师评定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样式的考核评价方式。多采用面试口试、现场答辩、师生研讨、论文撰写、操作演示、小组汇报、现实表现等方式进行考核评价。将知识灌输的过程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学会研究的过程,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建立一体化的教育教学系统
高校要建立思政课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立体式、多维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统筹设计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做到理论教育与日常教育实践衔接融合,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互为补充,做到思政课教师队伍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相结合,挖掘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增强教育合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七)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学习,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传播的特点、规律及其特殊性,深刻把握大学生的认知、成长规律,用科学理念指导探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实施。要提高驾驭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领域知识的能力,打牢理论功底。要提高对当代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观察、提取、分析、研判能力。要提高与学生交流、思辨的能力,要深刻了解学生的期待与困惑,能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思想碰撞。要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用道德的力量去感化学生的心灵,用高尚的风范为学生树立标尺,真正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
參考文献:
[1]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论[M].武汉:武汉 大学出版社,2006.
[2]吴倬.论研究型教育理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J].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3]刘美珣.一路走来——亲历清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 革30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