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龙江职业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摘要:本文从软新闻的文本特点及其传播功能出发,通过对中英文化差异制约软新闻宣传效应的实例分析,认为软新闻独特的文本特点、中英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以及软新闻对宣传效应的刻意追求,使得传统的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有时在英译汉语软新闻时失效,而编译则在此领域有用武之地。
关键词:软新闻;编译;宣传效应
一、软新闻(soft news)的定义、文体特点及其功能
软新闻一说源于西方新闻学,指那些人情味较浓,写得轻松活泼,易于引起受(audience,是指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接受者,是读者、听众和观众的统称)感官刺激和阅读、视听兴趣,能产生“ 即时报酬”效应的新闻,社会新闻大致属于这类新闻,而与之相对的“ 硬新闻”(hard news)是指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受众在阅读 或 视听 这 类 新闻 时 只 能 产生“ 延 缓报 酬” 效应。新闻中的“硬” 是指思想性,“ 软”是指情趣性。因此,软新闻突出“ 软”字,这一特点可以从题材和文体两方面体现,软新闻主要涉及旅游、商品、人物、文化等方面题材。但“ 软”更主要还是表现在文体上,因为即使是有关政治、经济、科技等题材的硬新闻,只要突出其可读性(readability,可读性是指新闻便于阅读,吸引读者的特性)、趣味性(character of inter-est,趣味性是指新闻充满情趣,能引起受众的接受兴趣),强调其人情味和感染力,则会由“ 硬”变“软”,也就成了软新闻。可读性和趣味性在文体上表现为:开门见山、简洁明了、形象具体、亲切感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软新闻具有“软”的特点主要是为了利用其新闻功能,产生宣传效应。新闻功能(news function)也称新闻的职能、作用,即新闻传播对受众和社会产生的积极效益、发挥的合理效能。
二、软新闻编译现象及其原因探究
编译是指翻译时对原文作一定程度的“ 删除”或“ 增加”,这种删除或增加从质和量上都违背了传统翻译标准中的“ 信”的原则。编译现象在软新闻的英译中却很普遍。下面对不同题材的软新闻编译译例进行分析,来探讨这种有悖于传统翻译标准的翻译方法的理论根据及可行性。
例1 在我国最早的典籍中,即有关这条河的记载。尚书禹贡:“漆沮既从,沣水攸同”,诗经大雅:“ 沣水东注,维禹之绩”,说明沣水在远古就是一条著名的河流。
Records about this river can be found even in the earliest Chinese classics,which proves that the Feng River has been well-known since ancient times.
旅游题材的软新闻一般来说其中的人文景观介绍都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地区性,反映了某一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并与固定的地点相联系,中文资料中常会出现古代年份、人
名、典故等,有时为了增强其宣传效应还会引用古诗词或名言警句。例1 中的这段汉语旅游资料是对西安附近“沣河”的一段描写,区区两行文字中就两度引经据典,根据中国文化,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让受众感受沣河历史之悠久,名声之远扬,以提高文章的说服力,增强文章的宣传效应,译成英语时若把这些也全都翻译出来,效果会如何呢? 自然是吃力不讨好:其难度自不必说,仅解释“ 尚书禹贡”和“ 诗经大雅”就颇费笔墨,所引用的诗句更是如此,即使译出,英语受众中有几人能理解? 这样的译文怎能轻松活泼、给受众以感官刺激,又怎能引起其阅读兴趣呢? 故其宣传效果必会差强人意,这就决定了删去文中的引用部分是必要的;既解决了因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上的困难,使文章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又达到原文作者撰写该文的目的,产生宣传沣河历史,向外推广该地区的效应。
例 2 水映山容,使山容益添秀媚,山清水秀,使水更显柔情。有诗云:岸上湖中各自奇,山觞水酌两相宜。只言游舫浑如画,身在画中原不知。
The hills overshadow the lake,and the lake reflects the hills.They are in perfect harmony,and more beautiful than a picture.
汉语写作讲究音美、形美,还非常讲究意境之美,意境又常常是虚化的。这段文字引用了诗句:“岸上湖中各自奇,山觞水酌两相宜。只言游舫浑如画,身在画中原不知。” 其音美、形美自不必说,其意境更给人以美的享受,从岸上到水中皆有奇可观,此山此水相互交融,游人宛若置身于一幅让人心醉的画中。文中其他部分汉语特色也很明显:多用四字词语,如“水映山容”“ 山清水秀”;行文用字宜双不宜单,如“ 水映山容,使山容益添秀媚”与“山青水秀,使水更显柔情”两部分结构相似,行文平稳匀称,给人以感官享受。汉语旅游资料中为了突出旅游地的美丽、古雅、幽静、奇险等,上述特征非常明显,但仔细推敲,汉语用词造句常给人华而不实之感,如所引诗文中“ 奇”,到底奇在何处? 山如何“ 青”,水如何“ 秀”,受众看不见,摸不着,只能依个体文化修养、知识阅历等因素虚构其中的“ 奇”、“ 青”、“ 秀”。这些特点与中国几千
年的文化传统是分不开的,也正是中国人螺旋式思维方式的表现:说话,写文章易兜圈子,判断事物往往过于主观,富于情感。相反,英语行文多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简洁通顺,平实无华,描述客观具体,形象鲜明,上下文形式、语义照应连贯,自然流畅。西方人的言语特征与其直线式思维方式是相吻合的。因此,为了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影响宣传效应,在英译时就免不了要动手术:去掉汉语中冗赘、空洞、主观、抽象的部分,代之以简洁、平实、具体、客观的描述,使之符合英语习惯,让英语受众易于或乐于接受,以达到较好的宣传效应。有时,英译汉语旅游资料时,由于文化差异,为达到其传播效果,还需增加相关内容。
翻译的标准是多元的。对于不同文体、不同题材、不同受众,为追求不同效应的文本,应采取不同的翻译标准,并选用与该标准相适应的某种(些)翻译方法。软新闻与其他体裁的文本有着较大的差别,它的“ 软”使编译成为可能,它对宣传效应的追求以及中英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使这种翻译方法成为必要,编译也会因此随软新闻的发展而发展,并在翻译理论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M].郑州:河南出版社,1993.
[2] 曹敏祥.谈等值翻译[J].中国翻译,1998,(12).
[3] 姚宝荣,韩 琪.旅游资料英译浅谈[J].中国翻译,2000,(4).
[4] 陈小尉.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J].中国翻译,2000,(4).
[5] 张 宁.旅游资料翻译中的文化思考[J].中国翻译,2000,(5).
[6] 仲伟合,钟 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2000,(5).
作者简介:
贾红瑜(1966—),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教授,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罗文丽(1982—),女,黑龙江牡丹江人,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课题名称:《基于“目的论”的软新闻翻译研究》;项目编号:12535150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摘要:本文从软新闻的文本特点及其传播功能出发,通过对中英文化差异制约软新闻宣传效应的实例分析,认为软新闻独特的文本特点、中英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以及软新闻对宣传效应的刻意追求,使得传统的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有时在英译汉语软新闻时失效,而编译则在此领域有用武之地。
关键词:软新闻;编译;宣传效应
一、软新闻(soft news)的定义、文体特点及其功能
软新闻一说源于西方新闻学,指那些人情味较浓,写得轻松活泼,易于引起受(audience,是指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接受者,是读者、听众和观众的统称)感官刺激和阅读、视听兴趣,能产生“ 即时报酬”效应的新闻,社会新闻大致属于这类新闻,而与之相对的“ 硬新闻”(hard news)是指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受众在阅读 或 视听 这 类 新闻 时 只 能 产生“ 延 缓报 酬” 效应。新闻中的“硬” 是指思想性,“ 软”是指情趣性。因此,软新闻突出“ 软”字,这一特点可以从题材和文体两方面体现,软新闻主要涉及旅游、商品、人物、文化等方面题材。但“ 软”更主要还是表现在文体上,因为即使是有关政治、经济、科技等题材的硬新闻,只要突出其可读性(readability,可读性是指新闻便于阅读,吸引读者的特性)、趣味性(character of inter-est,趣味性是指新闻充满情趣,能引起受众的接受兴趣),强调其人情味和感染力,则会由“ 硬”变“软”,也就成了软新闻。可读性和趣味性在文体上表现为:开门见山、简洁明了、形象具体、亲切感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软新闻具有“软”的特点主要是为了利用其新闻功能,产生宣传效应。新闻功能(news function)也称新闻的职能、作用,即新闻传播对受众和社会产生的积极效益、发挥的合理效能。
二、软新闻编译现象及其原因探究
编译是指翻译时对原文作一定程度的“ 删除”或“ 增加”,这种删除或增加从质和量上都违背了传统翻译标准中的“ 信”的原则。编译现象在软新闻的英译中却很普遍。下面对不同题材的软新闻编译译例进行分析,来探讨这种有悖于传统翻译标准的翻译方法的理论根据及可行性。
例1 在我国最早的典籍中,即有关这条河的记载。尚书禹贡:“漆沮既从,沣水攸同”,诗经大雅:“ 沣水东注,维禹之绩”,说明沣水在远古就是一条著名的河流。
Records about this river can be found even in the earliest Chinese classics,which proves that the Feng River has been well-known since ancient times.
旅游题材的软新闻一般来说其中的人文景观介绍都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地区性,反映了某一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并与固定的地点相联系,中文资料中常会出现古代年份、人
名、典故等,有时为了增强其宣传效应还会引用古诗词或名言警句。例1 中的这段汉语旅游资料是对西安附近“沣河”的一段描写,区区两行文字中就两度引经据典,根据中国文化,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让受众感受沣河历史之悠久,名声之远扬,以提高文章的说服力,增强文章的宣传效应,译成英语时若把这些也全都翻译出来,效果会如何呢? 自然是吃力不讨好:其难度自不必说,仅解释“ 尚书禹贡”和“ 诗经大雅”就颇费笔墨,所引用的诗句更是如此,即使译出,英语受众中有几人能理解? 这样的译文怎能轻松活泼、给受众以感官刺激,又怎能引起其阅读兴趣呢? 故其宣传效果必会差强人意,这就决定了删去文中的引用部分是必要的;既解决了因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上的困难,使文章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又达到原文作者撰写该文的目的,产生宣传沣河历史,向外推广该地区的效应。
例 2 水映山容,使山容益添秀媚,山清水秀,使水更显柔情。有诗云:岸上湖中各自奇,山觞水酌两相宜。只言游舫浑如画,身在画中原不知。
The hills overshadow the lake,and the lake reflects the hills.They are in perfect harmony,and more beautiful than a picture.
汉语写作讲究音美、形美,还非常讲究意境之美,意境又常常是虚化的。这段文字引用了诗句:“岸上湖中各自奇,山觞水酌两相宜。只言游舫浑如画,身在画中原不知。” 其音美、形美自不必说,其意境更给人以美的享受,从岸上到水中皆有奇可观,此山此水相互交融,游人宛若置身于一幅让人心醉的画中。文中其他部分汉语特色也很明显:多用四字词语,如“水映山容”“ 山清水秀”;行文用字宜双不宜单,如“ 水映山容,使山容益添秀媚”与“山青水秀,使水更显柔情”两部分结构相似,行文平稳匀称,给人以感官享受。汉语旅游资料中为了突出旅游地的美丽、古雅、幽静、奇险等,上述特征非常明显,但仔细推敲,汉语用词造句常给人华而不实之感,如所引诗文中“ 奇”,到底奇在何处? 山如何“ 青”,水如何“ 秀”,受众看不见,摸不着,只能依个体文化修养、知识阅历等因素虚构其中的“ 奇”、“ 青”、“ 秀”。这些特点与中国几千
年的文化传统是分不开的,也正是中国人螺旋式思维方式的表现:说话,写文章易兜圈子,判断事物往往过于主观,富于情感。相反,英语行文多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简洁通顺,平实无华,描述客观具体,形象鲜明,上下文形式、语义照应连贯,自然流畅。西方人的言语特征与其直线式思维方式是相吻合的。因此,为了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影响宣传效应,在英译时就免不了要动手术:去掉汉语中冗赘、空洞、主观、抽象的部分,代之以简洁、平实、具体、客观的描述,使之符合英语习惯,让英语受众易于或乐于接受,以达到较好的宣传效应。有时,英译汉语旅游资料时,由于文化差异,为达到其传播效果,还需增加相关内容。
翻译的标准是多元的。对于不同文体、不同题材、不同受众,为追求不同效应的文本,应采取不同的翻译标准,并选用与该标准相适应的某种(些)翻译方法。软新闻与其他体裁的文本有着较大的差别,它的“ 软”使编译成为可能,它对宣传效应的追求以及中英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使这种翻译方法成为必要,编译也会因此随软新闻的发展而发展,并在翻译理论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M].郑州:河南出版社,1993.
[2] 曹敏祥.谈等值翻译[J].中国翻译,1998,(12).
[3] 姚宝荣,韩 琪.旅游资料英译浅谈[J].中国翻译,2000,(4).
[4] 陈小尉.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J].中国翻译,2000,(4).
[5] 张 宁.旅游资料翻译中的文化思考[J].中国翻译,2000,(5).
[6] 仲伟合,钟 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2000,(5).
作者简介:
贾红瑜(1966—),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教授,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罗文丽(1982—),女,黑龙江牡丹江人,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课题名称:《基于“目的论”的软新闻翻译研究》;项目编号:12535150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