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独立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必然产物,是按照新机制、新模式成立的本科院校,近年来教育界讨论的热点问题除了如何提高在线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外,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成为了教育专家学者讨论的焦点。无论是采取克隆母体模式,还是进行局部模式改良,都对独立学院本身具有的特殊性有所忽视,都没有对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给予准确且恰当的定位。所以,独立学院应对普通本科院校及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足的地方进行弥补,找出薄弱地方加以完善,突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通过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突出实践教学、强化技能应用,打破独立学院传统的“7+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独立学院的“1+2+X”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独立学院;培养模式;1+2+X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21-0148-02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中国独立学院开始建立,这是中国实行高等教育创新下的必然产物,多数依靠母体学校的教学资源优势以及民营运作的机制优势得以迅速兴起,成为当之无愧的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一支生力军,为推进中国的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作出了突出贡献。独立学院是面向普通大众教学的主要载体,实现了由最初的精英教育向普及化教育的转变,可以这样说,独立学院不但在招生规模上大于高等本科院校,且在人才培养类型方面进行了有机的补充。因此,创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将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及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是独立学院今后的生存及发展能否顺利的关键所在。但目前多数独立学院都是凭借母校的教育资源而建立的,所以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与母体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同小异,在针对专业的设置方面,与母体院校相同,完全依赖于母体,这对独立学院自身的学科形成及专业特点的形成是十分不利的,会对学生的就业带来较大的压力。因此,本文主要对如何搭建适应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阐述。
一、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的生源主要是二批本科录取线以下、专科录取线以上的学生,通常称为第三批本科生,或“三本”生,且独立学院一般多是凭借母校的教育师资力量建立起来的,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多与母体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相同,专业设置方面和母体高校大同小异,更有些独立学院完全依赖于母体高校。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母体高校招收的学生多是第一批本科生或者是第二批本科生,而独立学院招收的学生是第三批本科生,不可否认的“三本”生的学习基础与“一本”、“二本”相比较存在不小的差距。从他们高考的入学成绩也能反映出高中阶段学习的基本情况,偏科、学习能力不强、学习效率较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因此,完全按照一本、二本学生的授课内容进行授课会使一部分学生感觉学习起来吃力,甚至慢慢出现厌学现象。其次,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设置完全依靠母体高校,这直接导致了专科课程设置不合理现象的出现。比如,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的网站开发专业课都是在大二下半年学习,而网站开发中所用到的编程语言也都放在同一学期,这导致了一些知识点的滞后现象,出现老师授课过程中学生听不明白或者根本听不懂的问题;第三,在当前的才人培养方案中多以理论知识为主,缺少教学实践及实习环节,这直接导致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欠缺,不能将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毕业后对工作会出现不会做的现象,导致就业困难。第四,师资力量匮乏。独立学院主要依赖母体高校,利用母体的师资进行教学的运转。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近些年来独立学院的招生持续扩大,学生人数也逐渐增多,高校师资队伍的发展还远没有跟上学生增加的步伐,这是制约当前高校发展的一个瓶颈。单纯依靠母体学校的教师资源已无法满足独立学院办学的需要。尽管选择一些外聘教师补充到教学当中,但外聘教师的选择往往哪门课程没有老师就临时招聘,很多外聘教师只单纯地完成课堂上的教学,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因此教学效果也就无法保障。
二、构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1+2+X”
如何制定适合独立学院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教育界教育专家学者探讨的焦点。对目前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概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借助母体实行克隆,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课程设置等完全依托母体照搬应用;二是进行局部改良模式,基本上还是以沿袭母体人才培养模式为主,包括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结构及要求,只在局部进行稍微的变化,比如,在课程设置方面与母体有些不同,在教学手段上变化下方法等;三是降格培养,不对市场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及研究就盲目将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降低,按照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培养,完全把独立院校变成了职业院校,把独立学院作为本部变相收取高价学生的一种手段或途径。无论三种模式中的任何一种模式,都没有正视独立学院的自身具有的特殊性,都没有将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给予真正的定位。另外,也有一些专家学者对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自身的研究给出了想法。比如,温州大学助理研究员郑庆柱认为:独立学院要突出办学特色,保证教学质量,就应该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结合,充分利用发挥优势资源,对专业设置进行优化,改变或者调整传统培养计划,课程结构有机整合,改变教学模式,探寻使学生协调发展的管理机制,开辟一条“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的发展道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在众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因此需要对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适合的创新,前提首先需要对独立学院培养目标进行准备定位。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中指出:独立学院应确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独立学院的建立是为了填补普通本科高校及高职院校两种办学类型之间应用型本科层次的空白,独立学院应该在这种空缺中制定自己的培养目标,给予人才培养模式一个恰当的定位,只有这有,独立学院才能在高职高专院校及本科高校间找到自己的突破口,这种突破口也恰恰是独立学院的立足之本。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较,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更应注重实践及动手能力;与高职院校相比较,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基础知识应该更牢固,学习能力更强,适应性更广。在这样的定位下,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当以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市场为方向,以通识教育为起点,以专业分流培养模式与弹性实践教学相互结合,继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放眼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可持续发展,以能力培养为己任,确定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教育方针,将学到的知识用到解决实现遇到的问题中去。这也就是说依据国内不同行业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由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1+2+X”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每个学年每个学期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而对课程的简介、授课内容进行确定。真正做到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构建“1+2+X”的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1+2+X ”的人才培养模式,“1”为学生在入学第一年要把公共基础课程全部修完,“2”为第二学年及第三学年把专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全部修完,“X”是指实践教学,此实践教学是弹性的,也就是说在最后一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内将课堂授课知识与社会实训进行有机结合,不但要进行仿真模拟及实际应用相互结合,又要手、脑并用,将课程教学与取得技能资格证书结合,使学生在四年学习当中至少获得一个职业技能资格证,真正做到学生毕业以后能够持证上岗,提升学生就业成功率。
三、“1+2+X”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
独立学院的生存及发展之根本是人才培养的质量,要以学生为根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人才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力争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技能优势明显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独立学院“1+2+X”的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实现的关键是要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及高标准、完善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首先,打造高水平的能够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师资队伍。例如杏林学院认为建立起专兼职相互结合的师资队伍,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质量。兼职老师可以由企业中具有理论及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级技工担任;另一方面,在教职工的工资待遇方面要给予绝对保障,且要经常选出一些教师到实训基地进行挂职锻炼,在现场实践中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
其次,积极创新学生成长成才的理念及工作方法。因为独立学院中学生的基础知识高低不齐、学生动手能力欠缺等实际情况,这就要求对学生工作要有新思路,对学生工作要改变方法,多进行激励及加以引导,利用各方面的力量进行综合管理。针对学生基础学习能力进行加强,强化自我管理意识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多以灵活方式进行,加强学生学生、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引导。
最后,建立完善学生培养规格的教学保障及监控体系。教学质量是独立学院赖以生存的根本,是能够被社会认可的关键因素,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例如南通学院在认真研究探索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监控体系。根据本科生教学要求作为参考依据,结合南通学院的实际情况及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合理进行内容安排,加强实训环节,强化技能培训。二是要因材施教。由于南通学院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生存在严重的偏科现象。所以,要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调整,增加课时,强化训练,以缩小他们之间的差距及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使其与本科教育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线,其最终目的是实现“1+2+X”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魏训鹏.独立学院办学主体的权力博弈[J].中国高教研究,2012,(3).
[2] 吴国锋,李梅.“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发展研究,2009,(2).
[3] 刘翠秀.独立学院教学监督机制的构建[J].教育评论,2007,(1).
[4] 唐亚厉,唐亚凌.独立学院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5).
(责任编辑:王兰爽)
关键词:独立学院;培养模式;1+2+X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21-0148-02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中国独立学院开始建立,这是中国实行高等教育创新下的必然产物,多数依靠母体学校的教学资源优势以及民营运作的机制优势得以迅速兴起,成为当之无愧的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一支生力军,为推进中国的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作出了突出贡献。独立学院是面向普通大众教学的主要载体,实现了由最初的精英教育向普及化教育的转变,可以这样说,独立学院不但在招生规模上大于高等本科院校,且在人才培养类型方面进行了有机的补充。因此,创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将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及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是独立学院今后的生存及发展能否顺利的关键所在。但目前多数独立学院都是凭借母校的教育资源而建立的,所以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与母体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同小异,在针对专业的设置方面,与母体院校相同,完全依赖于母体,这对独立学院自身的学科形成及专业特点的形成是十分不利的,会对学生的就业带来较大的压力。因此,本文主要对如何搭建适应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阐述。
一、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的生源主要是二批本科录取线以下、专科录取线以上的学生,通常称为第三批本科生,或“三本”生,且独立学院一般多是凭借母校的教育师资力量建立起来的,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多与母体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相同,专业设置方面和母体高校大同小异,更有些独立学院完全依赖于母体高校。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母体高校招收的学生多是第一批本科生或者是第二批本科生,而独立学院招收的学生是第三批本科生,不可否认的“三本”生的学习基础与“一本”、“二本”相比较存在不小的差距。从他们高考的入学成绩也能反映出高中阶段学习的基本情况,偏科、学习能力不强、学习效率较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因此,完全按照一本、二本学生的授课内容进行授课会使一部分学生感觉学习起来吃力,甚至慢慢出现厌学现象。其次,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设置完全依靠母体高校,这直接导致了专科课程设置不合理现象的出现。比如,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的网站开发专业课都是在大二下半年学习,而网站开发中所用到的编程语言也都放在同一学期,这导致了一些知识点的滞后现象,出现老师授课过程中学生听不明白或者根本听不懂的问题;第三,在当前的才人培养方案中多以理论知识为主,缺少教学实践及实习环节,这直接导致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欠缺,不能将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毕业后对工作会出现不会做的现象,导致就业困难。第四,师资力量匮乏。独立学院主要依赖母体高校,利用母体的师资进行教学的运转。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近些年来独立学院的招生持续扩大,学生人数也逐渐增多,高校师资队伍的发展还远没有跟上学生增加的步伐,这是制约当前高校发展的一个瓶颈。单纯依靠母体学校的教师资源已无法满足独立学院办学的需要。尽管选择一些外聘教师补充到教学当中,但外聘教师的选择往往哪门课程没有老师就临时招聘,很多外聘教师只单纯地完成课堂上的教学,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因此教学效果也就无法保障。
二、构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1+2+X”
如何制定适合独立学院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教育界教育专家学者探讨的焦点。对目前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概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借助母体实行克隆,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课程设置等完全依托母体照搬应用;二是进行局部改良模式,基本上还是以沿袭母体人才培养模式为主,包括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结构及要求,只在局部进行稍微的变化,比如,在课程设置方面与母体有些不同,在教学手段上变化下方法等;三是降格培养,不对市场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及研究就盲目将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降低,按照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培养,完全把独立院校变成了职业院校,把独立学院作为本部变相收取高价学生的一种手段或途径。无论三种模式中的任何一种模式,都没有正视独立学院的自身具有的特殊性,都没有将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给予真正的定位。另外,也有一些专家学者对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自身的研究给出了想法。比如,温州大学助理研究员郑庆柱认为:独立学院要突出办学特色,保证教学质量,就应该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结合,充分利用发挥优势资源,对专业设置进行优化,改变或者调整传统培养计划,课程结构有机整合,改变教学模式,探寻使学生协调发展的管理机制,开辟一条“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的发展道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在众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因此需要对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适合的创新,前提首先需要对独立学院培养目标进行准备定位。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中指出:独立学院应确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独立学院的建立是为了填补普通本科高校及高职院校两种办学类型之间应用型本科层次的空白,独立学院应该在这种空缺中制定自己的培养目标,给予人才培养模式一个恰当的定位,只有这有,独立学院才能在高职高专院校及本科高校间找到自己的突破口,这种突破口也恰恰是独立学院的立足之本。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较,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更应注重实践及动手能力;与高职院校相比较,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基础知识应该更牢固,学习能力更强,适应性更广。在这样的定位下,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当以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市场为方向,以通识教育为起点,以专业分流培养模式与弹性实践教学相互结合,继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放眼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可持续发展,以能力培养为己任,确定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教育方针,将学到的知识用到解决实现遇到的问题中去。这也就是说依据国内不同行业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由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1+2+X”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每个学年每个学期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而对课程的简介、授课内容进行确定。真正做到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构建“1+2+X”的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1+2+X ”的人才培养模式,“1”为学生在入学第一年要把公共基础课程全部修完,“2”为第二学年及第三学年把专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全部修完,“X”是指实践教学,此实践教学是弹性的,也就是说在最后一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内将课堂授课知识与社会实训进行有机结合,不但要进行仿真模拟及实际应用相互结合,又要手、脑并用,将课程教学与取得技能资格证书结合,使学生在四年学习当中至少获得一个职业技能资格证,真正做到学生毕业以后能够持证上岗,提升学生就业成功率。
三、“1+2+X”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
独立学院的生存及发展之根本是人才培养的质量,要以学生为根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人才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力争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技能优势明显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独立学院“1+2+X”的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实现的关键是要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及高标准、完善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首先,打造高水平的能够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师资队伍。例如杏林学院认为建立起专兼职相互结合的师资队伍,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质量。兼职老师可以由企业中具有理论及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级技工担任;另一方面,在教职工的工资待遇方面要给予绝对保障,且要经常选出一些教师到实训基地进行挂职锻炼,在现场实践中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
其次,积极创新学生成长成才的理念及工作方法。因为独立学院中学生的基础知识高低不齐、学生动手能力欠缺等实际情况,这就要求对学生工作要有新思路,对学生工作要改变方法,多进行激励及加以引导,利用各方面的力量进行综合管理。针对学生基础学习能力进行加强,强化自我管理意识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多以灵活方式进行,加强学生学生、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引导。
最后,建立完善学生培养规格的教学保障及监控体系。教学质量是独立学院赖以生存的根本,是能够被社会认可的关键因素,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例如南通学院在认真研究探索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监控体系。根据本科生教学要求作为参考依据,结合南通学院的实际情况及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合理进行内容安排,加强实训环节,强化技能培训。二是要因材施教。由于南通学院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生存在严重的偏科现象。所以,要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调整,增加课时,强化训练,以缩小他们之间的差距及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使其与本科教育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线,其最终目的是实现“1+2+X”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魏训鹏.独立学院办学主体的权力博弈[J].中国高教研究,2012,(3).
[2] 吴国锋,李梅.“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发展研究,2009,(2).
[3] 刘翠秀.独立学院教学监督机制的构建[J].教育评论,2007,(1).
[4] 唐亚厉,唐亚凌.独立学院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5).
(责任编辑:王兰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