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中存在很多美育因素,如何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特的审美个性,是一线语文教师应该要努力探讨的话题。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我们要经常怀着无限的赞美和敬畏心来看待世界”,此话正说明了审美意识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高中语文教学与美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为此,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应该使美育工作与语文教学改革同步发展,使美育精神重新回归到课堂当中。可是在目前高考压力的逼迫下,高中的语文教学往往把审美要求搁置在一边,或者说教师往往将个体的审美体验通过教学传授给了学生“大一统”的审美教育。这种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的审美个性,因此,个人结合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整理出了,培养学生个性化审美的几个有效途径:
第一,发挥“读” 的作用,激发学生的个性审美。
要让学生感受语文材料的美,这就要实施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美读”,通过读,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感觉经验,使学生在语言的流動中感受课文各种形式的美,进入作品美的意境。每个学生的语言能力不同,教师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感受文章尤其重要。要根据不同的文体,围绕审美目标,在各个教学环节上施以不同的阅读形式。朗读,可以把文章美的思想感情,通过声韵传达出来,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朱自清语)。通过朗读,可以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临其境,耳濡其情。例如,本人在教授《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时,我怕自己不能很好地朗读出那个“情”味,于是精挑细选了一个“情”味十足的美读给学生播放,结果很多学生,尤其是女同学在听那个朗读的时候都情不自禁地哭了。后来在我分析那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时,学生们分析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料,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就让不同的学生反反复复朗读,有的学生读荷塘美景那段时语言轻松飘逸,使其余同学都沉醉在如烟如雾的美景中,而换另一个学生读,略带沧桑的嗓音让大家领略到的不单是单纯的景色美,还是家事国事下的压抑与惆怅。总之,能使学生获得一种妙不可言的美,这就激发了不同学生的审美个性。
第二,肯定学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带领学生感悟文学之美。
自然的美是一种现实的美,它以其可感的形象,最能激发青少年的审美兴趣,不同的学生对自然的感悟也不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经验,去理解课文所描绘的景观,感受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的壮丽雄浑美,领略绿肥红瘦、茂林修竹的生机勃发之美,享受珍禽异兽的独特美,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激发起对祖国河山的爱,激发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提高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如学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时,我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清幽秀丽。一幅幅画面摇曳多姿,清新俊雅,让人着实感受到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并且在课堂上我让不同的学生结合自己的游览经验,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描绘自己心目中的图像,学生反应很热烈,而且不同学生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感受,这对学生以后的写作也有很大帮助。这些对于美得感受和培养也能使学生的人格气质得到发展和完善,利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追求更高层次的美。
第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个性化审美
以必修二《荷塘月色》为例,个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重视学生自我在文本中的审美体验,通过学生的审美体验教师再随时调整教学进度, 力求突出学生个性化审美与个性化学习的重要性。其次, 对学生的个性化审美应该适时加以引导, 以细节审美为突破口来培养学生个性化审美。如有学生对课文中月色的描写特别有兴趣, 认为作者通过月色的描摹写出了朦胧美的境界, 还特别举出例子———“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只在小路一旁, 漏着几段空隙, 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等, 这些从形、神上写出了月色的美。此时教师可以在鼓励学生的同时, 也发动全班同学找出自己最有审美体验的描写月光的句子, 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文本的审美内蕴。最后, 通过有代表性学生的小结来反馈学生个性化审美的表现。这样的教学步骤,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也使学生个性化审美逐步培养起来。
当然,上述《荷塘月色》一文,学生个性化审美的培养, 一方面来自于教师透过月色之美的体验来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审美的培养,形成个性化的审美;另一方面, 如果教师只是站在文本的高度去引导学生,那么学生的审美教育就只能是单纯的课文审美,还不能进行文艺审美的层次。因此,本人在教学总结后, 还给学生们留下了张若虚的名诗《春江花月夜》,引导学生把这首诗的月色之美与《荷塘月色》的月色之美进行比较体验, 并写出自己对月色审美的全新体验的相关作业。这样一来, 学生们在课后就会对两个文本进行深入解读, 不仅起到了复习巩固的作用, 而且还拓展了学生个性化审美的视野, 更好地满足了学生们个性化审美的需要
第四、提升教师自身审美能力, 拓展学生个性化审美的需求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真正培养学生个性化审美需要, 就必须将教师的审美教学设计融入到学生个性化审美的过程中。因为学生人数众多,个性化审美的需求多样, 再加上课文教学的要求, 要将这些因素都统一到语文审美教学设计中, 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过程。纵使如此,高中语文教师还是应该去尝试通过熟悉学情来梳理学生个性化审美培养的共性, 找到切入学生个性化审美的最大公约数,这样才能确保学生个性化审美的培养。而实际上,学生个性化审美的培养,也并不是语文教师通过教学来全面培养,而是通过教学设计的切入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培养的过程, 这也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转变的要求。
另外,《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大量阅读文学名著,并把名著导读课列入口语交际范畴,这给语文教学又增添另一道亮丽的风景,文学名著是经过千百年淘洗和千百万读者筛选的艺术精品,这些艺术珍品以新鲜独创的艺术形式、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多姿多彩的艺术技巧、荡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而对于经典,大部分学生都怀着一种神圣崇敬的心理,我认为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不能只是被动接受别人眼中的经典,而是要有自己的评论和思想。让学生在读经典作品时,融入自己的情感,达到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为了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来提升个性审美,教师完全可以给学生列出阅读书目,给学生留下自主阅读的时间,然后定期和学生交流审美体验,或者利用自习课、班会课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审美体验。
总之,语文课堂需要美育精神,学生需要有自己的审美个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自然地渗透美育教育”,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美育的熏陶,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美的无限生机!
(陕西省汉中市洋县中学)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我们要经常怀着无限的赞美和敬畏心来看待世界”,此话正说明了审美意识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高中语文教学与美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为此,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应该使美育工作与语文教学改革同步发展,使美育精神重新回归到课堂当中。可是在目前高考压力的逼迫下,高中的语文教学往往把审美要求搁置在一边,或者说教师往往将个体的审美体验通过教学传授给了学生“大一统”的审美教育。这种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的审美个性,因此,个人结合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整理出了,培养学生个性化审美的几个有效途径:
第一,发挥“读” 的作用,激发学生的个性审美。
要让学生感受语文材料的美,这就要实施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美读”,通过读,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感觉经验,使学生在语言的流動中感受课文各种形式的美,进入作品美的意境。每个学生的语言能力不同,教师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感受文章尤其重要。要根据不同的文体,围绕审美目标,在各个教学环节上施以不同的阅读形式。朗读,可以把文章美的思想感情,通过声韵传达出来,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朱自清语)。通过朗读,可以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临其境,耳濡其情。例如,本人在教授《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时,我怕自己不能很好地朗读出那个“情”味,于是精挑细选了一个“情”味十足的美读给学生播放,结果很多学生,尤其是女同学在听那个朗读的时候都情不自禁地哭了。后来在我分析那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时,学生们分析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料,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就让不同的学生反反复复朗读,有的学生读荷塘美景那段时语言轻松飘逸,使其余同学都沉醉在如烟如雾的美景中,而换另一个学生读,略带沧桑的嗓音让大家领略到的不单是单纯的景色美,还是家事国事下的压抑与惆怅。总之,能使学生获得一种妙不可言的美,这就激发了不同学生的审美个性。
第二,肯定学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带领学生感悟文学之美。
自然的美是一种现实的美,它以其可感的形象,最能激发青少年的审美兴趣,不同的学生对自然的感悟也不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经验,去理解课文所描绘的景观,感受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的壮丽雄浑美,领略绿肥红瘦、茂林修竹的生机勃发之美,享受珍禽异兽的独特美,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激发起对祖国河山的爱,激发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提高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如学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时,我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清幽秀丽。一幅幅画面摇曳多姿,清新俊雅,让人着实感受到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并且在课堂上我让不同的学生结合自己的游览经验,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描绘自己心目中的图像,学生反应很热烈,而且不同学生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感受,这对学生以后的写作也有很大帮助。这些对于美得感受和培养也能使学生的人格气质得到发展和完善,利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追求更高层次的美。
第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个性化审美
以必修二《荷塘月色》为例,个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重视学生自我在文本中的审美体验,通过学生的审美体验教师再随时调整教学进度, 力求突出学生个性化审美与个性化学习的重要性。其次, 对学生的个性化审美应该适时加以引导, 以细节审美为突破口来培养学生个性化审美。如有学生对课文中月色的描写特别有兴趣, 认为作者通过月色的描摹写出了朦胧美的境界, 还特别举出例子———“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只在小路一旁, 漏着几段空隙, 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等, 这些从形、神上写出了月色的美。此时教师可以在鼓励学生的同时, 也发动全班同学找出自己最有审美体验的描写月光的句子, 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文本的审美内蕴。最后, 通过有代表性学生的小结来反馈学生个性化审美的表现。这样的教学步骤,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也使学生个性化审美逐步培养起来。
当然,上述《荷塘月色》一文,学生个性化审美的培养, 一方面来自于教师透过月色之美的体验来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审美的培养,形成个性化的审美;另一方面, 如果教师只是站在文本的高度去引导学生,那么学生的审美教育就只能是单纯的课文审美,还不能进行文艺审美的层次。因此,本人在教学总结后, 还给学生们留下了张若虚的名诗《春江花月夜》,引导学生把这首诗的月色之美与《荷塘月色》的月色之美进行比较体验, 并写出自己对月色审美的全新体验的相关作业。这样一来, 学生们在课后就会对两个文本进行深入解读, 不仅起到了复习巩固的作用, 而且还拓展了学生个性化审美的视野, 更好地满足了学生们个性化审美的需要
第四、提升教师自身审美能力, 拓展学生个性化审美的需求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真正培养学生个性化审美需要, 就必须将教师的审美教学设计融入到学生个性化审美的过程中。因为学生人数众多,个性化审美的需求多样, 再加上课文教学的要求, 要将这些因素都统一到语文审美教学设计中, 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过程。纵使如此,高中语文教师还是应该去尝试通过熟悉学情来梳理学生个性化审美培养的共性, 找到切入学生个性化审美的最大公约数,这样才能确保学生个性化审美的培养。而实际上,学生个性化审美的培养,也并不是语文教师通过教学来全面培养,而是通过教学设计的切入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培养的过程, 这也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转变的要求。
另外,《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大量阅读文学名著,并把名著导读课列入口语交际范畴,这给语文教学又增添另一道亮丽的风景,文学名著是经过千百年淘洗和千百万读者筛选的艺术精品,这些艺术珍品以新鲜独创的艺术形式、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多姿多彩的艺术技巧、荡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而对于经典,大部分学生都怀着一种神圣崇敬的心理,我认为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不能只是被动接受别人眼中的经典,而是要有自己的评论和思想。让学生在读经典作品时,融入自己的情感,达到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为了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来提升个性审美,教师完全可以给学生列出阅读书目,给学生留下自主阅读的时间,然后定期和学生交流审美体验,或者利用自习课、班会课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审美体验。
总之,语文课堂需要美育精神,学生需要有自己的审美个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自然地渗透美育教育”,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美育的熏陶,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美的无限生机!
(陕西省汉中市洋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