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阶段正是一个人生涯发展的关键时期,职业生涯探索是大学生此时的主要发展任务之一。本研究以Stumpf 的职业探索理论为理论基础,以阜阳师范学院965名高师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分析了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特点。结果如下:⑴高师学生职业生涯探索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个体之间水平相差较大。⑵高师学生职业生涯探索在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阜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研究专项(2011FSZJ01)
1 问题提出
按照Super的生涯发展观点,15—25岁是人生的职业探索阶段,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包括了解职业信息、选择职业生涯方案、决定职业以及开始工作,大学生正处于这样一种探索阶段,此时的职业生涯探索对其整个人生的生涯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但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并不强,而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危机的到来,促使许多大学生开始逐步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从而进行一些职业生涯探索和尝试。但在此过程中,由于个体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由探索本身带来的动荡、不安、怀疑、努力、试探与不确定,大学生常常会出现抑郁或焦虑的情绪,显得无所适从。
考虑到样本的特殊性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影响,本研究选取职业目标有限、教育教学方式统一的高等师范院校学生作为被试群体。期待发现高师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的独特性,从而帮助师范类学生尽可能地减少职业生涯探索过程的盲目性,理性做出职业决策,顺利择业就业。
2 研究方法
2.1被试
从阜阳师范学院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进行抽样,包括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的理科、文科、艺术体育科学生。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1023份,回收率85.3%,经过筛选和统计整理,保留有效问卷965份,有效率94.3%。
2.2研究工具
采用由曲可佳(2009)编制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问卷》,该问卷共39题,包括五个维度:即自我探索、环境探索、自我-环境匹配、探索信念、探索意向。其中自我探索指个体对于自我内部特征,如人格特征、价值观、兴趣和能力的了解和评价;环境探索,是指个体对于不同职业的性质、内容和前景等各方面职业信息的了解和认识;自我-环境匹配度探索指个体在了解自我特征的基础上,寻找与自我特征、需要和能力相匹配的职业发展方向;探索意向指个体对于职业生涯探索所持有的态度中具有主动倾向的动机;探索信念指个体对于职业生涯探索意义和价值所持有的一种认知。
问卷采用5点式计分方式,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计算各维度项目的平均分作为各维度的得分,各维度均分之和为维度总分,分数越高表明个体的探索程度越高。各维度内α系数在0.78-0.91之间。本次研究中五个维度α系数依次分别为:0.78、0.84、0.83、0.91、0.79。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
3.1.1《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问卷》信度分析
对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和分半信度进行了检验,结果见表1-1。由表1-1可以看出,《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问卷》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1-0.83之间,且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表明该问卷具有较高的同质性,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3.1.2《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问卷》效度分析
根据心理测验理论,一个问卷的总分与各分问卷之间的相关系数可以作为衡量问卷的内容效度指标。本研究的内容效度见表1-2. 由表1-2结果可以看出,该问卷总分与5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呈非常显著水平,这表明《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问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3.2高师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特点
3.2.1高师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总体特征
根据高师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高师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且发展不平衡。从各分量表的得分来看,探索信念得分最高,其次是自我探索维度、环境探索、自我与环境匹配探索、探索意向。此三个分量表的平均分差异非常显著。且从各个维度的配对T检验的结果发现,各维度均分差异显著。同时,从数据中还可以看到,探索信念的标准差较小,离散程度低,而探索意向的标准差较大,离散程度高。
3.2.2高师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年级和性别差异
以年级和性别为自变量,职业生涯探索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年级主效应显著,F(15,2877)=8.037,P<0.001,性别主效应显著,F(5,955)=8.15,P<0.001,而性别与年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3.2.3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专业差异
以专业为自变量,以职业生涯探索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专业主效应显著,F(10,1912)=1.93,P<0.05,通过组间效应的检验发现,在职业生涯探索的五个维度上均表现出显著的专业差异.
2 右上角的字母代表存在显著差异的组别:a=文史专业;b=理科专业;c=艺术体育专业
3.2.4城乡与是否独生子女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比较
以不同生源地(农村、乡镇、县城和城市)和是否独生子女为自变量,以职业生涯探索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生源地的主效应显著,F(15,2865)=2.432,P<0.01。是否獨生子女主效应显著,F(5,953)=1.972,P<0.01。通过组间效应的检验发现,自我探索、环境探索、探索意向在不同生源地间显著差异。 4 讨论与分析
4.1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整体特点
从整体上看,师范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各维度得分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说明师范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水平整体较好,但有待进一步提高。其中最高得分25分,最低分11分,标准差为2.45,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
另外,研究发现在职业生涯探索的五个维度上,师范类大学生的探索信念的得分最高,说明师范类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探索意义和价值持有积极认知,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大多数的师范类大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职业生涯探索,且职业生涯探索对其求职择业和未来发展都有積极意义。
4.2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年级
从年级的角度来看,师范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在不同年级间变化明显,总体上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水平随年级的升高逐渐降低。大四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水平显著低于大一、大二和大三。经过进一步比较年级与年级之间的差异(见表4-4),可以看出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5个维度在年级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但各维度的发展趋势又有所不同。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可能与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特点有关。刚上大学的大一新生对大学生活充满了信心与期待也充满了困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大学生活学习的未知性是导致大一学生职业生涯探索水平较高的原因。进入大二后,大学生逐渐适应了大学的学习生活的环境、方式,因此对外界环境的探索动机降低,而此时又处于对职业生涯目标的探索期,此阶段的探索任务在于发展职业兴趣、确立职业价值观,这些任务的完成都与了解自我特征密切联系,因此到了大二,更多的高师学生开始关注自我探索。值得注意的是大二也是专业课开始的时期,这时但由于对专业的认识还很不够,对职业与未来发展的思考也很不清晰,因此环境探索及探索信念和意向的得分都不高。而到了大三,许多学生对专业已经有比较多的了解,职业目标逐渐明确,因此又重新开始思考专业、前途、发展和自我的关系,同时开始为实现职业目标而进行针对性的准备。因此,大三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水平有所起伏,尤其是在环境探索和自我与环境的匹配度上探索水平起伏明显。
4.3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性别差异
研究发现,在环境探索和探索信念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生得分高于男生,而自我探索、匹配度探索和探索意向上不存在性别差异。说明师范类大学女生认为职业生涯探索更有意义和价值且在职业信息的搜索上表现更突出。这与国内部分研究不太一致,李亚真(2005)、王辉(2008)发现在生涯探索上大学男生比女生更成熟。究其原因可能与师范类院校的特点有直接关系,师范院校女多男少,女大学生少了一些性别自卑感,也多了一些竞争机会,尤其是在兼职或某些专业实习方面实力更强,因此在环境探索上表现的比男生更积极。而严峻的就业压力更容易使女生产生危机意识,因此表现出高于同年级男生的探索信念。而在其他维度上性别差异不显著,这与陈欣怡(2000)的研究结论一致,她发现不同性别的大学三、四年级学生在生涯探索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推断这可能与日趋变化的男女两性的性别角色态度观有关,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态度观已逐渐进入中国社会和家庭,同时由于高学历女性所承担的双重社会角色将给她们带来更大的生涯发展压力,因此高师女生表现得更积极也是可以理解的。
4.4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专业差异
在职业生涯探索的五个维度上,不同专业的师范类大学生均存在显著差异,但差异(除了自我探索外)主要集中在文科与理科师范类大学生之间。文科师范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显著高于理科生。这主要与文科专业性质和择业范围较宽广有关,理工科的学习负担较重,相比较而言,文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要更多,对职业生涯的思考和行为也更多,因此其职业生涯探索水平要更高。
4.5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城乡和独生子女差异
在考察不同生源地和独生子女情况对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影响时发现,来自城市的师范类大学生在自我探索和环境探索上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独生子女在除在匹配度探索上与非独生子女无显著差异外,其他的探索均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说明城市学生和独生子女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行为更多,探索动机也更强。这与以往的研究基本一致,Brown(1999)发现城市学生比郊区学生的职业探索得分更高;曲可佳(2010)的研究发现,城市学生在探索意向和自我探索维度上均显著高于农村学生。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探索信念上,本研究与曲可佳的结果不太一致,曲可佳发现农村学生的探索信念显著高于城市学生,而本研究中农村学生的探索信念低于城市学生。这可能与样本的特征有关,样本中独生子女大多来自城市,而更多的非独生子女来自农村。受家庭环境、父母职业、父母受教育水平的影响,来自城市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更容易适应大学生活,家庭也更关注其职业探索,因此也就更容易表现出探索行为和较强的探索动机。这也可以解释研究中生源地与独生子女对师范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存在交互作用的现象。
作者简介:段姗姗(1981-),女,讲师,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阜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研究专项(2011FSZJ01)
1 问题提出
按照Super的生涯发展观点,15—25岁是人生的职业探索阶段,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包括了解职业信息、选择职业生涯方案、决定职业以及开始工作,大学生正处于这样一种探索阶段,此时的职业生涯探索对其整个人生的生涯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但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并不强,而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危机的到来,促使许多大学生开始逐步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从而进行一些职业生涯探索和尝试。但在此过程中,由于个体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由探索本身带来的动荡、不安、怀疑、努力、试探与不确定,大学生常常会出现抑郁或焦虑的情绪,显得无所适从。
考虑到样本的特殊性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影响,本研究选取职业目标有限、教育教学方式统一的高等师范院校学生作为被试群体。期待发现高师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的独特性,从而帮助师范类学生尽可能地减少职业生涯探索过程的盲目性,理性做出职业决策,顺利择业就业。
2 研究方法
2.1被试
从阜阳师范学院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进行抽样,包括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的理科、文科、艺术体育科学生。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1023份,回收率85.3%,经过筛选和统计整理,保留有效问卷965份,有效率94.3%。
2.2研究工具
采用由曲可佳(2009)编制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问卷》,该问卷共39题,包括五个维度:即自我探索、环境探索、自我-环境匹配、探索信念、探索意向。其中自我探索指个体对于自我内部特征,如人格特征、价值观、兴趣和能力的了解和评价;环境探索,是指个体对于不同职业的性质、内容和前景等各方面职业信息的了解和认识;自我-环境匹配度探索指个体在了解自我特征的基础上,寻找与自我特征、需要和能力相匹配的职业发展方向;探索意向指个体对于职业生涯探索所持有的态度中具有主动倾向的动机;探索信念指个体对于职业生涯探索意义和价值所持有的一种认知。
问卷采用5点式计分方式,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计算各维度项目的平均分作为各维度的得分,各维度均分之和为维度总分,分数越高表明个体的探索程度越高。各维度内α系数在0.78-0.91之间。本次研究中五个维度α系数依次分别为:0.78、0.84、0.83、0.91、0.79。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
3.1.1《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问卷》信度分析
对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和分半信度进行了检验,结果见表1-1。由表1-1可以看出,《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问卷》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1-0.83之间,且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表明该问卷具有较高的同质性,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3.1.2《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问卷》效度分析
根据心理测验理论,一个问卷的总分与各分问卷之间的相关系数可以作为衡量问卷的内容效度指标。本研究的内容效度见表1-2. 由表1-2结果可以看出,该问卷总分与5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呈非常显著水平,这表明《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问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3.2高师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特点
3.2.1高师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总体特征
根据高师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高师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且发展不平衡。从各分量表的得分来看,探索信念得分最高,其次是自我探索维度、环境探索、自我与环境匹配探索、探索意向。此三个分量表的平均分差异非常显著。且从各个维度的配对T检验的结果发现,各维度均分差异显著。同时,从数据中还可以看到,探索信念的标准差较小,离散程度低,而探索意向的标准差较大,离散程度高。
3.2.2高师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年级和性别差异
以年级和性别为自变量,职业生涯探索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年级主效应显著,F(15,2877)=8.037,P<0.001,性别主效应显著,F(5,955)=8.15,P<0.001,而性别与年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3.2.3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专业差异
以专业为自变量,以职业生涯探索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专业主效应显著,F(10,1912)=1.93,P<0.05,通过组间效应的检验发现,在职业生涯探索的五个维度上均表现出显著的专业差异.
2 右上角的字母代表存在显著差异的组别:a=文史专业;b=理科专业;c=艺术体育专业
3.2.4城乡与是否独生子女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比较
以不同生源地(农村、乡镇、县城和城市)和是否独生子女为自变量,以职业生涯探索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生源地的主效应显著,F(15,2865)=2.432,P<0.01。是否獨生子女主效应显著,F(5,953)=1.972,P<0.01。通过组间效应的检验发现,自我探索、环境探索、探索意向在不同生源地间显著差异。 4 讨论与分析
4.1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整体特点
从整体上看,师范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各维度得分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说明师范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水平整体较好,但有待进一步提高。其中最高得分25分,最低分11分,标准差为2.45,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
另外,研究发现在职业生涯探索的五个维度上,师范类大学生的探索信念的得分最高,说明师范类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探索意义和价值持有积极认知,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大多数的师范类大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职业生涯探索,且职业生涯探索对其求职择业和未来发展都有積极意义。
4.2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年级
从年级的角度来看,师范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在不同年级间变化明显,总体上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水平随年级的升高逐渐降低。大四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水平显著低于大一、大二和大三。经过进一步比较年级与年级之间的差异(见表4-4),可以看出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5个维度在年级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但各维度的发展趋势又有所不同。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可能与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特点有关。刚上大学的大一新生对大学生活充满了信心与期待也充满了困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大学生活学习的未知性是导致大一学生职业生涯探索水平较高的原因。进入大二后,大学生逐渐适应了大学的学习生活的环境、方式,因此对外界环境的探索动机降低,而此时又处于对职业生涯目标的探索期,此阶段的探索任务在于发展职业兴趣、确立职业价值观,这些任务的完成都与了解自我特征密切联系,因此到了大二,更多的高师学生开始关注自我探索。值得注意的是大二也是专业课开始的时期,这时但由于对专业的认识还很不够,对职业与未来发展的思考也很不清晰,因此环境探索及探索信念和意向的得分都不高。而到了大三,许多学生对专业已经有比较多的了解,职业目标逐渐明确,因此又重新开始思考专业、前途、发展和自我的关系,同时开始为实现职业目标而进行针对性的准备。因此,大三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水平有所起伏,尤其是在环境探索和自我与环境的匹配度上探索水平起伏明显。
4.3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性别差异
研究发现,在环境探索和探索信念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生得分高于男生,而自我探索、匹配度探索和探索意向上不存在性别差异。说明师范类大学女生认为职业生涯探索更有意义和价值且在职业信息的搜索上表现更突出。这与国内部分研究不太一致,李亚真(2005)、王辉(2008)发现在生涯探索上大学男生比女生更成熟。究其原因可能与师范类院校的特点有直接关系,师范院校女多男少,女大学生少了一些性别自卑感,也多了一些竞争机会,尤其是在兼职或某些专业实习方面实力更强,因此在环境探索上表现的比男生更积极。而严峻的就业压力更容易使女生产生危机意识,因此表现出高于同年级男生的探索信念。而在其他维度上性别差异不显著,这与陈欣怡(2000)的研究结论一致,她发现不同性别的大学三、四年级学生在生涯探索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推断这可能与日趋变化的男女两性的性别角色态度观有关,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态度观已逐渐进入中国社会和家庭,同时由于高学历女性所承担的双重社会角色将给她们带来更大的生涯发展压力,因此高师女生表现得更积极也是可以理解的。
4.4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专业差异
在职业生涯探索的五个维度上,不同专业的师范类大学生均存在显著差异,但差异(除了自我探索外)主要集中在文科与理科师范类大学生之间。文科师范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显著高于理科生。这主要与文科专业性质和择业范围较宽广有关,理工科的学习负担较重,相比较而言,文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要更多,对职业生涯的思考和行为也更多,因此其职业生涯探索水平要更高。
4.5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城乡和独生子女差异
在考察不同生源地和独生子女情况对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影响时发现,来自城市的师范类大学生在自我探索和环境探索上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独生子女在除在匹配度探索上与非独生子女无显著差异外,其他的探索均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说明城市学生和独生子女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行为更多,探索动机也更强。这与以往的研究基本一致,Brown(1999)发现城市学生比郊区学生的职业探索得分更高;曲可佳(2010)的研究发现,城市学生在探索意向和自我探索维度上均显著高于农村学生。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探索信念上,本研究与曲可佳的结果不太一致,曲可佳发现农村学生的探索信念显著高于城市学生,而本研究中农村学生的探索信念低于城市学生。这可能与样本的特征有关,样本中独生子女大多来自城市,而更多的非独生子女来自农村。受家庭环境、父母职业、父母受教育水平的影响,来自城市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更容易适应大学生活,家庭也更关注其职业探索,因此也就更容易表现出探索行为和较强的探索动机。这也可以解释研究中生源地与独生子女对师范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存在交互作用的现象。
作者简介:段姗姗(1981-),女,讲师,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