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对对初中阶段的写作这样要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在表达与交流方面要求学生尽量做到: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从阅读上看,这样的“推敲、锤炼语言”,和写作时 “借助语感”做到“文从字顺”,就是一种“语文意识”。 我通过连续五年新课程的教学,深切地体会到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是掌握母语、搞好课程改革的关键。
一、阅读中的语文意识
看文学作品,要引导学生注意它的语言文字。要求学生阅读时关注文章的精彩妥帖,分析作者心里所要的说的与手里所写出来的是否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能够用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
如鲁迅的《故乡》中的遣词造句,写闰土的少年和现在、写杨二嫂的肖像和她语言的尖酸……这种精确妥帖的语言、准确生动的肖像刻画需要作者尖锐的敏感,极端的严谨和深厚的语言功底。阅读时要求学生换一个近义词来取代鲁迅先生的语言,然后分析是否还能达到原来的效果。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语言在特殊环境中的魅力。
现在的中学生阅读面很宽,许多学生平时也很喜欢看书,但是语言文字水平还是很低,写一篇作文七拼八凑,词不达意,要说的问题啰里啰唆,让别人读来费劲。也有一些喜爱看书的学生,对生活中的人与事极有见地,但文章总显得粗糙,文句混乱,用语随意。
分析其原因,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关注的仅仅是表达的内容,即文章写了什么,却忽视了表达的形式,即文章是如何写的,这便是缺乏自觉的语文意识,缺少对语言文字运用上的留心。特别的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新的词汇、新的寓意,吸取从社会变革中产生的新词,新的文章。取其精华。更要去其糟粕,让学生不要读一些流行的乌七八糟的文章。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根本区别在于,其他学科关注的是“说的内容”,也即是“说了些什么”简而言之也就是答案;惟有语文学科最终关注的是“说的形式”,也即是怎么表达。即说的过程。只有用心关注“怎么说”,立足于表达的形式,才能准确地把握“说什么”,领悟表达的内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和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
二、写作中的语文意识
在写作教学中,关注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语言世界,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一定能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起学生良好的语感,形成优秀的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
作文评改是培养学生语文意识的极好途径,在咬文嚼字中,培养的是学生的反思意识与对文字“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关注文字应从意义和声音两方面着眼。意义,即把握文字的表达内容,品味文字的内涵;声音,即领悟文字的节奏。
在评改中,从意义与声音两方面读读、品品、说说、写写,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情趣,懂得、欣赏、运用,培养学生理性的怀疑与批判精神。我在作文评改的具体实践中是这样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的。
有一次我布置了一篇写景作文,大多数学生写的很出色,其中有一篇得了满分,文章结构平稳,最突出的地方在于语言的优美与隽永。但是再优秀的作文也有不足之处,何况是初二的学生作文呢?此文的瑕疵也正是语言。我安排了一节“挑刺满分”的写作评改课,设计了几个问题:评价一篇好文章的标准是什么?还记得你读过的一篇好文章吗?你最看重什么?你关注过别人语言文字的运用吗?对一本好书,你最关心的是什么?这位同学的作文是一篇好文章吗?你能找出它语言运用上的不足吗?
这几个问题,首先帮助学生站在理性的高度总结评判好文章的标准,并唤起学生记忆宝库中的好文章,以感性来印证理性,学生大都能从结构、立意、内容、语言角度评判。其次,引导学生聚焦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是理论上的点拨,学生感觉到原来最重要的是语言怎么恰如其分,并反问自己的阅读经历。
再次,以这次作文满分的文章为例,首先赏析语言文字运用上的妙处。最后,挑刺满分作文,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找出语言运用上的不够“精确妥帖”之处,推敲斟酌他人字句的差错。来不及在课堂上思考完整的,则要求课后以读书笔记的形式,整理写出赏析与评价。
除了给别人的文章挑刺,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文章也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即想要说的)找到合适的表达内容与形式(即说什么与怎么说),即选择合适的新颖的表达内容。其次,反思关注自己的表达,对自己文字的有意注意与不断修正。尤其是后者,在修改中做自己严厉的批评者,锤炼自己的审美趣味。再次,整理自己的思考,完成自己的好文章,文从笔顺,意到笔随。
不仅是平时的阅读、写作教学,我以为语文意识还需融合在日常生活中,我布置的作业,全部围绕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其中包括:如整理修改你自己初中以来比较满意的习作,加强文句上的斟酌推敲,编一本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文集;生活中常常能听到绝妙好语,或幽默生动,或睿智深刻,或准确有力,准备专用的日记本记录话语与特定情境,并简要分析,记录歇后语等。总之,只要坚持注意语言文字,学生的语文意识便在阅读、写作中逐步提高。
(江西省广昌县盱江中学)
从阅读上看,这样的“推敲、锤炼语言”,和写作时 “借助语感”做到“文从字顺”,就是一种“语文意识”。 我通过连续五年新课程的教学,深切地体会到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是掌握母语、搞好课程改革的关键。
一、阅读中的语文意识
看文学作品,要引导学生注意它的语言文字。要求学生阅读时关注文章的精彩妥帖,分析作者心里所要的说的与手里所写出来的是否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能够用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
如鲁迅的《故乡》中的遣词造句,写闰土的少年和现在、写杨二嫂的肖像和她语言的尖酸……这种精确妥帖的语言、准确生动的肖像刻画需要作者尖锐的敏感,极端的严谨和深厚的语言功底。阅读时要求学生换一个近义词来取代鲁迅先生的语言,然后分析是否还能达到原来的效果。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语言在特殊环境中的魅力。
现在的中学生阅读面很宽,许多学生平时也很喜欢看书,但是语言文字水平还是很低,写一篇作文七拼八凑,词不达意,要说的问题啰里啰唆,让别人读来费劲。也有一些喜爱看书的学生,对生活中的人与事极有见地,但文章总显得粗糙,文句混乱,用语随意。
分析其原因,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关注的仅仅是表达的内容,即文章写了什么,却忽视了表达的形式,即文章是如何写的,这便是缺乏自觉的语文意识,缺少对语言文字运用上的留心。特别的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新的词汇、新的寓意,吸取从社会变革中产生的新词,新的文章。取其精华。更要去其糟粕,让学生不要读一些流行的乌七八糟的文章。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根本区别在于,其他学科关注的是“说的内容”,也即是“说了些什么”简而言之也就是答案;惟有语文学科最终关注的是“说的形式”,也即是怎么表达。即说的过程。只有用心关注“怎么说”,立足于表达的形式,才能准确地把握“说什么”,领悟表达的内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和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
二、写作中的语文意识
在写作教学中,关注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语言世界,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一定能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起学生良好的语感,形成优秀的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
作文评改是培养学生语文意识的极好途径,在咬文嚼字中,培养的是学生的反思意识与对文字“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关注文字应从意义和声音两方面着眼。意义,即把握文字的表达内容,品味文字的内涵;声音,即领悟文字的节奏。
在评改中,从意义与声音两方面读读、品品、说说、写写,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情趣,懂得、欣赏、运用,培养学生理性的怀疑与批判精神。我在作文评改的具体实践中是这样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的。
有一次我布置了一篇写景作文,大多数学生写的很出色,其中有一篇得了满分,文章结构平稳,最突出的地方在于语言的优美与隽永。但是再优秀的作文也有不足之处,何况是初二的学生作文呢?此文的瑕疵也正是语言。我安排了一节“挑刺满分”的写作评改课,设计了几个问题:评价一篇好文章的标准是什么?还记得你读过的一篇好文章吗?你最看重什么?你关注过别人语言文字的运用吗?对一本好书,你最关心的是什么?这位同学的作文是一篇好文章吗?你能找出它语言运用上的不足吗?
这几个问题,首先帮助学生站在理性的高度总结评判好文章的标准,并唤起学生记忆宝库中的好文章,以感性来印证理性,学生大都能从结构、立意、内容、语言角度评判。其次,引导学生聚焦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是理论上的点拨,学生感觉到原来最重要的是语言怎么恰如其分,并反问自己的阅读经历。
再次,以这次作文满分的文章为例,首先赏析语言文字运用上的妙处。最后,挑刺满分作文,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找出语言运用上的不够“精确妥帖”之处,推敲斟酌他人字句的差错。来不及在课堂上思考完整的,则要求课后以读书笔记的形式,整理写出赏析与评价。
除了给别人的文章挑刺,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文章也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即想要说的)找到合适的表达内容与形式(即说什么与怎么说),即选择合适的新颖的表达内容。其次,反思关注自己的表达,对自己文字的有意注意与不断修正。尤其是后者,在修改中做自己严厉的批评者,锤炼自己的审美趣味。再次,整理自己的思考,完成自己的好文章,文从笔顺,意到笔随。
不仅是平时的阅读、写作教学,我以为语文意识还需融合在日常生活中,我布置的作业,全部围绕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其中包括:如整理修改你自己初中以来比较满意的习作,加强文句上的斟酌推敲,编一本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文集;生活中常常能听到绝妙好语,或幽默生动,或睿智深刻,或准确有力,准备专用的日记本记录话语与特定情境,并简要分析,记录歇后语等。总之,只要坚持注意语言文字,学生的语文意识便在阅读、写作中逐步提高。
(江西省广昌县盱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