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两年,备受评论界和同行关注的一档电视节目,应该说是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习惯于注视央视改革进程而极少把目光投向省、市媒体的《南方周末》曾经用了一个整版的文字对《南京零距离》的制片人和另类主持光头孟非做了专访,而在以自由申请设置个人论坛为网民称道、聚集了大量人气的西祠网站上,有关《南京零距离》的讨论区就有4个之多。
一档60分钟的新闻节目开播第一年就取得了广告收入5000万元的奇迹,而且因为它的成功为一直波澜不兴的江苏电视台赢得了如同“电视湘军”一样轰动的明星效应,一时间,全国各地的观摩队伍蜂拥而至,各种角度的分析文本纷纷出炉,抛开《南京零距离》对业界常规新闻手段的一揽子式打破,不说《南京零距离》对百姓新闻事件的集装箱式反映,作为一个普通的电视从业者,我从它居高不下的收视率中看到的是电视节目本土化的改革方向。
其实,有关城市电视台节目本土化的提法早已有之,只是在全国数百家城市台中,极少有在本土化特色上做出成绩的栏目,而恰恰是各省台的城市频道、都市频道以当地省会城市电视台为竞争对手主攻本土观众,纷纷取得了骄人的收视指数和经济效益。如今,感受着央视传媒大鳄已然形成的巨大压力,倾听着省级电视台加快频道整合梳理的匆匆步伐,基本停留在维持生产或小步前进的城市电视台,如何寻找到自己未来的生存理由?能够应对这个问号的第一个选择项,似乎仍然是回避不开的“本土化”。
本土化是地方电视台的先天优势。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就城市电视台来说,其经济实力无法与大台抗衡,播出范围受地域限制,但是其在本土观众心目中所具有的亲近感和亲和力却是印在自己屏幕上的先天胎记。同时,因为城市电视台的编辑、记者等创作队伍基本由本地居民构成,出生的医院、就读的学校、恋爱的公园……亲人、邻居、朋友……他们与这个城市丝丝缕缕的关联,使得他们手中的摄像机也会带上感情,有了生命。虽然城市电视台的机器少、人力缺,但是就投入到所在地域的报道力量和报道时长而言,它却是无可比拟的,基于“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术原理,单位地域占有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绝对优势的城市台,在节目本土化的比拼中没有输掉的道理。
挖掘本土资源已经成为现时地方媒体竞争的主要手段。注意一下省级电视台的频道设置,往往会看到一个城市频道或者都市频道,与那些财经、生活、法制、影视命名等专业化频道不同,城市频道或者都市频道也和卫星频道一样扮演着新闻综合频道的角色,某种意义上称它们是省会频道似乎更准确。而且无论从设立频道的初衷还是实际运行的效果都不难看出,城市频道或者都市频道担当了省级台与省会城市台正面竞争的尖兵的作用。
服务本土观众也是新闻事业改革创新的要求。无论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还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都要求我们的摄像机要更多地向下对准基层群众,以新闻工作者的良知和责任真正站到本土民众中去,触摸他们的心灵,体验他们的情感,感受他们的喜悲,领会他们的好恶。远的看,央视《新闻联播》已经遵照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大幅度地减少了会议和领导日常活动的报道内容,基层新闻在这一重要电视栏目出现的比重越来越大;近的看,连续两年进行的河南卫视栏目竞标,就出现了“魅力中原”“锦绣中原”“直播河南”等一批强调本土特征的应标方案。作为本身就和本土观众联系密切的城市电视台来说,更有理由也更有条件在反映本土民众意愿,展现本土发展风貌上做得更充分、更具特色。
那么,在创作“本土化”这篇文章上,城市电视台又该怎么落笔呢?
要充分研究本土观众,研究本土文化。因为新闻行业旧有的浮躁心态,因为电视媒介惯常的形象表达,使得电视从业人员容易对本土化的理解流于简单,以为镜头里出现的是这一方的街道楼房,话筒里传出的是这一地的乡音方言就是本土化了。这样惰性的认知无疑是肤浅和错误的,也正是缘于这样惰性的认知,我们的城市观众难以从一成不变、似曾相识的电视屏幕上,得到情感的认同和心灵的共鸣。作为现代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城市电视台的栏目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融入到一个城市的文化血脉中了,而且它还反作用地影响着一个城市文化品格的修正完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静下心来、俯下身去,探寻这个城市的成长历程,寻找这个城市的个性精神,研究这个城市的民众气质,调查这个城市的发展愿景,只有这样,我们做出的电视节目即使不去刻意张扬,也会烙上本土化的深深印痕。
要改变模仿央视和省台栏目设置的思维惯性。本土化的内容建设必然要求本土化的形式配套,反过来说,泛化的形式构成也必然制造出泛化的内容表达。长期以来,电视行业的行政化思维模式影响、决定了电视栏目的业务发展,城市电视台的栏目结构盲目照搬照抄中央台、省台的模式,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结果是,城市电视台的内容建设上也出现了以模仿抄袭为主的空洞现实。因此,要走本土化的电视道路,就必须彻底改变过去的唯央视马首是瞻的办节目思路。这里我们不妨举个例子,曾经因为《凤凰早班车》的影响,全国电视媒体兴起了一阵“说新闻”的潮流,但是殊不知“凤凰”的“说”是建立在陈鲁豫超乎寻常的记忆力之上的,是不可复制的。而时下真正把“说新闻”做出彩的两个——北京台的《第七日》和湖南台的《晚间新闻》,恰恰都不是学习“凤凰”的,它们“说”得精彩“说”得出新,却是基于这两个节目自身浓厚的本土特征。
新闻的本土化易操作,专题栏目的本土化却更重要。就电视节目的外在表现形式而言,新闻是其中模式化特征最强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新闻节目的本土化无须在节目形式上进行相对应的创新改造而最容易进行,同样是这个原因,造成了省级台城市频道或都市频道最先选择了新闻节目的本土化竞争入手,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如此,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都市报道》亦如此,而且为它们主要赢取收视率的曝光性报道,恰恰是下级电视台的劣势所在。基于这样的现实,城市电视台时下的本土化努力应该倾向于专题栏目方面,如地域特征鲜明的社会文化栏目、专业性较强的科教文化栏目等。在这方面,西安电视台二套的《家住西安》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一周三期的《家住西安》分别借助《人物》、《记事》、《话题》、《排行》、《瞬间》、《读书》等子栏目来打造西安之子,展现西安风情,纵论西安风云,“以地域文化的视角关注西安,在城市文化的比较中认识西安”的节目理念,使该栏目在受众和同行中取得了宝贵的口碑。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
编校:杨彩霞
一档60分钟的新闻节目开播第一年就取得了广告收入5000万元的奇迹,而且因为它的成功为一直波澜不兴的江苏电视台赢得了如同“电视湘军”一样轰动的明星效应,一时间,全国各地的观摩队伍蜂拥而至,各种角度的分析文本纷纷出炉,抛开《南京零距离》对业界常规新闻手段的一揽子式打破,不说《南京零距离》对百姓新闻事件的集装箱式反映,作为一个普通的电视从业者,我从它居高不下的收视率中看到的是电视节目本土化的改革方向。
其实,有关城市电视台节目本土化的提法早已有之,只是在全国数百家城市台中,极少有在本土化特色上做出成绩的栏目,而恰恰是各省台的城市频道、都市频道以当地省会城市电视台为竞争对手主攻本土观众,纷纷取得了骄人的收视指数和经济效益。如今,感受着央视传媒大鳄已然形成的巨大压力,倾听着省级电视台加快频道整合梳理的匆匆步伐,基本停留在维持生产或小步前进的城市电视台,如何寻找到自己未来的生存理由?能够应对这个问号的第一个选择项,似乎仍然是回避不开的“本土化”。
本土化是地方电视台的先天优势。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就城市电视台来说,其经济实力无法与大台抗衡,播出范围受地域限制,但是其在本土观众心目中所具有的亲近感和亲和力却是印在自己屏幕上的先天胎记。同时,因为城市电视台的编辑、记者等创作队伍基本由本地居民构成,出生的医院、就读的学校、恋爱的公园……亲人、邻居、朋友……他们与这个城市丝丝缕缕的关联,使得他们手中的摄像机也会带上感情,有了生命。虽然城市电视台的机器少、人力缺,但是就投入到所在地域的报道力量和报道时长而言,它却是无可比拟的,基于“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术原理,单位地域占有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绝对优势的城市台,在节目本土化的比拼中没有输掉的道理。
挖掘本土资源已经成为现时地方媒体竞争的主要手段。注意一下省级电视台的频道设置,往往会看到一个城市频道或者都市频道,与那些财经、生活、法制、影视命名等专业化频道不同,城市频道或者都市频道也和卫星频道一样扮演着新闻综合频道的角色,某种意义上称它们是省会频道似乎更准确。而且无论从设立频道的初衷还是实际运行的效果都不难看出,城市频道或者都市频道担当了省级台与省会城市台正面竞争的尖兵的作用。
服务本土观众也是新闻事业改革创新的要求。无论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还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都要求我们的摄像机要更多地向下对准基层群众,以新闻工作者的良知和责任真正站到本土民众中去,触摸他们的心灵,体验他们的情感,感受他们的喜悲,领会他们的好恶。远的看,央视《新闻联播》已经遵照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大幅度地减少了会议和领导日常活动的报道内容,基层新闻在这一重要电视栏目出现的比重越来越大;近的看,连续两年进行的河南卫视栏目竞标,就出现了“魅力中原”“锦绣中原”“直播河南”等一批强调本土特征的应标方案。作为本身就和本土观众联系密切的城市电视台来说,更有理由也更有条件在反映本土民众意愿,展现本土发展风貌上做得更充分、更具特色。
那么,在创作“本土化”这篇文章上,城市电视台又该怎么落笔呢?
要充分研究本土观众,研究本土文化。因为新闻行业旧有的浮躁心态,因为电视媒介惯常的形象表达,使得电视从业人员容易对本土化的理解流于简单,以为镜头里出现的是这一方的街道楼房,话筒里传出的是这一地的乡音方言就是本土化了。这样惰性的认知无疑是肤浅和错误的,也正是缘于这样惰性的认知,我们的城市观众难以从一成不变、似曾相识的电视屏幕上,得到情感的认同和心灵的共鸣。作为现代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城市电视台的栏目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融入到一个城市的文化血脉中了,而且它还反作用地影响着一个城市文化品格的修正完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静下心来、俯下身去,探寻这个城市的成长历程,寻找这个城市的个性精神,研究这个城市的民众气质,调查这个城市的发展愿景,只有这样,我们做出的电视节目即使不去刻意张扬,也会烙上本土化的深深印痕。
要改变模仿央视和省台栏目设置的思维惯性。本土化的内容建设必然要求本土化的形式配套,反过来说,泛化的形式构成也必然制造出泛化的内容表达。长期以来,电视行业的行政化思维模式影响、决定了电视栏目的业务发展,城市电视台的栏目结构盲目照搬照抄中央台、省台的模式,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结果是,城市电视台的内容建设上也出现了以模仿抄袭为主的空洞现实。因此,要走本土化的电视道路,就必须彻底改变过去的唯央视马首是瞻的办节目思路。这里我们不妨举个例子,曾经因为《凤凰早班车》的影响,全国电视媒体兴起了一阵“说新闻”的潮流,但是殊不知“凤凰”的“说”是建立在陈鲁豫超乎寻常的记忆力之上的,是不可复制的。而时下真正把“说新闻”做出彩的两个——北京台的《第七日》和湖南台的《晚间新闻》,恰恰都不是学习“凤凰”的,它们“说”得精彩“说”得出新,却是基于这两个节目自身浓厚的本土特征。
新闻的本土化易操作,专题栏目的本土化却更重要。就电视节目的外在表现形式而言,新闻是其中模式化特征最强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新闻节目的本土化无须在节目形式上进行相对应的创新改造而最容易进行,同样是这个原因,造成了省级台城市频道或都市频道最先选择了新闻节目的本土化竞争入手,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如此,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都市报道》亦如此,而且为它们主要赢取收视率的曝光性报道,恰恰是下级电视台的劣势所在。基于这样的现实,城市电视台时下的本土化努力应该倾向于专题栏目方面,如地域特征鲜明的社会文化栏目、专业性较强的科教文化栏目等。在这方面,西安电视台二套的《家住西安》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一周三期的《家住西安》分别借助《人物》、《记事》、《话题》、《排行》、《瞬间》、《读书》等子栏目来打造西安之子,展现西安风情,纵论西安风云,“以地域文化的视角关注西安,在城市文化的比较中认识西安”的节目理念,使该栏目在受众和同行中取得了宝贵的口碑。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
编校: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