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山东省旅游市场竞争态势的分析,得出莱芜在全省旅游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进而提出实现莱芜市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莱芜市 旅游产业发展 对策
一、山东省旅游产业区域发展态势分析
按照目前我国旅游产业的统计方法,反映一个地区旅游产业宏观运行状况的主要指标有: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接待国内游客人次、接待入境游客人次5大指标。这5大指标中前3个指标反映旅游产业的收益及构成状况,后2个指标主要反映旅游产业的规模状况。透过各市旅游产业运行的主要指标,可以清晰窥见我省旅游市场的竞争态势和各市所处的位置。
1.从旅游总收入分析可以看出,我省旅游市场形成了群雄逐鹿重新洗牌的格局。旅游总收入包括国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收入,是我国目前反映国家和地区旅游产业总量的一个重要指标。2008年山东省各地市普遍加大了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旅游产业均快速发展,但由于产业基础和产业成长的差异,导致各市旅游总收入排名发生变化。位次上升的有潍坊、枣庄、东营3个市(区)。潍坊旅游业连续两年位次前移,继2007年超过淄博之后继续发力,2008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48.5亿元,又一举超越临沂,占山东省各地市旅游总收入的第六位;枣庄超过日照由第12位上升为第11位;东营超过德州由第15位上升为第14位。泰安、临沂、聊城、滨州等4个地市位次下降。青岛、烟台、济南、威海、济宁、淄博、日照、德州、菏泽、莱芜等10个地市位次保持不动。潍坊、淄博等地旅游业异军突起,旅游总收入分别以148.5亿元、127.1亿元跻身于过百亿元旅游大市行列,至此全省旅游总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地市由上年的7个增加到9个。济南、烟台双双率先突破旅游总收入200亿元。
2.从旅游总收入增幅(%)分析可以看出,各省旅游产业呈现出高位增长的态势。2008年全省旅游总收入比上年增长21.2%,东营增长39.7%,超过全省18.5个百分点,名列各地市第一。增幅超过30%以上的地市还有潍坊、德州、菏泽、泰安、临沂、淄博等6个地市。莱芜旅游总收入比上年增长24.9%,在全省居第10位。
3.从国内旅游收入分析可以看出,各市旅游总收入在全省旅游市场的地位,基本由国内旅游收入决定。2008年国内旅游收入前10名地市名单,除潍坊、临沂在排序上略有变化外,与全省旅游总收入前10名地市名单是一样的。这说明国内旅游收入基本决定了各市旅游总收入在全省旅游市场的地位。莱芜市国内旅游收入13.0亿元,排全省第17位,与莱芜在全省旅游总收入排序一样。
4.从国际旅游收入分析可以看出,沿海地市居前列。2008年全省入境旅游收入排在前4名的地市,除泰安外,其他3个地市均属沿海地区,其中超过1亿美元的有3个地市,依次为青岛、烟台、威海;超过5000万美元的有4个地市,依次为泰安、济南、潍坊、济宁;超过1000万美元的有4个地市,依次为淄博、日照、临沂、东营;超过500万美元的有德州、聊城、滨州3个地市。青岛以50045.4万美元的绝对优势,排在全省入境旅游收入第一名。
5.从接待国内游客人次分析可以看出,各市间竞争更趋激烈。2008年青岛接待国内游客数量达到3389.5万人次,是全省唯一一个超过3000万人次的地市,超过2000万人次的有烟台、济南、济宁、临沂4个地市。烟台、济南2个地市都在2300万人次的水平;潍坊、泰安2个地市都在1800万人次的水平,差距都很小,因此各地市间竞争将更趋激烈,到今年底座次如何排列尚难预料。
6.从接待入境游客人次分析可以看出,国际游客的流向和我省主要国际旅游目的地。2008年我省接待入境游客人次前6位的地市依次是:青岛、烟台、威海、济宁、泰安、济南,共接待入境游客199.29万人次,占当年全省入境游客的78.5%。青岛是目前唯一一个年接待超过50万人次的省份,达到80.13万人次,为全省接待入境游客的龙头,比第二名烟台多出44.92万人次。
二、莱芜在全省旅游市场竞争中地位分析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旅游业步入一个快速发展期。2007年莱芜市旅游总收入突破十亿元大关,2008年又实现旅游总收入13.1亿元,在建设旅游经济的征途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是与先进地市相比,莱芜仍有明显的差距,突出表现为“三个偏低”:即国内旅游收入和游客的人均消费偏低;旅游产业的外向度偏低;旅游产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偏低。
1.国内旅游收入和游客的人均消费偏低。2008年莱芜莱芜接待国内游客的旅游总收入13.0亿元,列全省第17位,同期国内游客人均消费359元,列全省第17位。2008年全省接待国内游客人均消费超过750元的地市有青岛(1137.3元)、威海(940.7元)、烟台(894.7元)、济南(890.3元)、潍坊(768.2元)、淄博 (751.2元) 6个地市。莱芜市的国内旅游人均收入不仅大大低于青岛、威海、烟台、济南等旅游发达城市,而且明显低于枣庄(588.9元)、日照(541.8元)、聊城(526.8元)、德州(436.9元)等市。
2.旅游产业的外向度偏低。2008年莱芜入境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为0.89%,列全省第15位,接待入境游客人次占国内外游客自由总量的0.05%,列全省17位。
入境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全省有3个地市比重超过5%,其中青岛占8.13%,排全省第一,烟台7.98%、威海5.91%、泰安4.53%、日照3.71%、东营3.6%、潍坊3.26%,分别比莱芜高7.09、5.02、3.64、2.82、2.71、2.37个百分点。
接待入境游客人次占接待国内外游客总量的比重,青岛占2.36%,列第一,随后威海1.82%、烟台1.48%、日照1.03%,分别比莱芜高出2.31、1.77、1.43、0.98个百分点。
3.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偏低。2008年莱芜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为2.9%,列全省第12位,相当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11.0%,列全省第12位。同年,日照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为10.6%,相当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30.2%,均居全省第一位,分别比莱芜高7.7和19.2个百分点。相对来说,莱芜的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与先进地市差距很大。
三、实现莱芜市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
旅游已成为我国新的消费热点。旅游消费是旅游收入的唯一直接来源,对于旅游产业发展具有特殊意义。要实现莱芜市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研究旅游消费需求,分析旅游消费特点,丰富旅游消费内容,优化旅游消费环境,把提高旅游消费水平作为着力点,不断增强消费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
1.立足优势,宣传打造特色品牌
旅游资源优势:莱芜地处齐鲁文化的交汇地带,是齐鲁文化重要发祥地,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境内有保存较好、比秦代长城还早400多年的齐长城;有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勺之战”遗址;有底蕴深厚的矿冶历史文化;有规模宏大、创意新颖的莱芜战役纪念馆,莱芜锡雕和三叶虫化石燕子石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艺术珍品,以及莱芜地域文化滋养而成的艺术奇葩——“莱芜梆子”和民间舞蹈精粹花鼓锣子。
地理位置优势:莱芜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北依省会济南,西靠著名泰山,紧邻孔子故里曲阜,处在山东沿海和内陆的结合部及长江三角洲经济带和环渤海经济带的结合部,在相邻800公里范围内,有北京、上海、南京、武汉、青岛、威海等大中城市20多个,有独特的地理优势,被誉为“绿色钢城”和“鲁中明珠”。
交通区位优势:境内2条铁路与京沪、胶济铁路相连,有泰莱、博莱、莱新3条高速公路分别与京沪、京福、济青高速公路相连,全市公路密度达
80公里∕平方公里,济青高速公路南线贯通莱芜,使莱芜融入济南“半小时生活圈”,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乘车到济南国际机场只需40分钟,到青岛港两个多小时,到日照港两个多小时,成为速达沿海港口的“沿海城市”。
莱芜市应立足优势,搞好山水风光、生态及乡村民俗、历史文化、革命历史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促销、媒体促销、节庆促销、网络促销等手段,宣传打造莱芜旅游的特色品牌。
2.突出开发重点,加快景区建设步伐
“突出休闲度假旅游”这个重点,“坚持发展大旅游,建设大项目,开发大
布局培养大产业”。重点开发北部山区休闲度假旅游带,积极发展南部生态旅游带,提升中心城市旅游的服务功能,形成两带一城”的旅游发展格局,努力打造“闲度假胜地”、“山水生态乐园”和“济南的后花园”。
同时,围绕景区建设这个中心,通过开展基础设施、景观设施、服务设施三设施建设,加大开发力度和景区景点建设步伐,提高景观质量和服务水平。
3.在抓好城市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同时,应当积极开展区域联合。
近年来,莱芜在区域联合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大多尚停留于概念宣传层面,下一步莱芜应在四个层面进一步推进旅游区域联合,形成互为市场、互送客源、互为腹地、互利共赢的发展新格局:一是推进市内区域联合。进一步深化北部山区休闲度假旅游带、南部生态旅游带、中心城市旅游的服务功能联合,增强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不断提高整体市场竞争力。二是推进与周边省市的联合。济南、泰安、淄博、临沂等市与莱芜地缘相连,交通便捷,资源互补,旅游合作的潜力和空间巨大。三是推进与国内重点客源地的联合。莱芜接待的国内游客,山东地区占48.11%,江苏占5.62%,北京占5.06%,河北占4.62%。这四个地区占莱芜市外国内游客总量的60%以上。四是推进国际旅游合作。莱芜接待韩国、日本、美国游客人数,占全省入境外国人的76.75%。因此,应重点加大对东北亚各国特别是韩、日两大客源国的旅游合作力度,同时积极开拓英美、新马远程市场的合作。
4.在继续扩大团队旅游的同时,应当大力开拓自助散客市场。
伴随着交通的便捷化和信息的网络化,人们出游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强,自助出游的散客逐渐成为旅游消费主体。自助散客具有数量大、消费高的特点,面对新的市场态势,莱芜应把主要依靠旅行社接待团队游客的发展模式,转到既扩大团队旅游又拓展自助散客市场的发展模式,尽快建立和完善散客服务体系。一是尽快建立游客集散中心互相联网,为广大散客提供“站式服务”,实现“障碍旅游”;二是完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三是尽快建设和完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
5.在扩大白天旅游消费的同时,应当加快开发夜间旅游消费。
旅游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属于全天产出型,夜间成为消费的黄金时间,是旅游产业产出的重要时段。但莱芜旅游尚处于“白天看庙,黑天睡觉”的半日产出型,旅游的黄金产出时间被大量闲置和白白浪费了,这是旅游人均消费低的重要原因。为此,莱芜市应丰富活跃夜间旅游消费,着力开发夜间旅游消费产品,如旅游演艺、风味餐饮、康体健身、茶艺酒吧、休闲购物等。
参考文献:
[1] 2009山东省统计年鉴.
[2] 2008山东省统计年鉴.
[3] 莱芜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A]
[关键词] 莱芜市 旅游产业发展 对策
一、山东省旅游产业区域发展态势分析
按照目前我国旅游产业的统计方法,反映一个地区旅游产业宏观运行状况的主要指标有: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接待国内游客人次、接待入境游客人次5大指标。这5大指标中前3个指标反映旅游产业的收益及构成状况,后2个指标主要反映旅游产业的规模状况。透过各市旅游产业运行的主要指标,可以清晰窥见我省旅游市场的竞争态势和各市所处的位置。
1.从旅游总收入分析可以看出,我省旅游市场形成了群雄逐鹿重新洗牌的格局。旅游总收入包括国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收入,是我国目前反映国家和地区旅游产业总量的一个重要指标。2008年山东省各地市普遍加大了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旅游产业均快速发展,但由于产业基础和产业成长的差异,导致各市旅游总收入排名发生变化。位次上升的有潍坊、枣庄、东营3个市(区)。潍坊旅游业连续两年位次前移,继2007年超过淄博之后继续发力,2008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48.5亿元,又一举超越临沂,占山东省各地市旅游总收入的第六位;枣庄超过日照由第12位上升为第11位;东营超过德州由第15位上升为第14位。泰安、临沂、聊城、滨州等4个地市位次下降。青岛、烟台、济南、威海、济宁、淄博、日照、德州、菏泽、莱芜等10个地市位次保持不动。潍坊、淄博等地旅游业异军突起,旅游总收入分别以148.5亿元、127.1亿元跻身于过百亿元旅游大市行列,至此全省旅游总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地市由上年的7个增加到9个。济南、烟台双双率先突破旅游总收入200亿元。
2.从旅游总收入增幅(%)分析可以看出,各省旅游产业呈现出高位增长的态势。2008年全省旅游总收入比上年增长21.2%,东营增长39.7%,超过全省18.5个百分点,名列各地市第一。增幅超过30%以上的地市还有潍坊、德州、菏泽、泰安、临沂、淄博等6个地市。莱芜旅游总收入比上年增长24.9%,在全省居第10位。
3.从国内旅游收入分析可以看出,各市旅游总收入在全省旅游市场的地位,基本由国内旅游收入决定。2008年国内旅游收入前10名地市名单,除潍坊、临沂在排序上略有变化外,与全省旅游总收入前10名地市名单是一样的。这说明国内旅游收入基本决定了各市旅游总收入在全省旅游市场的地位。莱芜市国内旅游收入13.0亿元,排全省第17位,与莱芜在全省旅游总收入排序一样。
4.从国际旅游收入分析可以看出,沿海地市居前列。2008年全省入境旅游收入排在前4名的地市,除泰安外,其他3个地市均属沿海地区,其中超过1亿美元的有3个地市,依次为青岛、烟台、威海;超过5000万美元的有4个地市,依次为泰安、济南、潍坊、济宁;超过1000万美元的有4个地市,依次为淄博、日照、临沂、东营;超过500万美元的有德州、聊城、滨州3个地市。青岛以50045.4万美元的绝对优势,排在全省入境旅游收入第一名。
5.从接待国内游客人次分析可以看出,各市间竞争更趋激烈。2008年青岛接待国内游客数量达到3389.5万人次,是全省唯一一个超过3000万人次的地市,超过2000万人次的有烟台、济南、济宁、临沂4个地市。烟台、济南2个地市都在2300万人次的水平;潍坊、泰安2个地市都在1800万人次的水平,差距都很小,因此各地市间竞争将更趋激烈,到今年底座次如何排列尚难预料。
6.从接待入境游客人次分析可以看出,国际游客的流向和我省主要国际旅游目的地。2008年我省接待入境游客人次前6位的地市依次是:青岛、烟台、威海、济宁、泰安、济南,共接待入境游客199.29万人次,占当年全省入境游客的78.5%。青岛是目前唯一一个年接待超过50万人次的省份,达到80.13万人次,为全省接待入境游客的龙头,比第二名烟台多出44.92万人次。
二、莱芜在全省旅游市场竞争中地位分析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旅游业步入一个快速发展期。2007年莱芜市旅游总收入突破十亿元大关,2008年又实现旅游总收入13.1亿元,在建设旅游经济的征途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是与先进地市相比,莱芜仍有明显的差距,突出表现为“三个偏低”:即国内旅游收入和游客的人均消费偏低;旅游产业的外向度偏低;旅游产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偏低。
1.国内旅游收入和游客的人均消费偏低。2008年莱芜莱芜接待国内游客的旅游总收入13.0亿元,列全省第17位,同期国内游客人均消费359元,列全省第17位。2008年全省接待国内游客人均消费超过750元的地市有青岛(1137.3元)、威海(940.7元)、烟台(894.7元)、济南(890.3元)、潍坊(768.2元)、淄博 (751.2元) 6个地市。莱芜市的国内旅游人均收入不仅大大低于青岛、威海、烟台、济南等旅游发达城市,而且明显低于枣庄(588.9元)、日照(541.8元)、聊城(526.8元)、德州(436.9元)等市。
2.旅游产业的外向度偏低。2008年莱芜入境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为0.89%,列全省第15位,接待入境游客人次占国内外游客自由总量的0.05%,列全省17位。
入境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全省有3个地市比重超过5%,其中青岛占8.13%,排全省第一,烟台7.98%、威海5.91%、泰安4.53%、日照3.71%、东营3.6%、潍坊3.26%,分别比莱芜高7.09、5.02、3.64、2.82、2.71、2.37个百分点。
接待入境游客人次占接待国内外游客总量的比重,青岛占2.36%,列第一,随后威海1.82%、烟台1.48%、日照1.03%,分别比莱芜高出2.31、1.77、1.43、0.98个百分点。
3.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偏低。2008年莱芜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为2.9%,列全省第12位,相当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11.0%,列全省第12位。同年,日照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为10.6%,相当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30.2%,均居全省第一位,分别比莱芜高7.7和19.2个百分点。相对来说,莱芜的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与先进地市差距很大。
三、实现莱芜市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
旅游已成为我国新的消费热点。旅游消费是旅游收入的唯一直接来源,对于旅游产业发展具有特殊意义。要实现莱芜市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研究旅游消费需求,分析旅游消费特点,丰富旅游消费内容,优化旅游消费环境,把提高旅游消费水平作为着力点,不断增强消费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
1.立足优势,宣传打造特色品牌
旅游资源优势:莱芜地处齐鲁文化的交汇地带,是齐鲁文化重要发祥地,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境内有保存较好、比秦代长城还早400多年的齐长城;有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勺之战”遗址;有底蕴深厚的矿冶历史文化;有规模宏大、创意新颖的莱芜战役纪念馆,莱芜锡雕和三叶虫化石燕子石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艺术珍品,以及莱芜地域文化滋养而成的艺术奇葩——“莱芜梆子”和民间舞蹈精粹花鼓锣子。
地理位置优势:莱芜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北依省会济南,西靠著名泰山,紧邻孔子故里曲阜,处在山东沿海和内陆的结合部及长江三角洲经济带和环渤海经济带的结合部,在相邻800公里范围内,有北京、上海、南京、武汉、青岛、威海等大中城市20多个,有独特的地理优势,被誉为“绿色钢城”和“鲁中明珠”。
交通区位优势:境内2条铁路与京沪、胶济铁路相连,有泰莱、博莱、莱新3条高速公路分别与京沪、京福、济青高速公路相连,全市公路密度达
80公里∕平方公里,济青高速公路南线贯通莱芜,使莱芜融入济南“半小时生活圈”,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乘车到济南国际机场只需40分钟,到青岛港两个多小时,到日照港两个多小时,成为速达沿海港口的“沿海城市”。
莱芜市应立足优势,搞好山水风光、生态及乡村民俗、历史文化、革命历史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促销、媒体促销、节庆促销、网络促销等手段,宣传打造莱芜旅游的特色品牌。
2.突出开发重点,加快景区建设步伐
“突出休闲度假旅游”这个重点,“坚持发展大旅游,建设大项目,开发大
布局培养大产业”。重点开发北部山区休闲度假旅游带,积极发展南部生态旅游带,提升中心城市旅游的服务功能,形成两带一城”的旅游发展格局,努力打造“闲度假胜地”、“山水生态乐园”和“济南的后花园”。
同时,围绕景区建设这个中心,通过开展基础设施、景观设施、服务设施三设施建设,加大开发力度和景区景点建设步伐,提高景观质量和服务水平。
3.在抓好城市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同时,应当积极开展区域联合。
近年来,莱芜在区域联合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大多尚停留于概念宣传层面,下一步莱芜应在四个层面进一步推进旅游区域联合,形成互为市场、互送客源、互为腹地、互利共赢的发展新格局:一是推进市内区域联合。进一步深化北部山区休闲度假旅游带、南部生态旅游带、中心城市旅游的服务功能联合,增强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不断提高整体市场竞争力。二是推进与周边省市的联合。济南、泰安、淄博、临沂等市与莱芜地缘相连,交通便捷,资源互补,旅游合作的潜力和空间巨大。三是推进与国内重点客源地的联合。莱芜接待的国内游客,山东地区占48.11%,江苏占5.62%,北京占5.06%,河北占4.62%。这四个地区占莱芜市外国内游客总量的60%以上。四是推进国际旅游合作。莱芜接待韩国、日本、美国游客人数,占全省入境外国人的76.75%。因此,应重点加大对东北亚各国特别是韩、日两大客源国的旅游合作力度,同时积极开拓英美、新马远程市场的合作。
4.在继续扩大团队旅游的同时,应当大力开拓自助散客市场。
伴随着交通的便捷化和信息的网络化,人们出游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强,自助出游的散客逐渐成为旅游消费主体。自助散客具有数量大、消费高的特点,面对新的市场态势,莱芜应把主要依靠旅行社接待团队游客的发展模式,转到既扩大团队旅游又拓展自助散客市场的发展模式,尽快建立和完善散客服务体系。一是尽快建立游客集散中心互相联网,为广大散客提供“站式服务”,实现“障碍旅游”;二是完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三是尽快建设和完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
5.在扩大白天旅游消费的同时,应当加快开发夜间旅游消费。
旅游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属于全天产出型,夜间成为消费的黄金时间,是旅游产业产出的重要时段。但莱芜旅游尚处于“白天看庙,黑天睡觉”的半日产出型,旅游的黄金产出时间被大量闲置和白白浪费了,这是旅游人均消费低的重要原因。为此,莱芜市应丰富活跃夜间旅游消费,着力开发夜间旅游消费产品,如旅游演艺、风味餐饮、康体健身、茶艺酒吧、休闲购物等。
参考文献:
[1] 2009山东省统计年鉴.
[2] 2008山东省统计年鉴.
[3] 莱芜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