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语文教学要切入实际地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更要渲染美、激发美,使语文教学活动”美”起来,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语文。培养起深厚的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的总目标第一条就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操”。可见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审美教育是一种以精神愉悦为特征、以潜移默化为方式、以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为目的情感教育,它反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求教师以教材为基础,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并使学生具有发现美的意识,促成学生自觉的爱美意识,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兴趣。
选入语文教材作为范例的课文具有多样的美的样式。语文教学要切入实际地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更要渲染美、激发美,使语文教学活动”美”起来,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语文。培养起深厚的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发现自然美
中学语文课文中描绘了大量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它交织着作者的喜怒哀乐,或渲染气氛,或烘托人物,或表现自己难以言衷的心情。同时这些文质兼优的自然美篇章,启人遐想,给人愉悦。
如《石钟山记》、《蜀道难》、《荷塘月色》、《黄山记》等等,作者以激情洋溢、文采飞扬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绚丽多彩、千姿百态的自然图景。有的人能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优美,在对大自然的欣赏中排除狭隘的功利观念,激起纯洁无瑕的审美情感,净化心灵,使性格、气质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和锻炼。但有的人却缺乏这种审美感受和体验,他们眼中的自然是只是一种外物的存在现象,没有美丑之别,这其实正是语文审美教育的任务之一。古人曾以“春山谈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宋·郭熙《山水训》)来形容山的四季之美,具有一定的审美眼光,现代语文教育更应把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作为一种常规教学来对待。自然万物无论美丑,都蕴含有美的因素,只要你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体验,就会发现其中的美;而当你在阅读自然美的文章时,你就会调动你的审美经验,再现还原课文的自然美,从中得到美的认识和享受。我们在教授学习课文中自然美的文章时,要学会用恰当的方法让学生在领悟山水之美的同时,于不知不觉间升腾起一种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圣情感,培养他们的审美感受。
自然美在语文教材中是不胜枚举的。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笔宝贵财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绚丽多彩的自然美,提高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并借助于课文中的自然美,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之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能力。当然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感受自然美的魅力,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在欣赏自然美的过程中荡涤心灵中的污垢。
品味艺术美
艺术美是自然美和社会美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是美的高级形态。读着充满艺术美的作品,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甚至产生新的联想和想象。
文学是意境与语言的艺术,是表达的艺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表现的安谧恬静的意境真是令人陶醉。诗人仅用了40个字便展示了一幅清秀的山水画:秋雨过后的傍晚,空灵宁静的青山,柔和皎洁的月光,清澈的泉水,翠绿的竹林,浣纱归来的少女,渔歌唱晚的小船……画面中还有那侧耳倾听、凝神注视、陶醉其中的诗人,真是诗情洋溢,画意盎然!教材中像这样表现意境美的诗歌、散文真是不胜枚举。无论是李白的浪漫,杜甫的沉郁,柳永的婉约,苏轼的豪放,还是鲁迅的深刻,朱自清的清新,徐志摩的缠绵,舒婷的真挚,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受到语言美产生的巨大艺术魅力。它们或纯粹,或精微,或谨严,或飘逸,无不是经过作家们精心地推敲,细致地打磨,才如珍珠般熠熠生辉,点缀在文学的夜空之上,令人叹为观止,百读不厌。
感悟社会生活美
社会是丰富多彩的,经过艺术加工成为文学,就更典型更的集中,具有巨大的认识,欣赏和美感作用。因而教材中的文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美,对于人们的感染和熏陶更强烈。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王勃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毛泽东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这些人的身上体现的是人性的优点,体现的是人类追求进步时的苦难、磨练和奋争,体现的是一种坚强和不屈的精神意志,他们带给读者的是一股强大的心灵震撼力,促使读者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的人性的力量,这正是课文的美育教育目的之一。
在教学中,还要善于利用课本上的实例,结合当前的社会实际,用具体的人和事,通过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在学习中辨别美丑,受到理想美的教育。这些无不使学生在思想,感情,心灵上受到感染,产生喜怒哀乐,爱憎等情绪,从而形成美丑美恶,是非,得失的审美观念。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实施美的教育,就有利于学生塑造形象、净化心灵;就有利于学生的自我知识结构的提高;就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培养。美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巨大的感染作用,语文教学又贯穿着审美教育,二者有机结合,可以使语文教学充满情趣,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因此,必须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让美育之花在语文教学的园圃中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张作岭《试论素质教育中美育的特征与功能》松辽学刊[J]
[2]蒋冰海《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福州师专学报[J]
[3]熊晓红《谈美育与素质教育》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J]
[4]《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的总目标第一条就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操”。可见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审美教育是一种以精神愉悦为特征、以潜移默化为方式、以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为目的情感教育,它反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求教师以教材为基础,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并使学生具有发现美的意识,促成学生自觉的爱美意识,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兴趣。
选入语文教材作为范例的课文具有多样的美的样式。语文教学要切入实际地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更要渲染美、激发美,使语文教学活动”美”起来,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语文。培养起深厚的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发现自然美
中学语文课文中描绘了大量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它交织着作者的喜怒哀乐,或渲染气氛,或烘托人物,或表现自己难以言衷的心情。同时这些文质兼优的自然美篇章,启人遐想,给人愉悦。
如《石钟山记》、《蜀道难》、《荷塘月色》、《黄山记》等等,作者以激情洋溢、文采飞扬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绚丽多彩、千姿百态的自然图景。有的人能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优美,在对大自然的欣赏中排除狭隘的功利观念,激起纯洁无瑕的审美情感,净化心灵,使性格、气质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和锻炼。但有的人却缺乏这种审美感受和体验,他们眼中的自然是只是一种外物的存在现象,没有美丑之别,这其实正是语文审美教育的任务之一。古人曾以“春山谈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宋·郭熙《山水训》)来形容山的四季之美,具有一定的审美眼光,现代语文教育更应把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作为一种常规教学来对待。自然万物无论美丑,都蕴含有美的因素,只要你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体验,就会发现其中的美;而当你在阅读自然美的文章时,你就会调动你的审美经验,再现还原课文的自然美,从中得到美的认识和享受。我们在教授学习课文中自然美的文章时,要学会用恰当的方法让学生在领悟山水之美的同时,于不知不觉间升腾起一种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圣情感,培养他们的审美感受。
自然美在语文教材中是不胜枚举的。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笔宝贵财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绚丽多彩的自然美,提高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并借助于课文中的自然美,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之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能力。当然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感受自然美的魅力,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在欣赏自然美的过程中荡涤心灵中的污垢。
品味艺术美
艺术美是自然美和社会美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是美的高级形态。读着充满艺术美的作品,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甚至产生新的联想和想象。
文学是意境与语言的艺术,是表达的艺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表现的安谧恬静的意境真是令人陶醉。诗人仅用了40个字便展示了一幅清秀的山水画:秋雨过后的傍晚,空灵宁静的青山,柔和皎洁的月光,清澈的泉水,翠绿的竹林,浣纱归来的少女,渔歌唱晚的小船……画面中还有那侧耳倾听、凝神注视、陶醉其中的诗人,真是诗情洋溢,画意盎然!教材中像这样表现意境美的诗歌、散文真是不胜枚举。无论是李白的浪漫,杜甫的沉郁,柳永的婉约,苏轼的豪放,还是鲁迅的深刻,朱自清的清新,徐志摩的缠绵,舒婷的真挚,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受到语言美产生的巨大艺术魅力。它们或纯粹,或精微,或谨严,或飘逸,无不是经过作家们精心地推敲,细致地打磨,才如珍珠般熠熠生辉,点缀在文学的夜空之上,令人叹为观止,百读不厌。
感悟社会生活美
社会是丰富多彩的,经过艺术加工成为文学,就更典型更的集中,具有巨大的认识,欣赏和美感作用。因而教材中的文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美,对于人们的感染和熏陶更强烈。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王勃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毛泽东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这些人的身上体现的是人性的优点,体现的是人类追求进步时的苦难、磨练和奋争,体现的是一种坚强和不屈的精神意志,他们带给读者的是一股强大的心灵震撼力,促使读者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的人性的力量,这正是课文的美育教育目的之一。
在教学中,还要善于利用课本上的实例,结合当前的社会实际,用具体的人和事,通过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在学习中辨别美丑,受到理想美的教育。这些无不使学生在思想,感情,心灵上受到感染,产生喜怒哀乐,爱憎等情绪,从而形成美丑美恶,是非,得失的审美观念。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实施美的教育,就有利于学生塑造形象、净化心灵;就有利于学生的自我知识结构的提高;就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培养。美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巨大的感染作用,语文教学又贯穿着审美教育,二者有机结合,可以使语文教学充满情趣,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因此,必须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让美育之花在语文教学的园圃中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张作岭《试论素质教育中美育的特征与功能》松辽学刊[J]
[2]蒋冰海《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福州师专学报[J]
[3]熊晓红《谈美育与素质教育》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J]
[4]《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