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扩招以来,200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495万,比2006年增加了82万,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职业意识薄弱、就业能力不足,求职技巧欠缺、择业期望值过高或过低,对就业前景存在渺茫或恐惧心理等,成为当前大学生就业中比较普遍的现象,要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就必须做好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但由于我国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起步比较晚,在教育理念、方法、内容、经验上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如何系统、有效地做好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充分发挥大学生职业指导的作用,是高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课题。本文通过对河北省部分高校大学生和职业指导教师进行抽样调查和走访,仅以河北省高校职业指导为例,对目前高校职业指导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对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高校职业指导的现状及分析
1.职业指导工作基础薄弱,实施不到位。河北省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是从90年代末开始,当时,有的高校只针对毕业生开办一些讲座,2005年,有的高校将职业指导课作为公共必选课纳入统一教学计划。为了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河北省大部分高校开始重视和探索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根据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冀办发[2006]7号文件,尤其是《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意见》(冀教学[2006]17号)文件要求,各个高校正在逐步将大学生职业指导作为必修课程,列入教学计划。目前有的高校存在对职业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还没有将职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通过调查关于开设职业指导课的必要性、作用的评价,80%以上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而且认为通过职业指导在就业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的大学生占到近70%。同时,职业指导机构不健全,职业指导工作人员缺乏,整体素质不高,主要以兼职教师为主。有的高校还没有实现职业指导的全程教育,只是在毕业班中开设,有的是将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等同,将职业指导理解为找工作,落实具体单位,忽视了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教育功能,没有充分发挥职业指导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2.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模式存在问题。通过调查关于职业指导课的形式,有75%的学生认为急需改进,有80%的学生认为高校职业指导存在最主要问题是与社会实践联系不紧密;对于授课教师的选择,60%的学生倾向于单位负责招聘的相关人员,比较受欢迎的指导是“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咨询专家”的讲座,并认为授课教师与学生沟通不够,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咨询和指导。总体来说,在课程定位上存在边缘性倾向,职业指导课程设置不规范,课程内容不统一,缺乏统一固定的教材,高素质、高学历、高职称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缺乏,教学随意性比较大,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在教学内容上存在技巧性趋向,在课程的讲授上主要是就业形势的教育、就业技巧的介绍,在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很少触及;在教学形式上,主要以课堂讲授、咨询、开设讲座为主,对学生往往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缺乏联系实际和个性化指导,抑制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理论研究不深入,缺乏系统性,从深度上不能深刻研究规律性、根本性和系统性等问题。在广度上缺乏研究的针对性,如企业的选人用人机制,家庭与群体价值观在择业中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分析和研究等。
3.职业指导缺乏有效的个性化指导。个性化服务的职业指导,能够积极研究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别性,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做到细致入微,使学生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综观近几年的大学生职业指导,在个性化指导上表现欠缺。一是缺乏培养学生健全的就业心理,很多学生不能正确对待求职中的顺利或挫折,有的学生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二是不能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首先是“定向”,而职业方向一般由本人所学的专业确定,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发展潜力、兴趣、环境条件和社会需要,有目的地选择职业,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分类进行。限于目前学生和师资状况,还不能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指导的时候,就必须针对高校不同的专业特点标定职业生涯方向,选定职业发展区域,明确职业定位。目前,河北省高校能够根据专业特点,进行职业指导的学校不到30%。三是职业测评和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开设不广泛。在职业指导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核心内容,是事业成功的起点,这项工作需要以适用大学生职业倾向、职业能力等方面的测评量表作为支持。目前,有的高校引进比较先进的职业生涯测评体系(网络版)供学生使用,但由于缺乏个体咨询和结果解释,通过一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只有9%的学生知道并使用。
二、对策研究
1.树立职业指导新理念。20世纪30年代随着马斯洛人本主义思潮的流行,一些职业指导专家开始反思职业指导的理念,认识到作为人类进步、自我完善的职业指导,应该把帮助人自由地实现自我价值,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作为目标,这是职业指导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首先要树立职业指导与成材教育相结合的理念。大学生职业指导不是孤立的,是与学生的成材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开展成材教育能为大学生择业提供理论支撑,职业指导是成材教育的具体化和实践化。其次树立职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理念。通过调查发现,有40%的大学生有创业的愿望。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从根本上影响着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内容上要把握创新性思维模式、创新性人才的本质特征作为职业指导课程的一部分,重视实践教学,积极组织参与创业设计大赛,积极鼓励学生自觉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最后是职业指导向心理健康教育拓展的理念。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对大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是职业指导的重要内容,要建立一支由心理学专家、教师、辅导员组成的心理辅导队伍,成立心理咨询中心,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多层次、多角度为学生服务,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使个人特长和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2.构建“以人为本”的职业指导工作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旧职业更迭加速,职业流动加快,职业的专业界限日益模糊,未来职业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择业能力,因此,当今的职业指导应构建“以人为本”的职业指导工作体系。一是建立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为了更好的开展职业指导课程,使学生能从职业指导课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结合各地方高校职业指导的实际,编写统一教材。从时间上实行全程化职业指导,将职业指导贯穿整个大学阶段。从授课内容上实行多样化、系统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人生观;指导学生进行合理职业生涯规划。从授课形式上改变课堂讲授、专家报告等形式,成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协会,实践职业指导的效果;充分利用网络,建立网上远程指导;走出课堂,与家庭、社会实践、学生实习相联系。同时重视家庭对子女就业的影响。调查发现,27%的大学生承认在“确定职业”时受家庭的影响。10%的大学生是通过父母或社会关系就业。二是加强学科建设,重视理论研究。我国的职业指导处在起始阶段,应该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适应大学生特点的职业指导理论体系。三是优化人员结构,加强职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培养。专业人员素质的不足和缺乏制约着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发展。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职业指导人员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素质和能力,要逐步建立一支精通业务、熟悉市场、善于服务,有着强烈政治责任感、事业心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专业化工作队伍。
3.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职业指导中的实效。综观近几年的大学生就业,暴露出的思想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部分毕业生在双向选择中缺乏主动性,缺乏勇于竞争的勇气,承受的就业压力太大,始终处于一种悲观失望状态。二是在工作的选择上趋向功利性,部分学生将大学教育看成是智力投资或个人的跳板,在就业中只顾自身利益,丝毫不考虑国家社会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感;三是心理素质普遍较差,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素质健康评估测评是衡量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但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状况堪忧。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诚信教育的培养,能提高大学生政治思想觉悟和水平,培养正确的认知,培养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的精神和强烈的竞争意识,能够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利益关系,顺利择业。
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全面系统的社会化工程。高校除了在校内开发相对独立的职业指导活动领域以外,还应当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及时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各种职业门类和专业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从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现代化的手段收集、处理社会信息,提高高校职业指导的系统性和针对性,使职业指导工作日益规范和科学。
本文是2007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立项《河北省高校职业指导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的成果。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一、高校职业指导的现状及分析
1.职业指导工作基础薄弱,实施不到位。河北省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是从90年代末开始,当时,有的高校只针对毕业生开办一些讲座,2005年,有的高校将职业指导课作为公共必选课纳入统一教学计划。为了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河北省大部分高校开始重视和探索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根据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冀办发[2006]7号文件,尤其是《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意见》(冀教学[2006]17号)文件要求,各个高校正在逐步将大学生职业指导作为必修课程,列入教学计划。目前有的高校存在对职业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还没有将职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通过调查关于开设职业指导课的必要性、作用的评价,80%以上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而且认为通过职业指导在就业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的大学生占到近70%。同时,职业指导机构不健全,职业指导工作人员缺乏,整体素质不高,主要以兼职教师为主。有的高校还没有实现职业指导的全程教育,只是在毕业班中开设,有的是将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等同,将职业指导理解为找工作,落实具体单位,忽视了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教育功能,没有充分发挥职业指导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2.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模式存在问题。通过调查关于职业指导课的形式,有75%的学生认为急需改进,有80%的学生认为高校职业指导存在最主要问题是与社会实践联系不紧密;对于授课教师的选择,60%的学生倾向于单位负责招聘的相关人员,比较受欢迎的指导是“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咨询专家”的讲座,并认为授课教师与学生沟通不够,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咨询和指导。总体来说,在课程定位上存在边缘性倾向,职业指导课程设置不规范,课程内容不统一,缺乏统一固定的教材,高素质、高学历、高职称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缺乏,教学随意性比较大,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在教学内容上存在技巧性趋向,在课程的讲授上主要是就业形势的教育、就业技巧的介绍,在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很少触及;在教学形式上,主要以课堂讲授、咨询、开设讲座为主,对学生往往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缺乏联系实际和个性化指导,抑制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理论研究不深入,缺乏系统性,从深度上不能深刻研究规律性、根本性和系统性等问题。在广度上缺乏研究的针对性,如企业的选人用人机制,家庭与群体价值观在择业中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分析和研究等。
3.职业指导缺乏有效的个性化指导。个性化服务的职业指导,能够积极研究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别性,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做到细致入微,使学生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综观近几年的大学生职业指导,在个性化指导上表现欠缺。一是缺乏培养学生健全的就业心理,很多学生不能正确对待求职中的顺利或挫折,有的学生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二是不能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首先是“定向”,而职业方向一般由本人所学的专业确定,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发展潜力、兴趣、环境条件和社会需要,有目的地选择职业,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分类进行。限于目前学生和师资状况,还不能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指导的时候,就必须针对高校不同的专业特点标定职业生涯方向,选定职业发展区域,明确职业定位。目前,河北省高校能够根据专业特点,进行职业指导的学校不到30%。三是职业测评和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开设不广泛。在职业指导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核心内容,是事业成功的起点,这项工作需要以适用大学生职业倾向、职业能力等方面的测评量表作为支持。目前,有的高校引进比较先进的职业生涯测评体系(网络版)供学生使用,但由于缺乏个体咨询和结果解释,通过一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只有9%的学生知道并使用。
二、对策研究
1.树立职业指导新理念。20世纪30年代随着马斯洛人本主义思潮的流行,一些职业指导专家开始反思职业指导的理念,认识到作为人类进步、自我完善的职业指导,应该把帮助人自由地实现自我价值,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作为目标,这是职业指导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首先要树立职业指导与成材教育相结合的理念。大学生职业指导不是孤立的,是与学生的成材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开展成材教育能为大学生择业提供理论支撑,职业指导是成材教育的具体化和实践化。其次树立职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理念。通过调查发现,有40%的大学生有创业的愿望。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从根本上影响着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内容上要把握创新性思维模式、创新性人才的本质特征作为职业指导课程的一部分,重视实践教学,积极组织参与创业设计大赛,积极鼓励学生自觉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最后是职业指导向心理健康教育拓展的理念。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对大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是职业指导的重要内容,要建立一支由心理学专家、教师、辅导员组成的心理辅导队伍,成立心理咨询中心,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多层次、多角度为学生服务,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使个人特长和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2.构建“以人为本”的职业指导工作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旧职业更迭加速,职业流动加快,职业的专业界限日益模糊,未来职业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择业能力,因此,当今的职业指导应构建“以人为本”的职业指导工作体系。一是建立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为了更好的开展职业指导课程,使学生能从职业指导课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结合各地方高校职业指导的实际,编写统一教材。从时间上实行全程化职业指导,将职业指导贯穿整个大学阶段。从授课内容上实行多样化、系统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人生观;指导学生进行合理职业生涯规划。从授课形式上改变课堂讲授、专家报告等形式,成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协会,实践职业指导的效果;充分利用网络,建立网上远程指导;走出课堂,与家庭、社会实践、学生实习相联系。同时重视家庭对子女就业的影响。调查发现,27%的大学生承认在“确定职业”时受家庭的影响。10%的大学生是通过父母或社会关系就业。二是加强学科建设,重视理论研究。我国的职业指导处在起始阶段,应该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适应大学生特点的职业指导理论体系。三是优化人员结构,加强职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培养。专业人员素质的不足和缺乏制约着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发展。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职业指导人员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素质和能力,要逐步建立一支精通业务、熟悉市场、善于服务,有着强烈政治责任感、事业心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专业化工作队伍。
3.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职业指导中的实效。综观近几年的大学生就业,暴露出的思想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部分毕业生在双向选择中缺乏主动性,缺乏勇于竞争的勇气,承受的就业压力太大,始终处于一种悲观失望状态。二是在工作的选择上趋向功利性,部分学生将大学教育看成是智力投资或个人的跳板,在就业中只顾自身利益,丝毫不考虑国家社会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感;三是心理素质普遍较差,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素质健康评估测评是衡量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但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状况堪忧。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诚信教育的培养,能提高大学生政治思想觉悟和水平,培养正确的认知,培养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的精神和强烈的竞争意识,能够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利益关系,顺利择业。
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全面系统的社会化工程。高校除了在校内开发相对独立的职业指导活动领域以外,还应当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及时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各种职业门类和专业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从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现代化的手段收集、处理社会信息,提高高校职业指导的系统性和针对性,使职业指导工作日益规范和科学。
本文是2007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立项《河北省高校职业指导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的成果。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