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存在方式并非是一个超语境的、真理性的理论模式,而是当下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具体存在。从传播学、传媒理论视角观之,印刷革命以来现代传媒已经给东西方社会带来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并形成了文学存在的新语境。这样,“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文学存在方式”就构成了本文讨论的问题域和研究主题。可以沿着下面的思路和步骤进行具体的研究。第一,关于“文学存在方式研究的基本问题”。文学存在方式标明文学是如何存在的,文学是以何种状态、结构、面貌整体性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即它指的是文学这一具体存在的状态、结构、面貌,它表明的是文学这一存在的整体,它是关于文学存在的直观形式。具体说来,文学活动即以作品为中心的由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接受等环节组成的整体活动是文学的动态存在方式。文学作品是文学的静态存在方式,它又具体表现为文学文本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结构。在现代传媒语境中文学存在方式的传媒构成要素日益显露。这些要素包括四个层面,即:符号媒介、载体媒介、制品媒介和传播媒体。由于文学存在方式既交叉着文学存在本质的某些内容,又不舍弃为文学存在本质所舍弃的某些非本质性因素,因此它更接近文学存在本体或文学存在本身。因此,开展文学存在方式研究可能为文学本体研究带来新的突破。本文把关系哲学、历史主义和文学场理论作为指导文学存在方式研究的方法论原则。以这样的方法论为指导我们会发现,任何文学存在都是一定文化语境中的具体的现实的存在,这样就不存在超历史文化语境的文学存在方式,文学存在方式就是对某一语境中文学存在的整体性状态、结构、面貌的描述。第二,关于“文学存在方式研究的历史踪迹”。从古希腊时期直到20世纪西方文论中存在着5种代表性的文学动态存在方式研究的理论范畴(Paradigm):从古希腊到20世纪初:“世界-作家-作品”范武;从现象学到接受美学:“作家-作品-读者”范式;艾布拉姆斯:“世界-作家-作品-读者”范式;文学社会学:“世界-作家-作品-中介者-读者”范式;东德马克思主义:“世界-作家-作品-收件人-读者”范式。文学静态存在方式研究以新批评、现象学、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批评为代表。它们讨论了文学作品在哪里存在、存在性质、存在方式和结构等问题。刘若愚把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模型改为了四要素的动态循环模型,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将之与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嫁接在一起,明确提出文学是四要素组成的动态活动过程的看法。朱立元先生首先正式提出了进行文学存在方式研究的主张,并把文学存在方式看成由“作家-作品-读者”组成的三环结构。在当下的现代传媒语境中,由于传媒的制约力量渗透到了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使文学存在方式中的传媒构成要素得以显露。以上这些文学存在方式理论都已无法充分解释当下文学存在的实际情况了。第三,关于“文学存在方式研究的现代传媒语境”。现代传媒时代以来,面对印刷传媒催生出来的大众文学和新闻话语的双重压力,精英文学通过建构文学的珍稀性和膜拜价值而带来了它掌握的文化资本的增值,形成了对大众文学等其他文学生产类型的统治,一个统一自主性的文学场形成了。当电子传媒兴起之后,统一的自主性文学场走向了分化和裂变。电子传媒带来的仿真图像文本对文学的语言符号文本造成了巨大冲击,文学在艺术场中的位置开始由中心向边缘移动。电子传媒时代的新闻场在扩张实力过程中不断地侵入文学场,以商业逻辑和新闻法则消解文学自主性原则。在电子传媒带动的文化工业的步步进逼下,在后现代社会文化思潮的涌动中,精英文学、高雅艺术的势力范围在逐渐收缩。大众文学向来是走“群众路线”的,因此与电子音像艺术具有某种相对的亲和力。面对电子音像艺术的汹汹来势,采取了与精英文学完全不同的应对策略,即不是对抗而是合作。本文认为,流行歌曲、一部分广播剧、艺术电影、一部分电视文学(电视散文、电视诗歌、电视小说)、电视剧、电视新闻故事等文学艺术样式就是大众文学与电子媒体艺术合作的产物。与其说文学被电子媒体艺术吞没了,不如说,大众文学在电子传媒中找到了新的生存发展空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网络为载体,在网民之间形成了一个网络文学生产场。在这个相对独立的文学生产场中,生产者、消费者、产品、沟通中介、权力结构关系等各个方面都与主要依托于纸制印刷和播放型电子媒介的精英文学生产场和大众文学生产场具有很大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它已经打破了精英与大众的区划。精英文学生产、大众文学生产、网络文学生产构成了电子传媒时代文学场的三个代表性的具有较大实力的文学次场域。它们之间势均力敌,大有三足鼎立之势。第四,关于“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文学存在方式研究”。可从三个方面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进行文学信息生产与传播的文学存在方式”,印从传播学视角观之,文学不过是以生产和传播文学信息的方式而存在的。如果把以往关于文学存在方式的理论与传播学、符号学的研究放到一起对比分析,文学活动就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活动,文学文本就是一种特殊的信忠文本。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角度说,文学信忠具有“人化”性质,是一种人化信息。从信忠论美学的角度看,文学信息由语义信息和狭义审美信息组成。语义信息是关于符号所指对象的信息,具有有序性、规则性、明确性,狭义审美信息指向符号自身,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和可想象性。狭义审美信忠又可分为深层、表层和外层三个层次。文学信息在人类历史上发生的前提条件是人的完全抽象能力的形成。只有这时,人类才有能力把事物的内在属性和外在形式予以区分性把握,才可能以非功利的目的、态度和情感知觉事物的形象-形式,从而从现实信息中选择审美性信忠和进行广义的审美信息生产。文学信息现实生成的关键之点是审美注意与审美态度。在传播过程中文学信息的结构是颠簸不定的,可以把它想象为一个不断扭动的多边立体模块。其次,“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文学动态存在方式研究”。“世界-作家-作品-读者”的双向交流的动态过程并不是直接的和畅通无阻的,在每两个环节之间都存在着传媒的制导力量。由于传媒的存在,每两个环节之间的关系都并不单纯和明了,文学存在的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现代传媒以其强大的楚构力量在世界与作家之间插入了一个由“信息环境”组成的“虚拟世界”,它越来越成为了作者获取创作材料和信息的另一世界,同时它对作家的主观世界日益显示出了强大的建构力量。传媒不仅决定着个体作家完成的手稿的命运,而且打破了作家的个体创作局面,出现了个体创作和集体生产相互交织的格局。再次,“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文学静态存在方式”。文学作品是文学信息传播链上的具体存在,是文学信息的物化形态。在文学信息链的前半段洒着文学作品逐渐成长的足迹,在它的后半段则记录着文学作品由精神性的物化产品到价值实现的历程。在作为“传媒文本”的文学作品中,各级媒介——符号媒介、载体媒介、制品媒介等物质性内容是决定文学作品存在的物质保证,它们构成了文学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整体结构中的基础层次。文学作品中的传媒构成要素还具有巨大的审美价值,即这些媒介要素都内在地参与了文学中的审美活动,它们都负载着广义的审美信息,它们的存在才使作为整体性存在的文学作品成为了真正的审美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