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教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高校摄影教学不仅有课堂教学,还有社会实践、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等多种方式,本文讨论的中心是:如何将大学生素质教育与摄影教学相结合,形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好教学互动关系。通过对素质教育的进一步理解,结合摄影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探讨将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教育与高校摄影教学融合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摄影教学;素质教育;融合
一个人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表现通常称为“素质”。如果质量是产品的生命,人的素质高低是做人的根本,是否能够成功的基石. 素质教育内涵非常丰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指出:“中小学要尽快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使青少年儿童生动活泼的发展。”[1]对中小学生的要求不是终极目标,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是有效的大学教育,最终达成为社会输出高质量人才的目的。教育界对素质教育的思考由来已久,针对中小学义务教育和高校教育给出了不同的实施意见。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内容涵盖面广,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学科知识门类多,王文礼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一书总结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法律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技能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 [2]七个方面内容,本人将法律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技能素质统一为“人文素质”进行探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是全世界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对应到大学教育阶段,整个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在思政课程教师主导教学,辅导员配合引导的背景下,其它学科的教师应该本着“教书育人”的宗旨积极参与。
一、摄影教学内容与素质教育的融合
首先,大学摄影课程包涵的教学内容丰富,有摄影专业基本知识的课程,进行摄影器材、摄影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也有新闻摄影、商业摄影、艺术摄影等摄影专业领域学科应用课程。大学通识课程中,摄影教学中最为基础的教学内容有:摄影史论、摄影器材、摄影技术、摄影创作基础、摄影作品鉴赏。针对以上知识和技能,常采用课堂教学方式。依托不同授课内容,可以在摄影史论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了解摄影发展中的艺术与技术背景,增加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科学技术、艺术人文等相关知识的积累,实现文化素质培养教育目标;还可以根据摄影作品鉴赏课堂教学,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融入其中。通过分析不同艺术作品中体现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以及商业价值,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其中。至于摄影器材、摄影技术、摄影创作基础等教学内容,不管是摄影专业教育还是通识教育,在课堂教学中,都能够提升受教育者的摄影技能素质。
大学摄影教学中新闻摄影、商业摄影等课程是进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不仅重视过硬的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应强化將来社会所需专业技术岗位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培养,使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是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接轨的重要条件。
对于将要从事新闻摄影的受教育者,结合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应着重强调必须具备有六项较高的基本素质,分别是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新闻敏感、丰富的学识、高超的艺术修养。其中“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就是思想道德素质。“政治、思想、道德素质,首先,从根本上讲,就是一个人的政治态度、思想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感,就是把自己的事业与祖国的前途、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融为一体的品格。在建立市场经济过程中,拥有“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品格,显得尤为重要。新世纪的人才首先要有实事求是、敢于坚持真理的精神。其次,要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从更高层次上要求,则应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生发展的原动力,是高素质人才的基本点。”[3]基于以上可贵的个人素质,新闻摄影从业者才能够保证社会新闻的四个特点“形象性、真实性、社会性、情感性” 得以发扬光大。
二、摄影教学方式与素质教育的融合
大学摄影教学的方式除了课堂教学,还有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在众多摄影前辈大师们努力探索中,明确了摄影艺术具有纪实性、瞬间性、二次创作性等艺术特点。“摄影艺术的纪实性是指摄影创作必须以现实社会中客观存在的事物为拍摄对象”。与社会接触是纪实性摄影创作的基本要求,在此过程中,首先学生可以探索人际交往方式,从心理素质教育的角度讲,能否与他人和谐相处影响到今后能否更好的融入社会和个人发展能否顺利进行;其次,社会实践教学是掌握真实信息的渠道,通过不同渠道传达的相同事件,可能造成信息真实性不同。如果没有中国抗击疫情的成功经验作为参照就会减弱西方民众对本国疫情认知的正确性。在大学摄影社会实践教学环节中,适当增加新闻摄影、纪实摄影创作任务,对提高大学生社会认知能力有积极作用,让大学生在与社会的广泛接触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再次,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新闻摄影、艺术摄影、商业摄影的作品创作,都有机会接触社会环境中正、负两面的信息,独立思考、全面分析,积累正确处理这些信息的经验是应对挫折和适应环境的心理素质教育必修内容;最后,在社会实践教学中,大学生不断将已有理论知识与现实需要相融合。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实施意见,1994年7月3日发布
[2]《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版(2010年1月1日),王文礼
[3]《素质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周冠生
[4]《摄影的艺术》,人民邮电出版社;第1版(2014年2月12日),Bruce Barnbaum,樊智毅(译者)
[5]《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9月
作者简介:郑利;女;1971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2002年开始高校教学;2005年1月取得专业技术职务高级摄影师,2006年7月取得高校教师资格,2016年获得双师型教师认证,现为湖北大学知行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知行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关键词】摄影教学;素质教育;融合
一个人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表现通常称为“素质”。如果质量是产品的生命,人的素质高低是做人的根本,是否能够成功的基石. 素质教育内涵非常丰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指出:“中小学要尽快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使青少年儿童生动活泼的发展。”[1]对中小学生的要求不是终极目标,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是有效的大学教育,最终达成为社会输出高质量人才的目的。教育界对素质教育的思考由来已久,针对中小学义务教育和高校教育给出了不同的实施意见。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内容涵盖面广,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学科知识门类多,王文礼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一书总结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法律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技能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 [2]七个方面内容,本人将法律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技能素质统一为“人文素质”进行探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是全世界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对应到大学教育阶段,整个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在思政课程教师主导教学,辅导员配合引导的背景下,其它学科的教师应该本着“教书育人”的宗旨积极参与。
一、摄影教学内容与素质教育的融合
首先,大学摄影课程包涵的教学内容丰富,有摄影专业基本知识的课程,进行摄影器材、摄影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也有新闻摄影、商业摄影、艺术摄影等摄影专业领域学科应用课程。大学通识课程中,摄影教学中最为基础的教学内容有:摄影史论、摄影器材、摄影技术、摄影创作基础、摄影作品鉴赏。针对以上知识和技能,常采用课堂教学方式。依托不同授课内容,可以在摄影史论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了解摄影发展中的艺术与技术背景,增加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科学技术、艺术人文等相关知识的积累,实现文化素质培养教育目标;还可以根据摄影作品鉴赏课堂教学,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融入其中。通过分析不同艺术作品中体现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以及商业价值,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其中。至于摄影器材、摄影技术、摄影创作基础等教学内容,不管是摄影专业教育还是通识教育,在课堂教学中,都能够提升受教育者的摄影技能素质。
大学摄影教学中新闻摄影、商业摄影等课程是进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不仅重视过硬的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应强化將来社会所需专业技术岗位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培养,使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是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接轨的重要条件。
对于将要从事新闻摄影的受教育者,结合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应着重强调必须具备有六项较高的基本素质,分别是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新闻敏感、丰富的学识、高超的艺术修养。其中“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就是思想道德素质。“政治、思想、道德素质,首先,从根本上讲,就是一个人的政治态度、思想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感,就是把自己的事业与祖国的前途、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融为一体的品格。在建立市场经济过程中,拥有“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品格,显得尤为重要。新世纪的人才首先要有实事求是、敢于坚持真理的精神。其次,要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从更高层次上要求,则应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生发展的原动力,是高素质人才的基本点。”[3]基于以上可贵的个人素质,新闻摄影从业者才能够保证社会新闻的四个特点“形象性、真实性、社会性、情感性” 得以发扬光大。
二、摄影教学方式与素质教育的融合
大学摄影教学的方式除了课堂教学,还有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在众多摄影前辈大师们努力探索中,明确了摄影艺术具有纪实性、瞬间性、二次创作性等艺术特点。“摄影艺术的纪实性是指摄影创作必须以现实社会中客观存在的事物为拍摄对象”。与社会接触是纪实性摄影创作的基本要求,在此过程中,首先学生可以探索人际交往方式,从心理素质教育的角度讲,能否与他人和谐相处影响到今后能否更好的融入社会和个人发展能否顺利进行;其次,社会实践教学是掌握真实信息的渠道,通过不同渠道传达的相同事件,可能造成信息真实性不同。如果没有中国抗击疫情的成功经验作为参照就会减弱西方民众对本国疫情认知的正确性。在大学摄影社会实践教学环节中,适当增加新闻摄影、纪实摄影创作任务,对提高大学生社会认知能力有积极作用,让大学生在与社会的广泛接触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再次,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新闻摄影、艺术摄影、商业摄影的作品创作,都有机会接触社会环境中正、负两面的信息,独立思考、全面分析,积累正确处理这些信息的经验是应对挫折和适应环境的心理素质教育必修内容;最后,在社会实践教学中,大学生不断将已有理论知识与现实需要相融合。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实施意见,1994年7月3日发布
[2]《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版(2010年1月1日),王文礼
[3]《素质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周冠生
[4]《摄影的艺术》,人民邮电出版社;第1版(2014年2月12日),Bruce Barnbaum,樊智毅(译者)
[5]《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9月
作者简介:郑利;女;1971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2002年开始高校教学;2005年1月取得专业技术职务高级摄影师,2006年7月取得高校教师资格,2016年获得双师型教师认证,现为湖北大学知行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知行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