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山区发展农业产业的几点思考

来源 :科学种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yu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山区农业效益,必须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走农业产业化道路,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具体到每一个地方,农业产业到底应该如何发展才更加科学、合理,对此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以为,山区在发展农业产业上,应坚持以下几点,才能使步子走得更稳、更快、更扎实。
  一、发展产业必须重视粮食生产
  粮食足则民心稳、天下安,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农业生产的第一要务,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的基础与保障。没有温饱做基础,农民就不敢调整;如果粮食安全出了问题,调整必然会出现反复。但很多人对此缺乏足够认识,几乎所有人都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抓粮食生产只是挂在口上,发展产业才真正放在心上。尤其是近年来,各大媒体频繁报道我国粮食持续增产,已经实现“九连增”,很多人对粮食安全问题已经放松警惕,产生麻痹思想。其实最近十年,我国粮食自给率已连续下滑,粮食进口一直保持快速增长趋势。有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通过国家海关进口的粮食总量已突破8000万吨,我国大豆对进口的依存度已达到80%,三大谷物(水稻、小麦、玉米)的进口量较上年猛增3倍。剔除大豆进口后,我国粮食自给率仍已逼近95%这一政策“红线”,这还没有计算通过非正常渠道走私入境的粮食数量。因此在实现粮食“九连增”的背后,我国的粮食安全仍然潜藏巨大危机,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从战略高度处理好粮食生产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虽然山区种粮缺乏优势,应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但仍然需要保持一定的种植面积,起码要坚持“宜粮则粮”,同时努力提高单产,稳定总产,保持一定的自给率,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如果为了发展特色产业,将当家田地大量改种其他经济作物(特别是多年生经济作物),使粮食面积、产量锐减,一旦粮食供不应求,首当其冲、威胁最大的就是自给率偏低的山区。目前山区由于种粮效益偏低,出现复种指数下降,耕地撂荒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设法调动种粮农民热情,同时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产量效益。决不能因此否定粮食生产,甚至视种粮为思想“僵化”“落后”,将“宝”全部压在调整上。
  二、发展产业必须找准优势
  目标正确,事半功倍;目标不对,努力白费。近年来,一些山区先后发展过很多产业,其中既有成功经验,也有惨痛教训。究其原因是没有真正找准山区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山区立体气候明显,自然条件复杂多变,有些外来物种虽能在山区生长,但易遭受各种自然灾害和病虫害,造成产量不高、品质不优,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有些本地物种,对环境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效益好时容易一哄而起,效益差时又一哄而散,这样的产业虽能在山区发展,但没有明显优势,也没有生命力。到底哪些才是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较强生命力,且适合山区长期发展的产业,需要我们深入基层、脚踏实地,认真调查、比较、分析、研究来确定。要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征求专业技术人员和基层干部、农民群众的意见,这样才能真正找准山区的优势所在,目标才更加正确、决策才更加科学,确立的主导产业才容易被广大群众接受。只要群众能够化被动为主动、上下一心,工作推进起来就会顺水顺风。如果不提前做深入调查研究,只惟上,不惟实;只看眼前,不顾长远;只注重外地专家意见,不考虑当地技术人员观点,那也只会发展一些事倍功半甚至白费劲的“短命产业”。
  三、发展产业必须持之以恒
  找准优势,明确发展目标与方向后,就应坚持不懈,努力扩大基地面积、壮大基地规模、提高产量质量、增加基地效益,同时还要抓好加工企业、产品品牌、销售市场和服务体系建设,延伸产业链条,拓宽销售区域,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将产业一步步做大、做深、做透、做实、做强,坚持“一张蓝图画到底”,不因市场价格的一时波动、领导的一时变迁或者其他因素的一时诱惑,而使既定的产业发展目标受到影响。只要方向正确,就一定能够获得理想的回报。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在现实中还是比较困难的,很多地方就是因为经常在多个产业间反复摇摆,先建再砍,砍了又建,虽然在发展产业上花费了很大力气,结果却一事无成。
  四、发展产业必须夯实基础
  夯实基础首先要建好基地,要有充足的产品,要保证产品质量,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多年的坚持与努力。但目前很多人不愿意在基地建设上下“苦功夫”,更乐意在“短、平、快”的招商引资上做文章,以为只要招到了“大老板”、引进了“大项目”,制约山区农业产业发展的许多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其实不然。招商引资的确能很快解决山区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些“瓶颈”“短板”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逐利是资本的“本性”,没有哪家私营企业愿意带着巨资到偏远山区,在耗时费力的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上“砸钱”,而只愿意在加工、销售等投资效益好的关键环节“发力”。有道是“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因此,建好基地,夯实基础,才是发展产业的根本。
  建好基地一要尊重技术,尊重科学,要充分参考基层干部与广大农民意见,坚持问计于民,因地制宜,选准发展项目;二要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抓好基地规划与指导服务,提高建设标准,严把建设质量,坚持建一块、成一块,投产一块、高效一块,通过脚踏实地的建设,推进产业稳步发展,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花小钱办大事,尽量提高产投比,不搞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不建有名无实、有种无收的“无效基地”;三要选择最适宜区域,相对集中连片发展,通过持之以恒建设,由点成面,积聚成片,形成板块,使资源优势真正转变成产量优势、质量优势、产品优势、价格优势,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山区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复杂多变,名优特产对环境条件要求苛刻等客观实情,不能在划定区域内勉为其难,搞“一刀切”;四要进一步改革、优化、完善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度,努力破解土地流转难题,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专业化”农民,不断提升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经营能力、经营水平,依靠“专业队伍”抓好基地管理,提高基地效益,防止“前建后荒”;五要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提高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机械化水平,破解在边远山区搞特色产业建设缺劳力、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
  五、发展产业必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特别是在山区发展特色产业,更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问题,降低生产成本,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目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方法与措施有很多,如抓龙头企业建设、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抓能人大户、抓订单农业,探索实施“龙头企业 专业合作社 基地 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目前的问题是,很多农业企业与农民的联系不够紧密,经常各顾各、两张皮,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一些企业的实力也不够强,对整个产业的引领与拉动作用不够。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年来虽成立了很多,但真正为农民搞好服务、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很少。山区要发展农业产业,不能将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停留在成立合作社“数量”和一些表面工作上,要将其抓“实”才行。
  六、发展产业必须抓好服务体系建设
  农业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有完整的产业链条,还必须有配套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做支撑。但目前的服务体系,与产业发展需求差距较大。为今之计,一要尽快抓好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山区发展产业信息“短板”,让农民知道“种什么”;二要尽快抓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每个产业都要培养1~2名真正的专家和一批技术骨干,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支持其开展技术创新与成果推广,重点为产业大户、科技示范户搞好服务,让农民知道“怎么种”;三要尽快抓好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组建专业化服务组织或队伍,在机械化耕作、收获,以及修剪、采摘、病虫草害防治、产品销售等关键环节开展专业化服务;四要尽快抓好加工服务体系建设,畅通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的利用率和深加工比重,推动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
  作者简介:熊飞 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研究、示范、推广及农业规划起草、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等工作,获得各种科技奖励20余项。联系地址:湖北省竹山县农业局 邮编:442200。
其他文献
为了对材料的高温棘轮行为进行精确的本构描述,在350℃和700℃下,对304不锈钢的单轴和非比例多轴棘轮行为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讨论了材料在不同加载路径以及不同工况下的棘
首次采用正电子湮没寿命谱的方法,并同时应用PATFIT程序和MELT程序进行解谱,研究了透明陶瓷MgAl2O4被电子、质子和γ射线辐照后缺陷的退火特性,发现了透明陶瓷MgAl2O4在三种
为得到满足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系统所要求的超热中子辐射场,利用清华大学试验核反应堆中子源,采用蒙特卡罗(MC)计算方法,设计TN种产生超热中子辐射场的工程理论方案.并对这两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