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代跨越了人类自渔猎、采集到垦殖一系列经济状态,自西汉初年建立的豫章郡,如今已经成为吸引世人目光的、最具发展潜力的动感城市,绿水、青山、沃野、都市……天人合一地构成气势恢宏的画卷。然而,总有一些时候,脑海中还会闪现祖先们仰天俯地的身影,使我们沉溺于古代文明的探索,试图在那一件件古物中开启尘封的岁月。或许,这是一种寻找归属感的本能?或许,烽烟尚未散尽的天穹中掠过的悠扬鸽哨,能够唤醒经过几千年文化传承却被雪藏于心的集体记忆?
春节前去广州,在车轮碾压铁轨的“咣铛”声中,梦里冰天雪地里极其冷寂的赣江与百舸争流极其繁忙的赣江相互迭加,相互缠绕。想起王安石《送程公辟之豫章》中“沉檀珠犀杂万商,大舟如山起牙樯,输泻交广流荆扬”的诗句,不由生出许多感慨。“要致富,先修路”的话说了好些年,现在边远山村的老人也深谙其中的道理。其实,交通便利与否,自古至今都是制约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古时的赣江,如同现在的京广线、京九线,是我国长江以南南北向河流中既有舟楫之便,又能通过大庾岭山路水陆相继,循北江而过广州与海相连的交通干线。水,养育生命,孕育文明。古时的江西正因为有了这条江水的流淌,才有赣鄱沃土上先民直立行走时的狩猎,信江岸旁角山陶窑里泥土在烈焰中的升华,以及新干大洋洲美妙狞厉的青铜器……更是因为有了这条江水的孕育,这才有了一个吸引历朝历代统治者目光的南方昌盛之地,或者称作是“昌大南疆”。
也许秦汉之世开拓南疆的战火纷扰了世人的直觉,以前竟有人将好端端的南方昌盛之地说成“荒蛮腹地”,殊不知在秦、汉王朝对南方的征战“出豫章,下横浦”,豫章郡从来都是集结兵马、储备粮饷物资的昌盛之地。清楚历史的人知道:汉代统一后,对全国各地户口实行登记,有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也是最完备的人口统计资料。比较《汉书》地理志与《后汉书》郡国志中分别记录的公元2年、公元140年各州郡户口数,豫章郡在全国总人口减少的情况下,人口净增1316941人,人口数居全国第二。西汉“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荆扬江南七郡,只有南昌、临湘、吴三地超过万户。
汉代,江西的农耕水平随着铁器的广泛使用,已经达到铁犁牛耕阶段,进入“食物常足,无饥馑之患”的低级自然经济阶段。透过汉墓中出土的农具、灶台、粮仓与酒器,使人不仅感受到当时地上人间充满亲情与温馨的关怀,还能看出豫章郡小农经济发达、六畜兴旺的生活景象。汉代,豫章郡是全国产粮最多的地区。闽越叛反,必先入余干、鄱阳等产粮区谋取粮草后才能思变;东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朝廷自扬州吴郡、豫章郡等五郡租米赈给东郡、济阴等六郡国:七年(113年)朝廷再调豫章、会稽等五郡租米赈给南阳、庐江、九江等七郡饥民。尤其东汉末年的战争岁月,拥兵自重的将军更是注意这块兴盛之地。此后,六朝各代京城以外的大粮仓,三分之二在鄱阳湖地区;宋代,江西输送的漕粮“为天下最”……在以农立国的时代,江西经济地位极为重要。
汉代的豫章郡不仅人多、粮多,其他如制陶、采矿、造船等行业也可圈可点,引人注目。两汉时期,豫章郡所产的陶器多是硬陶和原始瓷器,器物表面一般都有淡青黄色釉质,器形中还有陶制的家禽家畜、陶井、陶仓、陶灶等工艺品,至东汉时期便出现了原始青瓷。豫章郡的矿冶业在商周青铜文化的基础上技艺更为精湛,青铜铸造精致,纹饰繁密,至今光泽照人。《史记》记载,吴王刘濞竟然招天下亡命者,在豫章郡私自铸钱。随着鄱阳湖、赣江流域航道日见开通,豫章郡的造船业风生水起,南昌、寻阳、馀汗、鄱阳等一些航道枢纽点逐渐形成船舶制造基地,汉代几次对东瓯,闽越、南粤的征战,派出水军都是经由豫章,或沿赣江南下,或循信江下游往东南,而战船多在余干、鄱阳等地伐木而治。
豫章郡连吴、接楚,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楚多次兼并攻略使吴楚文化在此交流,而中原文化也随赣江水道的通达而向江南扩大影响,这三方文化相互交融、汇合,使豫章境内文化内涵丰富,民情风俗多样。在赣江旁的滕王阁中,有一幅描绘江西古代人杰的长卷,吴芮、何汤、程曾、唐檀、徐稚、陈重等人皆位列其中。尤其徐稚(字孺子)博学有德,“四察孝廉,五辟宰府,三举茂才”。而不就,被人称为“南州高士”。东汉恒帝时(147~167年在位),陈蕃任豫章太守,他不愿接待宾客,唯对徐稚以殊礼相待,专备一榻给他歇息,“去则悬之”。这段轶事经初唐文坛四杰之一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颂扬,至今脍炙人口,妇孺皆知。
太阳东升西落,周而复始,一个地域的文化潜移默化始终在人们血脉中传承。江西历史文化丰富而又灿烂,只是到了近代,海禁大开,汽车、火车替代水运的主导地位等一系列因素,使赣江航运一蹶不振,江西的经济也随之出现反常状态……我有时会想:历史深处,以精到手腕统一中国的秦始皇当初是以什么样目光俯视赣江,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做出了惠及后世两千多年的长远计谋?他残酷无道却有超越一般人主的宏大想象与气魄,使人在百感交集之际又滋生出难以言喻的景仰与钦佩。因为,如果没有秦始皇开拓南疆,没有秦军“一结馀汗之水”、“一守南野之界”之举,利用赣江水运干流,走出大庾岭山路,秦汉以降,江西的经济文化会比“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辉煌稍逊一筹。
阳晖穿透冬季清晨的寒冷,在赣江水面播下一片灿烂,江对岸的高楼将所有的细节都隐潜在温暖的橙色之中。惟有层层轻漾的鳞波,如绣满花纹的柔软丝缎一般,默默地感受着天光的抚触,从炫目的阳光中,回想“昌大南疆”的辉煌往事,消解那些逐渐被人遗忘的古老传说……
春节前去广州,在车轮碾压铁轨的“咣铛”声中,梦里冰天雪地里极其冷寂的赣江与百舸争流极其繁忙的赣江相互迭加,相互缠绕。想起王安石《送程公辟之豫章》中“沉檀珠犀杂万商,大舟如山起牙樯,输泻交广流荆扬”的诗句,不由生出许多感慨。“要致富,先修路”的话说了好些年,现在边远山村的老人也深谙其中的道理。其实,交通便利与否,自古至今都是制约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古时的赣江,如同现在的京广线、京九线,是我国长江以南南北向河流中既有舟楫之便,又能通过大庾岭山路水陆相继,循北江而过广州与海相连的交通干线。水,养育生命,孕育文明。古时的江西正因为有了这条江水的流淌,才有赣鄱沃土上先民直立行走时的狩猎,信江岸旁角山陶窑里泥土在烈焰中的升华,以及新干大洋洲美妙狞厉的青铜器……更是因为有了这条江水的孕育,这才有了一个吸引历朝历代统治者目光的南方昌盛之地,或者称作是“昌大南疆”。
也许秦汉之世开拓南疆的战火纷扰了世人的直觉,以前竟有人将好端端的南方昌盛之地说成“荒蛮腹地”,殊不知在秦、汉王朝对南方的征战“出豫章,下横浦”,豫章郡从来都是集结兵马、储备粮饷物资的昌盛之地。清楚历史的人知道:汉代统一后,对全国各地户口实行登记,有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也是最完备的人口统计资料。比较《汉书》地理志与《后汉书》郡国志中分别记录的公元2年、公元140年各州郡户口数,豫章郡在全国总人口减少的情况下,人口净增1316941人,人口数居全国第二。西汉“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荆扬江南七郡,只有南昌、临湘、吴三地超过万户。
汉代,江西的农耕水平随着铁器的广泛使用,已经达到铁犁牛耕阶段,进入“食物常足,无饥馑之患”的低级自然经济阶段。透过汉墓中出土的农具、灶台、粮仓与酒器,使人不仅感受到当时地上人间充满亲情与温馨的关怀,还能看出豫章郡小农经济发达、六畜兴旺的生活景象。汉代,豫章郡是全国产粮最多的地区。闽越叛反,必先入余干、鄱阳等产粮区谋取粮草后才能思变;东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朝廷自扬州吴郡、豫章郡等五郡租米赈给东郡、济阴等六郡国:七年(113年)朝廷再调豫章、会稽等五郡租米赈给南阳、庐江、九江等七郡饥民。尤其东汉末年的战争岁月,拥兵自重的将军更是注意这块兴盛之地。此后,六朝各代京城以外的大粮仓,三分之二在鄱阳湖地区;宋代,江西输送的漕粮“为天下最”……在以农立国的时代,江西经济地位极为重要。
汉代的豫章郡不仅人多、粮多,其他如制陶、采矿、造船等行业也可圈可点,引人注目。两汉时期,豫章郡所产的陶器多是硬陶和原始瓷器,器物表面一般都有淡青黄色釉质,器形中还有陶制的家禽家畜、陶井、陶仓、陶灶等工艺品,至东汉时期便出现了原始青瓷。豫章郡的矿冶业在商周青铜文化的基础上技艺更为精湛,青铜铸造精致,纹饰繁密,至今光泽照人。《史记》记载,吴王刘濞竟然招天下亡命者,在豫章郡私自铸钱。随着鄱阳湖、赣江流域航道日见开通,豫章郡的造船业风生水起,南昌、寻阳、馀汗、鄱阳等一些航道枢纽点逐渐形成船舶制造基地,汉代几次对东瓯,闽越、南粤的征战,派出水军都是经由豫章,或沿赣江南下,或循信江下游往东南,而战船多在余干、鄱阳等地伐木而治。
豫章郡连吴、接楚,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楚多次兼并攻略使吴楚文化在此交流,而中原文化也随赣江水道的通达而向江南扩大影响,这三方文化相互交融、汇合,使豫章境内文化内涵丰富,民情风俗多样。在赣江旁的滕王阁中,有一幅描绘江西古代人杰的长卷,吴芮、何汤、程曾、唐檀、徐稚、陈重等人皆位列其中。尤其徐稚(字孺子)博学有德,“四察孝廉,五辟宰府,三举茂才”。而不就,被人称为“南州高士”。东汉恒帝时(147~167年在位),陈蕃任豫章太守,他不愿接待宾客,唯对徐稚以殊礼相待,专备一榻给他歇息,“去则悬之”。这段轶事经初唐文坛四杰之一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颂扬,至今脍炙人口,妇孺皆知。
太阳东升西落,周而复始,一个地域的文化潜移默化始终在人们血脉中传承。江西历史文化丰富而又灿烂,只是到了近代,海禁大开,汽车、火车替代水运的主导地位等一系列因素,使赣江航运一蹶不振,江西的经济也随之出现反常状态……我有时会想:历史深处,以精到手腕统一中国的秦始皇当初是以什么样目光俯视赣江,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做出了惠及后世两千多年的长远计谋?他残酷无道却有超越一般人主的宏大想象与气魄,使人在百感交集之际又滋生出难以言喻的景仰与钦佩。因为,如果没有秦始皇开拓南疆,没有秦军“一结馀汗之水”、“一守南野之界”之举,利用赣江水运干流,走出大庾岭山路,秦汉以降,江西的经济文化会比“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辉煌稍逊一筹。
阳晖穿透冬季清晨的寒冷,在赣江水面播下一片灿烂,江对岸的高楼将所有的细节都隐潜在温暖的橙色之中。惟有层层轻漾的鳞波,如绣满花纹的柔软丝缎一般,默默地感受着天光的抚触,从炫目的阳光中,回想“昌大南疆”的辉煌往事,消解那些逐渐被人遗忘的古老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