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是一年阅卷时。和监考一样,阅卷是一份使命,一份责任,一份荣誉,也是一份苦差使。由于又苦又累,每年阅卷现场,好多阅卷者都说:“下一次,打死也不来了!”抱怨之余,结合阅卷现场的实际情况,我觉得好多东西不仅值得反思,更应及时反馈回来指导我们平时的教学和同学们的学习。
“牢抓数学不放松,关键要在英语中。得综合者得天下,要考名牌看语文。”语文学科做为“国考”的第一门,广大考生如何实现开门红?笔者认为,考场上考生心中一定要有阅卷老师。
首先,心理上高度理解阅卷老师的苦衷。可以说,每年选调的阅卷老师,往往都是那些政治可靠,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老师。相当一部分还是刚刚结束教学工作和高考监考工作又精神抖擞地走上阅卷工作岗位,身心有些疲劳在所难免。而高考阅卷时间紧、任务重、要求严。面对几十万份卷子,少则七八天,多则十来天,上午4小时,下午4小时,每天阅700份左右的卷子,紧张而又单调。有时受条件限制,晚上还得和蚊子战斗,夜夜不得休息。白天中午吃点饭后只能在阅卷机房的电脑桌上趴一会喘口气。往往前面热得冒汗,后背让空调吹得发冷,半是寒冰,半是火焰,口干舌燥,眼睛胀痛。不过,一听到机房400多台电脑气势磅礴的嗡嗡声,手起手落敲击键盘声,每位阅卷老师都会提醒自己:睁大眼睛,要对得起每一位考生!一遇到书写漂亮,文思泉涌,材料新鲜又充满哲理思辨的好文章就放慢速度“养养眼”,眼亮,心亮。
其次,形式上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准确
要求学生必须按规定的区域和要求填涂和书写答题卡上的相关内容。部分学生超出答题区域,尽管用箭头勾连但扫描仪是扫不上的,阅卷老师看到的只能是不完整的答案。部分学生由于紧张答串了区域,扫描仪是不会给你调整的。比如,有些考生习惯于拿到卷子后趁着大脑清醒先把名句默写题做上,这样处理,思路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在落笔前看清答题区域。否则,阅卷老师难免对考生的综合素质产生怀疑。
二、规范
学生答题时组织语言要力求严谨、规范,想好了再做,切忌涂涂抹抹,致使卷面混乱,难以辨识。同时,分析,分析,条分缕析,简答题或分析题要尽量在规定的区域内将答案表述的完整、清晰、简练、概括。比如,一句话新闻,答案形式上必须先满足于是一句话,结尾得有“。”。好多考生不写或写成实心的“.”,这是不规范的表现。再者,用数字序号时是选用⑴⑵⑶还是选用①②③,哪种形式上更美观,书写起来更方便,平时都得讲究讲究。特别是在某些筛选信息的题目中,这三个序号上下对齐使用,句末分别用分号、分号和句号,就会使答案显得特别整齐规范,阅卷老师一目了然,自然对考生产生好感。
三、美观
答题时书写一定要规范、清晰,字体大小适中。假中性笔,有的写出来呈土黄色,字迹太浅,扫描出来很模糊;有的下水太急,写出来每个字都一摊一摊的。“秀气”得难以辨识或“豪放”得伸胳膊扬腿,东倒西歪都会直接影响你的得分,要力求做到行间有空隙,字间有距离,使整个试卷工整美观、大方受看,阅卷老师能不喜欢?
第三,高度重视作文。
语文成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作文成绩,称其为半壁江山一点也不过分。我觉得,作文要想得高分,在正确审题的基础上,一是要有深刻的思想,高远的立意,这是最重要的;二是要有生动、流畅的语言;三是要有典型并且新颖的事例;四是要有巧妙的构思;五是要有优美的字体。一句话:观点清、思路明、有文采。而阅卷现场上大部分老师反映理科生的作文往往理性有余而“文味”不足,通篇大量的陈述句,句式单一,语言干瘪无味,看不到读书的影子。通篇既没有太阳,也没有月亮,没有星星,甚至连个萤火虫的亮点都没有,单纯的可爱,幼稚的吓人,写出来的东西自己都不愿意看还指望能感动别人?文科生的作文往往表面上文采斐然、洋洋洒洒,实则观点不明、骨架松散、理性思辨不足,认识问题不够深刻,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针对高考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教学中不妨采取以下几个主要措施:
1、勤练字。语文考试从某种程度上讲确实是一场书法比赛。虽然电脑已日益进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人们写字的机会已大不如以往,但高考作文的网上阅卷方式却对我们的书写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它毕竟是考生和阅卷老师交流的唯一媒介!要给阅卷老师留个好印象,字迹就要清晰、美观。千万不能抱有到了考场上再认真写的幻想,那时候很紧张会更写不好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平时写字工工整整,考场上才能沉着应对。能否做到这些全看你在紧张的学习中能否心态平静,把写工整字变成一种好习惯。
要写一手好字并不难,每天抽出10分钟的时间临帖(最好是钢笔字帖),特别是原来书写水平一般的同学从高一开始就要利用字帖练字,临习三年,坚持不懈,那么最终就一定能出手不凡,出人头地。高三一开始,就应要求学生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练字,因为这种书写工具并不是所有学生握起来都感觉舒服,再者,高考答题卡往往比平时使用的纸要硬很多,这样,拿着不舒服的书写工具在较硬的纸上写字得适应很长时间,没办法,练吧,直到练得看上去让人觉得舒服,这是得高分的重要原因,毕竟“字如其人”嘛。
2、多读书。这是考试得高分的基础。要多读针对考试效果比较明显的书。比如,多读人物传记,特别是古代著名作家和外国著名哲学家、作家、科学家等的传记,避开近几年学生们经常运用的事例,尽量达到事例的典型性和新颖性;多读和文化方面有关的书籍,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高考作文得高分的关键;多读和现实、人生、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书籍,力争在作文中体现出关注现实、关注人生的积极态度,因为立意高远,是作文得高分的关键;多读高考满分卷和短篇小说、散文、杂文,学习文章的构思和语言;找一个作家研读,虽然最后复习的时间比较紧,还是要坚持看“新书”(自己未读过的)。为了给文章添彩,可以背诵许多冰心的诗,这不仅能使你的文章别具特色,还能提高你的理解和思辨能力。这样,读书的有效性就大大提高,比泛泛的阅读收获大很多。读书缺少针对性或老爱读那些貌似轻松愉悦的“垃圾文学”是难以形成文学积淀的,更不会在考场挥洒自如。
3、常练笔。适量的作文练习,是将读过的书化为自己作文能力的关键。只有读写结合,才能提高效率。特别是其他科学得比较好的同学,会有较多的空余时间,在基础年级分文体进行大量训练的基础上,在高考前的四个月中,可以写60~80篇文章,这个训练量往往比其他同学多写四五十篇(相当一部分同学从小学到高中毕业都没写到这个数,没有量的积累哪有质的变化?),只有这样,考生对格式、字体及字的大小等才可以轻车熟路,从而能在四十分钟内完成一篇质量较高的文章。
除此之外,根据高考阅卷时间紧的特点,要尽量展现自己的才华,增强文章的视觉冲击力,不写或少写含蓄蕴藉的文章。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很明显。
当然,少教多学也仅是一种教学思想,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以上所说,是我的一些粗浅体会,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牢抓数学不放松,关键要在英语中。得综合者得天下,要考名牌看语文。”语文学科做为“国考”的第一门,广大考生如何实现开门红?笔者认为,考场上考生心中一定要有阅卷老师。
首先,心理上高度理解阅卷老师的苦衷。可以说,每年选调的阅卷老师,往往都是那些政治可靠,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老师。相当一部分还是刚刚结束教学工作和高考监考工作又精神抖擞地走上阅卷工作岗位,身心有些疲劳在所难免。而高考阅卷时间紧、任务重、要求严。面对几十万份卷子,少则七八天,多则十来天,上午4小时,下午4小时,每天阅700份左右的卷子,紧张而又单调。有时受条件限制,晚上还得和蚊子战斗,夜夜不得休息。白天中午吃点饭后只能在阅卷机房的电脑桌上趴一会喘口气。往往前面热得冒汗,后背让空调吹得发冷,半是寒冰,半是火焰,口干舌燥,眼睛胀痛。不过,一听到机房400多台电脑气势磅礴的嗡嗡声,手起手落敲击键盘声,每位阅卷老师都会提醒自己:睁大眼睛,要对得起每一位考生!一遇到书写漂亮,文思泉涌,材料新鲜又充满哲理思辨的好文章就放慢速度“养养眼”,眼亮,心亮。
其次,形式上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准确
要求学生必须按规定的区域和要求填涂和书写答题卡上的相关内容。部分学生超出答题区域,尽管用箭头勾连但扫描仪是扫不上的,阅卷老师看到的只能是不完整的答案。部分学生由于紧张答串了区域,扫描仪是不会给你调整的。比如,有些考生习惯于拿到卷子后趁着大脑清醒先把名句默写题做上,这样处理,思路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在落笔前看清答题区域。否则,阅卷老师难免对考生的综合素质产生怀疑。
二、规范
学生答题时组织语言要力求严谨、规范,想好了再做,切忌涂涂抹抹,致使卷面混乱,难以辨识。同时,分析,分析,条分缕析,简答题或分析题要尽量在规定的区域内将答案表述的完整、清晰、简练、概括。比如,一句话新闻,答案形式上必须先满足于是一句话,结尾得有“。”。好多考生不写或写成实心的“.”,这是不规范的表现。再者,用数字序号时是选用⑴⑵⑶还是选用①②③,哪种形式上更美观,书写起来更方便,平时都得讲究讲究。特别是在某些筛选信息的题目中,这三个序号上下对齐使用,句末分别用分号、分号和句号,就会使答案显得特别整齐规范,阅卷老师一目了然,自然对考生产生好感。
三、美观
答题时书写一定要规范、清晰,字体大小适中。假中性笔,有的写出来呈土黄色,字迹太浅,扫描出来很模糊;有的下水太急,写出来每个字都一摊一摊的。“秀气”得难以辨识或“豪放”得伸胳膊扬腿,东倒西歪都会直接影响你的得分,要力求做到行间有空隙,字间有距离,使整个试卷工整美观、大方受看,阅卷老师能不喜欢?
第三,高度重视作文。
语文成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作文成绩,称其为半壁江山一点也不过分。我觉得,作文要想得高分,在正确审题的基础上,一是要有深刻的思想,高远的立意,这是最重要的;二是要有生动、流畅的语言;三是要有典型并且新颖的事例;四是要有巧妙的构思;五是要有优美的字体。一句话:观点清、思路明、有文采。而阅卷现场上大部分老师反映理科生的作文往往理性有余而“文味”不足,通篇大量的陈述句,句式单一,语言干瘪无味,看不到读书的影子。通篇既没有太阳,也没有月亮,没有星星,甚至连个萤火虫的亮点都没有,单纯的可爱,幼稚的吓人,写出来的东西自己都不愿意看还指望能感动别人?文科生的作文往往表面上文采斐然、洋洋洒洒,实则观点不明、骨架松散、理性思辨不足,认识问题不够深刻,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针对高考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教学中不妨采取以下几个主要措施:
1、勤练字。语文考试从某种程度上讲确实是一场书法比赛。虽然电脑已日益进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人们写字的机会已大不如以往,但高考作文的网上阅卷方式却对我们的书写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它毕竟是考生和阅卷老师交流的唯一媒介!要给阅卷老师留个好印象,字迹就要清晰、美观。千万不能抱有到了考场上再认真写的幻想,那时候很紧张会更写不好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平时写字工工整整,考场上才能沉着应对。能否做到这些全看你在紧张的学习中能否心态平静,把写工整字变成一种好习惯。
要写一手好字并不难,每天抽出10分钟的时间临帖(最好是钢笔字帖),特别是原来书写水平一般的同学从高一开始就要利用字帖练字,临习三年,坚持不懈,那么最终就一定能出手不凡,出人头地。高三一开始,就应要求学生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练字,因为这种书写工具并不是所有学生握起来都感觉舒服,再者,高考答题卡往往比平时使用的纸要硬很多,这样,拿着不舒服的书写工具在较硬的纸上写字得适应很长时间,没办法,练吧,直到练得看上去让人觉得舒服,这是得高分的重要原因,毕竟“字如其人”嘛。
2、多读书。这是考试得高分的基础。要多读针对考试效果比较明显的书。比如,多读人物传记,特别是古代著名作家和外国著名哲学家、作家、科学家等的传记,避开近几年学生们经常运用的事例,尽量达到事例的典型性和新颖性;多读和文化方面有关的书籍,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高考作文得高分的关键;多读和现实、人生、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书籍,力争在作文中体现出关注现实、关注人生的积极态度,因为立意高远,是作文得高分的关键;多读高考满分卷和短篇小说、散文、杂文,学习文章的构思和语言;找一个作家研读,虽然最后复习的时间比较紧,还是要坚持看“新书”(自己未读过的)。为了给文章添彩,可以背诵许多冰心的诗,这不仅能使你的文章别具特色,还能提高你的理解和思辨能力。这样,读书的有效性就大大提高,比泛泛的阅读收获大很多。读书缺少针对性或老爱读那些貌似轻松愉悦的“垃圾文学”是难以形成文学积淀的,更不会在考场挥洒自如。
3、常练笔。适量的作文练习,是将读过的书化为自己作文能力的关键。只有读写结合,才能提高效率。特别是其他科学得比较好的同学,会有较多的空余时间,在基础年级分文体进行大量训练的基础上,在高考前的四个月中,可以写60~80篇文章,这个训练量往往比其他同学多写四五十篇(相当一部分同学从小学到高中毕业都没写到这个数,没有量的积累哪有质的变化?),只有这样,考生对格式、字体及字的大小等才可以轻车熟路,从而能在四十分钟内完成一篇质量较高的文章。
除此之外,根据高考阅卷时间紧的特点,要尽量展现自己的才华,增强文章的视觉冲击力,不写或少写含蓄蕴藉的文章。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很明显。
当然,少教多学也仅是一种教学思想,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以上所说,是我的一些粗浅体会,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