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点攀比又何妨

来源 :作文评点报·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soft19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攀比是学海上千帆竞发的船只,因为它,才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攀比是攀登生命高峰的一根绳索,因为它,才能奋然前行到达光辉的顶点;攀比是中学生奔赴考场的一阵阵嘹亮的号角,因为它,才能不断冲刺、超越,笑傲考场。
    攀比是一种进取,是一种竞争,更是一种超越。
    攀比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锐意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它是面对前辈们的权威,敬而不畏,敢于向他们提出挑战,一比高下的豪情与气魄。明朝梅之焕看到当时在李白墓上乱题诗的游人很多,随手写下“采石江边一抔土,李白诗名耀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这首诗,讽刺游人在李白墓前卖弄词句,就好像在鲁班门前摆弄斧子一般。古人着实崇尚古人之丰业,然而一味地尊崇,不思进取,认为与古人攀比是一件可耻可笑的事,这样还能向前发展吗?清王朝覆灭这铮铮史实昭示我们:“天朝上国”的梦幻,不思进取的颓废,割地求和的懦弱,这一切祸果,皆因这个民族缺乏攀比的精神,悲夫!哀哉!
    攀比是一种竞争,是不甘失败的强者风范。那些高喊“六十分万岁”的同学们,安于现状的企业家们,为何会失败?原因很简单,他们缺乏竞争意识,没有与人争先的攀比意识,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必须树立攀比意识,这是时代的要求,是我们的生存之道。
    攀比是一种超越。因为有了比较,必有胜负优劣之分。不断地向更高者发出挑战,自己才能不断超越,超越的过程就如登山,到了半山腰,只有朝上望,才会越爬越高;如果向下弯腰,便会头晕目眩,且有跌落山谷深渊之危险。两千多年前的“百家争鸣”,那虽不是硝烟滚滚的战场,但因其斗智斗勇的“攀比”,才有了历史的厚重,才有了彪炳史册的圣贤,才推动了历史滚滚向前。
    不敢“攀比”,就不能推陈出新,历史又怎能向前发展,科学怎能更快地进步?而“攀比”是自信者渴望提高的行为,是挖掘真理的铁锹,是振奋专家学者的警钟。这样的精神,正是我们的社会所缺少的。
    搞点攀比又何妨?
  【评点】
   与“佳作一”中李涵的观点不同,本文作者逆向思维,反弹琵琶,提出“攀比是一种进取,是一种竞争,更是一种超越”的看法,可谓振聋发聩,促人奋进。全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层层推进,回环往复。开篇提出论题后,第三至五段分别阐述“攀比”是一种“进取”,是一种“竞争”,是一种“超越”,最后用反问句作结,适时收束,使整篇文章结构缜密而又富于逻辑力量。在论证过程中,既运用例证法,选用材料新颖、典型的论据,又运用引证法,诗文名句信手拈来,使反向立意的观点更加鲜明,易于为读者接受。反问、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语言气势和论证的说服力。                           冯汝汉
其他文献
【原文】   昔有人得一鳖,欲烹而食之,不忍当②杀生之名,乃炽火③使釜水百沸,横筱④为桥,与鳖约曰:“能渡此,则活汝。”鳖知主人以计取之,勉力⑤爬沙⑥,仅能一渡。主人曰:“汝能渡桥,甚善!更为我渡一遭,我欲观之。”  (选自岳珂《桯史》)  【注释】   ①更渡一遭:更,再,重复。一遭,一次。   ②当:担当,承担。   ③炽火:把炉火烧得很旺的意思。   ④筱:细竹子。   ⑤勉力:努力,尽力。
期刊
南朝时的江淹,是文学史上十分著名的人物,与他有关的妇孺皆知的成语就有两个:“梦笔生花”与“江郎才尽”。江淹年轻时就才思敏捷,一次,一群文友在江边漫游,遇一蚕妇,当时有一颇负盛名的文人即兴出联曰:“蚕为天下虫”。将“蚕”拆为“天”和“虫”,别出心裁,一时难倒众多才子。正巧一群鸿雁飞落江边,江淹顿时灵感触发,对曰:“鸿是江边鸟”。将“鸿”拆为“江”和“鸟”,与将“蚕”拆为“天”和“虫”有异曲同工之妙,
期刊
回到故乡,转过那棵老树,走过几间新建的房子,再一次看到那间老房。房顶上长出了几棵茅草,木窗被调皮的孩子用石头打破,墙上的钉子早已脱落,挂在钉子上的扇子自然也掉到了地上。看着它,我想起了童年时光。   扇子是外公制作的。外公心灵手巧,总能做出许多精致的东西,年轻时,还能做些家具,就连老房子都是他盖的。一天,外公约我去山上砍竹子,我好奇地问:“砍竹子要干啥哩?”他摸了摸胡子,笑着说:“竹子可以做扇子,
期刊
河流的成功在于它川流不息,终于流入江海之中;种子的成功在于它坚强不屈,即使在石块下,也能冲出逆境,长出美丽的鲜花……对我来说,成功更是一种滋味,一种经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的甜蜜滋味。  倒放时光的录像带,昨日的往事渐渐在脑海中上映……  依稀记得:儿时,只要看见有同学们骑着自行车飞驰而过,我就会很羡慕地去眺望他们的身影,羡慕他们有辆帅气的自行车和如此好的车技。望着那不停转动着的车轮,听着那清脆的车铃
期刊
那座古城以光洁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民居以及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而闻名遐迩。城里四季开满鲜花,整座古城浸透在水一般的诗意之中。这是10年前去过这个地方的人的观感。10年后,这座古城已经被鳞次栉比的商铺覆盖,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摩肩擦背,人声鼎沸。诗情画意已经荡然无存。   理想也是一种诗意。有一篇文章谈到牛津大学为何一直领先其他有名的大学,一个因素就在于它始终保持着古朴的风格。让初到牛津的
期刊
小学四年级那年,为了让我能在一个更好的环境里读书,爸爸帮我转学到了县城里的一所重点实验小学。带着一丝不舍和担忧,我迈进了新学校的大门。和原来的学校相比,这里很漂亮,各种设施都很齐全。高大的教学楼、现代化的操场、柔软平整的草坪、四处飘香的食堂……让我觉得新奇,暂时抚平了我内心的不安,甚至还生出了一丝小小的期待。   随着一声清脆急促的上课铃声,我被班主任老师领进了教室。当我踏进教室的第一步起,就
期刊
时间:寒冬的一个早上。   地点:一片茫茫的荒原上。   人物:善良、金钱、地位、权力、时光老人。   背景:善良被人们扔到了一片寒风呼啸的茫茫荒原上,那儿荒无人烟,只有善良一人在无边无际的荒原中走着。   (画外音:善良正急切地想着回家,想着回到人们的心中。)   (突然,远处有一辆奔驰轿车从善良身边疾驰而过,是金钱的车,善良似乎看到了回家的希望。)   善良:停车!停车!(满怀希望地招着手。)
期刊
因为猴年的缘故,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今年格外抢眼,他致力于在国内外传播中华文化的故事,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不久前,六小龄童版孙悟空作为中国首个文学形象,进驻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在杜莎夫人蜡像馆近200年的历史上,中国神话人物进驻还是第一次。六小龄童说:“这不仅是对我所塑造的孙悟空形象的肯定,更重要的是中国文化元素不断地在与西方文化交汇相融。这就是超越了政治、经济和种族的文化力量。”  如果说六小
期刊
去过庙里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落四,没有好好地管理账务,所以常常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俩放在同一个
期刊
娄城三老翰墨展上,少长咸集,群贤毕至。   开幕式上,应众人之求,三老联袂挥毫献艺。赵老不假思索泼墨画出水上水下几许荷叶,中有荷花含苞待放,煞是喜人;钱老成竹在胸,只寥寥几笔,三两游鱼跃然纸上,一条条栩栩如生;孙老略一凝神,一株岸边杨柳迎风摇曳,婀娜多姿。   孙老画罢,回头对赵老、钱老的高足说:“来,添一笔,助助兴。”   不知是不敢在“班门”前弄斧,还是中国文人固有的君子之风,几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