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次CAI整合课的联片教研,由于是在陌生的班级上课,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成了每个选手努力的方向。一位老师选择了七年级的《海燕》,教学以一则精美的画图伴着富有诗意的语言展开,学生一下子兴味盎然,接下来的配乐诗朗诵,更激荡了学生心旌,听课给学生带来的拘谨和胆怯一点点消逝,学生渐入佳境,情不自禁地跟读起来,声音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结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一句声音高亢、气势雄浑……评委个个颔首微笑,显然也被感染了。朗诵结束了,学生们依然沉浸在激情之中。
“什么呀!读得乱七八糟,跟鬼哭狼嚎似的。”这位80后老师的评价出人意料,教室里瞬时安静下来,课堂刚刚被点燃的激情之火随之熄灭。多好的一个环节啊,那猝然而来的激情转瞬间被挑剔的口吻、不屑的眼神否定了,老师在不经意间暴露了“演艺”的拙劣。
这是一堂不成功的课,教师以独断专行的粗暴扼杀了刚刚点燃的激情之火,遏制了课堂高潮的形成和发展,接续的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的“表演”味同嚼蜡,效率低下,这与新课改倡导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精神完全相悖。
课堂教学高潮是指在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启发、点拨,使师生产生一种共同的愉悦和激情,思维进入最活跃阶段,从而获得一种情感上的满足。
语文课堂是美的历程,好的语文课堂往往波澜起伏,高潮迭起,令学生入情入境,欲罢不能。既有如沐春风、穿行于山荫道中之感,亦能让激情与思想相融、情趣偕智慧共舞。
那么怎样营造语文课堂教学高潮?教师应如何引导、把握火候、适时点燃学生激情呢?
一、发掘共鸣点,触发课堂活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优秀的教师善于发掘师生共鸣点,激发学生兴趣,触发课堂活力。共鸣点,如琴瑟和鸣,为师生沟通奏响洪亮的前导音,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叩开学生心扉。
《报任安书》是一篇激切感人的至情散文,在饱含血泪的内心独自中,浸透着崇高绚丽的悲剧精神。预设教学时,笔者选择了从品味“伟大的痛苦,悲情的人生”人手,刻意以“煽情”式的语言点燃激情,通过反复诵读走近作者,激荡心灵。
当集体诵读到“最下腐刑,极矣”时,课堂“惨怆怛悼”,孤郁耿耿;读到“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时,全场辞气沉雄,磅礴激越;读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时,一片黯然伤神,低徘悲凉;读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时,气氛骤然高涨,跌宕奔放;读到“肠一日而九回”时,师生声泪俱下,涕泣涟涟……至此,学生已经完全理解了悲剧英雄悒郁慷慨的情怀,领悟了沉雄的辞气,从而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语文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类型的作品,创设种种情境与机会,鼓励学生寻找知识、情感与个体心灵的切合点,多方激发学生的共鸣,实施高效课堂。
二、营造兴奋点,促使课堂展开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的艺术就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师生互动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引领的水平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要审时度势,善于抓住学生感兴趣、易兴奋的地方,因势利导,为课堂注入活力。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篇唯美小品文,作者借維纳斯的靓点,阐释了独特的审美视角。“残缺也是一种美”的审美观,更是拓展了学生对美的认识。在这节课的尾声,当师生一起诵读《残缺也是一种美》一诗时,学生的情绪由兴奋而亢奋,发言踊跃,精彩迭出。
学生谈维纳斯,谈自己,谈汶川,谈人生,谈美学……尤其当一个女生声情并茂讲述自己的不幸遭遇时,至情至性之言引得全班情动于衷,相继泪下失声,继而掌声雷动,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这节课的对话确在意料之外,完全超出了预设,可是整个课堂以—个兴奋点引发一场心灵碰撞,在不经意间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收获了意外的惊喜和精彩,这样的师生互动也更加高效。
三、把握矛盾点,拓展课堂深度
矛盾是激发阅读兴趣的支点,课堂矛盾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思维火花碰撞的智慧之光,能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促成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教师要以敏锐的触角把握课堂上的矛盾点,有效地创设问题隋境,引发对话,拓展课堂深度。
学习《一滴泪换一滴水》时,学生读完文本意犹未尽地质疑:根据情节的发展顺序,应该是波希米亚姑娘先递水给伽西莫多喝,伽西莫多才流的泪。而课文为什么偏以“一滴泪换一滴水”为题?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滕王阁序》中的闪光之笔,课件展示的图片中却是许多野鸭一起在晚霞中飞翔,文中为什么不用复数“群鹜”?
……
纵观课堂,这些矛盾点都是引发师生对话的材质,是极具价值的资源,教师稍加引导,学生思维便会走向深入、深刻。
新课程已经全面普及,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成了亟需解决的问题。语文课堂是领略美的过程,营造课堂高潮,引发学生激情是课堂美的体现和要求,这需要语文教师练就一双慧眼,适时地把握契机,创设形象生动的情境,营造愉悦轻松的氛围,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什么呀!读得乱七八糟,跟鬼哭狼嚎似的。”这位80后老师的评价出人意料,教室里瞬时安静下来,课堂刚刚被点燃的激情之火随之熄灭。多好的一个环节啊,那猝然而来的激情转瞬间被挑剔的口吻、不屑的眼神否定了,老师在不经意间暴露了“演艺”的拙劣。
这是一堂不成功的课,教师以独断专行的粗暴扼杀了刚刚点燃的激情之火,遏制了课堂高潮的形成和发展,接续的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的“表演”味同嚼蜡,效率低下,这与新课改倡导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精神完全相悖。
课堂教学高潮是指在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启发、点拨,使师生产生一种共同的愉悦和激情,思维进入最活跃阶段,从而获得一种情感上的满足。
语文课堂是美的历程,好的语文课堂往往波澜起伏,高潮迭起,令学生入情入境,欲罢不能。既有如沐春风、穿行于山荫道中之感,亦能让激情与思想相融、情趣偕智慧共舞。
那么怎样营造语文课堂教学高潮?教师应如何引导、把握火候、适时点燃学生激情呢?
一、发掘共鸣点,触发课堂活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优秀的教师善于发掘师生共鸣点,激发学生兴趣,触发课堂活力。共鸣点,如琴瑟和鸣,为师生沟通奏响洪亮的前导音,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叩开学生心扉。
《报任安书》是一篇激切感人的至情散文,在饱含血泪的内心独自中,浸透着崇高绚丽的悲剧精神。预设教学时,笔者选择了从品味“伟大的痛苦,悲情的人生”人手,刻意以“煽情”式的语言点燃激情,通过反复诵读走近作者,激荡心灵。
当集体诵读到“最下腐刑,极矣”时,课堂“惨怆怛悼”,孤郁耿耿;读到“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时,全场辞气沉雄,磅礴激越;读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时,一片黯然伤神,低徘悲凉;读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时,气氛骤然高涨,跌宕奔放;读到“肠一日而九回”时,师生声泪俱下,涕泣涟涟……至此,学生已经完全理解了悲剧英雄悒郁慷慨的情怀,领悟了沉雄的辞气,从而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语文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类型的作品,创设种种情境与机会,鼓励学生寻找知识、情感与个体心灵的切合点,多方激发学生的共鸣,实施高效课堂。
二、营造兴奋点,促使课堂展开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的艺术就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师生互动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引领的水平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要审时度势,善于抓住学生感兴趣、易兴奋的地方,因势利导,为课堂注入活力。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篇唯美小品文,作者借維纳斯的靓点,阐释了独特的审美视角。“残缺也是一种美”的审美观,更是拓展了学生对美的认识。在这节课的尾声,当师生一起诵读《残缺也是一种美》一诗时,学生的情绪由兴奋而亢奋,发言踊跃,精彩迭出。
学生谈维纳斯,谈自己,谈汶川,谈人生,谈美学……尤其当一个女生声情并茂讲述自己的不幸遭遇时,至情至性之言引得全班情动于衷,相继泪下失声,继而掌声雷动,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这节课的对话确在意料之外,完全超出了预设,可是整个课堂以—个兴奋点引发一场心灵碰撞,在不经意间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收获了意外的惊喜和精彩,这样的师生互动也更加高效。
三、把握矛盾点,拓展课堂深度
矛盾是激发阅读兴趣的支点,课堂矛盾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思维火花碰撞的智慧之光,能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促成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教师要以敏锐的触角把握课堂上的矛盾点,有效地创设问题隋境,引发对话,拓展课堂深度。
学习《一滴泪换一滴水》时,学生读完文本意犹未尽地质疑:根据情节的发展顺序,应该是波希米亚姑娘先递水给伽西莫多喝,伽西莫多才流的泪。而课文为什么偏以“一滴泪换一滴水”为题?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滕王阁序》中的闪光之笔,课件展示的图片中却是许多野鸭一起在晚霞中飞翔,文中为什么不用复数“群鹜”?
……
纵观课堂,这些矛盾点都是引发师生对话的材质,是极具价值的资源,教师稍加引导,学生思维便会走向深入、深刻。
新课程已经全面普及,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成了亟需解决的问题。语文课堂是领略美的过程,营造课堂高潮,引发学生激情是课堂美的体现和要求,这需要语文教师练就一双慧眼,适时地把握契机,创设形象生动的情境,营造愉悦轻松的氛围,真正实现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