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6月3日,高校民族理论政策精品资源共享与慕课建设研讨会在广西民族大学举行。曾被评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四门民族理论政策课程,以及正在建设民族理论政策慕课的四所高校,先后介绍了课程建设的成就、经验和艰难、困惑,各地高校民族理论政策教学同行以及爱课程网、高等教育出版社和相关单位代表也都参与了热烈的讨论。初步明确了这门高校课程以精品资源慕课化为导向的改革发展思路。
会议开幕式由广西民大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王柏中教授主持,广西民大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李珍刚教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统战部民族宗教处处长韦雨江、教育厅高教处处长赵益真、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周健先后致辞。致辞者一致强调:民族理论政策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和慕课建设的专家汇聚研讨,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切实推进“普通高校开设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建立健全高校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南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和新疆大学依次介绍了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经验。中南民大课程主持人田敏教授未能出席,委托团队成员、教研室主任裴圣愚代为介绍。裴圣愚以“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资源共享课建设的若干思考”为题,介绍了该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实践和经验:课堂教学围绕中央精神,发挥自身特长;实践教学重在以研促学,凸显区域特色;网络教学推动创新共享,把握时代特点。继而从“教师的苦衷”“学生的困惑”以及“平台的有限”等方面反映了目前课程在该校实践中面临的问题。青海民大曾于“十一五”期间最先进入民族理论政策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序列,却晚于中南民大一年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主持人杨虎得教授在高教出版社出版了国家精品课程教材《中国民族理论十讲》,团队也取得了一系列课程改革成果。同时杨虎得教授也深感课程建设的困难:既有资金问题,更有师资问题,尤其是海拔太高人才难留。当2007年青海和广西双双实现民族理论政策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零的突破”之际,他就想和广西民大联手,共同建设两个边远地方民族院校的精品课程,因当时的管理体制不允许而未能实现,至今依然感到单打独斗相当困难。新疆大学这门课的全称为“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2007年由“民族理论政策”“新疆地方史”“科学无神论概论”三门课程整合而来,2013年随顺“新疆地方史”转型进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序列。与青海相比,新疆高校民族理论政策教育师资力量充足,仅新疆大学就有十位专职教师。新疆这门课的管理归口跟内地民族院校不同,课程设置和具体要求也都不同,校内应用的考核、训练等诸多环节也还存在着不少困难。主持人王颖教授认为,这门区域特性很浓的课程实际上难以在其他地方院校发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功能作用。
中央民族大学王军教授、大连民族大学孙岿教授和国家开放大学民族理论政策课程主持人轩红芹老师分别介绍了各自慕课建设的情况。总的来说,慕课建设起步较晚,建设单位也有各自的条件限制,因而情形各异。中央民族大学遇到的困惑主要是来自专业追求和系统管理等多种原因造成的分歧和疑惑,以及教學与科研失衡环境下的教改动力不足。三家之中,目前课程已经上线应用的只有大连民族大学。该校的民族理论政策课程从未进入省、市精品课程或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序列。他们2015年到广西民族大学考察后说干就干,制作了8个专题24讲微课。以时代需求为指向深化课程针对性,以问题为指向内化教育的感受性,以价值判断为指向优化教育的呈现性。2016年,在校内两个班级和大连理工大学预科班进行试点教学。2017年,在全校本科生与预科生中全部普及慕课教学,大连理工大学教务处选定为化工学部预科班必修课程。在校内校外应用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还由超星慕课平台公开发布,至今已有580万人次的点击率,2.9万人的社会服务人群。因而不仅受到大连市、辽宁省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嘉奖和推荐,还受到国家民委主任巴特尔的热情称赞。
广西民大教学团队进行了课程建设汇报。广西民大这门课程先后获评国家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三年多的慕课建设。2013年底,将36节课程实录切割成107个片段,结合民族理论政策课程自驭舟模式展开“习研演练”,构成“知识碎片加翻转课堂”的慕课雏形。2014年底,在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基础上开始设计系列微课,紧扣中国梦与中华民族共有家园建设主题,制作了校内4人联讲的第一版
“民族大义五十六讲”,2015年以“私播课”的形式在校内以及南宁市慕课联盟之内应用。2016年启动“民族大义五十六讲”的同行刷
新,到2017年5月刷新了33讲,形成11所学校25位同行联讲的升级版。5月30日,首次作为中国大学慕课通过爱课程网上线开课。从“私播课”到“中国大学慕课”,在大大提升课程育人效益的同时明显降低了教学成本,学校已正式从校内设置上将36学时降为24学时。而且,跨学科、跨层次、专兼结合的团队成员各司其职、高度协同,在系列微课的基础上配以生动活泼的翻转课堂和深入浅出的专家辅导,使其具备精品开放课程的应用功能,为向普通院校以通识选修课的形式推广应用做好了准备。
国家民委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民族理论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王希恩研究员参加会议并主持互动交流。云南民族大学何叔涛教授、大连民族大学朴婷姬教授、西南民族大学陶斯文教授,以及西藏民族大学史工会、百色学院雷信来、中央民大吴敏等一线教师纷纷发表意见,在充分肯定精品资源共享课和慕课建设经验的同时,又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各校民族理论政策课程建设遭遇的实际困难与疑惑。代表们从“当牛做马”到“相当潇洒”的具体感受,进一步证明了慕课技术在化解这门课程结构性矛盾中的重要意义。
总之,本次会议汇集了高校民族理论政策教学改革、学校课程与教务管理、地方民族工作与教育行政部门乃至教育科研出版部门等多方面的专家和领导,协同研讨,群策群力,总结了民族理论政策资源共享课和慕课建设经验,分析了各自的实际困难与疑惑,基本上形成了这样的共识:面对“普通高校开设民族理论政策课程”的时代要求,无论资源共享课还是慕课建设单位,都需要进一步实现开放、创新、协同、绿色、共享发展;通过以精品资源慕课化为导向的供给侧改革凝聚力量,可以化解这门课程的结构性矛盾,从而优质高效地服务于高校民族观教育。
[责任编辑:陈立民]
会议开幕式由广西民大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王柏中教授主持,广西民大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李珍刚教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统战部民族宗教处处长韦雨江、教育厅高教处处长赵益真、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周健先后致辞。致辞者一致强调:民族理论政策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和慕课建设的专家汇聚研讨,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切实推进“普通高校开设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建立健全高校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南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和新疆大学依次介绍了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经验。中南民大课程主持人田敏教授未能出席,委托团队成员、教研室主任裴圣愚代为介绍。裴圣愚以“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资源共享课建设的若干思考”为题,介绍了该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实践和经验:课堂教学围绕中央精神,发挥自身特长;实践教学重在以研促学,凸显区域特色;网络教学推动创新共享,把握时代特点。继而从“教师的苦衷”“学生的困惑”以及“平台的有限”等方面反映了目前课程在该校实践中面临的问题。青海民大曾于“十一五”期间最先进入民族理论政策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序列,却晚于中南民大一年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主持人杨虎得教授在高教出版社出版了国家精品课程教材《中国民族理论十讲》,团队也取得了一系列课程改革成果。同时杨虎得教授也深感课程建设的困难:既有资金问题,更有师资问题,尤其是海拔太高人才难留。当2007年青海和广西双双实现民族理论政策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零的突破”之际,他就想和广西民大联手,共同建设两个边远地方民族院校的精品课程,因当时的管理体制不允许而未能实现,至今依然感到单打独斗相当困难。新疆大学这门课的全称为“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2007年由“民族理论政策”“新疆地方史”“科学无神论概论”三门课程整合而来,2013年随顺“新疆地方史”转型进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序列。与青海相比,新疆高校民族理论政策教育师资力量充足,仅新疆大学就有十位专职教师。新疆这门课的管理归口跟内地民族院校不同,课程设置和具体要求也都不同,校内应用的考核、训练等诸多环节也还存在着不少困难。主持人王颖教授认为,这门区域特性很浓的课程实际上难以在其他地方院校发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功能作用。
中央民族大学王军教授、大连民族大学孙岿教授和国家开放大学民族理论政策课程主持人轩红芹老师分别介绍了各自慕课建设的情况。总的来说,慕课建设起步较晚,建设单位也有各自的条件限制,因而情形各异。中央民族大学遇到的困惑主要是来自专业追求和系统管理等多种原因造成的分歧和疑惑,以及教學与科研失衡环境下的教改动力不足。三家之中,目前课程已经上线应用的只有大连民族大学。该校的民族理论政策课程从未进入省、市精品课程或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序列。他们2015年到广西民族大学考察后说干就干,制作了8个专题24讲微课。以时代需求为指向深化课程针对性,以问题为指向内化教育的感受性,以价值判断为指向优化教育的呈现性。2016年,在校内两个班级和大连理工大学预科班进行试点教学。2017年,在全校本科生与预科生中全部普及慕课教学,大连理工大学教务处选定为化工学部预科班必修课程。在校内校外应用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还由超星慕课平台公开发布,至今已有580万人次的点击率,2.9万人的社会服务人群。因而不仅受到大连市、辽宁省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嘉奖和推荐,还受到国家民委主任巴特尔的热情称赞。
广西民大教学团队进行了课程建设汇报。广西民大这门课程先后获评国家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三年多的慕课建设。2013年底,将36节课程实录切割成107个片段,结合民族理论政策课程自驭舟模式展开“习研演练”,构成“知识碎片加翻转课堂”的慕课雏形。2014年底,在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基础上开始设计系列微课,紧扣中国梦与中华民族共有家园建设主题,制作了校内4人联讲的第一版
“民族大义五十六讲”,2015年以“私播课”的形式在校内以及南宁市慕课联盟之内应用。2016年启动“民族大义五十六讲”的同行刷
新,到2017年5月刷新了33讲,形成11所学校25位同行联讲的升级版。5月30日,首次作为中国大学慕课通过爱课程网上线开课。从“私播课”到“中国大学慕课”,在大大提升课程育人效益的同时明显降低了教学成本,学校已正式从校内设置上将36学时降为24学时。而且,跨学科、跨层次、专兼结合的团队成员各司其职、高度协同,在系列微课的基础上配以生动活泼的翻转课堂和深入浅出的专家辅导,使其具备精品开放课程的应用功能,为向普通院校以通识选修课的形式推广应用做好了准备。
国家民委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民族理论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王希恩研究员参加会议并主持互动交流。云南民族大学何叔涛教授、大连民族大学朴婷姬教授、西南民族大学陶斯文教授,以及西藏民族大学史工会、百色学院雷信来、中央民大吴敏等一线教师纷纷发表意见,在充分肯定精品资源共享课和慕课建设经验的同时,又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各校民族理论政策课程建设遭遇的实际困难与疑惑。代表们从“当牛做马”到“相当潇洒”的具体感受,进一步证明了慕课技术在化解这门课程结构性矛盾中的重要意义。
总之,本次会议汇集了高校民族理论政策教学改革、学校课程与教务管理、地方民族工作与教育行政部门乃至教育科研出版部门等多方面的专家和领导,协同研讨,群策群力,总结了民族理论政策资源共享课和慕课建设经验,分析了各自的实际困难与疑惑,基本上形成了这样的共识:面对“普通高校开设民族理论政策课程”的时代要求,无论资源共享课还是慕课建设单位,都需要进一步实现开放、创新、协同、绿色、共享发展;通过以精品资源慕课化为导向的供给侧改革凝聚力量,可以化解这门课程的结构性矛盾,从而优质高效地服务于高校民族观教育。
[责任编辑: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