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法指津]
阐释型的议论文,以阐述和诠释为主,不管是判断性的、概念性的标题,还是设疑性的标题,写作者的任务都是对所给的观点、概念或问题进行阐述和论证。其目的是使人明白,使人接受。这种题型往往由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构成,如课文中的《师说》《六国论》等都是典型的阐述型的议论文,作文题如“谈包容”“说‘安’”“谈意气”等,也都是典型的阐述型议论文。这些命题大多概念抽象,内涵广泛,考生容易出现不着边际的空谈,缺乏针对性,什么都想说,又什么都说不透。遇到这类题型,首先应对核心概念作出合理、全面、准确地阐释。如“包容”一词,至少有两个义项:一是宽容,二是容纳。“宽容”即宽宏大量,对有损于自己利益、名誉、地位等方面的事,不予追究。可以阐述宽容是理解和体谅他人的豁达大度;宽容意味着以德报怨,不斤斤计较;宽容可获得别人的爱戴与尊重;宽容不能丧失原则,姑息纵容;宽容其人,严责其过,方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等等。“容纳”即在固定的空间和范围内接纳,可阐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容纳别人,发展自我;容纳先进文化,弘扬民族传统;等等。其次要善于化大为小,即把大论题转化为小论题,从小处着眼,愈小愈见其深刻,下笔为文自会得心应手。阐释类的议论文写作思路一般是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样做:“是什么”,就是要向人说明概念的内涵,向人解释见解、主张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部分一般在开头用于对论点或某一重要概念的诠释,为下面论述作铺垫;“为什么”,是说明作者的见解、主张的理由,这部分是文章的核心,要重点分析;“怎样做”是指针对论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这种思路可用在议论文的结尾中,也可以用在本论中重点阐述。
[命题传真]
(201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佳作展示]
文明的韧性
北京一考生
何为韧性?理性地说,是指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产生变形却不易折断的性质;感性点儿说,是一种顽强不息、历久弥新的精神。中华文明,正因为有了深厚的文化之韧、悠远的历史之韧和无数伟人先辈的品格之韧,而源远流长,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文化之韧,在于海纳百川。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五十六个民族和谐相融,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各得其所;二是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能兼容并包,能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晚清文化便是最好的证明,本深得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后又不得不接受西方文化的猛烈攻击,但它从未失去自我,反而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添上“旧学新知”。这正是中华文明韧性的体现,因为具有韧性,中华文明跌跌撞撞却日益顽强。
历史之韧,在于烈火真金。毋庸置疑,在中华悠久的历史里,不乏混沌苦难的时刻。金一南在《苦难辉煌》一书中就描绘了近代中国的韧性:长征之韧,铁索再寒不灭燎原之火;革命之韧,头颅可抛只为国家兴亡……而如今,在面對国际矛盾,中国充分体现出文明的韧性,昂然迈进,以实力击溃阻碍的泥墙!
而文化之韧也好,历史之韧也好,究其根本,一切辉煌都是由前仆后继的伟人创造,其品格之韧才是一切韧性的源头。
品格之韧,在于不屈的民族之魂。南宋灭亡后,元朝统治者用尽方法劝降文天祥,但他宁死不降,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长征前,毛泽东虽然心情郁闷,却写下了一首乐观昂扬的《清平乐》……俄国作家列斯科夫曾将经得起任何斗争的锻炼的人比喻为有韧性的金属。对中华民族来说,这些可贵的“金属”最终抗住了历史的苦难,促进了一个民族的发展,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精魂。
要说中华文明的韧性究竟从哪儿寻起,也许可以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找寻到踪迹。我们生于这片沃土,沃土的将来也将由我们来决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已然越走越宽,作为青年的我们,就应传承这种民族韧性,向心中的理想迈进。
[点评]
什么是“文明的韧性”?作者采用阐释法,追根溯源,进行全面而深入的阐释。从对“韧性”的理性定义和感性定义开篇,然后分别从“文化之韧”“历史之韧”“品格之韧”三方面说开去,既道出了中华文明韧性的具体表现,又深入地分析了这种韧性产生的根本原因,逐层推进,寻根究底。文章以“何为韧性”的设问打头,以三组“……之韧,在于……”的排比连缀主体,最后在“文明的韧性究竟从哪儿寻起”的设问中巧妙点题,段落衔接得天衣无缝。
阐释型的议论文,以阐述和诠释为主,不管是判断性的、概念性的标题,还是设疑性的标题,写作者的任务都是对所给的观点、概念或问题进行阐述和论证。其目的是使人明白,使人接受。这种题型往往由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构成,如课文中的《师说》《六国论》等都是典型的阐述型的议论文,作文题如“谈包容”“说‘安’”“谈意气”等,也都是典型的阐述型议论文。这些命题大多概念抽象,内涵广泛,考生容易出现不着边际的空谈,缺乏针对性,什么都想说,又什么都说不透。遇到这类题型,首先应对核心概念作出合理、全面、准确地阐释。如“包容”一词,至少有两个义项:一是宽容,二是容纳。“宽容”即宽宏大量,对有损于自己利益、名誉、地位等方面的事,不予追究。可以阐述宽容是理解和体谅他人的豁达大度;宽容意味着以德报怨,不斤斤计较;宽容可获得别人的爱戴与尊重;宽容不能丧失原则,姑息纵容;宽容其人,严责其过,方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等等。“容纳”即在固定的空间和范围内接纳,可阐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容纳别人,发展自我;容纳先进文化,弘扬民族传统;等等。其次要善于化大为小,即把大论题转化为小论题,从小处着眼,愈小愈见其深刻,下笔为文自会得心应手。阐释类的议论文写作思路一般是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样做:“是什么”,就是要向人说明概念的内涵,向人解释见解、主张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部分一般在开头用于对论点或某一重要概念的诠释,为下面论述作铺垫;“为什么”,是说明作者的见解、主张的理由,这部分是文章的核心,要重点分析;“怎样做”是指针对论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这种思路可用在议论文的结尾中,也可以用在本论中重点阐述。
[命题传真]
(201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佳作展示]
文明的韧性
北京一考生
何为韧性?理性地说,是指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产生变形却不易折断的性质;感性点儿说,是一种顽强不息、历久弥新的精神。中华文明,正因为有了深厚的文化之韧、悠远的历史之韧和无数伟人先辈的品格之韧,而源远流长,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文化之韧,在于海纳百川。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五十六个民族和谐相融,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各得其所;二是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能兼容并包,能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晚清文化便是最好的证明,本深得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后又不得不接受西方文化的猛烈攻击,但它从未失去自我,反而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添上“旧学新知”。这正是中华文明韧性的体现,因为具有韧性,中华文明跌跌撞撞却日益顽强。
历史之韧,在于烈火真金。毋庸置疑,在中华悠久的历史里,不乏混沌苦难的时刻。金一南在《苦难辉煌》一书中就描绘了近代中国的韧性:长征之韧,铁索再寒不灭燎原之火;革命之韧,头颅可抛只为国家兴亡……而如今,在面對国际矛盾,中国充分体现出文明的韧性,昂然迈进,以实力击溃阻碍的泥墙!
而文化之韧也好,历史之韧也好,究其根本,一切辉煌都是由前仆后继的伟人创造,其品格之韧才是一切韧性的源头。
品格之韧,在于不屈的民族之魂。南宋灭亡后,元朝统治者用尽方法劝降文天祥,但他宁死不降,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长征前,毛泽东虽然心情郁闷,却写下了一首乐观昂扬的《清平乐》……俄国作家列斯科夫曾将经得起任何斗争的锻炼的人比喻为有韧性的金属。对中华民族来说,这些可贵的“金属”最终抗住了历史的苦难,促进了一个民族的发展,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精魂。
要说中华文明的韧性究竟从哪儿寻起,也许可以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找寻到踪迹。我们生于这片沃土,沃土的将来也将由我们来决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已然越走越宽,作为青年的我们,就应传承这种民族韧性,向心中的理想迈进。
[点评]
什么是“文明的韧性”?作者采用阐释法,追根溯源,进行全面而深入的阐释。从对“韧性”的理性定义和感性定义开篇,然后分别从“文化之韧”“历史之韧”“品格之韧”三方面说开去,既道出了中华文明韧性的具体表现,又深入地分析了这种韧性产生的根本原因,逐层推进,寻根究底。文章以“何为韧性”的设问打头,以三组“……之韧,在于……”的排比连缀主体,最后在“文明的韧性究竟从哪儿寻起”的设问中巧妙点题,段落衔接得天衣无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