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糖尿病背后的威胁——癌症

来源 :糖尿病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eeze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资料表明,糖尿病患者中肿瘤发病率可高达28.35%,远远高于普通人群各年龄段最高的1.16%发病率。为什么糖尿病患者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如此之高,是巧合还是有必然的联系呢?目前,糖尿病导致恶性肿瘤发病率增加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众说不一,比较认同的观点是与高血糖本身以及胰岛素抵抗有关。
  高血糖:葡萄糖是肿瘤细胞的惟一能量来源,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可作为营养基而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先有糖尿病,后发现恶性肿瘤,可能与长期高血糖对正常器官的慢性刺激有关。此外,长期的血糖增高可能导致细胞呼吸发生障碍,无氧酵解增加,通过糖酵解的增强,充分代偿呼吸酶系统的损伤,从而使正常细胞就变为肿瘤细胞。
  胰岛素抵抗:目前已证实,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在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方面的效能下降,导致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是人和动物体内一种主要的合成代谢激素,与恶性肿瘤关系极为密切。胰岛素影响细胞代谢和生长,并调节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和脂肪的代谢。过量的胰岛素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促进肠道细胞增殖,最终诱发肿瘤。
  其他因素:除了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两个因素之外,恶性肿瘤与糖尿病诱发因素还有诸多相关性,尽管其中一些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这些因素主要有以下7个。
  1、遗传因素。恶性肿瘤与糖尿病发病均有一定遗传基础,与基因缺失或基因突变有关,发病都以中老年人为多。
  2、免疫功能紊乱。恶性肿瘤与糖尿病在细胞、体液免疫改变方面有共同点。恶性肿瘤的发生和预后与细胞及体液免疫紊乱直接相关。长期高血糖可致细胞免疫调节功能紊乱,T淋巴细胞比例失调。
  3、微量元素的缺失。糖尿病患者体内锌、镁、锰、铁、钙等代谢异常,致多种微量元素缺失,而锌、锰等微量元素的缺失与恶性肿瘤密切相关。
  4、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有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另有研究显示,乳癌、胃肠道肿瘤等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都有不同水平的升高。
  5、内皮素的作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与内皮素有关。在肿瘤发生机制中,内皮素参与诱导细胞增生,对组织异常增生而导致肿瘤形成有一定作用。
  6、肥胖。肥胖分别为子宫内膜癌、糖尿病的好发因素。
  7、长期高糖血症可致自主神经病变,胃肠蠕动减慢,胃肠道肿瘤发病率升高。胰岛素缺乏使肝细胞长期受到游离脂肪酸的毒性作用,导致肝细胞坏死和纤维化,可能是糖尿病患者发生肝癌的机制之一。
  
  特别注意:糖尿病患者容易漏诊癌症
  
  临床中,由于糖尿病是慢性消耗性疾病,并发症较多,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性心脏病、糖尿病性神经病变。这些很容易掩盖肿瘤的临床表现,例如:糖尿病胃肠道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与消化道肿瘤的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还有,在治疗糖尿病以及早期预防其并发症时,对于患糖尿病的肥胖患者,尤其强调控制体重,由此又很容易掩盖合并肿瘤时所引起的消瘦等症状,易延误肿瘤的早期诊断。同时,恶性肿瘤继发于原有的慢性疾病时,患者常因症状加重而就诊,有的医生容易受原有疾病诊断的影响,满足于已知的诊断,放松了对疾病症状的深入思考,从而漏诊。
  糖尿病与恶性肿瘤之间存在的种种联系,使我们不得不提高警惕,一方面尽早发现糖尿病,正确有效地治疗糖尿病,通过严格控制血糖、降低胰岛素抵抗,以达到预防恶性肿瘤的发生;另一方面,对怀疑合并恶性肿瘤的糖尿病患者给予必要的辅助检查,并定期进行复查,以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编辑 唐袁媛)
其他文献
病例    许大妈62岁,患2型糖尿病8年,常感头痛、口渴、乏力,查体血压160/90mmHg,体重指数28公斤/平方米,心率68次/分,律齐,空腹血糖11.2mmol/L,糖化血红蛋白8.5%。预混胰岛素每日注射82单位,分两次皮下注射,依那普利10毫克/日。因血糖、血压控制不良,在医生指导下,加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文迪雅)4毫克/日。6个月后,查空腹血糖5.5~6.5mmol/L,糖化血红蛋白
期刊
病例    赵先生家住唐山,年近不惑。4年前单位查体时发现血糖高,确诊为2型糖尿病。当时患者并无明显的自觉症状,以后一直坚持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血糖控制尚可。近半年来,患者逐渐出现口渴、多饮、多尿等症状,并有进行性加重的趋势,现在每天至少要喝两暖瓶水,尿量达6000~7000毫升/天,每天夜里为解小便要起来10多次,严重影响睡眠。为此,他曾就诊于当地几家大医院,均考虑是糖尿病所致,但治疗后症状总不
期刊
2007年6月23日,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侯耀文先生因突发心肌梗死猝然离世。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引起广泛关注。就在人们对一代笑星的离去倍感惋惜的同时。作为“肇事凶手”的“心梗”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侯耀文先生的突然辞世,让我们想起另外两位已逝的笑星:2005年8月18日病逝的高秀敏和2006年12月20日病逝的马季。同样是深受群众爱戴的表演艺术家,同样都曾带给我们无尽的欢声笑语,
期刊
病例    安徽省合肥市居民王某,2005年5月底给经常脚痛的父亲买了台足底按摩器。王某将按摩器送给老人家使用后,本指望能给父亲解除病痛,可没几天,王某却意外地得知父亲被按摩器“按”坏了双脚。王某急急赶到父亲处一看,老人家的双脚出现多个大水疱,并已化脓溃烂。王某将父亲带到省城某大医院就诊,医生检查后说王某的父亲患有糖尿病,根本就不能使用此类产品。如今双脚受到伤害,还要花大钱住院治疗,王某花了钱却给
期刊
病例  王先生今年42岁,平时不爱运动,体重指数为27.0公斤/平方米,5个月前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当时查空腹血糖8.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4.4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7.8%。经饮食和运动疗法控制3个月后,血糖仍不理想,空腹血糖为7.6mmol/L,体重指数26.5公斤/平方米。医生又给他加用了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太罗)4毫克,每日1次,治疗2个月后,复查空腹血糖降至5.2mm
期刊
在既往的治疗建议中,对生活方式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不能达标的患者,建议加用第2种降糖药物,胰岛素往往被用作三线或四线药物。但在今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的糖尿病临床指南中,基础胰岛素治疗方案(主要指睡前使用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或中效胰岛素NPH)被提高至与磺脲类药物和胰岛素增敏剂相同地位的二线治疗。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随着胰岛素类似物研究的深入,它的使用将会更加广泛。糖尿病患者将在这场胰岛素
期刊
本文介绍一种国内外公认的糖尿病患者心脏、肾脏保护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降压药。这类药物不仅能够降低血压,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有心力衰竭和肾功能不全者,还能提供器官保护作用及其他益处。    什么是ARB?  ARB是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其作用主要是通过阻滞组织中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亚型AT1,更充分有效地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水钠潴留、血管收缩与组织重构作用。目前已有临床应用报
期刊
全面控制血糖是糖尿病治疗的首要目标,胰岛素是目前最有效的降低血糖的药物。胰岛素被发现以前,无数糖尿病患者悲惨地早逝。1921年加拿大人Banting从狗的胰腺中发现并提取出胰岛素,这一发现被认为是现代医学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从此胰岛素正式用于糖尿病的治疗。然而,由于生物种属的不同,动物胰岛素与人体内自然产生的人胰岛素在氨基酸结构上存在着差异,部分患者可能产生胰岛素抗体,需要更多剂量的胰岛素来控制其血
期刊
沸沸扬扬的“文迪雅心血管风险事件”已渐渐平息,但留给我们的种种启发却值得进一步探讨。众所周知,药物对人体具有双重作用,好比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在带来正常治疗功效的同时,也会相应地产生某些不良反应。林林总总的药物大军。究竟是“灵丹妙药”还是“洪水猛兽”呢?  指导专家  向红丁: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仝小林: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广安门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  柴瑞敏:首都医科大
期刊
我国糖尿病患者中有近一半合并有高血压,而高血糖和高血压又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那么,处在高血压前期的糖尿病患者需要药物治疗吗?    什么是高血压前期?    “高血压前期”是美国的提法,是指血压在120~139/80~89mmHg范围内,但我国心脏病专家对“高血压前期”这一定义存在争议,认为如果将≥120/80mmHg的血压定为高血压范畴,那么我国几乎一半的人都是“高血压”了,这将引起不
期刊